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更加深入地开展双源CT临床应用的研究

柳澄

关键词:临床应用, 技术和技巧, 相关论文, 熟练掌握, 技术特点, 国内, 内安装, 医院, 外包, 实践, 开发, 讲坛, 功能, 操作
摘要:自国内安装第一台双源CT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有数十台双源CT在各级医院投入使用,多篇相关论文在国内外包括RSNA与ECR讲坛上发表.通过大量的实践,对双源CT的技术特点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双源CT的操作技术和技巧,下一步的任务一是如何更加深入地开展双源CT的临床应用工作,二是继续开发和完善双源CT的新功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诊断胎儿马方综合征1例

    孕妇,24岁,孕38周5天,G1PO.产前超声所见:胎儿心脏全心增大.心胸面积比约4/5,主动脉窦部扩张内径19 mm,升主动脉为10 mm,各瓣膜形态正常,二、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卵圆孔瓣形态正常,室间隔连续完整,股骨长83 mm,足长约83 mm,头颅、颜面部、肝脏、胃、肠管、肾脏、膀胱、脊柱未见明显异常,羊水深度83 mm,脐带正常,胎盘位置、回声正常.

    作者:金永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双源CT双能量减影体部CTA技术及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体部DE-CTA的辐射安全性和对体部血管评价的可信度.方法 分别应用64层螺旋CT和双源CT 双能量的体部 CTA 和常规腹部扫描序列对体部模拟人进行扫描,比较同类序列辐射剂量.30例疑体部血管病变者行DE-CTAff(DE组),获得3组彼此匹配的横断面像,将140 kV和80 kV两组图像输入DE后处理程序,获得去骨MIP像和VR像(DE法);将融合图像输入Inspace手动去骨依次获得VR和MIP像(常规法),统计和比较后处理时间.回顾分析另一组30例(64层组),采用64层螺旋CT体部CTA序列,由2位医师对2组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肉眼观察评价.结果 体部 DE-CTA 辐射剂量不高于单球管CTA;肉眼观察DE组与64层组图像质量无差别;腹部DE法后处理时间短于常规方法,胸腹联合CTA两者时间无差异;体部DE-CTA步骤简化,人为因素少.结论 体部DE-CTA辐射剂量不高于单源 CTA,且能高质量地显示体部血管,与64层组的图像质量无差别,且较常规法节省图像后处理步骤或时间,人为因素减少.

    作者:马睿;柳澄;宋少娟;亓恒涛;孙丛;邓凯;黄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超声诊断舌癌1例

    患者,男,52岁,2个月前进食中不慎咬伤左前侧舌体边缘,发现该处肿物2周.

    作者:刘桂梅;郭瑞军;于泽兴;罗静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孤立性肺肿块CT诊断个体间差异研究

    目的 观察孤立性肺肿块CT诊断在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吻合度.方法 三个不同工作经历的临床影像科诊断医师作为观察者,采用双盲法,对经病理证实的49例孤立性肺肿块的CT图片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肺肿块的边缘、轮廓、分叶、棘状突起、毛刺、密度、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空洞、钙化、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病变的良恶性共13项观察指标.观察者一敛性用Kappa值(K值)判定.结果 病灶的良恶性判定在任何两位观察者之间存在适中~较高的一致性(其中观察者1与观察者2对肿块的定性诊断结果一致率为79.59%(39/49,K=0.435,P=0.001);观察者2与观察者3的定性诊断结果一致率为85.71%(42/49,K=0.644,P=0.000);观察者1与观察者3的定性诊断结果一致率为81.63%(40/49,K=0.422,P=0.002).其余12项CT征象中,肿块的轮廓识别一致性中等;棘状突起、毛刺、密度、支气管充气征、周围血管集束征识别一致性差;轮廓、分叶、空泡征、空洞、钙化、胸膜凹陷征的识别一致性在个体之间不同.结论 不同资历的影像科医师对于孤立性肺结节征象的识别率存在差异.

