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火;侯春林;王万宏;郑宪友;徐镇
目的 综述细胞移植构建心脏生物起搏器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前景.方法 广泛查阅近十年来有关细胞移植构建心脏生物起搏器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在体实验已证实细胞移植构建心脏生物起搏技术方法的可行性,目前多通过窦房结细胞移植和干细胞移植构建心脏生物起搏器,但存在移植的心肌细胞扩增困难,以及心脏生物起搏器构建成功率低、功能不够稳定等缺点.应用基因转染技术可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结论 细胞移植构建心脏生物起搏器是可行的,有广阔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付勇;于风旭;廖斌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在各受区神经近入肌点处同时进行多组神经束支部移位,恢复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后丧失的肩肘功能.方法 2007年2月-9月,收治4例单纯臂丛神经上干损伤男性患者.年龄21~39岁.均为车祸伤.左侧1例,右侧3例.患侧肩关节外展、外旋、上举及屈肘不能;耸肩、伸肘、屈伸腕指肌力≥4级.肌电图检查:副神经、尺神经及肱三头肌长头肌支功能好;正中神经功能轻度受损.患者于伤后3~11个月入院.于全麻下行后路副神经到肩胛上神经、肱三头肌肌支到腋神经、尺神经部分束支到肱二头肌肌支和/或正中神经部分束支到肱肌肌支移位术.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其中1例术后出现手部尺侧麻木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余患者未出现与供区神经相关的运动、感觉功能受损症状.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2个月.术后3~4个月患侧均出现肩外展、屈肘动作.肌电图显示3组受区肌肉均可记录到新生电位.术后6~7个月,患者肩外展30~65°,屈肘90~120°,肌力3~4级.1例随访12个月患者肩外展、上举、外旋及届肘主动活动度基本正常,三角肌、肱二头肌外形轮廓接近正常.结论 应用功能相近的供体神经进行多组神经束支部移位具有供区损失小、恢复时间快、功能恢复佳等优点.尤其适合因伤后时间长延误治疗及锁骨上探查有风险的臂丛神经上干损伤患者.
作者:陆九州;徐建光;徐文东;徐雷;顾施辉;沈云东;赵新;顾玉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银杏酮酯(extract of ginkgo biloba leaves,EGb50)对体外培养的乳鼠SC增殖的影响,探讨其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20只3 d龄SD乳鼠坐骨神经,以酶分步消化法分离SC.将纯化的第2代SC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终浓度为50.g/mL EGb50的FBS-DMEM培养液培养,对照组采用不含EGb50的FBS-DMEM培养液培养.于培养后1、3、5、7和9 d,采用四唑氮衍生物[2,3-bis-(2-methoxy-4-nitro-5-sulfophenyi)-2H-tetrazolium-5-carboxanilide,XTT]法检测吸光度(A)值并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另在培养2 d和3 d用3H-胸腺嘧啶核甙(3H-thymine nucleoside,3H-TdR)测定法检测每分钟射线绝对衰变数(disintegration per minute,DPM)值,ELISA双夹心法测定培养液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含量.结果 培养的SC大多呈梭形及圆形,纯度达900/0以上.XTT法检测对照组培养3 d A值逐渐增加,5 d达较高水平,此后缓慢增加.实验组变化规律与对照组一致,但不同时间点A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H-TdR掺入实验:实验组2、3 dDPM值为1 961.78±231.13及4 601.51±605.08,对照组为1 347.15 4±121.57及3 740.42±158.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18.6%4-3.2%及9.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SC培养液上清NGF含量分别(0.065 6±0.003 9)ng/mL和(0038 6±0.003 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Gb50有促进SC分裂增殖的作用,可能是其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林浩东;王欢;陈德松;李继峰;顾玉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将人体尺神经行连续冰冻组织切片,经染色、扫描后获取尺神经连续断面二维图像信息,通过3D Nerve三维可视化软件系统勾画出完整的尺神经干三维解剖图谱.方法 取自愿捐献死亡3 h内38岁男性左侧尺神经全长(自臂丛内侧束至腕横韧带)标本1例,长约50cm,经定位、包埋、连续冰冻组织切片、乙酰胆碱脂酶组织化学染色,获取尺神经连续二维图像信息,应用3D Nerve三维可视化软件系统对尺神经内部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尺神经在不同断面神经束的数量、位置及内部神经纤维的性质均有变化.应用尺神经3D Nerve三维可视化软件系统可在任意断面、任意角度观察尺神经内部的显微结构,追踪各神经束的立体行径,动态地展示尺神经内部神经束的复杂结构.结论 尺神经的3D Nerve三维可视化软件系统可真实地再现尺神经干全长及其内部各神经束的三维立体行径,为医学教学与临床修复尺神经损伤提供精确的神经任意断面三维立体解剖图像,有助于提高神经修复的疗效.
