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WO-1生物衍生骨缓释材料抗感染的实验研究

梁军;杨志明;罗静聪;李秀群

关键词:组织工程, 生物衍生骨, 缓释作用, WO-1, 骨感染
摘要:目的研制具有抗感染作用的WO-1生物衍生骨缓释材料. 方法应用Ⅰ型胶原和同种骨制备胶原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将WO-1吸附于胶原生物衍生骨构建成WO-1生物衍生骨缓释材料,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特征;将3H-四环素(45.1GBq/mmol)以WO-1标准品溶液稀释,吸附于胶原生物衍生骨,测定缓释材料中WO-1的体外释放;将WO-1生物衍生骨缓释材料置入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培养基中,检测其体外抑菌能力.将WO-1生物衍生骨植入24只新西兰大白兔桡骨缺损处,术后9、16、23及30 d各处死2只兔测定血中WO-1的浓度,以及材料周围肌肉与骨中的WO-1的浓度. 结果 WO-1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保留了天然骨的三维结构,表面有胶状膜覆盖;在体外释放实验中第1天呈暴发释放,以后呈恒定释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骨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有持久稳定的抑菌能力.体内实验中周围骨组织及肌肉组织中WO-1在各时间点均保持较高的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物血中WO-1浓度较低,与骨及肌肉组织中WO-1浓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WO-1生物衍生骨缓释材料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功能及较强的抑菌能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WO-1生物衍生骨缓释材料抗感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制具有抗感染作用的WO-1生物衍生骨缓释材料. 方法应用Ⅰ型胶原和同种骨制备胶原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将WO-1吸附于胶原生物衍生骨构建成WO-1生物衍生骨缓释材料,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特征;将3H-四环素(45.1GBq/mmol)以WO-1标准品溶液稀释,吸附于胶原生物衍生骨,测定缓释材料中WO-1的体外释放;将WO-1生物衍生骨缓释材料置入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培养基中,检测其体外抑菌能力.将WO-1生物衍生骨植入24只新西兰大白兔桡骨缺损处,术后9、16、23及30 d各处死2只兔测定血中WO-1的浓度,以及材料周围肌肉与骨中的WO-1的浓度. 结果 WO-1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保留了天然骨的三维结构,表面有胶状膜覆盖;在体外释放实验中第1天呈暴发释放,以后呈恒定释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骨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有持久稳定的抑菌能力.体内实验中周围骨组织及肌肉组织中WO-1在各时间点均保持较高的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物血中WO-1浓度较低,与骨及肌肉组织中WO-1浓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WO-1生物衍生骨缓释材料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功能及较强的抑菌能力.

    作者:梁军;杨志明;罗静聪;李秀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诱导新鲜异体骨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目的利用外源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 immuno globlin,CTLA4-Ig) 阻断T细胞反应的第2信号,诱导新鲜同种异体骨移植免疫耐受. 方法采用近交系小鼠BALB/C 66只作为骨移植的受体,进行异位肌袋一次及第2次骨移植.一次移植分为3组,每组18只,一组移植C57BL/6小鼠骨骼,注射L6(对照品),为AL组;一组移植C57BL/6小鼠骨骼,注射CTLA4-Ig,为AC组;一组移植同系BALB/C小鼠骨骼,注射PBS缓冲液,为AB组.在第2、4及6周,进行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血清抗体测定,供体细胞及抗原二次刺激实验及组织学观察.另取12只BALB/C小鼠,进行第2次移植实验,供体为C57BL/6小鼠的骨骼,注射CTLA4-Ig后2周,分别移植C57BL/6(BC组)和C3H(BH组)小鼠的骨骼,检测产生免疫耐受的特异性. 结果 AL组与AB组比较,产生了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移植后2、4及6周,CD4 T细胞的增殖明显增加(P<0.05),血清抗体明显增多(P<0.05),供体细胞及骨抗原二次刺激的细胞增殖也明显增加(P<0.05);AC组免疫排斥反应较轻,在CD4 T细胞的增殖、血清抗体及二次刺激的细胞增殖方面均与AB组相似(P>0.05);组织学观察也显示,异体骨周围的淋巴细胞浸润消失,软骨诱导及新骨形成,并出现幼稚的骨髓腔,与AB组相似.第2次移植实验发现,BC组无论在CD4亚群增殖还是二次刺激增殖方面均明显低于BH组,免疫耐受具有供体特异性. 结论在6周内CTLA4-Ig诱导了小鼠新鲜同种异体骨移植免疫耐受,这为解决骨移植免疫反应问题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并为其他器官移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作者:郭传友;戴尅戎;汤亭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非外伤性上颈椎不稳定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非外伤性上颈椎不稳定的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1998年1月~2003年3月治疗非外伤性上颈椎不稳定23例,其中C1、C2肿瘤破坏3例,寰枕融合畸形3例,先天性齿状突不融合2例,单纯寰枢关节半脱位15例.采用寰枢椎融合术10例,其中 Apofix固定5例,钢丝Brookes法固定2例, Atlas钛缆固定3例;枕颈融合术13例,其中Cervifix固定8例,CD-Cervical固定3例, U形棒固定2例.寰枢椎Apofix或Atlas钛缆固定者,取棘突松质骨行C1、C2骨屑植骨,余15例取自体髂骨外板行燕尾状大块植骨. 结果 23例均获随访6个月~5年,平均2.5年,全部达骨性融合,时间3~8个月.20例术前合并神经系统受损症状者,术后6个月16例症状明显改善,4例无改善.根据JOA评分标准,平均术后改善率为27.1%. 结论非外伤性上颈椎不稳定宜早期手术内固定植骨融合.

