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
目的:探讨牙周序列治疗在牙周炎患者正畸过程中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口腔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接受正畸治疗的牙周炎患者74例,先后经过牙周序列治疗及正畸治疗,分别测定首诊、经牙周序列治疗结束时、正畸治疗6个月及正畸治疗结束时PLI、BI、PD、CAL,并通过X线及口腔检查对牙齿松动及咬合功能进行检查,并比较单纯牙周治疗及联合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74例牙周炎治疗结束后各项指标与首诊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8.65%。74例患者行口腔检查均提示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正常,咬合损伤造成的个别牙齿松动明显好转咀嚼功能改善;X线显示经牙周和正畸治疗后,牙槽骨吸收停止或有所再生。结论:在控制牙周炎患者炎症情况后,予以正畸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金巍;范淑霞;杨旭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在重睑成形手术中的静脉镇痛、镇静效果及清醒时间、手术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重睑成形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100例。A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B组:氯胺酮复合异丙酚。分别以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或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缓慢静脉推注,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入室麻醉前(t0)、静脉麻醉后即刻(t1)、局部浸润麻醉后即刻(t2)、局部浸润麻醉后5min(t3)、局部浸润麻醉后10min(t4)、局部浸润麻醉后20min(t5)时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变化情况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静脉麻醉镇痛与镇静效果、清醒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中与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及躁动等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静脉麻醉后(t1)与麻醉前(t0)相比HR、SBP、DBP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静脉麻醉后(t1)HR、SBP、DBP较麻醉前(t0)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节点B组HR、SBP、DBP均明显高于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静脉麻醉镇痛、镇静效果均很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清醒时间分别为(6.5±2.2)min、(25.1±4.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0.1±9.7)min、(83.4±1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并发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与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用于重睑成形术对患者的心血管刺激小,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并发症少;患者清醒时间、手术时间均较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时间短。总之,瑞芬太尼与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用于重睑成形术效果优于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
作者:刘玉;唐安;高晓玲;张先霞;徐健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评价树脂人工牙在五种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方法:50颗同一品牌树脂中切牙分别浸泡在人工唾液、可乐、红茶、50%酒精、5%NaHCO3溶液中,使用一种色差仪测量出浸泡前及浸泡后5、15、30、60、90天颜色的L、a、b值,并进行记录。观察计算不同时期、不同浸泡溶液中树脂人工牙发生的颜色改变。结果:浸泡前与浸泡后,各组人工牙颜色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但各组间差异并不明显,且同组内变化并不随浸泡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结论:树脂牙一旦拆开包装在生化环境中暴露,其颜色在短期内势必发生改变,一段时间以后趋于稳定,且变化的大小与外界生化环境类别相关性不大。
作者:魏早;尹崇志;刘显洪;夏建艺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介绍改良缝线法矫正老年性单眼上眼睑睑内翻倒睫。方法:对19例单眼上眼睑睑内翻倒睫实施改良缝线法矫正。结果:19例患者术后局部反应轻微,经6个月~3年随访,19例单眼上眼睑睑内翻倒睫完全矫正,眼部磨痛等症状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改良缝线法矫正老年性单眼上眼睑睑内翻倒睫安全、有效。
作者:谷华丽;张静慧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颌面部浅表外伤的美学外科修复方法。方法:收集我院口腔急诊外伤病例38例,在彻底清创,彻底减张和微创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外科修复技术处理各类型的创伤。结果:成功率92.1%,伤口愈合快,瘢痕小,美容效果好。结论:颌面部浅表外伤运用美容外科技术疗效显著。
作者:吴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修剪联合多功能电离子清除顶泌汗腺治疗腋臭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015年3月笔者应用小切口修剪联合多功能电离子清除顶泌汗腺治疗腋臭258例(女性158例,男性100例),术后术区碎纱布团缝线压迫固定外用弹力绷带包扎固定。所有患者均获随访,短时间为3个月。结果:258例中,235例(91.1%)患者获满意疗效,无臭味残留;10例(3.9%)出现切口边缘5mm以内皮肤坏死;8例(3.1%)发生单侧血肿;5例(1.9%)单侧气味残留。结论:小切口修剪联合多功能电离子清除顶泌汗腺治疗腋臭获得满意疗效,术区局部形态良好。
