学术投稿

MARK标记分次曝光法在下肢全长X线摄影技术中的应用价值

周晟;陈晓飞;贾有福;汪新柱;王闻奇

关键词:标记, 中心线, 下肢, X线摄影
摘要:本文探讨MARK标记分次曝光法自负重位下肢全景X线摄影技术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对106例患者进行下肢测量,摄负重位双下肢全长片.68例采用Koda感绿屏片摄影,15例以Kodak CR 900系统进行计算机X线成像,20例以Kodak DR 3000系统行数字化X线成像,3例行屏片与DR对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第一跖背动脉彩色多普勒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第一跖背动脉分型中的意义. 方法 对50例足趾移植患者的第一跖背动脉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根据超声血管影像按其解剖位置、血管内径及峰值血流速度进行分型,并与手术结果 进行对照. 结果 第一跖背动脉按解剖位置分为:①浅表型:9例占18.00%;②肌内型:28例占56.00%;③肌下型:13例占26.00%.按内径分:①大型:内径>1.5 mm,共9例占18.00%;②中型:内径在1.0~1.5 mm之间,共32例占64.00%;③小型:内径<1.0 mm,共9例占18.00%.按血流速度分型:①快速血流型:血流速度>20 cm/s,共16例占32.00%;②中速血流型:血流速度位于10~20 cm/s之间,共30例占60.00%;③低速血流型:血流速度<10 cm/s,共4例占8.00%.CDFI分型与术中所见完全吻合.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第一跖背动脉血管分型准确、可靠,对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亓恒涛;张先东;李春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MARK标记分次曝光法在下肢全长X线摄影技术中的应用价值

    本文探讨MARK标记分次曝光法自负重位下肢全景X线摄影技术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对106例患者进行下肢测量,摄负重位双下肢全长片.68例采用Koda感绿屏片摄影,15例以Kodak CR 900系统进行计算机X线成像,20例以Kodak DR 3000系统行数字化X线成像,3例行屏片与DR对照.

    作者:周晟;陈晓飞;贾有福;汪新柱;王闻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原发性肺腺样囊性癌的CT表现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肺腺样囊性癌(ACC)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ACC患者的CT表现.结果 26例患者中中央型ACC 24例, 周围型2例;颈段气管病变5例,胸段气管病变11例,段及段以上大支气管病变8例,段以下小支气管病变2例;19例肿物向腔内外生长,7例肿物局限于腔内生长;病灶边界清楚,平扫密度较低、均匀,增强后无明显强化.结论 ACC CT常表现为低密度的中央型肿物,增强无明显强化.CT可显示病灶向腔外生长、管壁浸润性增厚等侵袭特性,对于ACC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订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莉;吴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产前超声诊断Larsen综合征

    目的 观察胎儿下肢膝关节屈曲方向,提高胎儿下肢关节畸形的产前诊断率. 方法 对妊娠中期和晚期的胎儿行常规超声检查,同时观察胎儿四肢长骨、足部形态和膝关节屈曲方向. 结果 受检胎儿中有3例表现为双下肢膝关节形态异常,1例妊娠30周人工终止妊娠,2例足月剖宫产终止妊娠.3例均为女性,均表现为面部、大关节和手足异常,临床诊断为Larsen综合征. 结论 当产前超声检查时发现胎儿双膝关节向心性屈曲、双下肢运动受限、双下肢长骨短、足部短小或伴形态异常时应高度怀疑Larsen综合征.通过观察胎儿膝关节屈曲方向可提高胎儿下肢关节畸形的产前诊断率.

    作者:钱敏;陈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肺转移瘤18F-FDG PET/CT显像分析

    目的 分析肺转移瘤的18F-FDG PET/CT显像结果 ,以期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漏诊和误诊. 方法 对68例肿瘤患者肺转移灶的18F-FDG PET/CT显像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68例CT显示阳性病例中,PET显示阳性18例,部分阳性27例,总阳性率为66.18%;阴性23例,占33.82%.CT发现病灶数目575个,PET显示194个,PET检出率为33.74%.FDG有无摄取以及摄取的程度与转移灶大小有明显关系,与原发肿瘤的来源无关.随着病灶增大,PET阳性率和SUV值均明显增高. 结论 18F-FDG PET对肺转移瘤、尤其是单个转移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

