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切牙代偿情况研究

叶艳艳;丁寅;李娟;赵坤

关键词:骨性Ⅱ类错(牙合), 头影测量, 切牙代偿, 垂直骨面型
摘要:目的:对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分析切牙代偿情况及其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中的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指导意义.方法:收集骨性Ⅱ类成人患者共200例,确定13项代表切牙倾斜度和凸度的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将结果与正常牙均值比较,然后依照SN/MP角和FH/MP角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垂直骨面型共3组,单因素方差分析各指标在组间的差异.结果:代表上切牙唇倾度的大部分指标测量均值(U1/SN、U1/NA、U1/FH)与正常(牙合)均值基本一致,L1/GoMe、L1/NB(°,mm)明显大于正常牙均值;3组间比较,除U1/pp、U1/NA(°)及U1/NA(mm)外,其余的10项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上切牙相对颅部参考平面无明显的倾斜代偿但相对上颌基骨较为直立,下前牙唇向倾斜代偿特别明显;高角组上切牙直立,有一定舌向代偿,内收上前牙时要特别注意转矩控制;低角组下切牙唇倾度大,进一步正畸唇倾代偿的潜力小;随着下颌角平面的增高,上下切牙相对颏部的位置更加靠前,通过牙齿的代偿很难协调后缩的颏部.治疗中应结合Ⅱ类骨骼矢状不调程度和牙齿代偿在不同垂直骨型中的特点,明确牙齿进一步代偿或去代偿的潜力.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治疗患者龈沟液检测指标及牙周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治疗患者龈沟液多个检测指标及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2年4月于本院采用固定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的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正畸治疗前及治疗后1、3、5、8及12周的龈沟液量、龈沟液前列腺素2 (PGE2)、活化激酶5(PAK5)、β-防御素2(HBD-2)、内毒素(ET)、白细胞介素-1 β(IL-1 β)及出血指数(BI)、牙周袋深度(PD)、牙松动度(TM)、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简化口腔指数(OHI-S)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38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5、8及12周的龈沟液量、龈沟液PGE2、PAK5、HBD-2、ET、IL-1 β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BI、PD、TM、PLI、GI、OHI-S则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P<0.05),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2周与8周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治疗患者龈沟液多个检测指标及牙周状况的影响较为明显,但至1 2周时基本稳定.

    作者:程伟;程名涛;朱亚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瘢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明确脉冲CO2点阵激光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接受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的患者的随访资料,评价治疗后不良反应、并发症类型及持续时间.结果:48例痤疮瘢痕患者治疗后红斑平均持续时间(6.1±2)天,痂平均持续时间(4.2±1.9)天,疼痛平均持续时间(2.3±1.2)天,Vas疼痛评分(3.3±2.1)分.46.2%的患者出现炎症后色素沉着,平均持续时间(32±7)天,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9%,其中单纯疱疹发生率为6.2%,炎症反应发生率为10.4%.结论: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均为短期自限性.

    作者:刘艳华;杨慧兰;陈胡林;廖春;李雪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应用皮下蒂旋转皮瓣修复老年型睑黄瘤切除后的缺损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老年型睑黄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皮下蒂旋转皮瓣修复老年型黄瘤切除后的创面,7例患者,14例皮瓣,同时行上睑松弛矫正术,重睑术.结果:术后均Ⅰ期愈合,随访1 ~24个月.睑黄瘤无复发,皮瓣及上睑形态自然,无明显畸形.结论:皮下蒂旋转皮瓣是修复老年型睑黄瘤切除后创面的一种有效合适的手术方法.

    作者:朱华锋;王健;胡玉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颅面骨缺损整形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技术在颅面骨缺损修补中的整形美容效果.方法:2003年9月至2011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颅面骨缺损患者9例,所有患者均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修补,术前行头颅薄层CT扫描并分别在计算机上进行三维重建,其数据传送至厂家,制作出个性化三维植入体,修补颅面骨的缺损.结果:将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于颅面骨缺损的整形修复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患者的头面部形状与生理状态接近,美容效果好.结论: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修补颅面骨缺损可以获得很好的整形美容效果.

    作者:卓雷;汪春兰;赵宇;范新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两种方法根管预备术后疼痛反应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Protaper机用镍钛器械和不锈钢K锉根管预备术后的疼痛反应情况.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200例牙髓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Protaper机用镍钛器械进行根管预备,对照组采用不锈钢K锉预备,术后3天复诊,记录术后疼痛情况包括肿痛,咬合痛和叩痛.采用Negm标准改良后进行术后疼痛评分.结果:实验组术后疼痛反应程度和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Protaper机用镍钛器械能减少根管预备术后疼痛反应的发生.

