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囊性肾癌的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照研究

蒋珺;陈亚青;周永昌

关键词:超声检查, 造影剂, 囊性肾癌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囊性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肾脏囊性病灶的能量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表现.病理及随访结果 示26例病灶中,囊性肾癌1 5例.肾囊肿11例.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为:能量多普勒超声声像图上,病灶的囊壁囊隔或结节处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声像图上,囊壁囊隔或结节处有造影剂灌注;CT增强扫描时,囊壁囊隔或结节处的CT值与CT平扫相比上升15 HU以上.将各影像学诊断结果 与病理及随访结果 对照,统计比较其对囊性肾癌的诊断能力.结果 能量多普勒超声、增强CT、超声造影对肾脏囊性病灶的血供显示率为46.2%、55.6%、73.1%,其中超声造影对病灶血流的显示为敏感.能量多普勒超声对囊性肾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46.7%(7/15)、54.5%(6/11)和50.0%(13/26);增强CT分别为66.7%(8/1 2)、66.7%(4/6)和66.7%(12/18);超声造影检查为100%(15/15)、63.6%(7/11)和84.6%(22/26).结论 超声造影能敏感有效地反映肾脏囊性病灶的血供情况,已经成为诊断囊性肾癌的一种重要方法 ,也可以作为肾脏复杂囊性病灶的随访复查手段以避免CT检查的电离辐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ADC、FA值预测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射治疗疗效

    目的 对照观察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射治疗前、放射治疗中弥散加权成像的变化与放射治疗的疗效,评价表观弥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FA)在预测其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术后证实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弥散成像的变化与放射治疗疗效.测量放射治疗前一周内、放射治疗中(放射剂量达30 Gy)残存肿瘤及瘤周组织的ADC值、FA值,根据放射治疗结束后4周与放射治疗前的MR图像显示肿瘤大小的变化将放射治疗疗效分为CR、PR、SD和PD 4组,对照观察其ADC、FA值与放射治疗疗效.结果 CR组残存肿瘤的ADC值放射治疗中明显高于治疗前,而PD组残存肿瘤的ADC值放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D组瘤周组织的ADC值放射治疗中明显增高、FA值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残存肿瘤及瘤周组织的ADC、FA值能预测其放射治疗的疗效.

    作者:曲金荣;戴建平;江涛;李少武;王奇峰;蒋田仔;艾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右心室收缩功能: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功能4D RV-Function(4D-RVF)分析法评价正常人及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方法 ①对10只离体新鲜猪心行实时三维容积成像(RT-3DE),分别用4D-RVF和心尖长轴8平面法(AL 8-plane)分析软件测量其右心室容积,将所测值再分别与实测值比较.②对93例正常人(NOR)和15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患者行实时三维全容积成像,应用4D RV-Function分析软件测量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收缩末期容积(RVESV),每搏输出量(RVSV)及射血分数(RVEF).结果 ①离体猪心4D-RVF法所测值较心尖长轴8平面法所测值与实测值更接近.相关性更好,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3,r2=0.82.② 4D-RVF法测量正常组(NOR)的右心室参数各指标:RVEDV为(90.57±28.27)m1,RVESV为(38.32±14.18)ml,RVSV为(52.25±16.86)ml,RVEF 为(57.96±6.85)%.③ASD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功能(4D-RVF)分析法可准确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

    作者:颜紫宁;赵建中;范莉;芮逸飞;沈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适合MRI研究的羊颈髓压迫损伤模型的制作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新的适合MRI研究的羊颈髓压迫损伤模型.方法 健康山羊10只,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显露左侧颈2-3椎间孔,将自制的导管球囊通过椎间孔插入硬膜外腔,达颈2-3椎间盘水平.实验组术后第10天经导管缓慢注射生理盐水0.2 ml使球囊膨胀.持续压迫40天.对照组不注水.利用MR、运动功能评分和病理学检查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置入的球囊位于脊髓的左前方.球囊未注水时,球囊所在部位蛛网膜下腔变窄,脊髓没有明显受压.注水0.2 ml后,球囊呈椭圆形,脊髓受压变扁.所有MR图像显示清楚,没有明显伪影.实验组运动功能评分下降,病理学检查示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肿胀、变性、坏死.结论 采用经颈椎椎间孔置入导管球囊制作羊颈髓压迫损伤模型,压迫程度、压迫速度和持续时间可控,保留了椎管的完整性,能获得较满意的MR图像.

