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何文;邬冬芳;项东英;张力治;魏立亚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在小乳癌及乳腺癌前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超声发现的92例乳腺小病灶,在高频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结果 ,并与手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穿刺病理结果 为56例乳腺癌、7例乳腺癌前病变及29例乳腺良性病变,91例与手术后病理结果 相符,仅1例活检穿刺报告为腺病者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导管内原位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乳腺癌和癌前病变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6.6%,准确性为98.9%.结论 高频超声引导下对乳腺小病灶进行穿刺活检是安全、可靠的术前早期诊断方法 .
作者:郭燕丽;李锐;张晓航;薛雅芳;陈朝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动态增强MER及MR氢质子波谱的特点及其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3D fast SPGR序列对21例病理证实的骨臣细胞瘤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并采用点分辨波谱序列(PRESS)对其中12例进行单体素MR氢质子波谱扫描,分别经过工作站处理,得到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TIC)及MR氢质子波谱谱线.以手术病理为标准,对骨巨细胞瘤的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MR氢质子波谱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1例骨巨细胞瘤的TIC曲线中,19例为Ⅰ型曲线,2例为Ⅱ型曲线;12例MR氢质子波谱的谱线中,9例具有诊断价值,其中有2例出现明显的胆碱峰.结论 骨巨细胞瘤的TIC曲线表现为速升下降型,1H-MRS谱线缺乏胆碱峰或胆碱峰矮小.
作者:过哲;张晶;梁伟;李晓松;张薇;刘薇;程晓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患儿,男,13岁,因腹痛CT检查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而人院治疗.实验室检查:24 h尿儿茶酚胺及血中儿茶酚氨、肾索系列、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皮质醇、血铅均在正常范围.骨穿骨髓液分析示:骨髓增生性改变,神经母细胞表型分析(一).CT平扫+增强示:左肾上腺区见梭形软组织影,大小约33 mm×23 mm,形态规则,平扫时CT值约50 HU,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作者:刘东;李凤华;高玉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在引导近肺门区肿块病灶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比较45例CT增强(Ⅰ组)和69例CT平扫(Ⅱ组)引导下近肺门区肿块病灶穿刺活检的成功率、肺癌分型、分级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Ⅰ组、Ⅱ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1.1%、79.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癌分型、分级准确率分别为91.2%、71.7%,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8%、36.2%,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引导近肺门区肿块病灶穿刺活检,可降低穿刺风险性、提高肺癌分型、分级准确率及穿刺成功率.
作者:宋兆伟;康立清;李忠信;于淑靖;刘风海;陈跃峰;邢荣格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患者,女,7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心悸4个月,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体格检查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不肿.心电图提示为房颤心率,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
作者:弓静;田建明;萧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对照观察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射治疗前、放射治疗中弥散加权成像的变化与放射治疗的疗效,评价表观弥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FA)在预测其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术后证实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弥散成像的变化与放射治疗疗效.测量放射治疗前一周内、放射治疗中(放射剂量达30 Gy)残存肿瘤及瘤周组织的ADC值、FA值,根据放射治疗结束后4周与放射治疗前的MR图像显示肿瘤大小的变化将放射治疗疗效分为CR、PR、SD和PD 4组,对照观察其ADC、FA值与放射治疗疗效.结果 CR组残存肿瘤的ADC值放射治疗中明显高于治疗前,而PD组残存肿瘤的ADC值放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D组瘤周组织的ADC值放射治疗中明显增高、FA值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残存肿瘤及瘤周组织的ADC、FA值能预测其放射治疗的疗效.