    作者:党亚萍;王琦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双侧冠状动脉瘘1例

    患者女,54岁.患者于5年前始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心前区憋胀不适,每次持续数分钟不等,可自行缓解,发作时无头晕及意识丧失.入院前10天上述症状频繁发作,多在活动中出现,发作时行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T波低平.入院查体:T 36.8℃,P 70次/分,R 19次/分,BP 125/70 mmHg;心界不大,心律齐,心音弱,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临床疑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心绞痛,遂于我科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心脏增强扫描.后处理采用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

    作者:王德韧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椎动脉壁内血肿1例

    患者女,42岁,因左侧上、下肢麻木4天入院.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左侧上、下肢麻木伴头痛、头晕.外院以脑梗死治疗后言语不清及吞咽困难好转,转入我院.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4天前曾行颈部按摩.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8/12 kPa,右侧面纹浅,左侧肢体感觉减退.MRI:桥脑右侧梗死.彩超检查:右侧椎动脉距离起始点约1.0 cm处可见局部管腔增宽,内径约0.39 cm,内见宽0.13 cm的纤细明亮血流,其周为低回声带,内部高回声带与椎动脉起始段内中膜相延续,向下延伸至颈3~4椎间段水平,横断面沿管壁可见低回声带环绕,内未见血流信号显示,病变管腔内血流偏向于右侧方.

    作者:闫庆;胡金莲;张世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超声造影观察腹膜病变

    目的 探讨腹膜病变的超声造影(CEUS)特点. 方法 对32位拟行腹膜穿刺活检的患者行腹膜CEUS检查,定量分析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间的差异,以及与腹膜CDFI血流分级的相关性. 结果 结核性腹膜炎与腹膜转移癌的CDFI血流分级无显著差异,具有相似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腹膜转移癌的造影增幅强度高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病变的CDFI血流分级与腹膜峰值强度及增幅强度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CEUS可反映腹膜病变血管生成的状况.

    作者:阙艳红;王学梅;刘艳君;陈波;陶春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复杂主动脉弓畸形的超声诊断

    目的 探讨复杂主动脉弓畸形的超声表现及误、漏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少见主动脉弓畸形的超声图像,包括主动脉弓离断9例、双主动脉弓1例、右位主动脉弓伴左侧动脉导管未闭3例、永存第五对主动脉弓2例.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及术中发现证实.结果 15例患者的超声诊断中,主动脉弓离断1例漏诊(1/9),双主动脉弓1例漏诊(1/1),右位主动脉弓伴左侧动脉导管未闭1例误诊(1/3),永存第五对主动脉弓1例误诊(1/2)、1例漏诊(1/2),其余术前超声均获得正确诊断.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弓离断能做出较准确诊断,但对双主动脉弓、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左侧动脉导管未闭及永存第五对主动脉弓等几类畸形易误诊或漏诊,增强认识并仔细扫查有望提高超声检出率.

    作者:任书堂;陈元禄;黄云洲;吴学胜;应援宁;王正清;刘晓程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64排螺旋CT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降低儿童胸部扫描剂量的应用研究

    目的 应用64排螺旋CT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对重症肺部感染的患儿进行胸部扫描,探寻儿童胸部CT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选取26例临床治疗前后需进行胸部CT检查对比的重症肺部感染的患儿(中位年龄3.2岁),治疗前(对照组)应用常规固定管电流技术:120~200 mA,治疗后(试验组)应用Z轴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预设噪声指数根据年龄段设置范围为8~12 HU.分别记录CT剂量指数(CTDIvol).对图像质量采用5分制进行评估,并用Kappa检验评价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的CTDIvol分别为(7.13±1.55)mGy和(2.59±1.06)mGy,试验组CTDIvol比对照组降低了63.60%.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图像诊断接受率评分分别为3.18和4.60,所有图像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观察者间的评估具有一致性.结论 在获得稳定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儿童胸部64排螺旋CT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扫描可有效减低射线剂量.

