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红
目的 观察脑出血不同时期扩散加权(DWI)磁共振表现.方法 根据患者发病时间与磁共振检查间隔时间,将22例脑出血患者分为5组,其中超急性期3例;急性期3例;亚急性早期5例;亚急性晚期7例;慢性期4例.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的常规及扩散加权磁共振表现.结果 DWI显示超急性期及亚急性晚期两组血肿呈高信号;急性期、亚急性早期及慢性期血肿呈低信号.超急性期血肿边缘可见低信号环;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早期血肿周边可见高信号环.结论 脑血肿各时期DWI表现有其独特的特点.DWI是鉴别脑血肿和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作者:郑奎宏;马林;史丽静;郭勇;黄敏华;张燕群;赵书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患者,男,18岁,以左膝关节反复肿痛十余年,发现肿物1个月为主诉就诊.查体:左膝无明显肿胀,股骨外上髁触及约2.0 cm×3.0 cm质软肿物,可推动,压痛阳性,局部皮肤色温正常,关节活动自如.无明确外伤史.
作者:张德智;邢辉;李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近些年来有许多研究从功能影像学出发,研究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大脑皮层的激活区域与运动恢复的关系,从而试图解释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本文就功能神经影像学在脑卒中康复期的纵向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郑作锋;艾林;戴建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对照观察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射治疗前、放射治疗中弥散加权成像的变化与放射治疗的疗效,评价表观弥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FA)在预测其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术后证实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弥散成像的变化与放射治疗疗效.测量放射治疗前一周内、放射治疗中(放射剂量达30 Gy)残存肿瘤及瘤周组织的ADC值、FA值,根据放射治疗结束后4周与放射治疗前的MR图像显示肿瘤大小的变化将放射治疗疗效分为CR、PR、SD和PD 4组,对照观察其ADC、FA值与放射治疗疗效.结果 CR组残存肿瘤的ADC值放射治疗中明显高于治疗前,而PD组残存肿瘤的ADC值放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D组瘤周组织的ADC值放射治疗中明显增高、FA值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残存肿瘤及瘤周组织的ADC、FA值能预测其放射治疗的疗效.
作者:曲金荣;戴建平;江涛;李少武;王奇峰;蒋田仔;艾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室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4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及31例正常对照组的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收缩峰值速度(V)、收缩峰值应变(ε)、收缩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对结果 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影响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指标.结果 肺动脉高压患者各节段ε、SRs、SRe、SRa均较对照组均显著减低(P均<0.05),而v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收缩压是影响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重要因素(r=-0.292~-0.511,r=-0.276~-0.489,P均<0.05),三尖瓣环收缩峰值速度与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V、ε、SRs有良好的相关性(r=0.480~0.622,P<0.01).结论 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功能减低,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准确、客观地评价右心室功能.
作者:李玉曼;谢明星;吕清;卢晓芳;杨亚利;马红;方凌云;韩伟;李卫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影程度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使用Sono Vue实时超声造影检查48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23例息急性脑血管病,25例无急性脑血管病,根据时间-强度曲线图分析得出粥样硬化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显影前强度比值(Post-PI/Pre-I)、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颈动脉管腔显影峰值强度比值(Post-PI/Post-PIC),并分析其预测患者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截断值以及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23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21例显影、无显影2例.25例无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显影15例、无显影10例.两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Post-PI)[(-51.2±2.8)dB对(-58.7±7.3)dB,P<0.053,粥样硬化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与显影前强度比值(Post-PI/Pre-I)(0.78±0.04对0.90士0.03,P<0.05),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与颈动脉管腔显影峰值强度比值(Post-PI/Post-PIC)(1.28±0.06对1.46±0.21,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以粥样硬化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与显影前强度比值(Post-PI/Pre-I)<0.82为截断值预测患者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敏感性为76.9%,特异性为64.1%,以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与颈动脉管腔显影峰值强度比值(Post-PI/Post-PIC)<1.35预测患者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60.4%.结论 超声造影能实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显影情况,并与急性脑血管病发生有关联.