    作者:王秋萍;张蕴;牛刚;强永乾;闫锐;李自成;郭佑民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采用分水岭分割方法获取功能磁共振激活图感兴趣区

    目的 为功能磁共振中的功能连接研究提供一种更为合适的感兴趣区(ROI)获取方法.方法 20名正常被试者完成视觉任务扫描,对视觉任务组水平激活图利用分水岭算法进行功能分割.结果 分水岭方法町得到单峰的、空间上互相独立的激活区.结论 分水岭方法可以将较大的、有多个激活峰值的功能团块分割为空间上相互独立的单峰脑区,克服了单纯采用激活程度阈值来产生ROI的方法之缺点,为下一步的功能连接分析提供了一种选择ROI的方法.

    作者:孔维丹;朱朝结;邹启红;左西年;严超赣;臧玉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随访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手术和131Ⅰ治疗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阴性时,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是否可以反映DTC的复发和转移以及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对这些患者的诊断灵敏度和临床随访价值.方法 对52例临床经手术和131Ⅰ清除残余甲状腺治疗后的DTC患者随访发现11例患者(21.15%)的血清TgAb浓度均为阳性(>40 IU/ml,范围为84.0~5450.0 IU/ml),但血清Tg<0.2 ng/ml;随访期间行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和131 Ⅰ全身显像,计算其诊断复发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必要时行全身骨显像、X/CT、B超、MRI检查等.结果 11例血清TgAb浓度均为阳性的患者中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和131Ⅰ全身显像共发现8例患者阳性病灶13个,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发现阳性病灶8个,其中纵膈转移2个,颈部病灶(包括残留病灶和颈淋巴结转移)6个,阴性病灶5个(假阴性),其中颈淋巴结转移3个,纵膈和肺转移各1个,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的灵敏度61.5%,特异性100%,阳性预期值100%;131Ⅰ全身显像发现阳性病灶10个,其中纵隔转移2个,肺转移1个,颈部病灶(包括残留病灶和颈淋巴结转移)7个,阴性病灶3个(假阴性),其中纵隔转移1个,颈淋巴结转移2个,131Ⅰ全身显像灵敏度76.92%,特异性lOO%,阳性预期值90.9%.结论 当DTC患者上血清Tg处于低水平状态时,如果TgAb水平持续升高,可以作为诊断DTC转移或复发的一个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对DTC复发和转移较敏感,可用于血清TgAb浓度升高而Tg水平阴性时的DTC复发和转移的监测.

    作者:李少华;王自正;邵国强;王峰;张乐乐;蒋娥;孟庆乐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双源CT能量减影法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双源CT能量减影法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3例39个动脉瘤使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分别进行能量减影法CTA重建(A法)和模拟常规CTA重建(B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动脉瘤检出率和动脉瘤颈、瘤体显示评分.结果 A法检出率为100%;B法检出率为97.4%,(P>0.05).动脉瘤颈显示评分:A法与B法均是Ⅲ级37个,Ⅱ级2个;动脉瘤体显示评分:A法与B法均是Ⅲ级35个,Ⅱ级4个.两法在瘤颈、瘤体观察评分上无差异.结论 双能量减影CTA,自动去除颅底骨干扰,节省后处理时间,在动脉瘤检出及瘤颈、瘤体显示上达到常规CTA同样效果.

    作者:牛忠锋;曲海源;高振龙;李松柏;徐克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猪腹主动脉下端及髂总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引起股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比较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下端、髂总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引起股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差异.方法 幼年家猪6只,利用血管夹夹闭腹主动脉下端、左侧髂总动脉侧壁依次造成1/3、1/2、3/4管腔狭窄,记录对应股总动脉血流频谱波形,测算PSV、Vmin、S/D、D/S.分析所有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血流参数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并比较腹主动脉下端、髂总动脉相同程度狭窄引起股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差异.结果 超过1/2管腔狭窄时反向波消失,出现持续正向波.PSV与狭窄程度呈线性负相关,D/S在管腔狭窄超过1/3后与狭窄程度呈线性正相关.左侧髂总动脉狭窄时,右侧股总动脉血流参数无显著性变化.髂总动脉狭窄较同等程度腹主动脉狭窄引起股总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显著.结论 根据一侧股总动脉血流频谱波形的改变可以推断其上游存在狭窄性病变和反应狭窄下游有效循环血容量的情况,离心脏越远处的分支动脉管腔狭窄引起其下游血流动力学改变越显著.

