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明;陈小萱;崔永言;梁伟强;潘淑娟
面部烧伤后致上睑瘢痕性外翻畸形为常见.上睑烧伤后皮肤及眼轮匝肌毁损,而睑板尚完好者,我们在广泛应用皮片移植修复的基础上,设计了眼轮匝肌眶部双蒂肌皮瓣整体下移修复术,获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伍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肌成纤维细胞在病理性瘢痕形成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对1998年~2000年门诊或住院的13例增生性瘢痕,14例瘢痕疙瘩及7例成熟瘢痕患者的相应组织,应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检测. 结果增生性瘢痕的超微结构中均可见典型的肌成纤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有不同程度表达的肌成纤维细胞.瘢痕疙瘩及成熟瘢痕的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未见肌成纤维细胞. 结论肌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可能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瘢痕畸形有关,并可用于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鉴别.
作者:刘勇;岑瑛;唐颖;许学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管组织工程中内皮细胞抗血栓功能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方法广泛查阅近年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内皮细胞的来源、载体材料的性状和内皮细胞培养方法,以及内皮细胞基因修饰等因素对内皮细胞抗血栓功能的作用和影响. 结果血管组织工程中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功能的正常表达取决于种子细胞来源及基因修饰、体外培养方法,以及载体材料成分和形状等方面的综合作用. 结论构建功能理想的组织工程血管还有待于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其中,内皮细胞的基因修饰作为改善内皮细胞抗血栓性能的有效手段将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热点.
作者:郑磊;王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keloid K)形成过程中皮肤附件(skin appendages,SAs)结构破坏与瘢痕增生的关系. 方法将来自17例K患者的活检标本按浸润生长(K-I,n=9)、瘢痕增生(K-P,n=17)、瘢痕萎缩(K-A,n=10)和边缘正常皮肤(K-N,n=6)进行分组,另以非K患者胸部正常皮肤(NS,n=6)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SAs密度与广谱细胞角蛋白(pan-fytokeratin,CKp)、CK19、腺上皮分泌成分(secretory component,S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之间的变化规律,同时用组织学、解剖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K胶原纤维和SAs结构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结果与K-N和NS组相比,K组织中CKp和SC阳性的SAs密度迅速减少,可见SAs结构消失后残留CKp阳性蛋白痕迹;多数SAs上皮细胞Bax表达增强,但Bcl-2、PCNA和CK19阳性的SAs则呈现复层(鳞状)上皮化和形态结构异常.K组织形态学大致经历浸润、增殖和成熟的过程,SAs也相应地发生增生,细胞迁移、炎性反应和血管闭塞等引起的形态结构破坏和几乎被纤维结缔组织完全取代的变化过程.直线相关分析显示,K的瘢痕厚度与SAs密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0.341,P<0.01). 结论 K中SAs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和结构破坏可能与组织纤维化密切相关.
作者:姜笃银;付小兵;陈伟;孙同柱;盛志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真皮生物模板的应用对皮肤组织创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其在影响组织修复及减轻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SD大鼠120只,在背部造成2.5 cm×2.5 cm的全层皮肤组织缺损创面,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即开放创面组、全厚皮移植组、刃厚皮移植组、复合移植组(无细胞真皮基质+刃厚皮移植),分别于术后1、2、4、6及12周取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组织标本中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 MFB)的标志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以及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整合素α2、β1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的表达量. 结果复合移植组α-SMA在术后1~12周低于开放创面组,术后1、4、6周低于刃厚皮移植组,术后2、12周高于全厚皮移植组(P<0.05);复合移植组FN在术后1~12周低于开放创面组和刃厚皮移植组,术后1~4周高于全厚皮移植组(P<0.05);复合移植组整合素α2在术后1~12周低于开放创面移植组,术后1~4周低于刃厚皮移植组,术后1、2周高于全厚皮移植组(P<0.05);复合移植组整合素β1在术后1~12周低于开放创面组,术后2~12周低于刃厚皮移植组,术后1~6周高于全厚皮移植组(P<0.05);复合移植组TGF-β1在术后1~12周低于开放创面组,术后2~12周低于刃厚皮移植组,术后4~12周高于全厚皮移植组(P<0.05). 结论真皮生物模板可减少创面愈合过程中FB向MFB的转化,并有利于FB中FN、整合素α2、β1及TGF-β1表达量下调.真皮生物模板弥补了单纯刃厚皮移植的不足,减少瘢痕形成、改善创面愈合质量.
作者:刘英开;陆树良;青春;廖镇江;史济湘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与瘢痕疙瘩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斑点杂交、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了15例瘢痕疙瘩患者与15名正常人对照的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的基因型. 结果瘢痕疙瘩组的Pro等位基因及Pro/Pro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5、0.030),Pro/Arg、Arg/Arg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Pro等位基因及Pro/Pro基因型可能是瘢痕疙瘩的易感因素.