    作者:李康华;李强;邓展生;龙文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异种小血管支架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异种小血管支架模型. 方法取34只Wistar 大鼠,切取每只鼠尾动脉12.08±1.69 cm,经脱细胞制作成血管支架,常规制备电镜样本后观察.将未种植血管壁细胞的血管支架移植于5只日本大耳白兔耳中央动脉断端间,大体观察24 h. 结果 Wistar大鼠尾动脉近侧断端外径为0.74±0.08 mm,远侧0.55±0.08 mm,属于小血管.脱细胞的小血管支架壁薄、色白,呈半透明状,柔软,管腔塌陷,可折叠;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且内膜呈网络样密集排列.小血管支架移植于日本大耳白兔耳中央动脉后即刻通畅良好,24 h内可触及血管搏动,饱满,未见血液外漏. 结论异种脱细胞处理的小血管支架以纤维组织构成为主;异种小血管支架移植后在24 h内能够承受动脉血冲击力;移植的血管以套叠式吻合法为宜.

    作者:陈华勇;柏树令;王军;朱小兵;高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胶原蛋白膜作为金葡液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验证胶原蛋白膜吸附金葡液后修复骨缺损的优越性. 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手术造成桡骨标准缺损后,分别植入胶原蛋白-金葡液复合体(实验组)和单纯等量金葡液(对照组),于术后2、4、6及8周时行大体、X线片、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结果整个过程中实验组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增殖明显、持续时间较长,且无过量结缔组织生长;X线片可见连续性骨痂通过缺损区,分布均匀;组织学观察可见多个成骨中心,骨小梁排列有序,成熟骨替代完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骨形成蛋白分布持续时间长,而且在新骨组织中占据范围大.对照组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较实验组差. 结论胶原蛋白能够阻挡周围软组织进入缺损区,为新骨生长提供空间;同时作为金葡液的载体,能减少金葡液外溢,提高其疗效.

    作者:冯文岭;郑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邻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

    2000年6月~2002年12月,我们应用指背动脉为蒂的邻指背侧岛状皮瓣[1],修复指背皮肤缺损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梁杰;罗少军;汤少明;郝新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胸壁肿瘤切除后的一期修复重建

    目的观察胸壁肿瘤切除术后胸壁缺损一期修复重建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8年1月~2003年3月外科治疗胸壁肿瘤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8~72岁.原发性胸壁肿瘤21例,肺癌侵犯胸壁6例,乳腺癌术后复发2例,放射性坏死和皮肤癌各1例.切除肋骨2~7根,平均3.6根.缺损面积20~220 cm2,平均97.1 cm2.合并肺切除10例,部分膈肌切除2例,胸骨下段切除1例.单纯软组织修复7例(背阔肌+大网膜,背阔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瓣),单纯骨性重建5例(涤纶布或Prolene网),骨性合并软组织修复19例(背阔肌、胸大肌、背阔肌+阔筋膜或大网膜,与涤纶布或Prolene网修复). 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9.7%),其中切口感染1例,软组织与修复物之间积液2例.无手术死亡.26例获5~57个月随访,术后生存时间6~5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2个月. 结论胸壁肿瘤切除术后造成的巨大缺损,采用胸壁修复重建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檀振波;Nirmal Lamichhane;刘登湘;肖奇海;Binay Kumar Thakur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皮下组织抽吸加弹力压迫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法. 方法 2001年6月~2003年9月选择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2年以上的患者11例,患侧上肢明显水肿,外观增粗,前臂中点周径与健侧平均相差4.4 cm,上臂中点周径与健侧平均相差6.6 cm,活动受限,其中2例有丹毒反复发作.利用肿胀吸脂技术,对其水肿的上肢进行皮下组织抽吸去除,术后弹力加压3个月后,改为每晚弹力加压,观察疗效. 结果经6~15个月随访,11例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明显减轻,外观缩小,平均上臂周径较术前减小4 cm,无丹毒发生. 结论皮下组织抽吸加适时弹力压迫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方法简便,近期有效.