作者:曲金荣;戴建平;江涛;李少武;王奇峰;蒋田仔;艾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病毒性脑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0例病毒性脑炎和10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病例行常规MRI和DWI检查.测量并计算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并以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毒性脑炎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0.95±0.28)×10-3mm2/s和(1.07±0.31),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平均ADC值和rADC值为(1.38±0.25)×10-3mm2/s和(1.80=1=0.34)(P<0.01).结论 DWI的ADC值和rADC值能较好地鉴别病毒性脑炎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作者:戴景儒;戴世鹏;庞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腮腺少见病变的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实验室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少见病变包括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肌上皮瘤3例、肌上皮癌2例、干燥综合征2例、转移癌1例的CT表现.结果 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CT平扫肿块呈均匀密度5例,不均匀密度4例,增强病变呈均匀性、不均匀性、环状及花边状强化表现.肌上皮瘤3例CT平扫肿块均呈稍高密度,其中1例边缘模糊,增强病变呈显著强化2例,中等度强化1例.肌上皮癌2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较模糊,增强肿块实性部分呈中等度强化.干燥综合征2例CT平扫双侧腮腺呈散在多发结节样稍高密度影,部分结节有融合,增强腮腺内结节影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转移癌1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病变实性部分显著强化.结论 腮腺少见病变均有各自的CT表现特点.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确诊仍依靠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
作者:王长福;张和平;靳海英;王斌杰;常亮;魏海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云克(99mTc-MDP)配合131I治疗Graves病(GD)并Graves眼病(Go)的近期疗效.方法 将131I治疗的95例GD和GO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57例,于131I治疗后5~7天采用云克治疗GO,第1疗程10~15天,每天静脉推注云克4组(每组5 mg),第2疗程15~20天,每天静脉推注云克2组,第3疗程15~20天,每天静脉推注云克1组;对照组38例,于131I治疗后未用任何药物治疗GO.结果 研究组的显效、有效和无效率分别为38.6%、43.9%和17.5%;对照组为13.2%、23.7%和63.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突眼程度越轻,疗效越好.结论 云克配合131I治疗GD并GO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韦智晓;李俊红;覃伟武;李亚范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评价正常人左室心肌周向收缩功能.方法 35例正常人取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水平短轴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二维灰阶图像,使用Qlab 6.0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系统自动将左室短轴分为前间隔、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室间隔6段,共计18个节段,将左室壁等分为心内膜下感兴趣区及心外膜下感兴趣区,应用STI技术分析感兴趣区的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结果 心内膜层心肌各室壁节段周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均高于心外膜层心肌(P<0.05),尤以前间隔和后壁节段差异更为显著(P<0.01).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不受声束角度的限制,可用于评价左室局部心肌的周向收缩功能.
作者:王建华;巩晓红;张春东;杜丽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实验兔肝脏射频消融(RFA)实验,评价生理盐水、四氧化三铁纳米以及肝动脉夹闭对RFA效果的影响作用.方法 清洁级新西兰兔44只,每组11只,共4组进行实验.A组(对照组).:单纯RFA;B组:射频区内注射生理盐水+RFA;C组:射频区内注射2%四氧化三铁纳米液2 ml+RFA;D组:手术夹闭肝动脉+RFA.按分组方法 进行准备后,进行射频消融.术后一周处死动物,测量消融区面积并进行病理检查,对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消融灶A组(1.06±0.37)era2,B组(1.94±0.76)cm2,C组(1.41±0.51)cm2,D组(2.45±0.69)cm2,B、D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001).病理检查显示射频区完全坏死率A组27.3%,B组63.6%,C组36.4%,D组72.7%,B、D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 肝脏射频消融联合生理盐水注射以及夹闭肝动脉后射频消融较单纯射频消融能获得更大的毁损区.
作者:吕国荣;李伯义;李少辉;唐力;林惠通;吴秀明;胡诗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孕妇,24岁,孕35周3天,孕1产0,电子厂工人.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丘脑后下方近脑中线区可见一宽约10~20 mm长条状、欠规则无回声.CDFI:纡曲不规则无回声内充满血流信号,连续追踪发现血流经扩张的直窦延向小脑后、下方扩张的横窦后,又经乙状窦向颅外经右侧扩张的颈内静脉、扩张的上腔静脉汇入右心房(图1).
