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臀上部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应用

姜茂华;杨孝良;魏邦敏;黎英豪

关键词:臀上部菱形筋膜皮瓣, 骶尾部褥疮, 创面修复
摘要:目的 探讨臀上部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4年1月-2011年3月,收治骶尾部褥疮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38~95岁,平均63岁.褥疮发生时间3个月~2年6个月,平均8.5个月.褥疮范围6cm× 5cm~18cm×13cm.按褥疮范围及病变程度分度:Ⅲ度23例,Ⅳ度20例.采用改良菱形皮瓣设计方法,应用单侧(19例)或双侧(24例)臀上部筋膜皮瓣移位修复.一侧皮瓣切取范围为6.5 cm×4.5 cm~18.0 cm×11.5 cm. 结果 术后7d发生皮瓣下积液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3例,经引流、换药处理后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和8个月褥疮复发;其余患者均无复发,皮瓣颜色正常,外观及弹性良好. 结论 采用臀上部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具有设计及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损伤小的优点,效果可靠.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递增扩张内切开微创治疗尿道狭窄

    目的 总结联合应用输尿管镜、电切镜、肾筋膜扩张器及钬激光治疗尿道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3年8月-2009年3月,收治18例尿道狭窄男性患者.年龄22~75岁,平均52.5岁.病程3~24个月,平均11.6个月.尿道狭窄原因:前列腺切除术后10例,外伤4例,尿道感染4例.尿道狭窄部位:阴茎段2例,球部5例,膜部5例,膀胱颈部6例.狭窄长度5~21 mm.术中首先置入斑马导丝;然后依次使用8F~22F肾筋膜扩张器,沿斑马导丝扩张尿道狭窄段;后更换24F或27F等离子电切镜,直视下扩张狭窄段,电切至正常尿道宽度.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年.1例患者未定期行尿道扩张,术后6个月再次狭窄,再次手术后恢复正常排尿.术后6个月行尿动力及尿道造影检查:大尿流率为12~17 mL/s,膀胱剩余尿量0~30 mL.狭窄段尿道宽度5~10mm. 结论 综合应用输尿管镜、电切镜、肾筋膜扩张器及钬激光治疗尿道狭窄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谢永强;刘伟;柴克强;赵强;李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白芷活性提取物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 体外观察白芷活性提取物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K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促进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 方法 取人皮肤KC的HaCaT细胞株,复苏培养取第5代细胞进行实验.取白芷生药95%乙醇提取后,将其活性提取物溶解于含0.25% FBS的DMEM培养液中,稀释至5×10-2、5×10-3、5×10-4、5×10-5 g/L,分别与KC培养5d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以含0.25% FBS的DMEM培养作为对照.根据细胞增殖活性确定佳浓度后,取KC分别采用佳浓度白芷活性提取液(实验组)及含0.25% FBS的DMEM(对照组)培养.培养48 h后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细胞周期素D1 (cyclin D1)、凋亡相关基因天冬氨酸半胱氨酸酶3 (Caspase-3) mRNA的表达. 结果 培养5d后,MTT测定5×10-4、5x10-3、5x 10-2 g/L浓度可促进KC增殖,吸光度(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x 10-3 g/L浓度组A值高,确定为佳浓度.实验组S期及G2/M期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G0/G1期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yclin D1及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白芷活性提取物能促进KC增殖,同时下调cyclin D1的表达加快细胞周期进程,下调Caspase-3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以加快上皮化进程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白晓智;胡大海;王耀军;苏映军;朱雄翔;汤朝武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多关节置换治疗晚期下肢关节疾患

    目的 探讨下肢多关节置换治疗晚期关节疾患的有效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行下肢3个或以上关节置换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27~59岁,平均41.8岁.强直性脊柱炎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均为下肢髋、膝关节受累.4例完全丧失行走功能,1例患者扶拐可自行活动.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标准为(24±24)分,膝关节功能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标准为(28±15)分.一期多关节置换2例,二期置换2例,三期置换1例.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给予下肢制动皮牵引3周,无关节再脱位发生.2例术后2d内出现贫血,给予积极扩容补充红细胞后改善.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6~140个月,平均75个月.患者基本能正常行走及上、下楼梯.髋、膝关节稳定性好,无关节感染及松动发生.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为(88±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6,P=0.00);膝关节功能根据HSS评分为(86±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6,P=0.00). 结论 下肢多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关节疾患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边焱焱;翁习生;林进;金今;钱文伟;翟吉良;赵丽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逆行股前外侧皮瓣移位修复胫骨外露创面