    作者:刘庆丰;周翔;韦强;陈石海;黎冻;殷国前;莫海雁;廖明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逆行指动脉皮瓣修复指腹缺损

    指腹缺损在临床上有很多修复的方法,但因其部位特殊性,对外观及手指功能的要求较高,其它修复方法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2004年1月至今,我们应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10例,术后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杜建春;张鑫;张增方;朱朝晖;李玉椿;杨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修复

    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正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所接受.术后复发率<1%[1].我院对1999年4月~2002年4月收治的16例18侧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进行手术,术后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伟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皮瓣肌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伴有深部骨、肌腱、血管神经外露的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是外科临床常见问题.传统的修复方法有肉芽创面植皮、任意皮瓣移位修复等,对运动、感觉等功能恢复要求高的部位,疗效常不满意.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组织缺损的修复得到了拓展[1].我院1988年9月~2004年9月,采用带血管蒂或吻合血管的皮瓣肌皮瓣修复131例伴有深部组织外露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祥圣;李颇尔;贺顺堂;裴世平;赵家殳;陶有进;刘和平;陈道祖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的体外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 MSCs)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中神经蛋白分子的表达情况. 方法取第5~7代体外培养Wistar大鼠MSCs,以0.5 μmol/L全反式视黄酸(all-trans retinoid acid, ATRA)预诱导24 h后,换用改良神经细胞培养基(modified neuronal medium, MNM)继续培养.在ATRA作用24 h及MNM作用2、6、9、18及36 h,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核心抗原(neuron-specific nuclear protein, NeuN)、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 MAP-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ATRA和MNM作用后,MSCs呈典型神经元样,伸出较多的突起和分支,形成网络.Nestin先表达,ATRA作用24 h出现,NeuN其次,MNM作用2 h检测到,MAP-2晚,MNM作用9 h检测到.Nestin在MNM作用18 h后表达强,其阳性率为92.3%±3.4%;36 h后表达明显减弱,阳性率仅为12.3%±3.4%,而其它标志蛋白则持续表达. 结论 ATRA和MNM能促进MSCs向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元转化,神经蛋白分子的表达顺序与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一致,为研究神经细胞发育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体外模型.

    作者:卓本慧;江和碧;瞿平;李廷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周围神经微电极的研究进展

    目的追溯国内外有关周围神经微电极的发展及应用. 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关于周围神经微电极的文献,综述其分类、发展以及在电子假肢控制中的应用前景. 结果神经束内微电极具有良好的选择刺激和记录功能,可以为电子假肢与周围神经间提供信息交换界面. 结论周围神经信号是可行的电子假肢控制信息源.

    作者:李立钧;张键;陈统一;陈中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直视下袖套法加套入式吻合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建立

    目的直视下应用套入式吻合方法重建大鼠移植肝的动脉血供. 方法 SD-SD大鼠肝移植30只,SD-Wistar 大鼠肝移植50只.供体从腹腔干动脉开始分别结扎脾动脉、胃左动脉、胃右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保留肝固有动脉.以8-0无损伤缝线作袖套法加套入式方法行供体的腹腔干动脉和受体的右肾动脉吻合,恢复移植肝动脉血供. 结果无肝期短13 min,长21 min.套入式吻合肝动脉时间平均4.00±1.31 min;手术成功率96.3%;SD-SD大鼠成功29只,术后不使用免疫抑制剂均健康存活,长目前已超过2个月.SD-Wistar大鼠成功48只,一般术后3~5 d 出现急性排斥反应,不用免疫抑制剂于9 d后死于排斥反应所致的肝功能衰竭. 结论直视下袖套法加套入式吻合方法重建大鼠移植肝的动脉血供是一种稳定、可靠及易行的全血供肝移植模型.

    作者:孟珂伟;吕毅;于良;刘昌;仵正;吴胜利;王博;史源;刘锋;李晖;潘承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人血管生成素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

    目的探索构建人血管生成素1(human angiopoietin 1,hAng-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体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修复骨缺损的可能性. 方法基因重组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Ang-1,经脂质体DOTAP介导质粒转染兔MSCs,G418筛选阳性克隆,RT-PCR及免疫印迹杂交检测hAng-1 mRNA及蛋白表达. 结果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Ang-1经限制性内切酶Xho-I和BamH-I酶切后,电泳显示1.4 kb hAng-1目的片段和5.4 kb pcDNA3载体片段,转染兔MSCs后,RT-PCR检测出目的基因mRNA,免疫印迹杂交检出hAng-1的蛋白表达. 结论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Ang-1能在转染的兔MSCs中表达,可以为组织工程骨修复奠定基础.