作者:卓阳;高建华;罗深秋;曾位森;胡志奇;鲁峰;赵永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连续碳纤维增强聚烯烃复合材料的毒理学试验,鉴定其作为硬组织修复材料的生物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标准的毒理学试验方法将实验材料分别进行7个方面检测:①溶血试验;②热源试验;③致敏试验;④细胞毒性试验;⑤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⑥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⑦骨髓微核试验. 结果所有实验样品各项检测指标的结果显示其材料无溶血性、无热源性、无致敏性、无细胞毒性,以及不导致染色体畸变. 结论连续碳纤维增强聚烯烃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满足作为硬组织修复材料生物安全性要求.
作者:侯春林;薛锋;陈庆泉;张伟;杨桂生;孙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新型生物可吸收材料聚乳酸凝胶(polyactic acid glue, PLA-G)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作用. 方法切除24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的L2和L5椎板;在L5外露的硬膜及神经根表面喷涂液态PLA-G形成胶冻膜,为实验组;L2处只做椎板切除,为自身空白对照组.术后2、4、6、8、10及12周随机处死各4只兔,取标本行大体、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观察. 结果 2周时实验组PLA-G未降解为机械屏障膜,硬膜与外侧瘢痕组织(scar tissue, ST)间有明显间隙,光镜下显示间隙内无细胞;对照组为血肿覆盖较易分开,硬膜与ST间有血细胞团块,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FB)增生活跃.4周时实验组PLA-G部分降解,机械屏障及间隙存在,光镜下ST中FB增多;对照组为较多质脆ST与硬膜广泛粘连,光镜下可见组织细胞浸润间隙,ST内FB明显多于实验组.6周时实验组PLA-G完全降解,少量ST与硬膜无粘连,光镜下FB已减少;对照组有大量质韧难以从硬膜分离的ST,FB继续增生活跃.8、10及12周时实验组ST与硬膜无粘连;对照组ST与硬膜粘连严重,光镜下见ST和硬膜粘连紧密伴毛细血管再造.超微结构观察:4周时实验组FB的粗面内质网较稀疏,分泌胶原纤维少;对照组FB的粗面内质网极丰富,胶原纤维多而成束. 结论 PLA-G在实验兔腰椎板切除后的硬膜外能有效地减少瘢痕形成和粘连.
作者:刘立岷;宋跃明;段宏;丁永利;卢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利用培养大鼠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研究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nandrolone phenylpropionate,NP)对创伤后FB的增殖作用. 方法 Wistar大鼠致伤后取材行FB原代培养, 实验组培养液按NP用药剂量0.5~15.0 μg/ml分为NP1~NP5共5组,对照组为含5%胎牛血清的培养液,7 d后MTT法测定不同剂量NP对FB存活力的影响,选作用大的一组继续实验,流式细胞术测定FB增殖指数. 结果各NP组FB存活值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NP4组第1~7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P5组从第1~6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7天则无差异;流式细胞术检测FB增殖指数显示NP组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蛋白同化激素NP能够促进FB的复制增殖,且这种增殖作用有剂量依赖性.
作者:刘宁;岑瑛;李凯;刘晓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测试远端锁钉数目对加锁髓内钉整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方法实验共选用国产TAMZ钛合金制造9 mm胫骨加锁髓内钉20根,将所有髓内钉随机分成单钉组,远端仅安装1根锁钉;双钉组,远端安装2根锁钉.各组再平均分成两小组,将髓内钉安装在自行设计的不锈钢模型中,利用万能力学实验机测试各组髓内钉的抗压缩和抗扭转力学特性. 结果在压缩实验中单钉组平均大压缩载荷为1 880 N,双钉组的平均大载荷为2 160 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扭转实验中平均大扭矩、扭角单钉组分别为55.5 Nm和58.0°,双钉组分别为55.8 Nm和58.3°,两组无差异(P>0.05). 结论单根锁钉的力学性质可满足临床要求.临床上安装髓内钉时,长管状骨近端或中1/3较稳定的骨折,可在远端选择安装1根锁钉;而远端1/3骨折或者粉碎性、伴骨缺损的严重骨折,应在远端尽量安装2根锁钉.
作者:宫福良;王坤正;党晓谦;王立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脂肪组织与创面愈合的关系. 方法通过对近期文献的回顾,脂肪组织参与食物摄入、能量代谢等生理过程.通过内分泌、自分泌和旁分泌参与创面愈合的调节. 结果脂肪组织主要分泌的几种因子:瘦素、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脂质等参与创面愈合过程. 结论脂肪组织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了解脂肪细胞与上皮形成间的关系有助于揭示创面愈合的机制.