    目的 探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中上段胫骨外露创面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5年10月- 2010年4月,应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肌皮瓣移位修复小腿中上段胫骨外露创面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6~52岁.交通事故伤11例,重物压伤5例.10例为伤后1~6 h入院,平均3 h;6例伤后于外院行胫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创面严重感染,伤后至该次入院时间为6~14d,平均10d.创面范围13cm×7cm~20cm× 13cm.皮瓣切取范围16 cm×10 cm~23 cm×15 cm.供区取中厚皮游离移植修复. 结果 术后5~7d2例皮瓣发生感染,经换药1周后愈合;其余皮瓣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3个月,平均18个月.患肢皮瓣外形稍臃肿,色泽、质地满意.骨折均于术后8~10个月愈合. 结论 采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肌皮瓣可有效修复小腿中上段胫骨外露创面.

    作者:农明善;陈凯宁;杨幸;黄武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足外侧柱延长术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目的 综述足外侧柱延长术(lateral column lengthening,LCL)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LCL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 LCL作为治疗平足畸形的重要手术方式之一,包括两种术式——跟骨远端截骨延长术和跟骰关节撑开融合术,目前在治疗平足畸形时具体术式选择尚存在争议. 结论 LCL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平足畸形,但需要生物力学试验和大样本临床随访结果进一步验证疗效.

    作者:张鹏;俞光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

    目的 探讨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2年1月-2010年10月,对78例具有手术指征的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男42例,女36例;年龄24~65岁,平均45岁.病程8~29个月,平均12个月.2个椎体受累70例,3个椎体受累8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术后随访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临床疗效评价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 结果 术后7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6个月.无窦道形成及复发.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9.2±0.6)、(2.4±0.3)、(1.0±0.2)、(0.5±0.4)及0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D级改善为显著.临床疗效评价:术后12个月内均无加重患者;随时间推移,改善及无变化患者逐渐转向痊愈,术后12个月改善率和痊愈率分别为100%和91.03%.影像学评价: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影像学盲测评价指标评分分别为(0.17±0.03)、(4.11±0.09)、(4.68±0.04)、(4.92±0.08)及5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 结论 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在解除疼痛、稳定脊柱、恢复神经功能及早期康复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作者:杨新明;张磊;张瑛;王耀一;孟宪勇;阴彦林;石蔚;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臀上部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臀上部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4年1月-2011年3月,收治骶尾部褥疮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38~95岁,平均63岁.褥疮发生时间3个月~2年6个月,平均8.5个月.褥疮范围6cm× 5cm~18cm×13cm.按褥疮范围及病变程度分度:Ⅲ度23例,Ⅳ度20例.采用改良菱形皮瓣设计方法,应用单侧(19例)或双侧(24例)臀上部筋膜皮瓣移位修复.一侧皮瓣切取范围为6.5 cm×4.5 cm~18.0 cm×11.5 cm. 结果 术后7d发生皮瓣下积液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3例,经引流、换药处理后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和8个月褥疮复发;其余患者均无复发,皮瓣颜色正常,外观及弹性良好. 结论 采用臀上部改良菱形筋膜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具有设计及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损伤小的优点,效果可靠.

    作者:姜茂华;杨孝良;魏邦敏;黎英豪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外源性前列腺素E2对兔跟腱胶原含量的影响

    目的 肌腱损伤后周围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及体外牵伸载荷条件下肌腱细胞产生的PGE2均升高,通过观察外源性PGE2对兔跟腱胶原含量的影响,探讨其与肌腱病发生的关系. 方法 取健康3~4月龄日本短耳兔24只,体重2.0~2.5 kg,雌雄不限;根据PGE2注射剂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n=12):低剂量组(50 ng)和高剂量组(500 ng).随机选择一侧后肢跟腱中部经皮注射0.2 mL对应剂量PGE2,对侧对应部位注射0.2 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每周注射1次至处死.注射4、8周后两组各处死6只实验动物,大体观察跟腱情况后,取双侧跟腱HE染色观察细胞结构、基质形态,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肌腱组织的胶原变化并定量分析Ⅰ、Ⅲ型胶原含量,透射电镜观测胶原纤维密度及直径. 结果 HE染色示两组实验侧均出现胶原纤维结构破坏.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示4、8周时两组实验侧Ⅲ型胶原纤维均较对照侧增加,Ⅰ型胶原减少(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实验侧Ⅲ型胶原纤维增加,Ⅰ型胶原减少,Ⅲ/Ⅰ型胶原比值增高(P<0.05).透射电镜示两组4、8周时实验侧单位面积内总胶原纤维横截面积所占百分比均较对照侧降低,直径> 100nm的纤维比例均较对照侧降低,直径<100nm的纤维比例均增加(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实验侧单位面积内总胶原纤维横截面积所占百分比更低,直径> 100nm的纤维比例均明显降低,直径< 100nm的比例明显增加(P<0.05). 结论 重复注射PGE2能导致兔跟腱Ⅰ型胶原减少,Ⅲ型胶原增多,Ⅰ/Ⅲ型胶原比例倒置,单位面积总胶原纤维密度降低,直径变细,可能与肌腱病发生相关.