作者:刘艇;胡平;张键;张猛;李华;陈增淦;陈统一;陈中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报警装置采用硅胶包埋永磁铁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GB/T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要求对硅胶包埋的永磁铁进行细胞毒性实验、致敏实验、皮内刺激实验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采用琼脂扩散法计算永磁铁作用24 h后L929细胞的褪色指数和溶解指数,评价样品细胞毒性.使用样品浸提液对30只雄性豚鼠进行常规诱导和激发,24、48 h观察豚鼠腹侧皮肤的红斑水肿反应等级,评价样品的致敏性.观察2只雄性健康新西兰兔皮内注射浸提液后24、48及72 h局部组织的红斑水肿反应等级,评价样品的皮内刺激作用.观察1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经尾静脉注射浸提液后4、24、48及72 h一般状态、毒性表现和死亡动物数,评价样品的急性毒性反应.将永磁铁固定在3条犬的膀胱前壁后2、4及8周,观察犬一般反应和局部病理变化.结果 硅胶包埋的永磁铁具有轻微细胞毒性作用,无致敏作用、皮内刺激作用和急性全身毒性作用.永磁铁植入后,犬耐受性好,精神、食欲及二便无明显异常,切口愈合良好,未发生感染.术后2、4周犬大网膜与膀胱壁在永磁铁周围发生粘连,8周犬下腹壁与膀胱壁在永磁铁周围发生粘连.永磁铁周围的纤维囊壁薄,其下方的膀胱壁增厚,膀胱黏膜面正常.镜下见膀胱壁各层均有不同程度充血和水肿,从浆膜层到黏膜层逐渐减轻.在浆膜层内可见大量的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充血明显,肌层明显增厚,肌间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轻度充血.结论 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报警装置所采用的永磁铁经硅胶包埋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临床使用要求.
作者:王剑火;侯春林;王万宏;郑宪友;徐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法活体取肾、离体肾动脉瘤切除、肾动脉重建和自体肾移植技术治疗复杂性肾动脉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6年10月收治1例42岁复杂性肾动脉瘤男性患者.术前彩超、CT及DSA检查显示左肾动脉瘤3.4 cm×4.3 cm×4.5cm大小,瘤内有部分血栓形成,位于左肾动脉主干分叉部,累及5支分支动脉,邻近肾门.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药物控制不佳.术中采用手助腹腔镜法活体取肾成功后,立即对离体肾脏采用4℃肾脏保存液灌注,低温保护肾脏.体外进行肾动脉瘤切除:切取自体右髂内动脉体外行肾动脉重建,后将肾脏异位移植至右侧髂窝.结果 患者手术成功,围手术期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肾功能正常:彩超复查显示右侧髂窝移植肾动脉及其分支血流通畅无狭窄,肾静脉血流通畅,输尿管无狭窄.术后13个月随访,血压恢复正常,肾功能正常.结论 离体肾动脉瘤切除和自体.肾移植术治疗复杂性肾动脉瘤微创、安全、可行.
作者:郭连瑞;谷涌泉;欧彤文;许建军;张建;李建新;俞恒锡;李学锋;齐立行;汪忠镐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介绍一套新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自评量表.方法 综合目前各种常用ALS功能量表及自评量表,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及数字疼痛分级法,制定了ALS自评量表.结果 ALS自评量表共分3大项18小项.采用10分制,正常为10分,极差为0分,总分180分.自评量表包括:①延髓功能:语言、吞咽、口水、伸舌:②肢体功能:左上肢运动、左手运动、右上肢运动、右手运动、左下肢运动、右下肢运动、躯干运动、抬头、行走、爬楼;③其他:呼吸、肌张力、疼痛、肌肉不适感.结论 ALS自评量表专门用于ALS患者,能够客观、灵敏评定患者功能,简便实用、费时短.
