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奎宏;马林;史丽静;郭勇;黄敏华;张燕群;赵书臣
近些年来有许多研究从功能影像学出发,研究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大脑皮层的激活区域与运动恢复的关系,从而试图解释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本文就功能神经影像学在脑卒中康复期的纵向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郑作锋;艾林;戴建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在定量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内不同步性的价值.方法 采集30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短轴切面(二尖瓣,乳头肌,心尖部)和心尖位四腔切面、二腔切面和左心室长轴的二维灰阶与组织多普勒(TVI)动态图,应用二维应变软件分别测量左心室短轴与左心长轴的各节段的径向与纵向应变收缩期达峰时间;同时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测量左心长轴的各节段的组织速度的收缩期达峰时间.如左心长轴每一节段6个壁的收缩期早与晚达峰时间的差值>110 ms、左心室短轴每一节段前间隔与后壁的达峰时间差值>130 ms即为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结果 基底部左心室短轴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明显长于组织多普勒纵向收缩期速度达峰时间(P<0.01);心尖部左心室短轴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明显长于左心室纵向应变达峰时间(P<0.01).二维应变短轴检出率高于二维应变长轴,两者均高于组织多普勒长轴.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以较好地评价左心室内不同步性,二维应变短轴可更准确地判断心肌梗死患者心尖段的不同步性.
作者:石珍;邓又斌;毕小军;熊莉;刘蓉;伍玉晗;赵策瑶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凝固治疗小肝癌的疗效.方法 35例肝癌患者(41个病灶,直径≤3 cm)接受TACE,1~3周后在CT引导下行微波凝固术治疗.结果 通过活检及CT增强扫描,显示41个病灶完全性坏死,其中34个病灶伴有周边正常肝实质约3~5 mm完整环状坏死,7个病灶周边正常肝实质环状坏死不完整.25例AFP升高,治疗后10天内降至正常水平.随访6~31个月,1例于不同的肝段见复发病灶,另1例原病灶附近复发.随访期内患者均存活.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微波消融术治疗小肝癌,疗效好、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维竹;江娜;黄宁;黄兢姚;郑曲彬;申权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ADC值在区分肌肉骨骼系统肿瘤良恶性中的作用.方法 对33例患有肌肉骨骼系统肿瘤的患者进行MR常规T1加权,T2加权,压脂T2加权检查,以及3D Fast SPGR动态增强成像.MR扩散加权成像采用SS-EPI序列,b值分别取0、700 s/mm2,在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上强化明显的区域作为扩散加权成像图上的感兴趣区,测定肿瘤的ADC值.结果 在33例肿瘤中,良性肿瘤为17例,平均ADC值为(1.54±0.35)×10-3mm2/s,恶性肿瘤共有16例,平均ADC值为(1.45±0.45)×10-3mm2/s,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33例病例中,共有6例软骨类肿瘤,平均ADC值(1.945±0.51)X10-3mm2/s;非软骨类肿瘤共有27例,平均ADC值(1.41±0.29)×10-3mm2/s,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除1例软骨类肿瘤外,所有软骨类肿瘤的ADC值均大于2.0×10-3mm2/s.结论 以MR动态增强图像来选取DWI图像上肿瘤的感兴趣区(ROI)而测得的ADC值不能区分肌肉骨骼系统肿瘤的良恶性;但是高ADC值(>2.0×10-3mm2/s)对诊断软骨类肿瘤有一定价值.