    作者:傅宁华;孟庆欣;杨斌;丁威威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双源CT显示老年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与左心结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利用双源CT检测老年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及其导致的左心结构的改变.方法 选择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的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63例及正常对照组78例.根据图像测量和计算左心房、左心室壁的厚、相对厚度及相对容积,左心房、左心室腔的大小,主动脉根部和近段的管径及两者之间的比值(主动脉比).当钙化位于瓣膜的边缘、中央或两处均存在时分别定为1、2、3型,同时计算瓣膜钙化的面积及积分值.分析主动脉瓣钙化及其分级对于各测量值的影响.结果 63例主动脉瓣钙化者中,同时合并瓣膜肥厚者7例.1、2、3型钙化的病例数分别为30-16%(19/63)、39.68%(25/63)、30.16%(19/63);钙化位于右、左、后半月瓣或累计两个瓣膜以上分别为9.52%(6/63)、20.63%(13/63)、33.33%(21/63)、36.51%(23/63);在主动脉瓣钙化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左心房壁厚度及相对容积、主动脉近段直径及主动脉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钙化位于瓣膜边缘、中央或两处都存在时,室间隔厚度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4,F=3.193);主动脉根部及近段直径均与瓣膜钙化面积、钙化积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但主动脉瓣肥厚未引起左心结构的改变.结论 双源CT可用于显示和评估老年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及其导致的左心结构变化.

    作者:于德新;马祥兴;王茜;王青;崔凤玉;李笃民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X线钼靶摄影对乳腺疾病钙化灶的诊断价值

    乳腺疾病是妇女常见、多发病,乳腺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目前对乳腺疾病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为乳腺铜靶X线摄影.钙化和肿块是乳腺癌的基本征象,而钙化又是诊断早期乳腺癌常见甚至是惟一的征象.而显示钙化是乳腺钼靶摄影的大优势.为此笔者进行钙化形态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治邦;尉继伟;张建萍;计学理;郭妙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几种管电流控制方式的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三种管电流曝光技术,探讨其为合适的管电流控制方式.方法 从900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中,回顾性地分析180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分A、B、C三组,每组60例,使每组病例在年龄、性别、体重、心率四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固定管电流700 mA扫描;B组按体重为50~65 kg、66~80kg、>80 kg分三小组,分别用330~430 mA、430~530 mA、530~630 mA扫描;C组用ECG调制管电流曝光技术扫描;A、B、C三组其余扫描和重建方式相同:120 kV、0.35 s/360°、层厚0.625 mm、螺距pitch 0.20~0.26,按标准算法重建图像.由两名副主任医帅以双盲法分别对A、B、C三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比较A、B、C三组各自平均CT剂量指数(CTDI)、累计受照射剂量(DLP)和有效剂量(ED)的差值.结果 ①A、B、C三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7分±0.22、3.74分±0.32、3.75分±0.36,对A、B组问,A、C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②A、B、C三组各自平均CTDI、DLP和ED分别为122.84±8.82 mGy/slice、2356.80 mGy-cm、40.07 mSy;92.37±5.92 mGy/slice、1772.20 mGy-cm、30.13 mSy;75.02±4.36 mGy/slice、1314.00 mGy-cm、22.34 mSy.C组指标值低于B组,且C组明显低于A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用ECG调制管电流曝光技术能获得优质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同时能有效地减少曝光量及辐射剂量,减少患者的辐射危害.

