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枫;吴瑛;林琪;姜燕;刘涛;曾伟
患儿,男,13岁,因腹痛CT检查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而人院治疗.实验室检查:24 h尿儿茶酚胺及血中儿茶酚氨、肾索系列、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皮质醇、血铅均在正常范围.骨穿骨髓液分析示:骨髓增生性改变,神经母细胞表型分析(一).CT平扫+增强示:左肾上腺区见梭形软组织影,大小约33 mm×23 mm,形态规则,平扫时CT值约50 HU,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作者:刘东;李凤华;高玉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DWIBS周围神经成像扫描参数的优化方案.方法 对5只健康新西兰白兔行坐骨神经冠状位MRN成像,评价不同参数组合DWIBS序列及T2WI/SPIR图像兔坐骨神经的显示效果以及图像信号噪声比(SNR)与对比噪声比(CNR).制作兔坐骨神经组织切片.结果 T2WI/SPIR图像和b值=200 s/mm2、层厚=2 mm的DWIBS序列兔坐骨神经成像效果较好.T2WI/SPIR图像SNR和CNR高.DWIBS中,以b值:200 s/mm2、层厚=1.5 mm序列SNR、CNR高.结论 采用适当b值(200 s/mm2)和薄层扫描(1.5mm)能够获得较好的兔坐骨神经DWIBS图像.
作者:高立;梁碧玲;张赟;钟镜联;叶瑞心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病例1,女,57岁.行原位肝移植术后1月余,感右上腹胀痛,解白陶土样粪便,皮肤和巩膜无明显黄染.超声检查提示肝左内叶及右前叶见大小约7.84 cm×6.51 cm的囊性结构,边界尚清,囊壁欠光滑,囊内液性成分透声差,见絮状稍强回声漂浮(图1),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
作者:宋洁;肖春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近些年来有许多研究从功能影像学出发,研究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大脑皮层的激活区域与运动恢复的关系,从而试图解释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本文就功能神经影像学在脑卒中康复期的纵向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郑作锋;艾林;戴建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比较高频线阵探头、小凸阵探头对椎动脉起始段的检测结果 ,探讨小凸阵探头在椎动脉起始段超声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使用高频线阵探头(4.0~10.0 MHz)和小凸阵探头(4.0~11.0 MHz)对80例受检者的160个椎动脉起始部进行针对检查,并对结果 对照观察.结果 高频线阵探头、小凸阵探头对椎动脉起始段的显示率分别为80.62%,96.25%.小凸阵探头对椎动脉起始段的显示率明显高于高频线阵探头.结论 小凸阵探头具有体积小、频率高、视野宽、操作灵活的优点,非常适合于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病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洁;何文;邬冬芳;项东英;张力治;魏立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FLASH序列T1WI动态增强扫描(DCE-MER)髋部不同部位骨髓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点及生理学意义.方法 20例志愿者行髋部FLASH序列DCE-T1WI扫描,以双侧髋臼、干骺端及股骨头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感兴趣IK(ROI),绘制百分比TIC.读取TIC首次峰值(fEmax)、高信号强度(Emax),比较不同部位ROI各参数值的差异,分析其微循环血流灌注的特点.结果 人体髋臼、干骺端及股骨头fEmax分别是(19.09±3.23、9.50±1.48、4.66±0.68)、Emax值分别是(25.30±3.64,19.27±1.38、10.31±1.20),三部位fEmax、Emax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是283.96、235.96,P值均小于0.05).结论 FLASH序列DCE-TIWI可同时评估富血供红骨髓及乏血供黄骨髓微循环的血流灌注.股骨头低血流灌注可能是发生骨坏死的生理学易患因素之一.