    作者:张祺丰;彭芸;李剑颖;刘玥;曾津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B-flow技术诊断不同糖耐量水平者颈动脉粥样硬化

    目的 评价B-flow技术对不同糖耐量水平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方法 将87例受试者根据糖耐量不同分为3组:正常糖耐量(NGT)组28例,糖耐量减退(IGT)组33例,糖尿病(DM)组26例.运用B-flow技术对不同糖耐量水平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进行检测,并比较B-flow与传统二维显像及CDFI在斑块检出率上的差异. 结果 DM组的IMT测值、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IGT组的IMT测值、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明显高于NGT组(P<0.05).各组检出斑块中软斑所占比例高于混合斑及硬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斑块类型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low对软斑块的检出率优于二维超声及CDFI. 结论 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与不同糖耐量密切相关;运用B-flow技术检测不同糖耐量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较传统方法 方便、可靠,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戚庭月;孙红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获取二尖瓣环位移(MAD),探讨MAD作为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指标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方法 选择36名健康志愿者,获取标准心尖四腔、两腔和心尖长轴切面以及瓣环、乳头肌和心尖部左心室短轴切面,输入Qlab 6.0工作站计算二尖瓣环中点处大位移、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应变(GLs)、圆周应变(GCs)、径向应变(GRs)和左心室扭转(LVtw)参数,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左心室应变和扭转参数、MDA及LVEF之间的关系. 结果 ①MAD与LVEF显著相关(r=0.84,P<0.01),直线回归方程为LVEF=39.05+1.88 MAD;②LVEF与GLs、GRs、GCs及LVtw均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75、0.52、-0.51和0.61(P<0.01),多元回归分析提示GLs、GCs 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beta值分别为-0.66、-0.35;③MAD与GLs、GRs、LVtw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73、0.47和0.46(P<0.01),MAD与GCs的相关性较差,r值为-0.35(P<0.05);GLs是MAD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MAD和LVEF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有望成为临床常规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一种快捷、准确的新方法 .

    作者:王建华;刘昕;巩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小细胞肺癌误诊为恶性间皮瘤1例

    患者男,33岁,因干咳、活动后呼吸困难20天入院.于当地医院接受消炎治疗20天,效果欠佳.入院查体:一般状况良好,右侧肩胛下区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痰结核菌涂片阴性.CT示右侧肺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团块状阴影沿胸膜分布,右肺上叶可见不规则形实变影,其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纵隔向左移位,纵隔、肺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图1、2).右侧大量胸腔积液.考虑右侧胸膜恶性间皮瘤,伴右肺上叶肺不张.入院后反复抽取胸水为血性,胸水常规以淋巴细胞为主,胸水中LDH升高875 IU/L,蛋白定量>3 g/L.CT引导下穿刺病理证实为小细胞癌(图3).

    作者:玄东春;刘慧楠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方法 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对其中4例的超声造影表现进行探讨.结果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发生于年轻女性.肿瘤体积较大,边界清晰,多数有包膜.病变呈囊实混合或呈实性肿块.少数病例可见较粗大钙化.肿瘤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但以胰头多见.4例造影病例于动脉相肿物边缘均可见包膜样环状等增强.其中3例动脉相肿瘤内部呈不均匀低增强伴无增强区,静脉相造影剂消退呈明显低增强;1例动脉相肿瘤内部无明显增强,病理示肿瘤组织绝大部分坏死.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有其特征性的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超声造影能更准确地反映其组织学特征.

    作者:唐少珊;王丹;高金梅;富崴;刘守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椎体成形术在急性粉碎性椎体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急性粉碎性椎体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31例急性粉碎性椎体骨折患者38个病变椎体,在椎体骨折相对严重的一侧注入PMMA 2~6 ml.分别在术前、术后48 h记录VAS和巴塞尔指数以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 对31例患者共38个骨折的椎体进行PVP治疗.术前VAS评分为8.89±1.43,术后48 h为2.10±0.5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巴塞尔指数术前为52.97±17.22,术后48 h为86.54±16.3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9例在PMMA注射过程中进入椎体的两侧或前方,1例进入椎间盘和椎管,3例进入静脉,1例进入肺动脉,均未发现相关临床症状. 结论 PVP是治疗急性粉碎性椎体骨折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

    作者:陈光利;鲜军舫;梁熙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肠系膜上动脉方位与胡桃夹现象的体位关系