    作者:伍小臻;邱艳梅;王茵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600余例硅凝胶假体隆乳术的体会

    目的:总结600余例硅凝胶假体隆乳术的临床经验,探讨硅凝胶假体隆乳术的佳方案.方法:①选择外囊宽松、手感柔软、大小合适的硅凝胶乳房假体;②乳晕下缘2.5 ~ 3cm切口,胸大肌下分离足够大小的腔隙,充分止血后置入假体,腔内置入适量麻醉液、消炎药、止血药等;③术后早期(2天)、到位、持久(3个月以上)的按摩.结果:术后两乳对称、丰满、手感与形态逼真,不影响哺乳.纤维包膜挛缩发生率<1%,医患满意度>98%.结论:要隆出一对手感与形态逼真的乳房的条件是:①好的乳房假体(主要指的是形状、手感、大小合适);②医生的临床经验;③术后早期、到位、持久的按摩;此三点缺一不可.

    作者:蒋未台;蒋铮铮;蒋伯熙;潘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负压封闭引流加逆行腓肠神经皮瓣在下肢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结合逆行腓肠神经皮瓣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2009年至2012年8例小腿下部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后行逆行腓肠神经皮瓣修复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皮瓣安全存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8例无感染发生,皮瓣切取大面积可达20cm×8cm,小面积4cm×4cm,可修复小腿中下段、内外踝部、足跟部、足背部创面,效果良好.结论:负压封闭引流加逆行腓肠神经皮瓣修复小腿下部软组织缺损,可有效控制创面感染,手术操作简便,皮瓣成活率高.

    作者:张胜利;张佳;王连梅;王亚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葡萄糖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OPG、RANKL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以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HPDLF中骨保护素(OPG)、核因子kB受体活化剂配体(RANKL)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葡萄糖在牙槽骨吸收中的作用.方法:组织块法体外原代培养HPDLF并鉴定,选择4~8代的HPDLF作为实验的靶细胞,不同浓度的葡萄糖(0、5.5、11.1、16.7、22.2、33.3mmol/1)干预HPDLF,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PDLF中OPG、RANKL mRNA的表达.结果:高浓度的葡萄糖可下调HPDLF中OPG mRNA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可上调RANKL mRNA的表达,也呈剂量依赖性,且使RANKL/OPG mRNA的比值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而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结论:糖尿病时,牙周组织中高浓度的葡萄糖,可下调OPG的表达,上调RANKL的表达,使RANKL/OPG的比值升高,调节破骨细胞分化,刺激骨吸收,导致牙槽骨的破坏,加重牙周病的病情.

    作者:张兰;孙琳琳;丁岩;宋健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非剥脱1550nm铒玻璃点阵激光治疗活动性痤疮及痤疮瘢痕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非剥脱1550nm铒玻璃点阵激光治疗活动性痤疮及痤疮凹陷性瘢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非剥脱性1550nm铒玻璃点阵激光治疗中重度痤疮患者25例,其中16例表现为活动性痤疮皮损(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合并痤疮后凹陷性瘢痕,3例为痤疮瘢痕不伴活动性皮损,6例为活动性皮损不伴瘢痕形成.治疗1~3次,每次间隔3~4周,于末次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活动性皮损22例,痊愈2例(9.1%)、显效14例(63.6%)、有效6例(27.3%)、无效或恶化0例(0%),总有效率为72.7%;痤疮凹陷性瘢痕19例,痊愈2例(10.5%)、显效10例(52.6%)、有效7例(36.8%)、无效或恶化0例(0%),总有效率为63.2%.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疗效逐步提高.术后仅出现轻度红肿,平均2~3天消退,均无色素沉着、水疱等不良反应,无1例恶化,患者满意率达84%.结论:非剥脱1550nm铒玻璃点阵激光治疗活动性痤疮及痤疮后凹陷性瘢痕均有显著疗效,且安全、不良反应轻,患者满意率高.

    作者:易清玲;曾维惠;刘彦婷;迟玉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体内异位移植的研究

    目的:本实验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并采用异体异位移植方式,探讨外来因素对移植物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制备明胶-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及明胶-陶瓷化骨多孔复合支架,复合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上述组织按照体外培养时间不同分为4组,植入裸鼠皮下,观察复合组织形成情况.结果:各实验组在观察期内裸鼠背部均无感染,复合组织表面完整薄层纤维层下可见类似透明样软骨组织,体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HE染色各实验组均可发现,在软骨层和骨层,分别可见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骨细胞及相应的细胞外基质,且可以观察到类似正常结构的潮线出现,交界区软骨组织出现骨化,在组织外围,出现了不同程度向纤维样组织转变的现象.结论:经过体外短时间的诱导使得细胞具有分化趋势后,早期植入体内有助于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的形成.