作者:牛金亮;王峻;冯敢生;孔祥泉;苏晋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诊断宫内节育器(IUD)变形与异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二维超声检查怀疑IUD异常的患者行经阴道三维超声成像检查,通过对子宫腔与IUD的三维超声图像分析,明确IUD的形状与位置.将三维超声成像诊断结果 与官腔镜、腹腔镜或剖腹探查术结果 进行对照.结果 31例患者(96.9%)获取满意的三维超声声像图,可清晰显示IUD的形状、位置及其与子宫腔的关系.29例行宫腔镜、腹腔镜或剖腹取器手术,均一次取器成功,术中所见与三维超声诊断结果 一致.结论 经阴道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诊断IUD变形和异位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陶枫;吴瑛;林琪;姜燕;刘涛;曾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脑皮层功能重塑.方法 采用被动运动任务对1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BOLD-fMRI成像.运用脑功能分析软件SPM2对功能资料进行分析.受试患者分为脑皮层卒中组(A组)及传导通路卒中组(B组),通过记录各组患者的脑激活区情况,观察不同部位卒中急性期脑功能重组过程,并与追踪所得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脑皮层卒中患者急性期以卒中区域周围脑区以及患侧顶叶代偿为主,急性期脑功能重组与患者恢复程度之间无明显相关.传导通路卒中组内追踪证实恢复不佳的患者,急性期主要见患侧大脑半球激活,恢复情况较好的患者则在急性期以健侧大脑半球激发为主.其中可见健侧SMI皮层激发.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脑功能重塑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可能与预后有关;健侧大脑半球对患者的恢复的确存在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志光;黄穗乔;刘波;钟镜联;叶瑞心;许晓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囊性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肾脏囊性病灶的能量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表现.病理及随访结果 示26例病灶中,囊性肾癌1 5例.肾囊肿11例.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为:能量多普勒超声声像图上,病灶的囊壁囊隔或结节处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声像图上,囊壁囊隔或结节处有造影剂灌注;CT增强扫描时,囊壁囊隔或结节处的CT值与CT平扫相比上升15 HU以上.将各影像学诊断结果 与病理及随访结果 对照,统计比较其对囊性肾癌的诊断能力.结果 能量多普勒超声、增强CT、超声造影对肾脏囊性病灶的血供显示率为46.2%、55.6%、73.1%,其中超声造影对病灶血流的显示为敏感.能量多普勒超声对囊性肾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46.7%(7/15)、54.5%(6/11)和50.0%(13/26);增强CT分别为66.7%(8/1 2)、66.7%(4/6)和66.7%(12/18);超声造影检查为100%(15/15)、63.6%(7/11)和84.6%(22/26).结论 超声造影能敏感有效地反映肾脏囊性病灶的血供情况,已经成为诊断囊性肾癌的一种重要方法 ,也可以作为肾脏复杂囊性病灶的随访复查手段以避免CT检查的电离辐射.
作者:蒋珺;陈亚青;周永昌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动态增强MER及MR氢质子波谱的特点及其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3D fast SPGR序列对21例病理证实的骨臣细胞瘤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并采用点分辨波谱序列(PRESS)对其中12例进行单体素MR氢质子波谱扫描,分别经过工作站处理,得到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TIC)及MR氢质子波谱谱线.以手术病理为标准,对骨巨细胞瘤的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MR氢质子波谱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1例骨巨细胞瘤的TIC曲线中,19例为Ⅰ型曲线,2例为Ⅱ型曲线;12例MR氢质子波谱的谱线中,9例具有诊断价值,其中有2例出现明显的胆碱峰.结论 骨巨细胞瘤的TIC曲线表现为速升下降型,1H-MRS谱线缺乏胆碱峰或胆碱峰矮小.
作者:过哲;张晶;梁伟;李晓松;张薇;刘薇;程晓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实验兔肝脏射频消融(RFA)实验,评价生理盐水、四氧化三铁纳米以及肝动脉夹闭对RFA效果的影响作用.方法 清洁级新西兰兔44只,每组11只,共4组进行实验.A组(对照组).:单纯RFA;B组:射频区内注射生理盐水+RFA;C组:射频区内注射2%四氧化三铁纳米液2 ml+RFA;D组:手术夹闭肝动脉+RFA.按分组方法 进行准备后,进行射频消融.术后一周处死动物,测量消融区面积并进行病理检查,对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消融灶A组(1.06±0.37)era2,B组(1.94±0.76)cm2,C组(1.41±0.51)cm2,D组(2.45±0.69)cm2,B、D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001).病理检查显示射频区完全坏死率A组27.3%,B组63.6%,C组36.4%,D组72.7%,B、D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 肝脏射频消融联合生理盐水注射以及夹闭肝动脉后射频消融较单纯射频消融能获得更大的毁损区.