作者:吴永柏;颜培娥;潘现波;崔立华;张丽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石英纤维桩联合双固化复合树脂冠核材料在自体恒前牙断冠再接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3例(38颗)外伤冠折或冠根斜折且断片相对保存完整的恒上前牙,采用石英纤维桩和双固化复合树脂冠核材料,连接自体牙折断片,即刻进行复位再接,并进行1~2年的追踪观察。结果:随访期内,第1年成功率100%;第2年1例出现牙周病变,1例脱落,成功率为97.5%。结论:在自体恒前牙折断病例中运用石英纤维桩联合双固化冠核材料行即刻断冠再接,是一种中短期效果非常好的暂时性修复方法,尤其适用于18岁以下的年轻患者进行过渡性修复。
作者:苏江凌;陈婉红;蔡世雄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超声辅助下牵引复位导板外固定治疗单纯闭合性颧弓骨折的可行性、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颧弓骨折在超声监测下钢丝牵引复位,同时根据骨折的方向调整牵引方向使骨折线对齐,导板固定2周后拆除。结果:全部病例复位成功,39例骨折端完全对位整齐,其中1例骨折端垂直向移位对位稍差,但术后功能及外形正常。结论:超声辅助下颧弓骨折复位具有复位疗效好、非手术复位,无X线辐射,费用低、美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平生;王辉;刘世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评估普萘洛尔联合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将24例婴幼儿血管瘤初诊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脉冲染料激光联合口服普萘洛尔药物治疗,激光间隔30d重复治疗,直至皮损完全消退。统计激光治疗次数和并发症情况;对照组:单纯采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间隔30d重复治疗,直至皮损消退,统计激光治疗次数和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激光治疗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亦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普萘洛尔联合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明显,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罗滔;谭军;张博;李高峰;邹勃生;欧阳华伟;罗明灿 刊期: 2015年第14期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用窄谱低能量非相干可见光照射皮肤以期产生有益的光生物调节作用,而非激光的热效应、剥脱效应来达到辅助治疗皮肤病及美容目的的治疗手段。LED的多种特性使其成为是产生这种低能量、特定脉冲、窄波段光的理想光源。本文就近年来这种可见光在皮肤科领域中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可能的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赵欣研(综述);田燕;刘玮(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中草药液外用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寻常性痤疮患者3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60例。研究组采用粉刺方(生黄芪、生地黄、天花粉、灸麻黄、生米仁、黄芩、板蓝根、苦参、生侧柏等)煎汁熏洗面部并用药汁敷面治疗,对照组采用迪维霜外擦作为治疗方法。连续治疗2个月后,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2个月治疗,研究组总有效率9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3%(P<0.05);随访1年,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为6.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63%(P<0.05)。结论:外用中草药液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且复发率低,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彤彤;晏志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通过应用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在眼部的不同应用达到眼部动态与静态美相结合。方法:利用在眼部系列美容手术中的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对眼部外形(单睑、肿眼泡、上睑松弛、上睑凹陷、眼球突出、内眦赘皮、第一黄金点不佳、卧蚕缺如、睑袋形成、鱼尾纹等)以及面部表情肌进行调整,对眼部异物予以处理,整复眼部衰老征象等。结果:眼部外形得到了美的调整,参与面部愉快表情的肌肉加强,眼部异物予以处理、眼部衰老征象得到改善。结论:通过应用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在眼部的不同应用可以达到眼部动态与静态美的结合。
作者:陈忠存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自体组织移植联合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治疗创伤性创面中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2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创伤性创面患者64例,所有患者早期均采取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根据创面情况选择皮瓣移植手术或者皮片移植手术。结果:64例患者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培养阳性患者37例,阳性率为57.81%;64例患者采取皮瓣移植手术患者30例、采取皮片移植手术患者34例,皮瓣移植手术优良率为96.67%,皮片移植优良率为88.24%,两者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组织移植联合负压创面治疗技术能够促进创伤性创面的愈合,提高自体组织移植的成活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吴兴明;邹永根;傅麟玮;石睿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RTD石英纤维桩修复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5例(96颗牙)患者行纤维桩修复,观察2年内的临床疗效。结果:RTD石英纤维桩冠成功率96.88%,总失败率是3.12%,桩折1例,桩松、冠松2例,无根折。