    作者:刘记存;刘怀军;徐英进;张为;贺丹;王志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小儿小肠型肠套叠的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 评价超声在小儿小肠型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超声检查发现套叠部位后测量套叠部外径和长度,经小儿外科会诊后,肌肉注射阿托品0.01 mg/kg.15 min后再次观察小肠套叠征象有无消失,若套叠仍存在即采用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结果 超声诊断的18例小肠套叠,3例(16.7%)自行松解,5例(27.8%)经肌肉注射阿托品后自行松解;10例(占55.6%)肌肉注射阿托品后原部位小肠套叠持续存在,经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后复查超声,套叠消失.结论 小儿小肠型肠套叠在超声图像上具有典型的声像图表现,结合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的方法 ,可避免手术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戚庭月;孙红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小凸阵探头在椎动脉起始段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比较高频线阵探头、小凸阵探头对椎动脉起始段的检测结果 ,探讨小凸阵探头在椎动脉起始段超声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使用高频线阵探头(4.0~10.0 MHz)和小凸阵探头(4.0~11.0 MHz)对80例受检者的160个椎动脉起始部进行针对检查,并对结果 对照观察.结果 高频线阵探头、小凸阵探头对椎动脉起始段的显示率分别为80.62%,96.25%.小凸阵探头对椎动脉起始段的显示率明显高于高频线阵探头.结论 小凸阵探头具有体积小、频率高、视野宽、操作灵活的优点,非常适合于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病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洁;何文;邬冬芳;项东英;张力治;魏立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误吸钡剂致18F-FDG肿瘤代谢显像阳性1例

    患者,男,71岁.主因声嘶、咽干伴饮水呛咳7个月近期加重入院.人院诊断为咽部溃疡原因待查.

    作者:马婧;韩嵩博;张燕燕;张卫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兔坐骨神经背景信号抑制扩散加权成像

    目的 探讨DWIBS周围神经成像扫描参数的优化方案.方法 对5只健康新西兰白兔行坐骨神经冠状位MRN成像,评价不同参数组合DWIBS序列及T2WI/SPIR图像兔坐骨神经的显示效果以及图像信号噪声比(SNR)与对比噪声比(CNR).制作兔坐骨神经组织切片.结果 T2WI/SPIR图像和b值=200 s/mm2、层厚=2 mm的DWIBS序列兔坐骨神经成像效果较好.T2WI/SPIR图像SNR和CNR高.DWIBS中,以b值:200 s/mm2、层厚=1.5 mm序列SNR、CNR高.结论 采用适当b值(200 s/mm2)和薄层扫描(1.5mm)能够获得较好的兔坐骨神经DWIBS图像.

    作者:高立;梁碧玲;张赟;钟镜联;叶瑞心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子宫畸形

    目的 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成像诊断子宫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可疑子宫畸形的病例行经阴道二维扫查及经阴道三维成像,并对两者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132例明确诊断子宫畸形的病例中,仅利用经阴道二维能明确诊断的有56例,行三维后明确诊断的有76例.结论 经阴道三维超声对子宫畸形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弥补了以往二维超声难以获取冠状面信息的不足.

    作者:黄丽卿;卢菁菁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DWI鉴别诊断病毒性脑炎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病毒性脑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0例病毒性脑炎和10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病例行常规MRI和DWI检查.测量并计算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并以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毒性脑炎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0.95±0.28)×10-3mm2/s和(1.07±0.31),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平均ADC值和rADC值为(1.38±0.25)×10-3mm2/s和(1.80=1=0.34)(P<0.01).结论 DWI的ADC值和rADC值能较好地鉴别病毒性脑炎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作者:戴景儒;戴世鹏;庞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测量乳腺病变大小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在乳腺病变大小测量中的价值.方法 对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乳腺手术的104例息者共104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将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测得的病灶大小与常规超声及病理测得的病灶大小进行比较,分析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与常规超声测值差异的病理组织学基础.结果 62.7%(27/43)乳腺癌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较常规超声测值增大,仅1例乳腺良性病变(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较常规超声测值增大,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6.16×10-12).乳腺癌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病变测值增大区病理主要为导管内癌或浸润癌伴导管内癌成分.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病变测值增大区病理为炎症.结论 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病变大小测值较常规超声增大多见于乳腺癌,测值增大区病理以恶性为主.