作者:程克斌;张晶;张薇;梁伟;李晓松;程晓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腮腺少见病变的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实验室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少见病变包括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肌上皮瘤3例、肌上皮癌2例、干燥综合征2例、转移癌1例的CT表现.结果 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CT平扫肿块呈均匀密度5例,不均匀密度4例,增强病变呈均匀性、不均匀性、环状及花边状强化表现.肌上皮瘤3例CT平扫肿块均呈稍高密度,其中1例边缘模糊,增强病变呈显著强化2例,中等度强化1例.肌上皮癌2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较模糊,增强肿块实性部分呈中等度强化.干燥综合征2例CT平扫双侧腮腺呈散在多发结节样稍高密度影,部分结节有融合,增强腮腺内结节影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转移癌1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病变实性部分显著强化.结论 腮腺少见病变均有各自的CT表现特点.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确诊仍依靠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
作者:王长福;张和平;靳海英;王斌杰;常亮;魏海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SPECT难于确诊骨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SPECT难于确诊的35例肿瘤患者的37个病灶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由2名经过放射学培训的核医学科医师盲法独立阅片.所有病灶均以病理、磁共振结果 或6个月以上的随诊为终诊断结果 .结果 SPECT+CT和SPECT/CT分别可对17个(17/37,45.95%)和30个(30/37,81.08%)病灶做出准确诊断,SPECT/CT诊断的正确率较SPECT明显提高(X2=9.855,P=0.002).SPECT、SPECT+CT和SPECT/CT诊断为性质待定的病灶,经随访确诊后恶性病灶所占比率分别为29.7%(11/37)、26.3%(5/19)和16.7%(1/6).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有助于鉴别诊断SPECT难于确诊骨病灶的性质,应作为SPECT显像的重要补充.
作者:李亚伦;赵祯;赵丽霞;李芳兰;苏鸣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病毒性脑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0例病毒性脑炎和10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病例行常规MRI和DWI检查.测量并计算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并以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毒性脑炎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0.95±0.28)×10-3mm2/s和(1.07±0.31),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平均ADC值和rADC值为(1.38±0.25)×10-3mm2/s和(1.80=1=0.34)(P<0.01).结论 DWI的ADC值和rADC值能较好地鉴别病毒性脑炎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作者:戴景儒;戴世鹏;庞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对照观察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射治疗前、放射治疗中弥散加权成像的变化与放射治疗的疗效,评价表观弥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FA)在预测其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术后证实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弥散成像的变化与放射治疗疗效.测量放射治疗前一周内、放射治疗中(放射剂量达30 Gy)残存肿瘤及瘤周组织的ADC值、FA值,根据放射治疗结束后4周与放射治疗前的MR图像显示肿瘤大小的变化将放射治疗疗效分为CR、PR、SD和PD 4组,对照观察其ADC、FA值与放射治疗疗效.结果 CR组残存肿瘤的ADC值放射治疗中明显高于治疗前,而PD组残存肿瘤的ADC值放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D组瘤周组织的ADC值放射治疗中明显增高、FA值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残存肿瘤及瘤周组织的ADC、FA值能预测其放射治疗的疗效.
作者:曲金荣;戴建平;江涛;李少武;王奇峰;蒋田仔;艾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成人阴囊闭合性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对40例经手术病理及随访证实的成人阴囊闭合性损伤的高频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成人阴囊闭合性损伤声像图表现可分为阴囊壁血肿(8例),睾丸挫伤(7例),睾丸血肿(7例),睾丸破裂(16例)和睾丸扭转(2例)五种类型.而血肿型可分为包膜下及睾丸内血肿,破裂型可分为部分破裂和完全破裂(碎裂)型.高频超声对阴囊闭合性损伤诊断准确率为97.5%(39/40).结论 高频超声不仅能对成人阴囊闭合性损伤准确诊断,而且对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顺平;胡元平;许世豪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脑出血不同时期扩散加权(DWI)磁共振表现.方法 根据患者发病时间与磁共振检查间隔时间,将22例脑出血患者分为5组,其中超急性期3例;急性期3例;亚急性早期5例;亚急性晚期7例;慢性期4例.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的常规及扩散加权磁共振表现.结果 DWI显示超急性期及亚急性晚期两组血肿呈高信号;急性期、亚急性早期及慢性期血肿呈低信号.超急性期血肿边缘可见低信号环;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早期血肿周边可见高信号环.结论 脑血肿各时期DWI表现有其独特的特点.DWI是鉴别脑血肿和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作者:郑奎宏;马林;史丽静;郭勇;黄敏华;张燕群;赵书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直肠癌术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7例直肠癌患者的CT表现,其中男38例,女29例,与术后病理结果 进行对照,分析CT分期和病理分期中的各项准确性指标,评价CT检查的临床价值.结果 直肠充气CT扫描对67例直肠癌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100%;诊断直肠癌侵犯浆膜外脂肪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假阴性分别为94.6%、72.7%、94.6%、72.7%、27.3%、5.4%;诊断盆腔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假阴性分别为74.2%、69.4%、67.6%、75.8%,24.2%、32.4%;CT分期和病理分期Ⅰ-Ⅲ期的符合率分别为75.0%、68.8 oA、74.2%,总符合率为71.6%.结论 CT检查 能准确的检出直肠癌,并能准确的显示浆膜外脂肪的侵犯,但直肠癌的CT分期和对淋巴结转移的判定仍有限制.