作者:吕国荣;李伯义;李少辉;唐力;林惠通;吴秀明;胡诗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凝固治疗小肝癌的疗效.方法 35例肝癌患者(41个病灶,直径≤3 cm)接受TACE,1~3周后在CT引导下行微波凝固术治疗.结果 通过活检及CT增强扫描,显示41个病灶完全性坏死,其中34个病灶伴有周边正常肝实质约3~5 mm完整环状坏死,7个病灶周边正常肝实质环状坏死不完整.25例AFP升高,治疗后10天内降至正常水平.随访6~31个月,1例于不同的肝段见复发病灶,另1例原病灶附近复发.随访期内患者均存活.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微波消融术治疗小肝癌,疗效好、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维竹;江娜;黄宁;黄兢姚;郑曲彬;申权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健康青年人比目鱼肌细胞内外脂质的1H-MRS的可重复性.方法 对1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右腿比目鱼肌行1H-MRS检查,每位志愿者接受3次检查,每两次间隔2周.采用SAGE软件量化细胞内脂质峰(SIMCL)和细胞外脂质峰(SEMCI),然后分析不同时间和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 成功采集30个体素的1H-MRS谱线.IMCL峰下面积均值为0.57±0.1 6,EMCL峰下面积均值为1.02±0.21.IMCL的三次检查间无显著差异(F=2.262,P=0.133),但有相关性(r1-2=0.986,r2-3=0.985,r1-3=0.991,P<0.05).不同个体间IMCL有显著差异(F=216.315,P<0.05),IMCL与体重有明显相关性(r=0.717,P<0.05).EMCL在不同时间和不同个体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及相关性.IMCL与EMCL间无相关性.结论 IMCL峰是标识不同个体差异的重要峰,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具有可重复性.
作者:李葆青;张祥;赵成孝;董小芮;蔡新红;金玉莲;朱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制备一种载光动力药物的脂质超声微泡,测定物理特性,并观察其对兔VX2肝肿瘤的显影效果及过程.方法 采用机械振荡的方法 制备载竹红菌素脂质微泡,并测定其粒径大小、分布、Zeta电位和包封率、稳定性及超声辐照后药物释放情况.采用不同超声模式观察微泡在兔VX2肝肿瘤的显像效果及过程.结果 载药微泡的粒径为(1052.4±322.7)nm,Zeta电位为+(21.1±7.4)mV,包封率为(88.1±4.6)%,超声辐照能够促使微泡释放药物,对兔VX2肝肿瘤的显影效果好.结论 载竹红菌素脂质微泡包封率高、微泡能够释放药物、显像好,符合理想的药物载体,为实时监控下的体内定位光动力治疗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刘学兵;王志刚;许川山;康娟;李攀;张勇;冉海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孕妇,24岁,孕35周3天,孕1产0,电子厂工人.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丘脑后下方近脑中线区可见一宽约10~20 mm长条状、欠规则无回声.CDFI:纡曲不规则无回声内充满血流信号,连续追踪发现血流经扩张的直窦延向小脑后、下方扩张的横窦后,又经乙状窦向颅外经右侧扩张的颈内静脉、扩张的上腔静脉汇入右心房(图1).
作者:金永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在乳腺病变大小测量中的价值.方法 对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乳腺手术的104例息者共104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将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测得的病灶大小与常规超声及病理测得的病灶大小进行比较,分析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与常规超声测值差异的病理组织学基础.结果 62.7%(27/43)乳腺癌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较常规超声测值增大,仅1例乳腺良性病变(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较常规超声测值增大,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6.16×10-12).乳腺癌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病变测值增大区病理主要为导管内癌或浸润癌伴导管内癌成分.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病变测值增大区病理为炎症.结论 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病变大小测值较常规超声增大多见于乳腺癌,测值增大区病理以恶性为主.
