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和开腹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破裂疗效比较

樊昆;任为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破裂, 腔内隔绝术, 开腹手术
摘要:目的 比较开腹手术和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手术效果.方法 2000年3月-2011年7月,收治48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其中40例行腹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治疗(开腹组),8例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腔内隔绝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瘤颈长度≤2 cm构成比、瘤颈成角≥60°构成比、髂外动脉严重扭曲构成比、术前收缩压、术前合并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对两组患者输血量、手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术后并发症、二期手术率、术后24 h内死亡率和术后30 d内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后24 h死亡率、术后30 d死亡率以及非移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手术时间、输血量、重症监护时间、二期手术率及移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内隔绝术对解剖条件良好的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在输血量、手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方面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沉默p53和p21基因延缓髓核细胞衰老退变实验研究

    目的 髓核细胞衰老凋亡是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病理基础,探讨髓核细胞表型分子及延缓髓核细胞衰老退变的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8~10周龄雄性SD大鼠髓核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髓核细胞表型分子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HIF-1β、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及Ⅱ型胶原表达.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瞬时转染髓核细胞沉默p53、p21后行RT-PCR及Western blot 检测沉默效率,siRNA转染前后细胞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 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检测髓核细胞衰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髓核细胞周期变化,MTT法生长曲线分析髓核细胞增殖变化.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髓核细胞表达HIF-1α、HIF-1β、MMP-2及Ⅱ型胶原.第35代髓核细胞转染p53、p21 siRNA后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示p53、p21表达明显受到抑制.第35代髓核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第1代髓核细胞(P<0.001);正常第35代髓核细胞经p53 siRNA(p53转染组)和p21 siRNA(p21转染组)转染后,SA-β-gal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第35代髓核细胞(正常组)和加入脂质体LipofectaminTM 2000而无siRNA的第35代髓核细胞(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细胞周期分析显示,p53转染组及p21转染组G1期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S期百分比明显高于正常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MTT生长曲线显示转染p53、p21 siRNA后可促进髓核细胞增殖.结论 沉默p53、p21基因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而抑制髓核细胞衰老退变,改善椎间盘退变过程;沉默p53、p21基因可能是潜在的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方法.

    作者:张涛;钱济先;姬振伟;马云雷;贠喆;蔡承魁;裘秀春;马保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椎间打压植骨联合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

    目的 研究椎间打压植骨联合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手术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更为理想的手术模式.方法 1998年1月一2010年10月,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打压植骨联合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52~76岁,平均62.4岁.病程7个月~25年,平均6.5年.单节段不稳22例,L3、4 1例,L4、5 10例,L5、S1 11例;多节段不稳26例,L3、4、L4、5及L5、S1 5例,L2、3及L3、4 2例,L3、4及L4、5 10例,L4、5及L5、S1 9例.合并椎间盘突出32例,椎管狭窄46例,退变性脊柱侧弯16例.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植骨椎间隙融合、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变化情况评定疗效.结果 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中、术后未出现神经损伤、螺钉断裂、伤口感染等并发症.4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年.植骨椎间隙融合时间12~18周,平均16.2周.脊柱滑移或退变性侧弯得到纠正,基本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2±2.3)、(11.9±2.0)、(11.6±2.1)mm; JOA评分分别为(3.2±2.1)、(12.8±1.6)、(13.6±1.2)分;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0.5±10.5)、(30.5±8.5)、(31.2±5.6)°.术后各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JOA改善率评定,获优36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5.8%.结论 椎间打压植骨联合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手术方法有效可行,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是一种接近于解剖性重建的椎管成形术.

    作者:张超远;孟祥翔;秦晓彬;付玉娟;付鹏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静电纺丝制备肌腱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进展