    目的 分析胡桃夹现象(NCP)患者肠系膜上动脉(SMA)方位与体位的关系,探讨体位疗法对NCP的治疗作用. 方法 46例NCP患者,根据SMA的不同方位分为正前位、左前位、右前位3组,并对各组病例进行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前倾位和直立位的左肾静脉超声检查,对每组各种体位超声测值进行比较. 结果 各组患者直立位NCP均加重,前倾位均减轻.左前位组左侧卧位减轻,右前位组右侧卧位减轻. 结论 SMA方位与不同体位NCP缓解有关.多体位超声检查对制定个体化的体位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惠詠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超声诊断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目的 探讨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大径大于5 cm)的声像图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7个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表现,包括病变大小、边界、位置、内部回声及血流特点. 结果 采用超声检查,11个准确定位(其中9个正确诊断为RAML),5个定位不清,1个误诊为肾上腺占位;声像图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回声、低回声、中等回声或高低回声相间的混合性回声.较大的高回声、大多数混合性回声及所有低回声病灶内可探及程度不等的血流信号,其声像图表现类型与病灶内脂肪、平滑肌和血管的组成和分布密切相关. 结论 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超声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对多数病灶可于术前明确诊断.

    作者:李鹏;蔡胜;李建初;姜玉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不同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胰腺癌与慢性肿块型胰腺炎

    目的 分析不同b值下胰腺癌、慢性肿块型胰腺炎与正常胰腺组织ADC值及其差值(DADC值)变化情况,探讨用于鉴别胰腺癌、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的适b值.方法 对15例胰腺癌(Ⅰ组)、4例慢性肿块型胰腺炎患者(Ⅱ组)及15名胰腺正常的志愿者(Ⅲ组)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b值分别为333、667、1000 s/mm2.测量各b值下癌区、慢性炎症区和正常胰腺区的ADC值,并对不同b值时三种组织ADC值及不同组织间DADC值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相同b值时胰腺癌区ADC值低于慢性炎症肿块区和正常胰头区.不同b值时各组内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b值增大,三组的ADC值均有下降,其中胰腺癌区平均下降率低(15.66%和5.19%).b=333和667 s/mm2时,胰腺癌区与慢性炎症肿块区、胰腺癌区与正常胰头区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值时,胰腺癌区与慢性炎症肿块区、胰腺癌区与正常胰头区两配对组组内的D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333 s/mm2时各配对组组内的DADC值大.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小b值有助于胰腺癌与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

    作者:马跃;任莹;富西湖;石喻;乞文旭;郭启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超声微泡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抑制裸鼠膀胱肿瘤

    目的 探讨利用超声辐照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膀胱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效应. 方法 建立人膀胱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后,将24只成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UM+ASODN组每只裸鼠尾静脉注射微泡造影剂与VEGF-ASODN混合物,并对移植瘤体用超声波进行辐照;脂质体+ASODN组每只裸鼠尾静脉注射VEGF-ASODN与脂质体混合物;UM组每只裸鼠尾静脉注射微泡造影剂并以同样的条件进行体外超声辐照;单纯对照组每只裸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各组处理每隔2 d进行一次,共计5次.观察裸鼠移植瘤生长情况,免疫组化SP法测Ki67、CD34、VEGF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细胞增殖指数,TUNEL法测细胞凋亡指数. 结果 UM+ASODN组裸鼠皮下肿瘤生长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减慢,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UM+ASODN组肿瘤细胞的凋亡增加(P<0.01),而细胞增殖减少(P<0.05). 结论 超声微泡介导的VEGF-ASODN转染能有效抑制膀胱癌裸鼠皮下移植瘤.

    作者:高渝;张唯力;黄赤兵;王志刚;冉海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3.0T 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脑卒中患者脑微岀血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脑卒中脑微岀血(IMBs)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SWI与T2*WI和常规MRI序列检出IMBs的能力. 方法 采用3.0T MR对19例因脑卒中入院的IMBs患者行常规MRI及SWI检查,其中17例行T2*WI.①观察IMBs在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②比较SWI与T2*WI和常规MRI序列对IMBs的显示差异:信号特点、数目、区域分布、大小及形态;③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 结果 ①IMBs患者中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多见(84.21%),其次为脑出血和脑梗死;②SWI检测IMBs优于常规MRI序列及T2*WI.IMBs在脑卒中患者中分布以基底节/丘脑区、皮质及皮质下区多见;③IMBs分级与腔隙性脑梗死分级呈正相关. 结论 SWI检测IMBs优于常规MRI序列及T2*WI;脑卒中患者多发性IMBs的存在提示微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出血倾向.

    作者:杨飞;刘怀军;贺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