作者:刘赫;姜玉新;刘吉斌;朱庆莉;孙强;常晓燕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患者,男,57岁.突发高热1天入院.有乙肝病史.实验室检查:WBC 7.45×109/L,肝功能正常,肿瘤标记物(AFP、CEA)阴性.腹部常规超声检查:肝脏左叶形态失常,左外叶上段支可见外凸性低回声肿块,边界尚清,内回声分布均匀,大小约6.4 cm×8.2 cm,内可见正常肝脏血管走行.
作者:张华;史庆华;曹兵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性超声(TUS)参数对基因转染的作用,优化TUS参数以实现高效率的转染,减少对细胞活力和质粒完整性的影响.方法 将质粒和SonoVue微泡加入培养的Hela细胞后行超声辐照,改变超声强度、占空比以及辐照时间等参数,比较不同的TUS辐照策略对细胞活力及红色荧光蛋白(DsRed)表达效率的影响,以确定佳辐照参数,并对质粒完整性进行分析.结果 低超声强度(0.4 W/cm2、1.0 W/cm2)、低占空比(10%和20%)时,细胞存活率较高(>80%),辐照1 min和3min之间的细胞活力差异不明显(P>0.05).当增加超声强度(1.6 W/cm2、2.2 W/cm2)和占空比(50%)时,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5).当20%占空比,1.0 W/cm2的TUS辐照3min时,可实现高的转染率.质粒DNA结构的完整性不受优化的TUS参数影响.结论 TUS是一种有效的基因输送方法 ,优化的参数在无显著细胞死亡和DNA损伤的前提下增加转染,这种非侵袭性的基因转染方法 可能是临床基因疗法的一种有用工具.
作者:陈智毅;谢明星;王新房;吕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室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4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及31例正常对照组的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收缩峰值速度(V)、收缩峰值应变(ε)、收缩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对结果 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影响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指标.结果 肺动脉高压患者各节段ε、SRs、SRe、SRa均较对照组均显著减低(P均<0.05),而v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收缩压是影响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重要因素(r=-0.292~-0.511,r=-0.276~-0.489,P均<0.05),三尖瓣环收缩峰值速度与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V、ε、SRs有良好的相关性(r=0.480~0.622,P<0.01).结论 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功能减低,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准确、客观地评价右心室功能.
作者:李玉曼;谢明星;吕清;卢晓芳;杨亚利;马红;方凌云;韩伟;李卫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ADC值在区分肌肉骨骼系统肿瘤良恶性中的作用.方法 对33例患有肌肉骨骼系统肿瘤的患者进行MR常规T1加权,T2加权,压脂T2加权检查,以及3D Fast SPGR动态增强成像.MR扩散加权成像采用SS-EPI序列,b值分别取0、700 s/mm2,在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上强化明显的区域作为扩散加权成像图上的感兴趣区,测定肿瘤的ADC值.结果 在33例肿瘤中,良性肿瘤为17例,平均ADC值为(1.54±0.35)×10-3mm2/s,恶性肿瘤共有16例,平均ADC值为(1.45±0.45)×10-3mm2/s,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33例病例中,共有6例软骨类肿瘤,平均ADC值(1.945±0.51)X10-3mm2/s;非软骨类肿瘤共有27例,平均ADC值(1.41±0.29)×10-3mm2/s,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除1例软骨类肿瘤外,所有软骨类肿瘤的ADC值均大于2.0×10-3mm2/s.结论 以MR动态增强图像来选取DWI图像上肿瘤的感兴趣区(ROI)而测得的ADC值不能区分肌肉骨骼系统肿瘤的良恶性;但是高ADC值(>2.0×10-3mm2/s)对诊断软骨类肿瘤有一定价值.
作者:程克斌;张晶;张薇;梁伟;李晓松;程晓光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