    目的 综述静电纺丝(简称电纺)技术在肌腱组织工程支架制备方面的应用,描述其应用效果及前景.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应用电纺技术制备肌腱组织工程支架的相关文献,并从多方面进行阐述.结果 电纺技术制得的电纺纤维,因其大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近年来广泛用于肌腱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包括聚乳酸在内的多种材料已成功电纺成各种类型的肌腱组织工程支架,并在肌腱缺损修复中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电纺技术为肌腱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途径,随着该技术的完善,其将会在肌腱组织工程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谭敬豪;李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人高活性血管基质层细胞快速分离及荧光标记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一种人高活性血管基质层细胞(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cells,SVFs)快速分离及荧光标记的有效方法,为SVFs用于临床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取植皮手术患者自愿捐赠的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分别用0.065%、0.125%、0.185%3种浓度的Ⅰ型胶原酶消化,提取SVFs.收集细胞悬液进行细胞计数,锥虫蓝染色计算细胞成活率.用1’双十八烷-3,3,3’,3’-四甲基吲哚羧化青-高氯酸盐(1,1’-dioctadecyl-3,3,3’,3’-2-tetramethy-lindocyanine perchlorate,DiI)荧光标记0.125%浓度组SVFs,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情况;将DiI标记的SVFs接种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DiI标记前后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0.065%、0.125%及0.185%浓度组SVFs细胞总数分别为(138.68±11.64)×104、(183.80±10.16)×104、(293.07±8.31)×104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成活率分别为91%±2%、90%±2%、81%±2%,0.065%浓度组和0.125%浓度组均显著高于0.185%浓度组(P<0.01),0.065%浓度组和0.125%浓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1).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示,0.125%浓度组细胞均可被DiI荧光标记,标记后的细胞膜完整,细胞质丰富,细胞形态正常,细胞核未染荧光;DiI标记的SVFs细胞悬液接种培养后,细胞能顺利贴壁及传代.MTT法检测示DiI标记前后SVFs细胞生长曲线相似,生长趋势吻合.结论 0.125%浓度的Ⅰ型胶原酶可有效消化脂肪中的胶原组织,获取大量SVFs,同时对细胞损伤较小,是理想的工作浓度;DiI可有效标记SVFs.

    作者:李力群;高建华;潘盛盛;倪彬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和开腹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破裂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开腹手术和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手术效果.方法 2000年3月-2011年7月,收治48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其中40例行腹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治疗(开腹组),8例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腔内隔绝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瘤颈长度≤2 cm构成比、瘤颈成角≥60°构成比、髂外动脉严重扭曲构成比、术前收缩压、术前合并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对两组患者输血量、手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术后并发症、二期手术率、术后24 h内死亡率和术后30 d内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后24 h死亡率、术后30 d死亡率以及非移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手术时间、输血量、重症监护时间、二期手术率及移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内隔绝术对解剖条件良好的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在输血量、手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方面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樊昆;任为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猪TGF-β1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BMSCs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猪TGF-β1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转染BMSCs,为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提供TGF-β;修饰的BMSCs,作为持续、高效的种子细胞.方法 将已获取的目的基因TGF-β1cDNA包装至慢病毒载体中,通过PCR及基因测序对阳性克隆进行鉴定,并测定病毒滴度.取2月龄巴马香猪(体重约15 kg)骨髓制备BMSCs,取第2~3代用于实验.用TGF-β1重组慢病毒载体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0、50、70、100、150分别转染BMSCs,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以Western blot检测不同MOI值的转染效果,确定佳MOI值.用TGF-β1重组慢病毒载体以佳MOI值感染BMSCs作为实验组,以空载体转染的BMSCs(空载体组)及未转染的BMSCs(空白组)作为对照,通过RT-PCR、免疫细胞化学染色、ELISA等方法检测TGF-β1基因及蛋白在BMSCs中的表达情况,并检测Ⅱ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 经PCR及基因测序鉴定TGF-β1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成功转染BMSC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强绿色荧光;Westem blot示MOI为70时转染效果佳;RT-PCR示实验组TGF-β1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空载体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示实验组TGF-β1蛋白及Ⅱ型胶原呈阳性表达,而空载体组及空白组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ELISA示实验组TGF-β1蛋白至转染后21 d仍有较高表达.结论 TGF-β1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可成功转染BMSCs,TGF-β1蛋白可长期、稳定表达,促使BMSCs向成软骨细胞方向分化.