    作者:刘昌盛;李茂进;查云飞;谢宝君;魏文洲;潘鄂武;彭宙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MSCT冠状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小儿气道异物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位扫描及MPR、CTVB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13例临床怀疑气道异物的患儿行MSCT冠状位扫描,螺距1,层厚1.25 mm,利用冠状位原始图像行CTVB和MPR重建.结果 13例均获得良好图像,11例发现异物,其中气管异物1例,气管隆突处异物1例,右侧支气管5例,左侧支气管2例,双侧支气管2例,表现为各种直接和间接征象;2例清楚显示3级支气管而无明显异物,CT仅表现为肺炎征象,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结论 气道冠状位扫描结合CTVB、MPR等后处理技术可准确、全向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同时,与轴位扫描后行三维重建相比,其射线剂量大大减少,尤其适用于小儿检查.

    作者:马波;葛英辉;史大鹏;郭潆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弹力纤维瘤的声像图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目的 探讨软组织弹力纤维瘤的声像图特征,评价高频超声在弹力纤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皮下弹力纤维瘤患者的声像图及病理形态学特征,总结其声像图特点.结果 20例共23个病灶,病变分布部位包括背部肩胛区16个,前胸壁4个,前臂3个;19个病灶表现为扁圃形肿块,边界不清,以中强回声为主,可见条索样高低回声;3个发生在前臂和1个发生在前胸肇者表现为皮下软组织的增厚,回声增强,其内可见少量条状低回声;所有病灶均未探及血流信号.结论 弹力纤维瘤具有较为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典型者结合解剖位置,超声检查可术前明确诊断,宜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江凌;崔立刚;王金锐;江孟勋;贾建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实时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新型超声对比剂SonoVue与低机械指数实时脉冲反向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对103例肝脏局灶性和弥漫性病变患者进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比较研究,其中经穿刺活检、手术或临床确诊的79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结果 79例肝脏病变患者具有不同的超声造影增强时相和增强类型,与病理结果对照,常规超声与实时超声造影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34.2%(27/79)和88.6%(70/7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郭君;梁媛;严剑英;刘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甲基丙二酸血症1例

    患者,男,6岁.3天前因呕吐就诊.后嗜睡,拒食,呻吟,精神委靡.查体:运动、发育、语言均落后.串连质谱分析(干血滤纸片):丙酰肉碱、游离肉碱、乙酰肉碱升高.肾功能:尿酸694.肝功能:LDH,ALT,AST升高,甘油三酯2.99.血氨高达300.血气分析:提示酸中毒.K-F环阴性.铜兰蛋白正常.血糖正常.血沉正常.血培养阴性.TORCH阴性.CSF常规与生化正常.予以抗感染、纠正酸中毒、低蛋白饮食及VitB12等治疗.

    作者:高修成;张新荣;席艳丽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早期新生儿脉冲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研究

    目的 探讨脉冲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早期新生儿心功能并了解心动周期中各时间间期及其随心率的变化规律.方法 86例出生2天、3天、4天新生儿,采用TDI技术检测早期新生儿二、三尖瓣环运动,测量收缩期峰值速度(Sa),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与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比值(Ea/Aa),E与Ea比值(E/Ea),以及TDI频谱各时间间期.分别以日龄和性别分组,比较组间以及左右室之间上述各指标差异性,并进行时间间期与心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Sa、Ea/Aa及E/Ea在不同H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男性新生儿与女性二尖瓣环左室侧Ea/Aa(0.89±0.31 vs 1.09±0.29,P=0.005)及E/Ea(10.98±2.24 vs 9.38±2.62,P=0.008)、三尖瓣环与二尖瓣环Sa(5.74±0.10 vs 4.30±0.93,P=0.000)、Ea/Aa(0.85±0.25 vs 1.00±0.32,P=0.003)及E/Ea(7.22±2.42 vs 10.09±2.57,P=0.000)差异均有显著性.各时间间期在不同口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男性新生儿与女性左室总舒张时间(207.14±34.70 vs 230.00±48.16,P=0.013)差异具有显著性;除外舒张后期时间,所有时间间期指标左右室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新生儿收缩时间与舒张时间之比约0.54/0.46.心率与舒张早期时间、舒张后期时间强负相关(r=-0.547,-0.687).与心房收缩时间无相关关系,而与等容收缩时间,射血时间均弱负柑关(r=-0.280,-0.374).结论 早期新生儿心功能日龄间无差异;女性新生儿的心室舒张功能优于男性,而收缩功能无性别差异.左室舒张时间男性新生儿短于女性;右室的收缩早于左室,并且右室的收缩时间比左室长.心率增快主要影响舒张后期时间和舒张早期时间,与心房收缩时间无相关关系.