    作者:刘赫;姜玉新;刘吉斌;朱庆莉;孙强;常晓燕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治疗性超声介导体外基因转染的参数优化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性超声(TUS)参数对基因转染的作用,优化TUS参数以实现高效率的转染,减少对细胞活力和质粒完整性的影响.方法 将质粒和SonoVue微泡加入培养的Hela细胞后行超声辐照,改变超声强度、占空比以及辐照时间等参数,比较不同的TUS辐照策略对细胞活力及红色荧光蛋白(DsRed)表达效率的影响,以确定佳辐照参数,并对质粒完整性进行分析.结果 低超声强度(0.4 W/cm2、1.0 W/cm2)、低占空比(10%和20%)时,细胞存活率较高(>80%),辐照1 min和3min之间的细胞活力差异不明显(P>0.05).当增加超声强度(1.6 W/cm2、2.2 W/cm2)和占空比(50%)时,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5).当20%占空比,1.0 W/cm2的TUS辐照3min时,可实现高的转染率.质粒DNA结构的完整性不受优化的TUS参数影响.结论 TUS是一种有效的基因输送方法 ,优化的参数在无显著细胞死亡和DNA损伤的前提下增加转染,这种非侵袭性的基因转染方法 可能是临床基因疗法的一种有用工具.

    作者:陈智毅;谢明星;王新房;吕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表观扩散系数值在区分肌肉骨骼系统良、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ADC值在区分肌肉骨骼系统肿瘤良恶性中的作用.方法 对33例患有肌肉骨骼系统肿瘤的患者进行MR常规T1加权,T2加权,压脂T2加权检查,以及3D Fast SPGR动态增强成像.MR扩散加权成像采用SS-EPI序列,b值分别取0、700 s/mm2,在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上强化明显的区域作为扩散加权成像图上的感兴趣区,测定肿瘤的ADC值.结果 在33例肿瘤中,良性肿瘤为17例,平均ADC值为(1.54±0.35)×10-3mm2/s,恶性肿瘤共有16例,平均ADC值为(1.45±0.45)×10-3mm2/s,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33例病例中,共有6例软骨类肿瘤,平均ADC值(1.945±0.51)X10-3mm2/s;非软骨类肿瘤共有27例,平均ADC值(1.41±0.29)×10-3mm2/s,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除1例软骨类肿瘤外,所有软骨类肿瘤的ADC值均大于2.0×10-3mm2/s.结论 以MR动态增强图像来选取DWI图像上肿瘤的感兴趣区(ROI)而测得的ADC值不能区分肌肉骨骼系统肿瘤的良恶性;但是高ADC值(>2.0×10-3mm2/s)对诊断软骨类肿瘤有一定价值.

    作者:程克斌;张晶;张薇;梁伟;李晓松;程晓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在近肺门区肿块病灶活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在引导近肺门区肿块病灶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比较45例CT增强(Ⅰ组)和69例CT平扫(Ⅱ组)引导下近肺门区肿块病灶穿刺活检的成功率、肺癌分型、分级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Ⅰ组、Ⅱ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1.1%、79.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癌分型、分级准确率分别为91.2%、71.7%,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8%、36.2%,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引导近肺门区肿块病灶穿刺活检,可降低穿刺风险性、提高肺癌分型、分级准确率及穿刺成功率.

    作者:宋兆伟;康立清;李忠信;于淑靖;刘风海;陈跃峰;邢荣格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脾脏滑膜肉瘤诊断1例

    患者,女,65岁,发热伴左季部疼痛3天加重1天.查体:WBC:10×109/L,T:36.4℃,P:82次/分,BP:110/70 mmHg,ESR:105 mm/h.超声声像图所见:脾脏门下部形态较饱满,可见一类圆形异常回声区大小约7.8 cmX8.0 cm,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为中等略低回声及少许点状强回声,分布不均匀(图1).

    作者:杨勇锋;张尚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不同程度左室射血分数减低者的左室收缩同步性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分析左室不同步性在不同程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者中的发生率.方法 对64例LVEF减低者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时间-容积进行比较分析,其中LVEF<30%者35例,30%≤LVEF<45%者29例.以收缩期不同步化指数(SDI)>8.3%作为室内收缩不同步的指标.结果 30%≤LVEF<45%者中有20.7%存在收缩不同步,而LVEF<30%者中不同步比例高达63.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6节段、12节段(中间段和基底段)和6节段(基底段)小收缩容积点时间的标准差和大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0%≤LVEF<45%者平均收缩期不同步化指数为(6.4-2.3)%.LVEF<30%患者为(4.5-6.5)%(P<0.001).收缩期不同步化指数与左室收缩功能有良好的相关性,与左室射血分数相关系数r:0.493,P<0.001,与QRS间期不相关.结论 尽管30%≤LVEF<45%者的左室收缩同步比例很高,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存在收缩不同步.同时,亦有一定比例的LVEF<30%者同步性尚好.