    作者:赖建明;林建华;林文平;吴朝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近节指间关节严重屈曲挛缩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应用邻指皮瓣联合同指侧方带蒂皮瓣治疗手指近节指间关节严重屈曲挛缩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一2011年2月,收治11例11指手指近节指间关节严重屈曲挛缩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20~63岁,平均32.6岁.挤压伤及电锯伤7例,烧伤及爆炸伤3例,电击伤1例.指别:示指4例,中指2例,环指2例,小指3例.病程6~24个月,平均12.4个月.按照Stern等手指近节指间关节挛缩分型标准,均为Ⅲ型.术中切除瘢痕后,手指伸直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3.0 cm×1.5cm~5.0cm×2.5cm,均伴肌腱、神经、血管或指骨外露.采用大小为2.2cm×1.8cm~3.8cm×2.5cm的邻指皮瓣联合大小为1.5cm×1.2cm~2.5cm ×2.0cm的患指侧方带蒂皮瓣移位修复,其中3例采用2个指侧方带蒂皮瓣.供区植皮或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皮瓣及植皮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3个月.患指外形恢复满意,皮瓣质地柔软,无明显色素沉着及瘢痕挛缩.患指均可完全伸直,患指主、被动屈伸活动恢复满意.末次随访时,近节指间关节大伸直角度范围10~15°,按照中华医学会近节指间关节活动范围标准评定:优6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0.9%.结论 邻指皮瓣联合同指侧方带蒂皮瓣具有操作简便、修复面积大、术后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的优点,是治疗手指近节指间关节严重屈曲挛缩畸形较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费小轩;冯仕明;高顺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早期效果

    目的 总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6月采用PKP治疗31例(31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男10例,女21例:年龄64~80岁,平均70.7岁.均为轻微外伤所致,病程1~13d.病变椎体位于T12 8例、L1 9例、L2 12例、L4 2例.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症状;摄X线片测量病变椎体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行骨折复位及预防椎体塌陷评估.结果 3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中透视见11例椎体(35.5%)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渗漏至椎体前侧3例,椎体侧方4例,沿穿刺通道渗漏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1.5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8.1±1.2)、(2.5±0.6)、(2.3±0.8)分;Cobb角分别为(30.2±5.3)、(21.3±3.6)、(23.5±3.8)°;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3.98±4.62)、(22.03±4.93)、(22.56±4.34)mm.术后VAS评分、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能缓解疼痛、矫正后凸畸形、预防椎体塌陷.

    作者:李鹏飞;武瑞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改良式输卵管吻合术疗效观察

    目的 总结改良式输卵管吻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0月,对89例输卵管绝育术后育龄妇女行双侧改良式输卵管吻合术,从输卵管结扎部位浆膜层的分离、管芯的端端对合及吻合方法等方面改进.患者年龄25~42岁,平均35岁.手术时间为月经结束后3~7 d.术中取切除的输卵管结扎瘢痕组织送病理检查.吻合术后5d及第1次月经结束后3~7 d行输卵管通液手术.术后12个月以上未妊娠者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结果 89例双侧输卵管吻合均成功.术中见慢性盆腔炎8例,病理检查示慢性输卵管炎17例.术后5d输卵管通液通畅率为100%,第1次月经结束3~7 d通畅率为95.5%.术后避孕4例.术后2年内妊娠率为61.2%(52/85),其中术后12个月内妊娠47例;12~18个月内妊娠5例,其中2例为输卵管妊娠.52例妊娠者中,慢性盆腔炎患病率为3.8%(2/52),与33例未孕患者慢性盆腔炎患病率42.4%(14/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61,P=0.000).术后12个月以上未孕者中14例行输卵管碘油造影,有5例输卵管梗阻.结论 改良式输卵管吻合术具有吻合口张力小、对合好,缝合针数少,术后输卵管通畅性好等优点.建议对术后1年以上未孕者尽早施行输卵管通畅性及盆腔炎症的评估.