作者:赵刚;刘世恩;郭永存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功能磁共振成像所指的MRI技术,广义上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血氧饱和水平依赖成像(BOLD)和磁共振波谱分析(MRS).这些技术源自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并已在科研和临床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人员尝试将这些功能成像技术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作者:程晓光;张晶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DWIBS周围神经成像扫描参数的优化方案.方法 对5只健康新西兰白兔行坐骨神经冠状位MRN成像,评价不同参数组合DWIBS序列及T2WI/SPIR图像兔坐骨神经的显示效果以及图像信号噪声比(SNR)与对比噪声比(CNR).制作兔坐骨神经组织切片.结果 T2WI/SPIR图像和b值=200 s/mm2、层厚=2 mm的DWIBS序列兔坐骨神经成像效果较好.T2WI/SPIR图像SNR和CNR高.DWIBS中,以b值:200 s/mm2、层厚=1.5 mm序列SNR、CNR高.结论 采用适当b值(200 s/mm2)和薄层扫描(1.5mm)能够获得较好的兔坐骨神经DWIBS图像.
作者:高立;梁碧玲;张赟;钟镜联;叶瑞心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影程度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使用Sono Vue实时超声造影检查48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23例息急性脑血管病,25例无急性脑血管病,根据时间-强度曲线图分析得出粥样硬化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显影前强度比值(Post-PI/Pre-I)、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颈动脉管腔显影峰值强度比值(Post-PI/Post-PIC),并分析其预测患者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截断值以及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23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21例显影、无显影2例.25例无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显影15例、无显影10例.两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Post-PI)[(-51.2±2.8)dB对(-58.7±7.3)dB,P<0.053,粥样硬化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与显影前强度比值(Post-PI/Pre-I)(0.78±0.04对0.90士0.03,P<0.05),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与颈动脉管腔显影峰值强度比值(Post-PI/Post-PIC)(1.28±0.06对1.46±0.21,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以粥样硬化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与显影前强度比值(Post-PI/Pre-I)<0.82为截断值预测患者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敏感性为76.9%,特异性为64.1%,以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与颈动脉管腔显影峰值强度比值(Post-PI/Post-PIC)<1.35预测患者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60.4%.结论 超声造影能实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显影情况,并与急性脑血管病发生有关联.
作者:熊莉;邓又斌;毕小军;朱英;伍玉晗;赵策瑶;石珍;刘娅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孕妇,27岁,G1P0,患者于孕5个月时在当地医院行超声检查示宫内单胎妊娠,胎儿发育正常.孕6~7个月于外院常规妊娠检查发现脑积水,转我院就诊.