作者:郗海涛;黄红云;陈琳;王庆庙;陈娣;张健;张峰;刘彦铖;刘瑞文;江昭;解自行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带尺侧下副动脉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9月-2006年5月,采用保留尺侧下副动脉在尺神经上的吻合支,行带血供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治疗25例肘管综合征.男19例,女6例:年龄20~72岁,平均60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个月~3年,平均6.7个月.发病原因:骨性关节炎23例,肘管内囊肿及尺神经滑脱各1例.术前按Pasque肘管综合征评分系统评定:可19例,差6例.电生理检查:肘关节周围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2 m/s.结果 术后切口均1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及复发患者.25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2年半,平均13.9个月.按Pasque肘管综合征评分系统评定:优15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96%;与术前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生理检查;肘关节周围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2m/s.结论 带尺侧下副动脉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赵民;邵新中;田德虎;吴金英;李大村;李建峰;刘井达;赵亮;王利民;姜桂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透明质酸钠伤口愈合水凝胶促进体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残腔愈合的作用,为加快体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残腔愈合、减少门诊换药次数和减轻门诊工作量提供新方法.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3月门诊治疗体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伤口愈合水凝胶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例.A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9.5±6.1)岁,病程(3.8±06)d,残腔容积(4.19±1.31)mL.B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0.2±7.6)岁,病程(4.3 ±0.5)d,残腔容积(4.04±1.22)mL.两组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用1 mL/cm2伤口愈合水凝胶涂抹于残腔创面,B组用生理盐水纱条残腔创面引流,两组每2~3天换药1次.治疗后每4天测定残腔容积,比较残腔容积、换药次数和残腔愈合时间.结果 治疗后4、8和12dA组残腔容积分别为(3.11±1.12)、(1.75±0.95)和(055±0.56)mL;B组为(3.39±1.12)、(2.64±0.99)和(1.81±0.81)mL.治疗后4d两组残腔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 d和1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残腔愈合时间A组为(12.70±2.78)d,B组为(20.27±3,89)d;门诊换药次数A组为(5.53±1.33)次.B组为(9.13±1.81)次;两组间残腔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透明质酸钠伤口愈合水凝胶能促进体表脓肿切开术后残腔愈合,减少门诊换药次数和减轻门诊护理工作量.
作者:吴钢;刘斐;张传芸;何勍;王文斌;顾其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及颈胸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探讨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2年4月-2006年3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治疗13例颈椎及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21~58岁.病程1~7个月,平均4个月.颈椎结核10例,颈胸段结核3例.术前X线片、CT、MRI检查示病变部位为:C3、41例,C5 2例,C5、63例,C6、74例,C7、T12例,C7~T2 1例.后凸Cobb角为20~50°,平均35.7°.神经功能ASIA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6例,E级2例.术前血沉34~78 ram/h,平均42 mm/b.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4个月,平均14个月.均未出现伤口深部感染或窦道形成,平均1.5个月血沉降至20mm/h以下.患者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3.4个月.术后后凸Cobb角17~390,平均29.30;随访14个月时为9~21°,平均14.5°.神经功能除1例B级恢复至D级外,余均达E级.