    作者:朱国平;韦成厚;李艳秋;钟兴明;伍园园;何小红;陈进;李玉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肌腱膜纤维肉瘤癌基因B型同系物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关联研究

    目的 揭示位于染色体20q12的肌腱膜纤维肉瘤癌基因B型同系物基因(v-maf musculoaponeurotic fibrosarcoma oncogene homolog B,MAFB)上游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7820943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NSCL/P)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引物单碱基延伸、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检测了300例NSCL/P患者(病例组)和354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以及168个完整患儿-健康父母3人核心家系的rs 17820943基因型.并以测定的基因型为基础分别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及患儿-健康父母3人家系研究.结果 rs17820943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等位基因=0.001和P基因型=0.002).其中等位基因T(频率病例∶对照=0.358∶0.448)和基因型TT(频率病例:对照=0.110∶0.195)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值分别为ORT=0.69(95%CI:0.55~0.86)和ORTT=0.43(95%CI:0.26~0.70).患儿-健康父母3人家系研究也表明该位点与NSCL/P存在强阳性关联(ORTvs.c=0.55,95%CI:0.41~0.75,传递不平衡检验P=0.000).结论 MAFB基因的rs17820943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的NSCL/P易感性相关,表明MAFB基因可能是NSCL/P的易感基因.

    作者:程红球;黄恩民;唐世杰;许铭炎;舒申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TGF-β3修饰退变髓核细胞移植修复兔退变椎间盘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TGF-β3基因修饰后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效应以及植入兔退变椎间盘后对退变椎间盘的影响.方法 将重组腺病毒载体Ad-TGF-β3与第2代退变髓核细胞按10:1比例混合培养转染(Ad-TGF-β3组),待细胞融合后传代,MTT检测转染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 blot检测TGF-β3蛋白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对数生长期转染细胞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率;采用病毒空载体转染髓核细胞(Adv组)和未经转染髓核细胞(空白组)作为对照.取30只新西兰兔,体重3.2~3.5 kg,雌雄不限,通过针刺L3、4、L4、5和L5、6椎间盘制备椎间盘退变模型.将实验动物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转染细胞组(A组,n=12)、退变细胞组(B组,n=12)和空白对照组(C组,n=6).A、B组将100 μL浓度为1×105个/mL对应细胞悬液注射入退变椎间盘,C组同法注入等量PBS.注射后6、10、14周取A、B组各4只、C组2只实验动物处死,取L3、4、L4、5和L5、6椎间盘行组织学观察,RT-PCR检测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mRNA表达.结果 Ad-TGF-β3转染后髓核细胞活性明显改善;转染后3、7、14d,TGF-β3在髓核细胞内表达逐渐升高;Ad-TGF-β3组髓核细胞细胞质内见棕黄色Ⅱ型胶原阳性染色,阳性率显著高于Adv组及空白组(P<0.05).组织学观察示,A组椎间盘退变程度较B、C组明显减轻.6、10、14周A组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mRNA表达显著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3基因修饰退变髓核细胞后可明显改善细胞生物活性,转染后髓核细胞植入兔体内可明显增加退变椎间盘的基质分泌.

    作者:宋希元;彭圣智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雷公藤甲素对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鸡肌腱缺损的作用

    目的 雷公藤甲素具有抗排斥作用,探讨其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鸡肌腱缺损中的作用.方法 4月龄健康清洁级雄性来亨鸡64只,体重1.9~2.3 kg,取右足第3足趾肌腱制备肌腱缺损模型并行同种异体肌腱修复.根据是否给予雷公藤甲素,随机分为两组(n=32).实验组术后给予雷公藤甲素100μg/(kg·d),共3周;对照组正常喂养.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于1、2、3、4周各组取4只动物大体观察移植肌腱情况,其中1、3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2、4周行透射电镜观察.术后3、6周各组另取8只动物采血行流式细胞学检测,取肌腱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术后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标本大体观察显示,随时间延长,两组肌腱周围充血、水肿缓解,实验组见疏松粘连带,对照组为广泛致密纤维组织粘连带.组织学观察示,术后1、3周实验组炎性反应均较对照组轻.透射电镜观察示,术后2、4周,实验组成纤维细胞核大,常染色质丰富,异染色质较少;对照组成纤维细胞细胞质内有少量粗面内质网,腔小,内容物少.术后3、6周,实验组CD4+、CD8+T淋巴细胞均较对照组少,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低于对照组;实验组肌腱大拉伸断裂强度大于对照组,拉断粘连带功耗小于对照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公藤甲素可以降低鸡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增强肌腱愈合强度,减轻肌腱粘连程度.