作者:贺声;胡运锋;蔡春茹;李凤桐;李鹏;刘倩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功能4D RV-Function(4D-RVF)分析法评价正常人及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方法 ①对10只离体新鲜猪心行实时三维容积成像(RT-3DE),分别用4D-RVF和心尖长轴8平面法(AL 8-plane)分析软件测量其右心室容积,将所测值再分别与实测值比较.②对93例正常人(NOR)和15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患者行实时三维全容积成像,应用4D RV-Function分析软件测量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收缩末期容积(RVESV),每搏输出量(RVSV)及射血分数(RVEF).结果 ①离体猪心4D-RVF法所测值较心尖长轴8平面法所测值与实测值更接近.相关性更好,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3,r2=0.82.② 4D-RVF法测量正常组(NOR)的右心室参数各指标:RVEDV为(90.57±28.27)m1,RVESV为(38.32±14.18)ml,RVSV为(52.25±16.86)ml,RVEF 为(57.96±6.85)%.③ASD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功能(4D-RVF)分析法可准确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
作者:颜紫宁;赵建中;范莉;芮逸飞;沈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结合常规MER,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脊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64例脊椎良恶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1.5T磁共振扫描仪采集数据.包括常规T1WI、T2WI和DWI,DWI b值分别选择70 s/mm2、100 s/mm2、165 s/mm2、300 s/mm2、500 s/mm2,经Functool 2软件分析处理得到病变部位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指数弥散系数(EDC)值.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13.0)对以上观察内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WI中,脊椎良、恶性病变的信号差异无显著性.b≤100 s/mm2时,弥散效应不明显;b>300 s/mm2时,图像信-噪比过低.当b=165 s/mm2时,其图像可满足诊断需要.当b=165 s/mm2时,脊椎良性病变的ADC值为(3.19±O.33)×10-4mm2/s,EDC 值为(715.68士28.36)×10-3;脊椎恶性肿瘤(转移瘤)的AIN;值为(1.87±0.12)×10-4mm2/s,EDC值为(1466.25±41.69)×10-3.与恶性肿瘤相比,脊椎良性病变的ADC值明显偏高,EDC值明显偏低.结论 脊椎良、恶性病变的DWI信号差异无显著性.因此,不能单纯根据DWI信号的高低对脊椎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脊椎EPI-DWI中,当b值在100~300 s/mm2时,能够得到适合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当b=165 s/mm2时,脊椎ADC值和EDC值可作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指标之一.若AIX;值大、EDC值小,则提示病变良性可能较大;反之则提示恶性肿瘤可能.
作者:孙美玉;王绍武;方敏;宋清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脑星形细胞瘤肿瘤实质1H-MRS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和与含少枝胶质细胞的胶质瘤的1H-MRS鉴别诊断,以及高级别胶质瘤实质内不同强化成分的1H-MRS特点.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组50例和少枝胶质细胞瘤或少枝星形细胞瘤组10例行二维多体素1H-MRS扫描,并与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进行半定量分析,记录Cho/Cr、Cho/NAA高值和NAA/Cr低值.同时对强化不均匀高级别胶质瘤的显著强化和轻度强化区测定胆碱/正常区胆碱(Cho/nCho)、肌酸/正常区肌酸(Cr/nCr)和氮-乙酰天门冬氨酸/正常区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nNAA).统计学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和配对t检验.结果 所有胶质瘤都表现为Cho峰升高和NAA的降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星形细胞瘤组Cho/Cr、Cho/NAA、NAA/Cr的组间差异显著(P<0.001),但Ⅲ、Ⅳ级星形细胞瘤间无显著差异(P>0.05).少枝胶质细胞瘤组比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组Cho/Cr和Cho/NAA更高(P<0.05),而NAA/Cr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实质轻度或无强化区的Cho/nCho、Cr/nCr和NAA/nNAA高于显著强化区(P<0.05).结论 1H-MRS能有效判定星形细胞瘤级别,区分星形细胞瘤与含少枝细胞的胶质瘤.对高级别胶质瘤中轻度强化或无强化肿瘤实质的组织学检查可能为判断肿瘤级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王丽君;徐克;郎志谨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在图像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366例.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及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366名受检者.冠状动脉显示成功率96.7%,优良率82.2%,心率及心率波动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呈负相关(r=0.905).当心率相对较高时,使用SSB扫描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要优于SSEG扫描.结论 合理选择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和后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和检查的可靠性.
作者:张鹏;刘禄明;田英军;都基权;傅振强;杜海峰;刘东仁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孕妇,24岁,孕35周3天,孕1产0,电子厂工人.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丘脑后下方近脑中线区可见一宽约10~20 mm长条状、欠规则无回声.CDFI:纡曲不规则无回声内充满血流信号,连续追踪发现血流经扩张的直窦延向小脑后、下方扩张的横窦后,又经乙状窦向颅外经右侧扩张的颈内静脉、扩张的上腔静脉汇入右心房(图1).
作者:金永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