    作者:邓天政;吕晶;杨捷绯;柯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应用额部超量扩张皮瓣带蒂修复大面积面颈部瘢痕的护理

    面颈部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部分患者还影响五官的功能,患者对面部整形手术要求较高.当下面部瘢痕面积较大或造成颏颈粘连时,在瘢痕附近应用传统的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瘢痕就会受到限制.额部扩张皮瓣血供丰富,修复面部瘢痕其收缩性较小,能承受外力摩擦,抵抗感染的能力较强,皮肤色泽变化较小[1].2009年10月~2012年7月我科应用额部超量扩张皮瓣带双侧颞浅血管蒂修复大面积面颈部瘢痕42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大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眼周年轻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目的:为提高手术效果,综合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要求,采取合适的术式矫正眼周老化征象.方法:根据患者眼周皮肤衰老情况选择肉毒素注射、眼袋整形术、重睑术、提眉术等个性化的手术方案.结果:本组85例患者,选择不同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效果满意.结论:针对眼周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针对性强,效果可靠,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侯团结;刘漪沦;李平松;施泽宏;马乐;陈啸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方丝弓与钛板治疗下颌骨临床效果及心理接受程度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方丝弓治疗小儿下颌骨骨折与钛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患儿心理接受程度.方法:选择40例患者使用方丝弓治疗,并与40例使用钛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比较,两组术后张口度变化,并统计患者对面部形态的满意分数及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担心术后口腔异物感的问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担心术后影响面容和手术费用问题上均低于对照组(P<0.05),张口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患者对面部形态满意,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方丝弓治疗小儿下颌骨骨折可较快恢复患儿的咀嚼功能,不影响面部容貌,临床效果可靠,更有利于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接受.

    作者:范玉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不同纤维桩表面固位结构对粘结剂层的影响

    目的:比较3种不同固位结构的玻璃纤维桩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后,在受到牙齿抗力时对其粘结剂层的影响.方法:选择3个月内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下颌第一前磨牙36颗,随机分成A、B、C三组,牙体预备后分别用3种纤维桩(A组:平滑外形玻璃纤维桩;B组:锯齿固位玻璃纤维桩;C组:锯齿加圆头固位玻璃纤维桩)及后牙树脂完成桩核修复,固定于万能材料测试机上加载直至标本发生折裂,记录标本开始松动(牙本质粘结面裂开)的瞬间力值及实验牙的折裂类型.实验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结果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破坏性力学试验的测试结果:A组(469.62±29.68)N、B组(286.25±28.11)N、C组(468.17±48.34)N.对各组样本的破坏性实验力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A组>B组:C组>B组(P<0.01)、A组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锯齿固位结构在荷载力下会对粘结剂层造成破坏,圆头固位结构能够分散应力,有利于桩核的固位和稳定.

    作者:贾旭贝;谢伟丽;谢琪;周大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流式细胞仪检测微波疗法对基底细胞癌患者的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

    目的:研究微波疗法对基底细胞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基底细胞癌患者微波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结果:基底细胞癌患者CD3、CD4细胞下降,CD8细胞增高,NK细胞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微波治疗后基底细胞癌患者CD4细胞上升,CD8细胞降低,NK细胞增多,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基底细胞癌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微波疗法能提高基底细胞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张苑;钟益萍;孙乐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生物型外科补片在聚丙烯酰氨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生物型外科补片(生物补片)联合硅凝胶假体植入在修复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术后乳房继发畸形中的使用方法和效果.方法: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材料注射术后142例,术前均行彩色B超或MRI影像检查,明确注射物所在部位.术中采用乳晕下半环形切口,尽可能清除肉眼所见注射物、肉芽肿,以及被注射材料所侵蚀的组织,使用生物补片内垫增厚乳房下缘或侧壁较薄者局部组织,修补注射材料渗漏、移位形成的通道,重建乳房下皱襞,然后植入硅凝胶假体.对移位、渗漏范围较大者,先用生物补片修补渗漏、移位通道,半年后再植入乳房假体.结果:采用生物补片联合硅凝胶假体进行修复的142例患者的174只乳房,除1例1只乳房因术后感染需要取出假体及生物补片外,其余乳房外形均较满意,随访3~12个月,乳房无变形.结论:生物补片可以增厚乳房内壁,修补移位、渗漏通道,增加乳房下皱襞托举力,在修复聚丙烯酰氨水凝胶取出术后乳房继发畸中可以弥补单纯假体植入的不足,是临床所需的理想修复材料.