作者:熊莉;邓又斌;毕小军;朱英;伍玉晗;赵策瑶;石珍;刘娅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比较高频线阵探头、小凸阵探头对椎动脉起始段的检测结果 ,探讨小凸阵探头在椎动脉起始段超声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使用高频线阵探头(4.0~10.0 MHz)和小凸阵探头(4.0~11.0 MHz)对80例受检者的160个椎动脉起始部进行针对检查,并对结果 对照观察.结果 高频线阵探头、小凸阵探头对椎动脉起始段的显示率分别为80.62%,96.25%.小凸阵探头对椎动脉起始段的显示率明显高于高频线阵探头.结论 小凸阵探头具有体积小、频率高、视野宽、操作灵活的优点,非常适合于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病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洁;何文;邬冬芳;项东英;张力治;魏立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动态增强MER及MR氢质子波谱的特点及其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3D fast SPGR序列对21例病理证实的骨臣细胞瘤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并采用点分辨波谱序列(PRESS)对其中12例进行单体素MR氢质子波谱扫描,分别经过工作站处理,得到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TIC)及MR氢质子波谱谱线.以手术病理为标准,对骨巨细胞瘤的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MR氢质子波谱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1例骨巨细胞瘤的TIC曲线中,19例为Ⅰ型曲线,2例为Ⅱ型曲线;12例MR氢质子波谱的谱线中,9例具有诊断价值,其中有2例出现明显的胆碱峰.结论 骨巨细胞瘤的TIC曲线表现为速升下降型,1H-MRS谱线缺乏胆碱峰或胆碱峰矮小.
作者:过哲;张晶;梁伟;李晓松;张薇;刘薇;程晓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手腕关节病变的超声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RA患者47例和健康志愿者30例,超声测量双侧腕关节、掌指关节滑膜的厚度、滑膜动脉阻力指数,观察有无关节积液、肌腱炎及骨侵蚀.结果 47例RA患者中超声发现滑膜增厚47例,与健康志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探测到血流信号41例,且血流分级与RI呈负相关.超声发现关节积液32例,肌腱周围炎性渗出25例,骨侵蚀19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RA患者手腕关节病变的诊断.
作者:李萍;王正滨;牛晓燕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超声在小儿小肠型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超声检查发现套叠部位后测量套叠部外径和长度,经小儿外科会诊后,肌肉注射阿托品0.01 mg/kg.15 min后再次观察小肠套叠征象有无消失,若套叠仍存在即采用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结果 超声诊断的18例小肠套叠,3例(16.7%)自行松解,5例(27.8%)经肌肉注射阿托品后自行松解;10例(占55.6%)肌肉注射阿托品后原部位小肠套叠持续存在,经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后复查超声,套叠消失.结论 小儿小肠型肠套叠在超声图像上具有典型的声像图表现,结合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的方法 ,可避免手术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戚庭月;孙红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凝固治疗小肝癌的疗效.方法 35例肝癌患者(41个病灶,直径≤3 cm)接受TACE,1~3周后在CT引导下行微波凝固术治疗.结果 通过活检及CT增强扫描,显示41个病灶完全性坏死,其中34个病灶伴有周边正常肝实质约3~5 mm完整环状坏死,7个病灶周边正常肝实质环状坏死不完整.25例AFP升高,治疗后10天内降至正常水平.随访6~31个月,1例于不同的肝段见复发病灶,另1例原病灶附近复发.随访期内患者均存活.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微波消融术治疗小肝癌,疗效好、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维竹;江娜;黄宁;黄兢姚;郑曲彬;申权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腮腺少见病变的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实验室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少见病变包括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肌上皮瘤3例、肌上皮癌2例、干燥综合征2例、转移癌1例的CT表现.结果 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CT平扫肿块呈均匀密度5例,不均匀密度4例,增强病变呈均匀性、不均匀性、环状及花边状强化表现.肌上皮瘤3例CT平扫肿块均呈稍高密度,其中1例边缘模糊,增强病变呈显著强化2例,中等度强化1例.肌上皮癌2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较模糊,增强肿块实性部分呈中等度强化.干燥综合征2例CT平扫双侧腮腺呈散在多发结节样稍高密度影,部分结节有融合,增强腮腺内结节影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转移癌1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病变实性部分显著强化.结论 腮腺少见病变均有各自的CT表现特点.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确诊仍依靠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
作者:王长福;张和平;靳海英;王斌杰;常亮;魏海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在引导近肺门区肿块病灶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比较45例CT增强(Ⅰ组)和69例CT平扫(Ⅱ组)引导下近肺门区肿块病灶穿刺活检的成功率、肺癌分型、分级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Ⅰ组、Ⅱ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1.1%、79.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癌分型、分级准确率分别为91.2%、71.7%,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8%、36.2%,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引导近肺门区肿块病灶穿刺活检,可降低穿刺风险性、提高肺癌分型、分级准确率及穿刺成功率.