作者:程飚;付小兵;盛志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应用成功制备的携带人Fas基因的两种重组腺病毒,感染瘢痕疙瘩(keroid,K)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 FB),使其稳定高效地表达以替换原有无功能的Fas蛋白,并恢复正常的重建后Fas信号传导通道. 方法腺病毒感染KFB后,检测及比较两种腺病毒转染前后,KFB内Fas蛋白的表达变化、蛋白功能以及细胞增殖-凋亡状况. 结果腺病毒感染后的KFB均能稳定提高Fas蛋白的表达,并且在Fas单克隆抗体的诱导下可以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 结论①构建的两种重组腺病毒Ad-Fas在体外实验中能有效地提高KFB蛋白的表达,并可以重建原来阻断的死亡信号传导通道;②细菌内重组腺病毒体外治疗效果更佳;③再次估证了Fas基因突变与K之间的联系,为K基因治疗展示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鲁峰;高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mal stem cells, MSCs)移植至肌肉组织后的原位成肌分化情况. 方法以Bal B/C雌性小鼠36只,建立放射损伤合并创伤(切割伤+冻伤)的严重肌损伤模型,再将分离扩增的雄性小鼠的单纯MSCs及经10 μmol/L 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5-Aza-CR)诱导24 h的MSCs以局部注射移植法,植入雌性小鼠正常肌肉组织和创伤后的肌肉组织,采用荧光标记的原位杂交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在移植后1、3、6、9、12及15 d检测植入的MSCs在肌肉组织原位的数量变化及成肌分化情况. 结果植入的MSCs数量随着时相延长而减少;单纯MSCs植入正常肌肉组织15 d,5-Aza-CR诱导后的MSCs植入正常肌肉组织6 d,可见MSCs分化为肌细胞,表达desmin阳性;5-Aza-CR诱导的MSCs植入损伤肌肉组织3 d,单纯MSCs植入损伤肌肉组织6 d,可见MSCs分化为肌细胞,表达desmin阳性. 结论 MSCs局部移植至肌肉组织局部可实现成肌分化,但经5-Aza-CR诱导后的MSCs植入损伤肌肉组织的MSCs其成肌分化时相明显早于单纯MSCs植入正常肌组织的MSCs.
作者:王劲;罗成基;徐辉;冉新泽;闫国和;粟永萍;程天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制作松动人工关节的动物模型,了解大颗粒聚乙烯对实验动物人工关节假体周围骨组织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白兔20只,雌雄各半,体重2.3~2.7 kg.从两侧膝关节向股骨置入钴-铬-钼棒,分别于术后2、4、6、8及10周向一侧膝关节腔内注射聚乙烯微粒(直径100 μm)悬液1.5 ml(实验侧),向另一侧膝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5 ml(对照侧).术后第10周摄双下肢X线片,了解假体周围是否有骨溶解和假体松动.术后第12周处死动物.取13只兔检查聚乙烯颗粒在关节囊分布情况,假体有否松动,周围有无新骨及界膜形成;取5只兔双侧股骨、膝关节囊作组织学检查(实验过程中有2只动物死亡). 结果①肉眼观察:实验侧有4侧金属假体被新生骨组织覆盖,9侧被纤维膜覆盖;对照侧有11侧金属假体被新生骨组织覆盖,2侧被纤维膜覆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X线片观察:假体位于股骨髓腔远端,其周围未见明显新生骨组织和骨溶解征像.③组织学观察:实验侧关节囊见大量异物颗粒被成纤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包绕,假体近端髓腔周围见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组织或新生骨组织形成,未见异物颗粒和多核巨细胞,靠近关节面部分见异物颗粒被成纤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包绕,接近多核巨细胞骨表面欠光滑;对照侧关节囊未见异物颗粒和多核巨细胞,假体近端髓腔周围多见到新生骨组织形成,未见异物颗粒和多核巨细胞. 结论大颗粒聚乙烯可抑制实验兔金属人工假体周围新生骨组织形成.
作者:卢伟杰;廖威明;余楠生;罗新乐;白波;林志雄;顾莹莹;刘慕嫦;陈国勤;杨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瘦素对体外培养大鼠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FB)增殖与胶原合成的影响,以阐明FB介导瘦素在大鼠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促进作用. 方法体外培养乳鼠真皮FB,通过MTT比色分析法、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和3H-脯氨酸(3H-Pro)掺入法观察不同浓度的瘦素,分别为0、10、50、100、200及400 ng/ml对其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结果瘦素剂量在400 ng/ml以下时,随瘦素剂量增加明显增加了体外培养大鼠FB MTT的光密度值和3H-TdR的掺入量.3H-Pro的掺入量随瘦素剂量增加基本呈增大趋势.200、400 ng/ml剂量组的3H-TdR掺入量379±101 cpm、326±33 cpm,与对照组219±56 cpm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200、400 ng/ml剂量组的MTT吸光度(A)值0.082±0.013、0.091±0.018与对照组0.063±0.01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00、400 ng/ml剂量组的3H-Pro掺入量911±55 cpm、1 072±259 cpm,与对照组679±176 cpm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瘦素促进了FB的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这可能是瘦素发挥促进大鼠皮肤愈合作用的途径之一.