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及颈胸段脊柱结核能彻底清除病灶、防止复发、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作者:贾长青;付勤;韩长旭;刘振宁;王俊丰;梁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对兔椎间盘髓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表型及超微结构改变,研究其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 取2周龄健康新西兰白兔椎间盘髓核组织,在含有15%灭活FBS的DMEM/F12培养液中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形态.分别在取材后、原代、第1代、第2代细胞培养期间,进行髓核细胞活力测定;爬片培养后进行甲苯胺蓝、HE、聚集蛋白聚糖番红O、Ⅰ型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MTT法绘制髓核细胞生长曲线,并行原代及第2代细胞透射电镜观察,对体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见原代髓核细胞呈类圆形,折光性较强;5 d开始有细胞贴壁,细胞呈多角形或短梭形;6~8 d细胞生长进入指数生长期;约17 d时,细胞长满瓶壁,可进行传代;随传代次数增加,细胞形态逐渐由多角形、短梭形向长梭形改变.髓核细胞活力测定在刚分离完成后细胞活力为95%~97%,原代培养期间为98%~100%,第1代培养期间仍能维持为100%,第2代细胞活力下降较为明显,为75%~80%.髓核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呈强阳性:HE染色见细胞核、细胞质着色明显.第1代髓核细胞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阴性,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聚集蛋白聚糖番红O染色呈阳性;第2代细胞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弱阳性,聚集蛋白多糖番红O染色着色较浅.MTT生长曲线与体外细胞培养时生长过程相符.透射电镜显示原代髓核细胞内线粒体少,胞质内有大量糖原颗粒,随传代次数增加,糖原颗粒减少,线粒体数量增多,细胞器开始肿胀.结论 明确了兔髓核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变迁,为组织工程髓核的种子细胞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刘杰;王建;周跃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MRI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999年10月-2007年10月,对20例Denis 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采用显示骶神经全长的骶骨斜冠状位MRI扫描,观察神经走行及毗邻关系.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30~5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 d~23个月.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重物砸伤8例,挤压伤2例.合并耻骨骨折8例,尿道断裂4例.行常规骨盆X线片、CT、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X线片示骶骨外侧骨折块向后上方移位,骶孔线模糊、扭曲变形、左右不对称;CT示骶管于不同断面水平存在左右不对称及骨折侧结构紊乱、骶骨外侧骨折块向后上方移位,同时存在压缩且向骶骨中央突入.根据临床表现、美国国立脊髓损伤学会和国际截瘫学会1990年推荐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与MRI正常侧对比及Gierada等的研究结果进行临床及MRI诊断,并进行手术验证.结果 临床诊断S1神经根损伤17例,S:神经根损伤14例,S,神经根损伤7例,S4神经根损伤6例;MRI诊断s1神经根损伤17例,S2神经根损伤14例,S3神经根损伤3例,S4神经根损伤2例;手术证实S1神经根损伤17例,S2神经根损伤14例,S3神经根损伤7例,S4神经根损伤1例.骶骨斜冠状位MRI扫描示骶神经全长及周围毗邻关系,骶神经损伤时发现有骨块压迫、神经根走行改变5例,损伤处神经根周围脂肪消失19例,骶管狭窄17例,骶神经出现异常增粗11例.结论 骶骨斜冠状位MRI扫描对于骶神经损伤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田征;白靖平;锡林宝勒日;陈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基于组织学连续断层切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短段腓总神经功能束三维重建.方法 取自愿捐献的成人约5 cm长胭窝段腓总神经,连续横断冰冻切片,片厚10 μm,切片间距0.25 mm,共切取200张切片.采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神经束变化规律,通过数码摄像系统将染色切片转化为数字图像,图像拼接获取放大100倍的二维全景图像,人工判断功能束性质,图形处理软件配准分割后,利用Amira 3.1三维重建软件实现腓总神经功能束的三维重建.结果 (月国)窝段腓总神经内部功能束可划分为感觉神经束、运动神经束、混合神经束和以运动神经纤维为主的混合神经束.其中,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间无神经束的交叉融合,神经束的交叉融合主要发生在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内部的功能束间.三维重建结果能较真实地再现周围神经的三维立体结构及其内部功能束组的三维立体行径,重建结构能单独或搭配显示,还能任意角度显示.结论 基于组织学和计算机技术,可以三维重建短段腓总神经功能束,为长段周围神经功能束的三维重建提供可行性依据.
