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左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病1例

陶美丽;于静红

关键词:软骨瘤病, 滑膜,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髋关节
摘要:患者男,53岁,左髋关节疼痛1个月,近日左髋关节活动受限.CT:左髋关节间隙略有变窄,周围见数粒大小不等致密性游离体,伴有软组织肿胀,左髋臼底部骨质受压变薄,内有致密小结节骨化影充填(图1、2).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灰阶超声造影在肝外伤微波凝固治疗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造影在肝外伤微波凝固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开腹状态下建立猪II级肝外伤伴活动性出血模型32处,微波凝固治疗功率分别采用70 W和80 W,时间5 min.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常规超声及灰阶超声造影观察肝内损伤区的变化.结果常规超声难以显示肝外伤后所致的活动性出血.灰阶超声造影由于能清晰显示损伤区内的活动性出血,可实时引导将微波电极准确放置在肝内活动性出血部位.微波凝固治疗后,70 W、80 W两组治疗区呈长径分别为[(4.61±0.39) cm,(4.71±0.57) cm](t=-0.48,P>0.05)、短径分别为[(3.03±0.60) cm,(2.77±0.41) cm](t=1.14,P>0.05)的近似椭圆形无回声区,其中心部除针道呈极亮的强回声外均未见增强,呈负性显影;而56.2%(9/16)的70 W治疗区和37.5%(6/16)的80 W治疗区周边部可见少许线状增强.病理学证实,微波治疗区中心部汇管区的血管呈不同程度的退变坏死,肝细胞退变坏死,而周边部以肝细胞退变坏死为主要表现,血管坏死不明显.结论灰阶超声造影可用于实时引导微波电极的置入和术后疗效的判断,在肝外伤微波凝固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月香;唐杰;安力春;刘爱军;林倩;李俊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左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病1例

    患者男,53岁,左髋关节疼痛1个月,近日左髋关节活动受限.CT:左髋关节间隙略有变窄,周围见数粒大小不等致密性游离体,伴有软组织肿胀,左髋臼底部骨质受压变薄,内有致密小结节骨化影充填(图1、2).

    作者:陶美丽;于静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急性脑静脉闭塞DWI、PWI与CTPI对比的实验研究

    目的对比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和CT灌注成像(CTPI)评价急性脑静脉闭塞模型的价值.方法家猫18只,随机分为6小组,术后1、3、6、12、24、48 h各3只.采用开颅上矢状窦穿刺注射液体栓塞剂--醋酸纤维素聚合物(CAP)制备急性脑静脉闭塞动物模型,对各组模型行DWI、PWI和CTPI检查,对比MR、CT对病灶检出率、脑实质损害容积及程度判断的一致性.结果 DWI发现10只猫脑实质出现19个异常信号,PWI发现13只猫脑实质内23个异常灌注区,CTPI发现12只猫脑实质内20个异常血流灌注区.PWI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图与CTPI局部脑血流量(rCBF)参数图对病灶容积的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P>0.05).PWI和CTPI局部脑血容量(rCBV)图对脑实质损害程度判断一致性好(Kappa=0.69,P<0.01).结论 DWI、PWI与CTPI对急性脑静脉闭塞脑实质损害的判断均能提供重要信息,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作者:郭大静;孔祥泉;王志刚;赵建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肝癌诊断及治疗后疗效评价的应用进展

    肝癌的治疗方法日趋多样化,对治疗后的随访及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MRS、DWI及PWI在内的功能磁共振是一种无创性检测方法,可以从局部及整体了解肝脏的代谢、能量及血流等的变化,其在肝脏显像中的不断发展对评价肝癌治疗后的疗效及预后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旨在揭示肝脏功能磁共振的原理以及目前在辨别肿瘤生物学特性中的作用,评价肝癌对治疗的反应,并探索性地提出了功能磁共振在肝癌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蒋朝霞;彭卫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对肾脏外伤诊断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超声诊断肾脏外伤的价值.方法 25例临床怀疑肾脏外伤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超声和对比增强超声检查,并与手术或CT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5例患者中确诊肾脏外伤18例,常规超声检出率为77.8%,对比增强超声检出为94.5%.结论对比增强超声对肾脏外伤较常规超声有更高的诊断符合率,对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作者:梁彤;梁峭嵘;石星;黄春燕;陈君洁;汤书华;刘照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乳腺肿块超声血流显示的影响因素及其良恶性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超声血流显示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08个乳腺良、恶性肿块进行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查,分别记录其血流数、灰阶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显示的血流数随肿块大小不同而具有显著差异,肿瘤后方衰减征象、内部坏死液性区征象在未检出血流的乳腺癌组中均显著高于有血流组.以超声检出的血流数为指标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低.结论肿块大小、肿瘤后方衰减、内部坏死液性区征象均显著影响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内血流的检测,超声检出的血流数不能作为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的直接有效依据.