    作者:李辉;唐康来;邓银栓;谢美明;常德海;陶旭;许建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膝内侧半月板“湾征”对内侧副韧带断裂的诊断意义

    目的 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关节镜下可见内侧半月板上滑膜缘完全显示,类似海湾形状,称为“海湾全景征”(简称“湾征”),判断其作为诊断膝内侧副韧带断裂标志体征的可靠性及意义. 方法 2007年3月-2011年3月,纳入59例MRI检查提示内侧副韧带断裂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8例,女21例;年龄16~39岁,平均23.2岁;单纯内侧副韧带断裂12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1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27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3例,髌骨脱位1例.68例MRI检查提示无内侧副韧带断裂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5例,女23例;年龄25~49岁,平均31.8岁;前交叉韧带损伤38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4例,前交叉韧带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26例.两组治疗前后行关节镜探查比较“湾征”出现情况. 结果 观察组膝内侧副韧带修复重建前关节镜探查均见“湾征”,明确内侧副韧带断裂;修复重建后“湾征”消失.对照组交叉韧带重建前后均未见“湾征”. 结论 “湾征”可作为关节镜下膝内侧副韧带断裂的诊断指征,以及术中韧带修复重建成功与否的判断依据.

    作者:张文涛;张新涛;黄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症中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的轴性症状、后凸畸形、节段性运动麻痹的研究进展. 方法 查阅有关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症文献,并综合分析. 结果 轴性症状、后凸畸形、节段性运动麻痹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但已有了更多新的发现,如椎体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重要性和引起节段性运动麻痹的神经根麻痹、脊髓损伤两种学说. 结论 应对轴性症状、后凸畸形、节段性运动麻痹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作进一步研究,以期能有效防治其发生.

    作者:幸嵘;孔清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按摩促进兔股四头肌损伤修复的体内研究

    目的 研究按摩对兔股四头肌损伤的肌组织病理修复、细胞骨架蛋白结蛋白( Desmin)和α-肌动蛋白(α-Actin)表达的效应差异,探讨按摩促进肌肉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 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7只,体重(2.0±0.5) kg,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n=3)、自然恢复组(B组,n=12)和按摩组(C组,n=12).A组实验动物不作任何处理,B、C组实验动物用自制打击器制备兔右后肢股四头肌损伤模型.C组于造模后第8天开始按摩,按摩转速3 000~3 100 r/min,按摩时间15 min,每天1次至处死取材为止;B组不予按摩.B、C组于伤后14d及21d各取6只实验动物股四头肌样本,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Desmin、α-Actin表达,并与A组正常股四头肌标本进行比较. 结果 B、C组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A组肌纤维形态规整,排列整齐,无结缔样组织;B组股四头肌标本见明显组织坏死,多数肌纤维断裂、萎缩、排列紊乱;C组骨骼肌组织形态、肌萎缩较B组改善,受损部位可见新生肌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各时间点B、C组Desmin、α-Actin表达均低于A组(P<0.05);但C组Desmin、α-Actin表达均较B组增强(P<0.05),且21 d时明显高于14d (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A组Desmin、α-Actin高于B、C组(P<0.05),B组两种蛋白表达低. 结论 按摩可促进兔损伤股四头肌的组织形态及细胞骨架恢复,可能通过上调Desmin、α-Actin表达促进骨骼肌组织损伤修复.

    作者:侯懿炬;柳满然;余敏;张萍;刘祖丽;唐成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UPSF)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 2009年7月,采取微创TLIF联合UPSF治疗57例单节段DLBP患者.其中男27例,女30例;年龄38~61岁,平均45.6岁.病程9个月~11年.病变节段L2、3 2例,L3、45例,L4、5 29例,L5、S1 21例.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率及手术并发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疗效,并根据造影剂诱发一致性疼痛压力大小及椎间盘封闭敏感性高低对患者手术疗效进行分组比较. 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84.6±37.4)min,切口长度(3.4±0.6)cm,术中出血量(132.5±23.2)mL,术后引流量(58.7±21.4)mL,住院时间(6.5±0.8)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2个月~5年4个月,平均3.2年.末次随访时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 ODI评分改善率获优27例,良22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86.0%;均获得坚强椎间融合.末次随访时,造影剂注射低压力敏感组的ODI及VAS评分优于高压力敏感组(P<0.05);椎间盘封闭高敏感组的ODI及VAS评分优于低敏感组(P<0.05). 结论 微创TLIF联合UPSF治疗DLBP手术创伤小,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造影剂注射低压力敏感或椎间盘封闭高敏感患者手术疗效较好.