作者:戚剑;刘小林;熊卓;周家铭;李生杰;梁英杰;张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淫羊藿苷和按红芪减方由淫羊藿苷、红芪多糖、地龙水提液组成的混药对大鼠周围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制备浓度为0.005 g/mL的淫羊藿苷溶液和浓度约等于1 g(原药材)/mL的由淫羊藿苷、红芪多糖、地龙水提液组成的混药.取体重为(200±10)g的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n=5),分别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淫羊藿苷组(C组)和混药组(D组).A组仪暴露左侧坐骨神经后缝合皮肤,不钳夹神经:B、C和D组以钳夹左侧坐骨神经的方式制备大鼠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右侧不作任何处理.于次日开始每日定时灌胃给药,A组和B组给予生理盐水;C组给予淫羊藿苷溶液,D组给予混药,均为2 mL/d.给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给药后第21天检测神经功能指数、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有髓坐骨神经纤维形态及数量.结果 术后各组大鼠存活至实验完成,一般状况良好.第21天,A、B、C及D组大鼠体重分别为(366.94±14.0)、(370.14±16.3)、(373.3±19.6)及(374.0±11.4)g,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A组与D组、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神经功能指数,A组与B、C、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总神经功能指数,A组与C、D组间、B组与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和D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45.0±2.9)、(8.0±2.6)、(13.4±6.8)及(19.6±9.3)m/s,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D组间,B组与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锇酸染色观察B、C、D组的再生有髓坐骨神经纤维较A组细;B、C、D组再生有髓坐骨神经纤维数分别为A组的93.3%±35.6%、90.6%±37.1%和115.4%±40.6%,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淫羊藿苷和混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混药促周围神经再生作用较淫羊藿苷显著,提示应整体研究红芪减方,以期发现有效部位或多个化合物以固定配比组成的有效成分群.
作者:魏少荫;张培训;党育;张宏波;姜保国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应用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臂远端及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9月-2007年9月,收治8例前臂远端及腕部创面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18~56岁.机器伤3例,车祸伤及烧伤各2例,其他伤1例.创面范围为4 cm×3 cm~6 cm×5 cm,均有腱性组织或骨外露.6例伤后30 min~6 h入院,2例伤后半个月入院.术中切取大小为5 cm×4cm~7 cm × 6 cm的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创面.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3例术后1 d出现皮瓣肿胀,随周围血运建立改善,皮瓣成活;1例术后7 d出现皮瓣远端边缘约1 cm条状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余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9个月.皮瓣外形无臃肿,质地、颜色与受区相近.运动功能无障碍,保护性触觉和痛觉存在.供区感觉无明显障碍,无痛性神经瘤发生,植皮区无瘢痕形成.结论 应用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臂远端及腕部软组织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张玉海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釉基质蛋白(enamel matrix proteins,EMPs)对体外培养的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黏附、增殖及Ⅰ型胶原前mRNA合成的影响.方法 取自愿捐赠包皮环切术后包皮组织,采用组织块法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取第3~6代细胞进行实验.以终浓度为50、100、150、200 μg/mL的EMPs工作液预铺培养板.①细胞黏附实验:取细胞以1 × 106个/mL置于预铺EMPs的96孔培养板,每孔0.2 mL,作为实验组(A、B、C、D组).培养1.5、3.0和4.5 h后MTT比色法测定黏附细胞量.②细胞增殖实验:取细胞以5 × 104个/mL置于预铺EMPs的培养板,每孔0.2 mL,作为实验组(A1、B1、C1、D1组).于第2、4、6、8天以MTT比色法测定增殖细胞量.③细胞Ⅰ型胶原前mRNA合成实验:取细胞以1×106个/mL置于预铺EMPs培养板,每孔2 mL,作为实验组(A2、B2、C2、D2组).于培养第5天RT-PCR法测定Ⅰ型胶原前mRNA合成的量.以上实验均以相同浓度细胞悬液加入未预铺EMPs的板孔作为对照组,每组均3个复孔.结果 ①细胞黏附实验中,各时间点B、C、D组与A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对照组间及B、C、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细胞增殖实验中,第2天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6天,B1、C1、D1组吸光度(A)值分别为0.598±0.020、0.582±0017、0.574±0.021及0.639±0.016、0.641±0.020、0.635±0.021,均高于对照组的0.548±0.021及0.605±0.019(P<0.05);A1组A值分别为0.545±0.023及0.603±0.016,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天,B1、C1组A值分别为0.629±0.012、0.631±0.014,高于对照组的0.606±0.031(P<0.05),A1、D1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细胞Ⅰ型胶原前mRNA合成实验中,B2、C2、D2组Ⅰ型胶原前mRNA合成量高于对照组.结论 EMPs促进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黏附、增殖及Ⅰ型胶原前mRNA合成,且EMPs在100μg/mL浓度时可发挥大促进作用.