作者:金永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健康青年人比目鱼肌细胞内外脂质的1H-MRS的可重复性.方法 对1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右腿比目鱼肌行1H-MRS检查,每位志愿者接受3次检查,每两次间隔2周.采用SAGE软件量化细胞内脂质峰(SIMCL)和细胞外脂质峰(SEMCI),然后分析不同时间和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 成功采集30个体素的1H-MRS谱线.IMCL峰下面积均值为0.57±0.1 6,EMCL峰下面积均值为1.02±0.21.IMCL的三次检查间无显著差异(F=2.262,P=0.133),但有相关性(r1-2=0.986,r2-3=0.985,r1-3=0.991,P<0.05).不同个体间IMCL有显著差异(F=216.315,P<0.05),IMCL与体重有明显相关性(r=0.717,P<0.05).EMCL在不同时间和不同个体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及相关性.IMCL与EMCL间无相关性.结论 IMCL峰是标识不同个体差异的重要峰,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具有可重复性.
作者:李葆青;张祥;赵成孝;董小芮;蔡新红;金玉莲;朱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脑皮层功能重塑.方法 采用被动运动任务对1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BOLD-fMRI成像.运用脑功能分析软件SPM2对功能资料进行分析.受试患者分为脑皮层卒中组(A组)及传导通路卒中组(B组),通过记录各组患者的脑激活区情况,观察不同部位卒中急性期脑功能重组过程,并与追踪所得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脑皮层卒中患者急性期以卒中区域周围脑区以及患侧顶叶代偿为主,急性期脑功能重组与患者恢复程度之间无明显相关.传导通路卒中组内追踪证实恢复不佳的患者,急性期主要见患侧大脑半球激活,恢复情况较好的患者则在急性期以健侧大脑半球激发为主.其中可见健侧SMI皮层激发.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脑功能重塑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可能与预后有关;健侧大脑半球对患者的恢复的确存在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志光;黄穗乔;刘波;钟镜联;叶瑞心;许晓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EGFP)在大鼠骨骼肌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条件下表达的可行性.方法 20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均分为裸质粒组(P)、质粒+超声组(P+U)、质粒+微泡组(P+M)和质粒+超声+微泡组(P+U+M)共4组进行实验.选择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质粒与白蛋白微泡相混合,以超声介导白蛋白微泡破裂的方法 对大鼠骨骼肌行基因转染,转染7 d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质粒在大鼠脊斜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P+M组大鼠脊斜肌组织中均未见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P+U组可见少量微弱绿色荧光,荧光强度较P和P+M组明显增强(P<0.05),P+U+M组可见明显特异性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荧光强度约为P、P+M组的10倍,P+U组的3倍(P<0.05);P+U+M组转染率为(42.72±10.07)%较之P+U组(13.62±6.17)%明显增高(P<0.05).结论 超声介导微泡造影剂破裂造成的脊斜肌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是血管内基因成功跨越内膜屏障的主要途径之一.
作者:劳翼;修建成;黄劭;谢昌联;陈向辉;黄武锋;吴爵非;宾建平;查道刚;刘伊丽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直肠癌术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7例直肠癌患者的CT表现,其中男38例,女29例,与术后病理结果 进行对照,分析CT分期和病理分期中的各项准确性指标,评价CT检查的临床价值.结果 直肠充气CT扫描对67例直肠癌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100%;诊断直肠癌侵犯浆膜外脂肪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假阴性分别为94.6%、72.7%、94.6%、72.7%、27.3%、5.4%;诊断盆腔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假阴性分别为74.2%、69.4%、67.6%、75.8%,24.2%、32.4%;CT分期和病理分期Ⅰ-Ⅲ期的符合率分别为75.0%、68.8 oA、74.2%,总符合率为71.6%.结论 CT检查 能准确的检出直肠癌,并能准确的显示浆膜外脂肪的侵犯,但直肠癌的CT分期和对淋巴结转移的判定仍有限制.