作者:宋兆伟;康立清;李忠信;于淑靖;刘风海;陈跃峰;邢荣格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小乳癌及乳腺癌前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超声发现的92例乳腺小病灶,在高频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结果 ,并与手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穿刺病理结果 为56例乳腺癌、7例乳腺癌前病变及29例乳腺良性病变,91例与手术后病理结果 相符,仅1例活检穿刺报告为腺病者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导管内原位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乳腺癌和癌前病变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6.6%,准确性为98.9%.结论 高频超声引导下对乳腺小病灶进行穿刺活检是安全、可靠的术前早期诊断方法 .
作者:郭燕丽;李锐;张晓航;薛雅芳;陈朝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入不同药物治疗盆腔囊性病变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301例4组,323个盆腔囊性病变,A组为120例130个卵巢浆液性囊肿,B组为93例盆腔包裹积液,C组为79例91个卵巢巧克力囊肿,D组为9例卵巢黏液性囊肿,并按注入药物不同将A组和B组各分为3个亚组,Ⅰ亚组单纯注入2-4组抗感染三联药,Ⅱ亚组单纯注入相当囊内液1/3的无水乙醇,Ⅲ亚组注入相当囊内液1/4的无水乙醇和2-4组抗感染三联药;C组和D组均注入相当于囊内液1/2的无水乙醇(高治疗量200 m1),分别观察比较治疗后3、6个月A、B组的各亚组之间的疗效及A、B组的Ⅱ亚组与c组、D组之间的疗效.结果 A、B组中的Ⅲ亚组疗效佳,治疗后6个月治愈率分别为95%(41/43)、94%(29/31),ll亚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1%(40/44)、90%(28/31),有效率均为100%,均明显高于Ⅰ亚组,与Ⅰ亚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注入无水乙醇的4组囊性病变的总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7%(153/1 75)、99%(1 73/175),各组疗效均高于D组,与D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注入不同药物介入治疗盆腔囊性病变疗效显著.
作者:董晓秋;王璐璐;朱莉;毕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少数患者在磁共振检查过程中会出现幽闭恐惧症.因此在检查中必须有效预防和控制幽闭恐惧症的发生.1资料与方法1.1收集我院2005年一2007年间近8000例MRI检查中出现较为严重的幽闭恐惧症患者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37~65岁,平均47岁.
作者:黄忠道;兰庆茂;朱楠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功能磁共振成像所指的MRI技术,广义上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血氧饱和水平依赖成像(BOLD)和磁共振波谱分析(MRS).这些技术源自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并已在科研和临床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人员尝试将这些功能成像技术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作者:程晓光;张晶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我院在1个月时间里发现联头、联体双胎畸形2例,均经引产证实(图1),孕妇年龄分别为19岁、25岁.现将超声所见报告如下.
作者:周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SPECT难于确诊骨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SPECT难于确诊的35例肿瘤患者的37个病灶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由2名经过放射学培训的核医学科医师盲法独立阅片.所有病灶均以病理、磁共振结果 或6个月以上的随诊为终诊断结果 .结果 SPECT+CT和SPECT/CT分别可对17个(17/37,45.95%)和30个(30/37,81.08%)病灶做出准确诊断,SPECT/CT诊断的正确率较SPECT明显提高(X2=9.855,P=0.002).SPECT、SPECT+CT和SPECT/CT诊断为性质待定的病灶,经随访确诊后恶性病灶所占比率分别为29.7%(11/37)、26.3%(5/19)和16.7%(1/6).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有助于鉴别诊断SPECT难于确诊骨病灶的性质,应作为SPECT显像的重要补充.
作者:李亚伦;赵祯;赵丽霞;李芳兰;苏鸣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FLASH序列T1WI动态增强扫描(DCE-MER)髋部不同部位骨髓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点及生理学意义.方法 20例志愿者行髋部FLASH序列DCE-T1WI扫描,以双侧髋臼、干骺端及股骨头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感兴趣IK(ROI),绘制百分比TIC.读取TIC首次峰值(fEmax)、高信号强度(Emax),比较不同部位ROI各参数值的差异,分析其微循环血流灌注的特点.结果 人体髋臼、干骺端及股骨头fEmax分别是(19.09±3.23、9.50±1.48、4.66±0.68)、Emax值分别是(25.30±3.64,19.27±1.38、10.31±1.20),三部位fEmax、Emax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是283.96、235.96,P值均小于0.05).结论 FLASH序列DCE-TIWI可同时评估富血供红骨髓及乏血供黄骨髓微循环的血流灌注.股骨头低血流灌注可能是发生骨坏死的生理学易患因素之一.
作者:牛金亮;王峻;冯敢生;孔祥泉;苏晋生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