作者:肖博;郭树忠;潘勇;刘丹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对骨髓源性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stem cells,BMDSCs)的异质性及其形成机制和意义进行综述,分析其在肠上皮重建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 查阅和分析近年有关BMDSCs异质性和其在肠上皮损伤修复中作用的相关文献,并作进一步综合分析.结果 BMDSCs异质性可以解释其多向分化能力,可能以直接定植于肠道或通过和肠道干细胞融合以及促进损伤微环境的重建等多种机制参与肠上皮功能修复.结论 BMDSCs在炎症性肠病等胃肠道损伤和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刘登群;粟永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微血管减压术(mierovase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颅神经功能亢进性疾患的疗效.方法 2002年10月-2007年1月,采用MVD治疗106例颅神经功能亢进性疾患.男47例,女59例;年龄42~85岁,平均62岁.三叉神经痛56例,面肌痉挛33例,痉挛性斜颈17例.MRI检查血管压迫神经根明显者60例(56.6%),可疑者33例(31.1%),无压迫者13例(12.3%).病程2~300个月,中位病程54个月.术前典型表现为相应支配区的神经激惹症状.结果 术中发现三叉神经痛患者常见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共25例(44.6%):面肌痉挛患者为小脑前下动脉,共11例(33.3%):痉挛性斜颈患者为椎基底动脉共14例(82.4%).术后31例发生面瘫、听力下降、面部麻木、眩晕、颈肩疼痛、转颈无力及皮下积液(29.2%),均经对症处理后愈合或改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根据Kobata等疗效评定标准,三叉神经痛者治愈47例(83.9%),面肌瘁挛治愈27例(81.8%),痉挛性斜颈治愈7例(41.2%),总有效率为90.6%;5例(4.7%)无效者,2例再次手术治愈,余放弃治疗.5例(4.7%)于术后3~8个月复发,2例再次手术治愈,1例行伽玛刀治疗好转,余放弃治疗.结论 MVD治疗因血管压迫相关颅神经导致的疾病有较好疗效.完备的术前评估、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和术中电生理监护是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尹浩;雷町;游潮;丁昊;李强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旋髂深血管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28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男21例,女7例:年龄17~48岁,平均34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9例,高处坠落伤9例.新鲜骨折20例,陈旧性骨折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42 d.根据Garden骨折分型:Ⅲ型12例,Ⅳ型16例.术前Hall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14.6±6.2)分.采用手术切开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后,取大小为4.0 cm × 1.5 cm×1.5 cm的旋髂深血管蒂骨瓣植骨治疗.结果 28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1个月.27例股骨颈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7个月:1例发生骨折不愈合.3例术后2年发生股骨头坏死,行保守治疗.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9.3±10.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旋髂深血管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可改善骨折端的血运,促进骨折愈合,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
作者:李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指尖横形离断伤新的分型和修复方法.方法 2000年3月-2006年10月,收治20例指尖横形离断伤.男13例13指,女7例7指;年龄17~47岁.挤压伤9例,切割伤5例,电锯伤6例.指尖横形离断伤分为4型:Ⅰ型为甲床远1/3平面,Ⅱ型为甲床中段平面,Ⅲ型为甲床近1/3平面,Ⅳ型为甲根平面.Ⅰ型中示指2例,小指1例:Ⅱ型中拇指2例,示指、中指各3例:Ⅲ型中示指3例,环指、小指各1例;Ⅳ型中拇指2例,中指、小指各1例.缺损范围1.2cm×1.2cm~1.5 cm × 1.2 cm.伤后至手术时间3~10 h.其中Ⅰ、Ⅱ型应用带血管神经束顺行岛状皮瓣,并行改良甲床扩大术;Ⅲ、Ⅳ型应用带血管神经束顺行岛状皮瓣与甲床回植,行改良甲床扩大术.术中皮瓣切取范围1.5 cm×1.2 cm~2.0cm×1.4 cm.结果 术后皮瓣及甲床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创面1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个月,平均4个月.皮瓣外形饱满、质软,肤色和皮温均正常,两点辨别觉4.5~6.5 mm.Ⅰ、Ⅱ型患指指甲较术前延长3~4 mm;Ⅲ、Ⅳ型患指指甲较术前延长8~10 mm.1例术后6个月出现钩甲畸形,未作处理.指甲光滑、无压痛,甲床平整无甲棘:患指各关节活动无影响.结论 对指尖离断伤损伤平面进行分型后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有利于大程度恢复指尖功能和外形.
作者:周晓;许亚军;芮永军;姚群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