    作者:张晔;曾炳芳;张长青;王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眶上锁孔入路内窥镜辅助切除鞍上蔓延性垂体瘤及锁孔修复

    目的探索眶上入路、内窥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鞍上蔓延性垂体瘤及锁孔修复的方法与技巧. 方法 2001年2月~2003年3月,对9例鞍上蔓延性垂体瘤患者行眶上锁孔入路、显微镜下切除直视肿瘤部分,再辅用神经内窥镜经1、2间隙切除残余肿瘤.小骨瓣复位后用一枚钛钉固定. 结果常规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后,经神经内窥镜探查时发现7例仍有不同程度的残瘤,辅用内镜进一步切除,6例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术后1周7例视力改善,2例无变化,无手术致残及死亡.6例随访6~22个月,半年后生活完全自理,恢复正常工作,视力提高0.3~0.5,3例激素恢复正常.6例复查MRI显示鞍区结构恢复良好,无肿瘤复发.骨窗修复稳固,且无切口并发症. 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可提供足够的颅内外操作空间;内窥镜辅助微创术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及成功率,且有利于神经功能保护和减少并发症.用钛钉固定小骨瓣安全可靠,骨窗修复良好.

    作者:苑玉清;游潮;蔡博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逆行有限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

    目的分析逆行有限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9年6月~2003年9月应用逆行有限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74例,男62例,女12例.择期手术72例,急诊手术2例.按AO分型:32A1型5例,32A2型7例,32A3型12例,32B2型35例,32C2型15例. 结果 74例均获随访13~29个月,平均15.4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8个月.按照吴岳嵩疗效结果评定标准,优60例,良13例,优良率98.7%.骨折不愈合1例,迟发性感染1例,锁钉弯曲2例. 结论逆行有限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手术操作简便,对局部血运破坏少,有利于骨折愈合,可早期行功能锻炼.

    作者:赵汉民;吴敏刚;章锦辉;冯建威;李伟成;何勇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颈内静脉扩张症的诊治

    颈内静脉扩张是多见于儿童的疾病,常常误诊、漏诊.我院自1996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该病患者7例,现将其诊断、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顾毅;尹乐平;冯超;刘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马德隆畸形的治疗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马德隆畸形的治疗方法. 方法 2000年3月~2003年11月,治疗7例马德隆畸形,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18~23岁;原因不明5例,外伤史2例.桡骨尺倾角37~70°,掌倾角大于16°.手术分别在前臂远端尺桡侧作纵行切口,对尺骨实施段切,桡骨楔形截骨,矫正畸形,双十字钢丝纵向加压固定尺骨,髓内针对桡骨矫形并固定.腕关节位于休息位,紧缩尺侧腕伸肌腱. 结果术后7例腕畸形均改善,桡骨尺倾角减小到20~24°,掌倾角<15°.7例均获随访9个月~3年8个月,平均2年;与术前比较患者腕部畸形全部矫正,腕痛消失,腕关节活动及前臂旋转功能接近正常;腕关节背伸有力. 结论尺骨段切、桡骨远端截骨、改善内固定及加尺侧腕伸肌紧缩术治疗马德隆畸形,对消除畸形、减轻腕痛、改善功能,以及减少下尺桡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韩金豹;陈居文;马栋梁;赵宝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大鼠肾移植动脉套叠吻合技术的改良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大鼠肾移植动脉吻合技术. 方法 Wistar大鼠72只,分别以36只作为供、受体.采用三线(1根导引线和2根固定线)套叠吻合技术,将供体肠系膜上动脉与受体左肾动脉端端吻合;导引线将受体左肾动脉残端套入供体肠系膜上动脉(2 mm),2根固定线呈180°对称缝合;所有缝线均穿过供体血管全层,而受体血管仅达外膜,并在吻合过程中适量缩小肠系膜上动脉腔,使套入后两血管相互紧贴、平伏,避免套入血管壁间渗漏出血. 结果 36只大鼠动脉吻合均在6~8 min内完成,血流开放后肾脏充盈良好.失败2只,其中吻合口出血1只,血栓形成1只,其余34只术后6~30 d病理检查示移植肾动脉通畅,无缺血性损伤. 结论改良的动脉套叠吻合技术简便、易行,易掌握,适合在条件比较简陋的实验室开展.

    作者:尚攀峰;赵彦宗;岳中瑾;秦大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