    作者:梁博伟;赵劲民;李宁宁;胡朝晖;孙宏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致脊柱骨髓炎一例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64岁.因腰背疼痛、活动受限伴畏寒、发热17d于2010年6月8日入院.患者于扛重物后出现腰痛,翻身、站立、行走困难,无双下肢痛、麻,伴畏寒、发热、便秘.于当地医院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噻肟及止痛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但下床活动困难,停药后又出现畏寒、发热.入院查体:体温38.0℃,脉搏7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作者:王兴武;陆建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舌下神经植入组织工程骨骼肌的体内实验研究

    目的 构建高表达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的成肌细胞( myoblast,Mb)并作为种子细胞,以去细胞胶原海绵为支架,体内构建组织工程骨骼肌,观察构建组织能否与舌下神经断端发生连接. 方法 取7只2日龄雄性Lewis大鼠四肢肌肉体外分离培养Mb,采用携带G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DNF转染第3代Mb( MbGDNF).将Mb及MbGDNF与去细胞胶原海绵支架体外复合培养构建细胞支架复合物,24 h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情况.取8周龄雌性Lewis大鼠54只,解剖分离舌下神经,取1.0~1.5 cm舌下神经离断其远心端,用Mb支架复合物(Mb组,n=27)和MbGDNF支架复合物(MbGDNF组,n=27)包裹并固定其近心端,术后1、6及12周分别行HE染色,myogenin、slow skeletal myosin及乙酰胆碱受体α1(actylcholine receptor α1,AchRα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植入物生长情况,并行霍乱毒素B标记的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染色检测损伤后舌下神经核运动神经元存活情况. 结果 构建的MbGDNF能高表达转染基因.Mb及MbGDNF在支架上黏附和生长状态良好.HE染色:术后12周,两组植入物与周围组织紧密连接,有新生肌纤维从周围正常肌组织长入,与正常组织分界渐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术后1、6及12周均可检测到细胞质呈myogenin及slow skeletal myosin阳性的肌源性细胞,以及AchRαl呈弥散性阳性细胞.Y染色体染色阳性细胞随时间延长而减少.术后1、6及12周,MbGDNF组阳性标记的神经元数量分别为261.0±6.6、227.3±8.5及173.3±9.1:Mb组分别为234.7±5.5、196.0±13.5及166.7±11.7;术后1、6周MbGDNF组神经元数量多于Mb组(P<0.05),术后12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构建的组织工程骨骼肌与舌下神经断端发生了直接物质联系,MbGDNF产生的重组GDNF能通过逆行运输方式保护损伤后舌下神经核团内运动神经元的存活.

    作者:唐休发;张富贵;冯扬;周伟;刘济远;华成舸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带蒂组织瓣在下肢软组织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带蒂组织瓣修复下肢软组织恶性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7年7月-2008年4月,收治15例下肢软组织恶性肿瘤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龄30~55岁,平均41岁.肿瘤部位:前足2例,足跟6例,踝部4例,小腿2例,腘后l例.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4 cm~20 cm×12 cm,分别采用足底内侧皮瓣或肌皮瓣(5例)、腓肠神经营养皮瓣(5例)、外踩上皮瓣(3例)、小腿内侧皮瓣(1例)、缝匠肌皮瓣(1例)修复创面,皮瓣切取范围5.0 cm×4.5 cm~22 cm×14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5~6d2例皮瓣部分坏死,术后10d1例供区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及植皮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l~12年,平均5.2年.2例患者因肿瘤转移死亡,3例局部复发;其余患者皮瓣质地、外观良好,肢体功能良好.获随访5年以上11例,5年生存率为73.3% (11/15). 结论 根据肿瘤部位选择小同的带蒂皮瓣和肌皮瓣修复肿瘤扩大切除后组织缺损能大限度减少肢体功能损害,保肢率高.