结论:RTD石英纤维桩修复牙体缺损成功率较高,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操作简单方便,适合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陈艳;程婷婷;何孔炎;李建成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评估DocSnoreNix分体式口腔矫治器治疗轻中度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选取16例轻中度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为其制作分体式口腔矫治器,对比佩戴前后鼾声嗜睡以及PSG监测指标。结果:与戴用DocSnoreNix分体式口腔矫治器治疗前比较,16例患者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血氧饱和度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鼾声和嗜睡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无明显不适,依从性好。结论:DocSnoreNix分体式口腔矫治器佩戴舒适、制作简单是治疗轻中度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同凯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技术在面部凹陷整形美容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注射器在大腿、腰部、腹部等脂肪堆积的部位抽取脂肪颗粒,将抽吸获得的脂肪混悬液经过洗涤、过滤、纯化等步骤处理后,均匀分层注射到面部局部凹陷的部位。根据预后情况进行注射,如需多次注射,每次注射间隔4~6个月。结果:2013-2015年采用此方法对34例面部凹陷的患者进行治疗,其中2例出现部分吸收的现象,及时采取措施后,所有患者术后修复部位饱满、自然,面部外观明显得到改善,对治疗效果感到非常满意。结论: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具有无瘢痕、痛苦少、安全、无排斥反应的优点,是进行面部凹陷修复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医生推广、应用。
作者:陈锦添;孙菁菁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丹参是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e Bunge)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1],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本草上品。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丹参的成分、作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数十年来,经过化学、药学及药理学和临床医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证实丹参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微循环等多种功效。近年来,随着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深入开展,使丹参在皮肤科领域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现结合有关文献就丹参多种有效成分、丹参制剂在皮肤科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李墨灵;张泽曦;杜天乐;夏庆梅(综述);张晗(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总结肿胀麻醉脂肪抽吸联合乳晕下缘弧形切口腺体部分切除术治疗男性乳房肥大症的临床疗效,探寻治疗男性乳房肥大症的微创手术方法。方法:2005年1月-2014年12月,对68例136侧男性乳房肥大症患者实行了肿胀麻醉脂肪抽吸联合乳晕下弧形切口腺体部分切除术,切除增生肥大乳腺组织100~300g。结果:除2例患者出现皮下血肿,后经手术清除积血、止血、加压引流好转痊愈;全部均未发生乳头、乳晕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经过6~24个月的随访,乳房外形良好,患者满意。结论:吸脂联合乳晕下缘弧形切口腺体部分切除术具有手术损伤轻、出血量少、安全性高、切口痕迹不明显、乳头乳晕无变形、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是目前治疗男性乳房肥大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树青;卢彬;朱光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背景:人表皮干细胞和汗腺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为探讨人表皮干细胞再生汗腺的可行性打下基础。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人表皮干细胞及汗腺细胞的有效方法。方法:采集不同年龄段的泌尿外科患者术后包皮组织,充分清洗消毒后去除皮下组织,将其修剪成0.5cm×0.5cm的皮片,用Ⅳ型胶原纯化、富集成人表皮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使用免疫荧光染色对成人表皮干细胞表型进行分析;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曲线;采用胶原酶消化法从人全层无损伤皮肤中分离提取汗腺细胞,并进行扩增和鉴定。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见分离培养的成人表皮干细胞呈卵圆形、细胞之间紧密相连,呈铺路石状,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表达CK19、β1整合素。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见汗腺细胞呈扁平多角形,表达汗腺细胞标志细胞CK7、18、19及CEA。结论:本实验结果说明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成人表皮干细胞及汗腺样细胞是可行的。
作者:陈甫寰;宋慧锋;岳晓彤;刘玲英;王统民;何秀叶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540nm强脉冲光联合清热散结胶囊治疗痤疮红斑的疗效。方法:将90例痤疮红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5例,均采用540nm强脉冲光治疗,能量15~18J/cm2,脉宽12~15ms,每4周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同时给予口服清热散结胶囊1.65g,3次/d,用药8周。两组均在末次治疗后12周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2.22%和64.4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540nm强脉冲光联合清热散结胶囊治疗痤疮红斑安全、有效。
作者:段宏伟;王新宇;汤恭锋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