    作者:谭新东;李希军;叶雪玲;徐国风;李世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基质血管成分与体外扩增的脂肪来源干细胞促进移植脂肪成活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血管基质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与体外扩增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对移植脂肪成活的促进作用.方法:用手术方法切取家兔腹股沟脂肪,进行ASCs体外分离培养;取第3代ASCs分别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实验,CD29和CD31流式鉴定;制备SVF,进行CD29和CD31流式鉴定;脂肪移植裸鼠实验分为3组:SVF、ASCs、和空白对照组(DMEM/F12),每组4只裸鼠,沿背部脊柱两侧对称部位4个移植位点,每组共1 6个注射移植位点,每点0.3ml脂肪颗粒(adipose granule,AG)+ 0.2ml细胞成分;术后4m时取材称重、固定行HE染色观察移植脂肪组织结构,行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新生血管及其密度.结果:家兔ASCs体外分离培养成功,为贴壁生长,第3代细胞形态均呈长梭形.成脂诱导实验油红0染色显示形成脂滴,成骨诱导实验茜素红染色显示形成钙化结节.流式鉴定显示SVF:CD29:17.0%,CD31:1.3%;ASCs:CD29:96.2%,CD31:3.8%.SVF、ASCs和空白对照组各组移植脂肪成活量分别为0.2096±0.0024g,0.1798±0.0033g,0.1350±0.0020g,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HE染色显示SVF组移植脂肪成活较好,组织结构完整,脂滴大小均一,可见脂肪组织中间有丰富的血管存在;ASCs组移植脂肪成活尚可,组织结构尚完整,脂滴大小一般均一,可见脂肪组织中有结缔组织纤维间隔和新生血管形成;空白对照组结缔组织纤维间隔明显增多,脂滴大小不一,有少量较大空泡形成.各组移植脂肪新生血管密度分别32.6±2.1条/mm2,29.3±1.6条/mm2,23.3±1.9条/mm2,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鲜的干细胞成分SVF比体外扩增的ASCs能更好的促进移植脂肪成活.

    作者:赵建辉;易成刚;邱璇;李龙;梁丽华;夏炜;苏映军;郭树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血管瘤外用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婴幼儿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血管肿瘤,好发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3~1:4.血管瘤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2%~3%,1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约为10%,而早产儿或低体重新生儿的发病率可高达22%~30%.血管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如:皮肤、肌肉、骨以及脑、肝、心脏等脏器,其中发生于头颈部(60%)多,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大多数血管瘤能够自行消退,病程可分为增殖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一般1岁以内为增殖期,有时会延长到出生后18个月内,随后逐渐过渡至消退期.尽管85%~90%的IH在7~10岁时可自然消退,但一些严重的血管瘤会永久存在,甚至会影响到婴儿的呼吸和视力及压迫相邻的重要器官.因此,部分血管瘤需要治疗以加速其缩小的进程[1].

    作者:钟益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下颌侧切牙单根双根管尖牙双根双根管一例

    下颌侧切牙根管通常为单根单根管,下颌尖牙牙根为单根,形粗壮,根管通常为单根管[1].笔者在临床上遇到下颌侧切牙双根管、尖牙双根双根管1例,临床上较少见,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某女,40岁,接修复科转诊.现病史:烤瓷冠修复3年,因美观问题,于修复科拆除.平时患牙无明显不适,转入牙体牙髓科检查.查:11、12、13、21、22、23均为预备体,探不敏,叩痛(-),不松,龈缘略红,无窦道.11、12、13、21、22电活力测无反应,23电活力测正常.

    作者:徐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烧伤后残余创面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创面直径为5 ~ 7cm的烧伤后残余创面应用组织工程皮肤治疗的效果.方法:笔者单位2008年5月~2012年7月的12例烧伤后残余创面患者,采用同体对照的研究方法,每例患者选择2处直径为5 ~ 7cm的残余创面,随机分为组织工程皮肤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创面细菌培养阳性菌株均相同.两组受试创面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进行浸浴治疗后,受试创面给予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每日换药1次.在局部感染控制后组织工程皮肤治疗组创面清创后移植组织工程皮肤,对照组继续换药治疗,同时予以全身抗感染治疗.结果:本组12例患者组织工程皮肤治疗组创面均在移植组织工程皮肤后1~2周愈合,均未进行自体皮移植,愈合质量良好;对照组创面在相同时间内均未愈合,终均给予自体皮移植而愈合.结论:经充分创面准备后移植组织工程皮肤可用于修复直径较大的烧伤后残余创面,以替代传统的自体皮移植.

    作者:邱学文;王甲汉;任加良;李志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