作者:赵刚;刘世恩;郭永存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囊性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肾脏囊性病灶的能量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表现.病理及随访结果 示26例病灶中,囊性肾癌1 5例.肾囊肿11例.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为:能量多普勒超声声像图上,病灶的囊壁囊隔或结节处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声像图上,囊壁囊隔或结节处有造影剂灌注;CT增强扫描时,囊壁囊隔或结节处的CT值与CT平扫相比上升15 HU以上.将各影像学诊断结果 与病理及随访结果 对照,统计比较其对囊性肾癌的诊断能力.结果 能量多普勒超声、增强CT、超声造影对肾脏囊性病灶的血供显示率为46.2%、55.6%、73.1%,其中超声造影对病灶血流的显示为敏感.能量多普勒超声对囊性肾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46.7%(7/15)、54.5%(6/11)和50.0%(13/26);增强CT分别为66.7%(8/1 2)、66.7%(4/6)和66.7%(12/18);超声造影检查为100%(15/15)、63.6%(7/11)和84.6%(22/26).结论 超声造影能敏感有效地反映肾脏囊性病灶的血供情况,已经成为诊断囊性肾癌的一种重要方法 ,也可以作为肾脏复杂囊性病灶的随访复查手段以避免CT检查的电离辐射.
作者:蒋珺;陈亚青;周永昌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近些年来有许多研究从功能影像学出发,研究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大脑皮层的激活区域与运动恢复的关系,从而试图解释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本文就功能神经影像学在脑卒中康复期的纵向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郑作锋;艾林;戴建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凝固治疗小肝癌的疗效.方法 35例肝癌患者(41个病灶,直径≤3 cm)接受TACE,1~3周后在CT引导下行微波凝固术治疗.结果 通过活检及CT增强扫描,显示41个病灶完全性坏死,其中34个病灶伴有周边正常肝实质约3~5 mm完整环状坏死,7个病灶周边正常肝实质环状坏死不完整.25例AFP升高,治疗后10天内降至正常水平.随访6~31个月,1例于不同的肝段见复发病灶,另1例原病灶附近复发.随访期内患者均存活.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微波消融术治疗小肝癌,疗效好、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维竹;江娜;黄宁;黄兢姚;郑曲彬;申权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脑星形细胞瘤肿瘤实质1H-MRS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和与含少枝胶质细胞的胶质瘤的1H-MRS鉴别诊断,以及高级别胶质瘤实质内不同强化成分的1H-MRS特点.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组50例和少枝胶质细胞瘤或少枝星形细胞瘤组10例行二维多体素1H-MRS扫描,并与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进行半定量分析,记录Cho/Cr、Cho/NAA高值和NAA/Cr低值.同时对强化不均匀高级别胶质瘤的显著强化和轻度强化区测定胆碱/正常区胆碱(Cho/nCho)、肌酸/正常区肌酸(Cr/nCr)和氮-乙酰天门冬氨酸/正常区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nNAA).统计学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和配对t检验.结果 所有胶质瘤都表现为Cho峰升高和NAA的降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星形细胞瘤组Cho/Cr、Cho/NAA、NAA/Cr的组间差异显著(P<0.001),但Ⅲ、Ⅳ级星形细胞瘤间无显著差异(P>0.05).少枝胶质细胞瘤组比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组Cho/Cr和Cho/NAA更高(P<0.05),而NAA/Cr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实质轻度或无强化区的Cho/nCho、Cr/nCr和NAA/nNAA高于显著强化区(P<0.05).结论 1H-MRS能有效判定星形细胞瘤级别,区分星形细胞瘤与含少枝细胞的胶质瘤.对高级别胶质瘤中轻度强化或无强化肿瘤实质的组织学检查可能为判断肿瘤级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王丽君;徐克;郎志谨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