    作者:张美琴;朱天刚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颈动脉狭窄超声造影:与DSA相对照

    目的 初步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疾病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超声造影观察36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造影前、后动脉斑块数量、形态特征等.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超声造影检查测量动脉狭窄率,并与DSA进行对照.结果 超声造影检查能发现更多造影前没有发现的动脉斑块、清晰显示动脉内中膜厚度、勾勒出动脉斑块大小及形态.与DSA对照,应用CDFI、USCA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部动脉闭塞的敏感性分别为55.6%、55.6%,特异性84.2%、94.7%,准确率75.0%、82.0%.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为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创伤性小的诊断方法.

    作者:邬冬芳;何文;胡向东;张红霞;项东英;颜丹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术加臭氧髓核氧化术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评价经皮激光椎间盘气化术(PLDD)加臭氧(O3)髓核氧化术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在CT引导下采用18G穿刺针经皮穿刺至髓核区,由穿刺针插入600 μm光导纤维,用自动脉冲式激光切割、汽化髓核,以每个椎间盘600~800 J切割、汽化,再向椎间盘内注入浓度为60 μg/ml O3约8~12 ml,共治疗216例319节椎间盘.结果 本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30个月后.216例中,147例疗效为优,59例为良(95.4%),6例为有效(2.8%),4例为差(1.8%).结论 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术加臭氧髓核氧化术组合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佳,创伤、痛苦少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明明;周四学;李辉;王勇;唐元德;占祥友;刘灵军;张鑫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脑胶质瘤PS值与MMP-2和MMP-9表达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运用CT灌注成像评价大鼠C6脑胶质瘤生长过程中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及其与MMP-2、MMP-9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在30只雌性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C6细胞,于接种后1 W、2 W、3 W分别进行CT灌注成像,每次检查结束后留取鼠脑标本作病理学检查.结果 各组肿瘤区PS值均比对侧正常脑组织PS值增大(P<0.01),荷瘤2 W及3 W组肿瘤中心区PS值比相应肿瘤周边区PS值增大(P<0.01),与荷瘤1 W组比较,荷瘤2 W和3 W组肿瘤中心、肿瘤周边区PS值增大(P<0.05);肿瘤区MMP-2和MMP-9阳性表达随肿瘤生长而增加;肿瘤周边区PS值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rx=0.540,P<0.05).结论 PS值可反映大鼠C6脑胶质瘤生长过程中肿瘤不同区域血管通透性的动态变化,肿瘤周边区域PS值变化与MMP-9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关丽明;徐克;戚喜勋;方长兴;刘树立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1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超卢声像图特征.结果 51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声像图特征可分为5种类型:I型:21例导管扩张伴导管内实性乳头状突起,5例探及点状血流信号.Ⅱ型:10例导管轻度扩张伴远端中断处实性结节,2例探及点状血流信号.Ⅲ型:7例囊实性混合结节型,6例在实性回声内显示点线状血流信号.Ⅳ型:6例单纯导管扩张型,其中1例在远端导管中断处见点状血流信号.Ⅴ型:7例实性肿块型,无导管扩张,4例可见点状、线状血流信号.结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声像图表现有多种类型,应结合临床表现,根据病灶出现的部位及导管扩张等情况综合判断作出超声诊断.

    作者:邹霞;李泉水;张家庭;田平;粟辉;陈胜华;郭国强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