    作者:许萍;王文平;秦茜淼;王怡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肺软骨肉瘤1例

    患者男,57岁,因咳嗽、咳血痰5个月、加重5天入院.曾于当地医院做胸部CT检查,提示右肺癌.

    作者:贾铭;黄婵桃;陈卫国;廖昕;涂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HIFU技术中的超声空化及空化增强效应研究进展

    超声空化效应是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中的重要效应之一,有效诱导并且利用超声空化效应可以增加HIFU辐照后的组织凝固范围和提高HIFU疗效.微泡造影剂被确认为是提高HIFU疗效的一种重要增效剂,其作用就是作为超声空化效应的空化核,降低聚焦超声对组织的损伤阈值从而可以扩大组织的凝固范围.随着对HIFU增效作用的研究进展,HIFU技术必将更加高效、安全,成为临床治疗肿瘤的有力武器.

    作者:任小龙;周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冠状动脉异常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目的评价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冠状动脉解剖类型的准确性,提高超声心动图的首次检出率.方法经外科手术证实为D-TGA的1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 118例患者中,正常冠状动脉104例(88.1%),异常冠状动脉14例(11.9%).回旋支发自右冠状动脉、单支右冠状动脉、右冠状窦内两支冠状动脉比较多见.超声诊断正确者6例,占42.8%;误诊4例,占28.6%;不能显示4例,占28.6%.心血管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畸形后,两个医生进行超声检查,正确率可提高至71.4%.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D-TGA患者的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位于右侧及合并室间隔缺损者易合并冠状动脉畸形.

    作者:张玉奇;叶宝英;陈树宝;孙锟;徐志伟;陈笋;张志芳;沈蓉;吴兰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一种设计术中MRI系统横向梯度线圈的新方法

    目的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术中MRI系统对于梯度线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重要的是低电感和高效率.本文提出一种设计该种线圈的新方法.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将线圈约束在圆形磁体极面内,并且可以对线圈性能进行整体地优化.结果本文运用该方法设计了一个术中MRI系统的x梯度线圈,计算结果显示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结论本文提出的方法对于设计术中系统专用的高性能横向梯度线圈非常有效.

    作者:张怀岺;李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胆囊含气结石1例

    患者男,53岁,因体检B超发现肝脏囊肿、胆囊结石而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重建层厚2.5 mm,见肝左右两叶内多个大小不等囊性低密度灶,边界清楚,胆囊内见一大小约1.0 cm×0.6 cm环状高密度影,内见明显低密度区(图1),CT值低为-180 Hu,脾脏、胰腺及双肾未见确切异常.诊断:肝脏多发囊肿,胆囊含气结石.

    作者:张鹏;李振龙;赵英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超声介导声诺维提高人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转染效率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使用超声破坏微泡造影剂-声诺维的方法对脂质体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PGFP)基因转染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作用.方法在单孔培养皿中加入HUVEC细胞悬液,每孔加入脂质体介导EPGFP 4 μg,加或不加微泡造影剂或不同条件的超声辐照.24 h后,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测量EPGFP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基因的转染效率.结果超声组转染率提高,超声+微泡组转染率明显提高.超声+微泡组,超声辐照时间60 s:机械指数(MI)1.4组转染效率高;超声机械指数1.0:辐照时间90 s组转染率高.结论声诺维在超声作用下能明显提高脂质体介导的基因对细胞转染的效率,可能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

    作者:刘玉凤;任卫东;唐力;陈昕;马春艳;张莹;李玉峰;吉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脑半球单发类囊肿型脑转移瘤1例

    患者女,57岁.头痛、头晕半月余,近日呕吐,走路不稳入院.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右侧小脑半球大囊状低密度(图1),大小4.5 cm×4.8 cm,密度均匀.增强所见(图2):囊壁边缘略轻度强化,未见壁结节,周边未见水肿带,第四脑室受压变形.