    作者:窦勃;王江泳;张英泽;田德虎;白江博;冯建书;倪华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总结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30例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男18例,女12例;年龄18~55岁,平均36岁.外伤19例,烧伤4例,慢性感染创面7例.病程9 h~8个月.缺损部位:小腿下1/3及跟腱区8例,外踝及足背外侧区10例,内踝及足背内侧区5例,足跟及足底7例.创面均伴血管、骨及肌腱外露.创面缺损范围20cm×14cm~23cm×21 cm.皮瓣切取范围为22cm×16cm~25cm×23cm.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5~7d3例皮瓣边缘出现部分坏死,予以加强换药后成活;其余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皮瓣耐磨,无局部溃烂,其中27例恢复保护性感觉.但皮瓣外形臃肿,12例于术后1年行二次手术皮瓣修整后,外形满意.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具有切取范围大、血管口径粗、部位隐蔽等特点,是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韦仁杰;黄明棣;卢长巍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乳腺癌术后带蒂背阔肌皮瓣部分联合假体植入一期乳房再造

    目的 总结乳腺癌术后采用带蒂背阔肌肌瓣、肌皮瓣联合假体植入一期乳房再造的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09年12月,对3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于病灶切除术后采用带蒂背阔肌肌瓣或肌皮瓣部分联合假体植入一期乳房再造.患者年龄20~42岁,平均34岁.导管原位癌4例,浸润性导管癌26例.临床分期:0期4例,Ⅰ期20例,Ⅱ A期6例.病程3周~1年,中位时间5.6个月.肌瓣切取范围为3cm×3cm~6cm× 5cm,肌皮瓣切取范围为6cm×5 cm~7 cm×4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肌皮瓣及肌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个月5例出现供区局限性积液,对症处理后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2个月,平均32个月.1例术后19个月肿瘤复发,其余肿瘤均无复发.术后24个月根据再造乳房外观评价标准:获优14例,良12例,一般4例.结论 乳腺癌切除术后应用同侧背阔肌肌瓣、肌皮瓣即刻乳房再造可获得足够组织量,联合假体植入再造乳房形态良好.

    作者:王进;耿中利;马斌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升主动脉扩张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升主动脉扩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2011年5月,对53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加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男41例,女12例;年龄22~75岁,平均52岁.病程1个月~14年.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示术前升主动脉直径为(45.9±3.3)mm;主动脉瓣三叶瓣40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13例.心功能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Ⅱ级19例,Ⅲ级33例,Ⅳ级1例.结果 术后发生1例纵隔广泛渗血、3例肺部感染、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无升主动脉成形术相关并发症.5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8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均无明显胸闷、心累.末次随访时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2例,Ⅱ级31例.升主动脉直径为(35.2±4.0)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术后出院时(34.0±2.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其中,随访时间≥60个月者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前、术后出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患者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升主动脉直径> 50mm患者末次随访时升主动脉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包裹-纵切口升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轻-中度(直径范围40~50 mm)扩张患者可获得较好早中期疗效,但应严格选择患者,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李阳;蒙炜;张尔永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神经干细胞单细胞与神经球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单细胞与神经球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效果,研究两种NSCs移植方法治疗SCI的有效性.方法 取成年SD大鼠2只,体外分离脊髓组织并行NSCs培养,取第3代细胞行Hoechst33342、巢蛋白染色及贴壁分化鉴定.另取成年SD大鼠(体重230~250 g)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T10损伤模型.各组分别于SCI处缓慢注射5μL生理盐水(A组)、第3代NSCs单细胞(B组)、第3代NSCs神经球(C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7、14、21、28 d采用BBB行为功能评定量表评定各组大鼠后肢功能;术后各时间点取材行HE染色和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免疫组织荧光染色观察.结果 经形态学观察及鉴定,所培养的细胞为NSCs.术后3d各组BBB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3、7d各组间BBB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BBB评分不同程度增加,术后14、21、28 d,B、C组BBB评分优于A组,C组优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C组较A、B组脊髓结构清晰,瘢痕形成少.MAP-2免疫组织荧光染色示,术后3、7d各组间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21、28 d,B、C组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A组,C组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NSCs神经球移植较单细胞移植更明显促进NSCs向神经元分化,更有利于SCI后下肢功能恢复.