    作者:李瑞君;路来金;刘鉴峰;张美英;刘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溶血性贫血一例

    目的 报道1例ABO血型不同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经验. 方法 2010年9月对1例肝癌复发患者行肝癌射频消融联合同种异体背驮式肝移植术,供、受者ABO血型分别为O型及A型.术后第10天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常规示血红蛋白下降至56 g/L,骨髓穿刺检查提示各系增生活跃,粒红比0.52:1,给予免疫抑制剂及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治疗. 结果 患者一般情况好转,血红蛋白上升,术后第34天上升至111 g/L.随访12个月,患者血红蛋白维持在正常范围. 结论 对于ABO血型不同但血型相合的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抑制剂及输注供体血型的洗涤红细胞可有效缓解溶血,提高肝移植成功率.

    作者:曹卫刚;邱宝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内陷症的早期疗效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内陷症的方法及早期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2月,收治髋臼内陷症16例16髋.男6例,女10例;年龄39~72岁,平均56.5岁.病程1年6个月~35年,中位病程6.4年.左髋7例,右髋9例.原发性3例,继发性13例.髋关节Harris评分为(49.5±5.5)分.髋臼内陷按Dunlop等的诊断标准分度:轻度3例,中度9例,重度4例.患者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髋臼重建时采用植骨及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恢复患髋股骨偏心距及髋臼旋转中心. 结果 术后16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2个月,平均37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0.5±4.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578,P=0.000).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下沉,植骨与髋臼融合,无髋臼再次内陷. 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内陷时,采用植骨及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恢复患髋股骨偏心距及髋臼旋转中心,可获满意早期疗效.

    作者:陈志伟;袁杰;曹盛俊;廖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髋臼骨折术后残留移位与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通过术后CT评价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探讨累及负重区和非负重区的残留移位(台阶移位和间隙移位)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6月-2009年6月48例髋臼骨折患者术后CT检查和临床随访结果.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36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关节面残留移位是否累及负重顶,将患者分为负重区组(30例)和非负重区组(18例).髋关节功能按Merle d'Aubigné-Postel标准评定;术后关节面复位质量采用CT评价,于CT片上测量残留移位的两个指标(台阶移位和间隙移位)大值.所得数据均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 结果 负重区组残留移位值与髋关节功能成强负相关性(rs=-0.722,P=0.001);非负重区组残留移位值与髋关节功能无相关性(rs=0.481,P=0.059).临床随访结果与相关性分析一致.负重区组台阶移位值与髋关节功能成极强负相关(rs=-0.825,P=0.002),而间隙移位值与髋关节功能无相关性(rs=0.577,P=0.134). 结论 髋臼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不仅与关节面残留移位大小相关,还与残留移位部位相关.与非负重区相比,累及负重区的残留移位是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关键因素;在负重区台阶移位值越大,髋关节功能越差.

    作者:马坤龙;方跃;栾富钧;屠重棋;杨天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初步应用

    目的 通过与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比较,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早期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1年3月24例符合选择标准的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收治时间分为颈前路减压融合组(融合组13例,2010年3月-2010年9月)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组11例,2010年9月- 2011年3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分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dom,s评分评价疗效;置换组于手术前后X线片上测量置换及其邻近节段的过伸过屈、左右侧屈活动度,以及假体偏心距.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均缓解,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融合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个月;置换组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6个月.术后1、3、6个月置换组NDI均高于融合组(P<0.05),但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组Odom's评分为优6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76.92%;置换组为优9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0.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00,P=0.223).术后置换组过伸过屈及右侧屈活动度于1个月时明显减小(P<0.05),之后逐渐恢复;左侧屈活动度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其中3、6个月时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置换节段和上位节段左侧屈活动度大于右侧屈(P<0.05),且上位节段左、右侧屈活动度差约为置换节段的2倍;侧屈活动度差与假体偏心距成正相关(P< 0.05),且假体偏向侧的侧屈活动度增大,对侧活动度减小. 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简便、安全且能保留颈椎活动的手术,早期疗效较好.

    作者:钱宇锋;薛峰;盛晓文;陆建民;陈兵乾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开放性肘关节脱位合并同侧开放性盖氏骨折一例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65岁.因右上肢被渔船缆绳绞伤,致右肘及右腕部开放损伤、骨外露4h入院.检查:右肘部环形伤口,仅后内侧皮肤完整,外侧肌肉断裂,肘关节脱位,肱骨远端外露;腕背尺侧不规则伤口,尺骨下段自伤口戳出,前臂中下段畸形,腕指背伸障碍,小指感觉迟钝,各指屈曲尚可,桡动脉搏动存在.X线片示右肘关节完全性脱位,桡骨中下段骨折,尺骨茎突骨折,桡尺远侧关节脱位.

    作者:刘生和;刘坤;范存义;程栋;王海虎;康庆林;柴益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