    作者:陈雷;王丽荣;王晶;刘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18F-FDG PET-CT的主要局限性和相应处理措施

    PET-CT融合了解剖图像和代谢图像而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同时作为一种新型显像技术也有相应的局限性.本文分析了PET-CT的主要局限性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作者:陈钊;郑容;吴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及婴儿心肌功能变化

    目的使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来评价妊娠期糖尿病胎儿(产前)及婴儿(产后)的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变化.方法选取妊娠期糖尿病58例(每例妊娠过程中进行至少进行3~4次检查,共行173次检查),正常妊娠132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婴儿35例,正常妊娠产后婴儿35例,使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测量上述胎儿及婴儿二、三尖瓣环处心肌运动速度(Ea,Aa, Sa峰)来反映左右心的心肌舒张及收缩功能.结果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及婴儿二、三尖瓣环的运动速度(Ea,Aa, Sa峰)均低于正常妊娠组.结论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左右心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损害,并且这一损害延续到了婴儿期.

    作者:陆永萍;邓又斌;刘娅妮;张清阳;杨好意;黎春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声学造影在子宫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新型造影剂声诺维及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对子宫肿瘤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子宫肿瘤患者,采用新型造影剂声诺维及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进行超声造影,观察不同病变造影剂灌注过程及造影后声像图特点.结果子宫肌瘤表现为造影剂自外周向内快速充盈,假包膜强化明显,瘤体内部造影剂分布均匀,较包膜消退快,而变性区则无造影剂分布,浆膜下及黏膜下肌瘤可显示来源于子宫的蒂部供血动脉血流.宫颈癌及内膜癌病灶区滋养血管首先充盈,病灶内部强化欠均匀,消退早于正常子宫肌层.结论超声造影能清晰显示肌瘤边界及内部变性情况,能较清晰显示内膜癌及宫颈癌浸润肌层的程度,有助于提高超声对子宫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冬梅;张新玲;郑荣琴;李凯;闫萍;张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核素脑室-腹腔分流管显像在脑积水分流术后的临床应用

    目的进行核素分流管显像,了解脑脊液分流管的通畅情况.方法 19例脑积水患者,术后9~12天从储液囊内注射99Tcm-DTPA 111~185 MBq,行分流管显像.记录核素到达分流管末端时间.结果分流管通畅11例,核素自储液囊到达分流管末端时间为平均11.6 min;定量分析,分流管引流量平均为0.078 ml/min.通而不畅6例,核素到达分流管末端的时间为平均21.6 min.分流管梗阻2例,始终未见分流管末端显影.结论核素分流管显像是一种检测脑室分流装置功能状况的有效方法.

    作者:于治国;袁庆国;郑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对正常动脉检测能力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生理状态下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对不同深度血管血流的显示能力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以下简称彩超造影)与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以下简称谐波造影)的表现.方法动物选择普通家犬5只.使用意大利百胜Technos DU8超声诊断仪及SonoVue超声造影剂.二维超声分别显示犬的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股动脉及腋动脉,并测量内径,脉冲多普勒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PSV).人为增加血管深度,CDFI检查记录该深度状态的血流强度.至CDFI不能清晰显示血流时,分别利用彩超造影与谐波造影两种方法再次检测.彩超造影检测时记录血流强度及PSV.结果随着深度增加CDFI观察到的血流信号减弱,造影后血流信号均明显增强;造影后在同一部位检测到的PSV增加36.1%,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谐波造影显示注射造影剂后动脉管腔内回声迅速增强,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管壁与管腔的分界.结论造影剂的应用可明显提高CDFI对深部血流信号的检出,而谐波造影能更直观、准确地显示血管壁及流道的轮廓.

    作者:李超伦;王文平;何年安;丁红;黄备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磁标记大鼠肾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MR成像研究

    目的对移植入大鼠正常肾脏的Fe2O3-PLL标记MSCs进行MR成像并探讨其成像技术.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Fe2O3-PLL标记细胞.将标记和未标记细胞经左肾动脉移植入大鼠肾脏,移植后即刻,第1、3、5、8天应用MRI对移植细胞进行活体示踪并与肾脏组织切片对照.结果 MSCs的Fe2O3-PLL标记率近100%.标记细胞移植后T2*WI肾脏皮质区信号强度明显下降,持续至移植后第8天.组织学分析见绝大多数标记细胞分布于肾小球内.结论 1.5T磁共振仪可对移植入正常肾脏的Fe2O3-PLL标记细胞进行活体成像,T2*WI信号变化明显.

    作者:孙军辉;滕皋军;居胜红;马占龙;麦筱莉;李爱梅;张宇;马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核素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三种检查方法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对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26例单侧脑血管病变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用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三种检查方法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97.44%、94.87%和82.05%,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与灌注加权磁共振成像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12、0.002).26例单侧血管病变患者用三种检查方法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96.15%、92.31%、92.31%,三者无显著性差异(P=0.552).结论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较敏感,在诊断单侧血管病变中三种检查方法均较敏感.

    作者:何洁;卢洁;许英路;翟勇;张人玲;刘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