    作者:钟林;张辉;高维陆;尹宗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阔筋膜张肌重建臀中肌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 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阔筋膜张肌重建毁损臀中肌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及2009年12月,收治2例臀中肌毁损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55岁及62岁.骨巨细胞瘤1例,髋部骨折1例;均为在外院术中毁损臀中肌及股骨粗隆部.末次术后至此次入院时间分别为14d和18d.患侧髋关节功能Merle D' Aubigne 评分分别为5分及6分.采用定制人工全髋关节行全髋关节置换并阔筋膜张肌重建臀中肌功能.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15d发生髋关节脱位,采用手法闭合复位并加强功能锻炼,未再出现脱位.患者术后分别获随访18个月及24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肢均短缩<2cm.按Merle D' Aubigne评分法评分分别达17分和15分.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阔筋膜张肌重建毁损臀中肌,可大程度重建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生理解剖结构,提高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度和关节稳定性,改善术后患髋功能.

    作者:牛朝阳;孙永强;岳宗进;刘国杰;师志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目的 总结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3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并行血管内治疗.男12例,女20例;年龄35~81岁,平均49.5岁.患者均有突发头痛病史,其中2例有意识障碍伴一侧肢体活动受限;22例有高血压病史.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7例;Fisher分级:Ⅱ级24例,Ⅲ级8例.16例患者应用单微导管弹簧圈栓塞,7例应用双微导管弹簧圈栓塞,4例应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应用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应用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示,除2例单微导管弹簧圈栓塞者获近乎致密栓塞外,余均获致密栓塞.术中18例蛛网膜下腔广泛出血,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3~7 d;余14例有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间断腰椎穿刺缓慢释放血性脑脊液.术后1周颅脑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1d,2例出现局部脑缺血,经尼莫同等药物抗血管痉挛治疗1周后缓解.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7个月.患者无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术后3例一侧肢体瘫痪,1例术后失语,余无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术后3、6个月及1年复查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示致密栓塞的动脉瘤未再通.结论 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姚军;苏万东;刘明;倪石磊;宫杰;迟令懿;马翔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腰椎化脓性脊柱炎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腰椎化脓性脊柱炎的诊断及手术疗效.方法 2005年2月一2010年6月,收治15例腰椎化脓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6~72岁,平均48.6岁.病变节段:L2、3 3例,L3、4 3例,L4、5 8例,L5、S1 1例.临床均表现为中度以上发热,病变局部疼痛,腰椎活动受限,10例伴有神经根性症状,8例有下肢截瘫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增高.术前X线片及CT检查无明显骨质破坏;MRI表现为局部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7例有局限脓肿形成.均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其中前路手术13例,后路手术1例,联合前后路手术1例.术后细菌培养阳性10例,选择敏感抗生素.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14例Ⅰ期愈合,1例Ⅱ期愈合.1例后路手术患者术后2周复发,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余患者腰背部疼痛和/或下肢疼痛症状均较术前明显缓解,体温3~4 d即恢复正常,复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较术前明显降低.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70个月,平均35.4个月.术后均无排斥反应,手术切口无窦道形成,无腰椎后凸畸形,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4~8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MRI,可诊断腰椎化脓性脊柱炎,其中C反应蛋白是判断病情发展的重要指标,MRI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甫拉提·买买提;盛伟斌;郭海龙;买尔旦;涂来勇;于圣会;荀传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后路单枚Cage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

    目的 总结后路单枚 Cage 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10月,采用后路开窗减压/半椎板切除,单枚Cage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79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男36例,女43例;年龄29~72岁,平均48岁.病程3个月~10年,中位病程6年.滑脱节段:L3、4 3例,L4、5 47例,L5、S1 29例.根据Meyerding分度标准:Ⅰ度45例,Ⅱ度31例,Ⅲ度3例.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6个月.X线片复查示植骨于3~12个月内获骨性融合;无Cage融合器移位或沉陷,椎弓根钉棒松动、移位、断裂以及滑脱复发等并发症发生.临床疗效根据Nakai等评分标准,优68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7.5%.术后2周及1年Taillard指数、椎间隙高度、滑脱角、Boxall指数以及腰椎生理前凸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周与术后1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单枚Cage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能提供坚强固定,复位满意,融合率高,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徐杰;刘春华;黄惠梅;周仕国;林院;罗奋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