    作者:薛洁;张军;刘丽文;付建丽;李军;朱霆;朱永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及成像质量研究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在图像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366例.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及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366名受检者.冠状动脉显示成功率96.7%,优良率82.2%,心率及心率波动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呈负相关(r=0.905).当心率相对较高时,使用SSB扫描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要优于SSEG扫描.结论 合理选择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和后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和检查的可靠性.

    作者:张鹏;刘禄明;田英军;都基权;傅振强;杜海峰;刘东仁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超声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影程度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影程度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使用Sono Vue实时超声造影检查48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23例息急性脑血管病,25例无急性脑血管病,根据时间-强度曲线图分析得出粥样硬化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显影前强度比值(Post-PI/Pre-I)、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颈动脉管腔显影峰值强度比值(Post-PI/Post-PIC),并分析其预测患者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截断值以及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23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21例显影、无显影2例.25例无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显影15例、无显影10例.两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Post-PI)[(-51.2±2.8)dB对(-58.7±7.3)dB,P<0.053,粥样硬化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与显影前强度比值(Post-PI/Pre-I)(0.78±0.04对0.90士0.03,P<0.05),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与颈动脉管腔显影峰值强度比值(Post-PI/Post-PIC)(1.28±0.06对1.46±0.21,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以粥样硬化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与显影前强度比值(Post-PI/Pre-I)<0.82为截断值预测患者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敏感性为76.9%,特异性为64.1%,以斑块显影后峰值强度与颈动脉管腔显影峰值强度比值(Post-PI/Post-PIC)<1.35预测患者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60.4%.结论 超声造影能实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显影情况,并与急性脑血管病发生有关联.

    作者:熊莉;邓又斌;毕小军;朱英;伍玉晗;赵策瑶;石珍;刘娅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腮腺少见病变的CT诊断

    目的 分析腮腺少见病变的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实验室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少见病变包括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肌上皮瘤3例、肌上皮癌2例、干燥综合征2例、转移癌1例的CT表现.结果 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CT平扫肿块呈均匀密度5例,不均匀密度4例,增强病变呈均匀性、不均匀性、环状及花边状强化表现.肌上皮瘤3例CT平扫肿块均呈稍高密度,其中1例边缘模糊,增强病变呈显著强化2例,中等度强化1例.肌上皮癌2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较模糊,增强肿块实性部分呈中等度强化.干燥综合征2例CT平扫双侧腮腺呈散在多发结节样稍高密度影,部分结节有融合,增强腮腺内结节影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转移癌1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病变实性部分显著强化.结论 腮腺少见病变均有各自的CT表现特点.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确诊仍依靠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

    作者:王长福;张和平;靳海英;王斌杰;常亮;魏海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EGFP质粒转染大鼠骨骼肌

    目的 探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EGFP)在大鼠骨骼肌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条件下表达的可行性.方法 20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均分为裸质粒组(P)、质粒+超声组(P+U)、质粒+微泡组(P+M)和质粒+超声+微泡组(P+U+M)共4组进行实验.选择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质粒与白蛋白微泡相混合,以超声介导白蛋白微泡破裂的方法 对大鼠骨骼肌行基因转染,转染7 d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质粒在大鼠脊斜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P+M组大鼠脊斜肌组织中均未见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P+U组可见少量微弱绿色荧光,荧光强度较P和P+M组明显增强(P<0.05),P+U+M组可见明显特异性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荧光强度约为P、P+M组的10倍,P+U组的3倍(P<0.05);P+U+M组转染率为(42.72±10.07)%较之P+U组(13.62±6.17)%明显增高(P<0.05).结论 超声介导微泡造影剂破裂造成的脊斜肌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是血管内基因成功跨越内膜屏障的主要途径之一.

    作者:劳翼;修建成;黄劭;谢昌联;陈向辉;黄武锋;吴爵非;宾建平;查道刚;刘伊丽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肾上腺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

    患儿,男,13岁,因腹痛CT检查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而人院治疗.实验室检查:24 h尿儿茶酚胺及血中儿茶酚氨、肾索系列、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皮质醇、血铅均在正常范围.骨穿骨髓液分析示:骨髓增生性改变,神经母细胞表型分析(一).CT平扫+增强示:左肾上腺区见梭形软组织影,大小约33 mm×23 mm,形态规则,平扫时CT值约50 HU,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作者:刘东;李凤华;高玉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