作者:李培兵;金宏;刘佃辛;王先远;许志勤;南文考;王永辉;高兰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对比研究异体和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应用在烧伤创面的近期效果,为全层皮肤缺损的无瘢痕修复寻求理想的皮肤替代物. 方法 2001年9月~2003年6月,以两种ADM 分别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于18例Ⅲ度烧伤患者的切痂创面,以单纯自体中厚皮移植作对照,通过术后2周自体皮成活率、术后8周自体皮收缩率和温哥华瘢痕评分比较移植效果. 结果三种移植方式术后2周皮片成活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其中14例患者术后第8周随访,未见明显排斥反应,三种移植方式术后8周皮片收缩率和瘢痕评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异体和异种ADM在临床上具有相近的效果,均能用于受皮者的皮肤重建.
作者:齐顺贞;李辉;孙志刚;刘建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年来不少男性对自己的外生殖器有新的要求,阴茎延长及增粗术是为满足患者主观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已经由重建手术发展成一种美容手术.2001年2月~2003年6月,我们对4例患者进行了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加大阴茎术及阴茎延长术,报告如下.
作者:张金明;陈小萱;崔永言;梁伟强;潘淑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和瘢痕疙瘩(keloid)两大类,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已引起高度重视.由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治疗方面尚无突破性进展.现就近年来涉及的部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作者:付小兵;程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应用组织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人瘢痕疙瘩(keloid, K)动物模型,探讨采用这一模型进行K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可行性. 方法取人体K组织中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 FB)进行原代培养,将体外培养第6~8代FB, 接种到培养液预湿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the copolymers of polylactic acid and polyglycolie acid,PLGA)支架上,形成体外复合体,将复合体转移至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容器内培养;1周后种植在20只雌性裸鼠皮下, 同体两侧对照;第4、8周取材,对获得的K组织进行组织学评价. 结果术后裸鼠全部成活.复合体移植8周后,在裸鼠皮下形成的K保持了其原有的胶原形态, 在电镜下可观察到植入物内同时存在纤维细胞和FB,并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FB仍保持合成和分泌胶原的能力,细胞特性保持不变. 结论 PLGA与K组织中FB具有较好的亲和性,复合后在裸鼠体内可形成K,值得进一步开发研制,以便为进行K的研究提供更为合适的动物模型.
作者:汪海滨;罗盛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猪急性创面不同部位组织匀浆液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FB)凋亡的影响. 方法在6只小型猪的背部造成直径4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用取下的真皮组织进行FB原代培养.在创面形成后第15天,取创面中心及边缘新生上皮下的组织匀浆,离心后将上清液-70℃冰箱保存备用.用第4代FB进行实验,根据培养液的不同分成7组:Ⅰ组:DMEM+5%胎牛血清;Ⅱ组:DMEM+5%创面中心组织匀浆液;Ⅲ组:DMEM+5%创面边缘组织匀浆液;Ⅳ组:DMEM+5%创面中心组织匀浆液+10 μg/ml广谱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Ⅴ组:DMEM+5%创面边缘组织匀浆液+10 μg/ml GM6001;Ⅵ组:DMEM+5%创面中心组织匀浆液+10 ng/ml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aFGF);Ⅶ组:DMEM+5%创面边缘组织匀浆液+10 ng/ml aFGF.在上述培养液中培养16 h,均采用同一动物的匀浆液处理该动物来源的FB(n=6).采用PI和标记FITC的Annexin Ⅴ作为探针,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各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Ⅰ组4.39%±0.41%,Ⅱ组10.98%±1.42%,Ⅲ组13.47%±1.44%,Ⅳ组7.2%±0.46%,Ⅴ组12.1%±0.85%,Ⅵ组3.9%±0.63%,Ⅶ组9.8%±0.50%;各组间两两比较,除Ⅰ组和Ⅵ组细胞凋亡率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创面边缘新生上皮下组织匀浆液比创面中心组织匀浆液更有利于体外培养的FB凋亡;组织匀浆液诱导细胞凋亡部分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有关;aFGF能明显减轻组织匀浆液对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金清;付小兵;孙同柱;顾绍峰;都义日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