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阅读半规则汉字时的脑激活模式:声调的作用

王晓怡;马力飞;于薇;谭向杰;张兆琪;翁旭初

关键词:声调, 半规则效应, 磁共振成像, 功能性
摘要:目的引入声调因素,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进一步研究汉字规则性效应的脑激活模式.方法13名被试在磁共振扫描过程中执行视觉方式呈现的汉字出声阅读任务,根据形声字声旁与整字间读音及声调相同与否,将刺激材料细分为同音同调字、同音异调字、异音同调字和异音异调字,每类20字.结果四种条件均激活双侧额中回、额下回、前运动区及辅助运动区、左侧顶下小叶、双侧颞上回、双侧岛叶和右侧小脑,同时还各自激活了梭状回、颞中回、左内侧额叶等区域.另外,本实验还观察到这四种条件在右侧颞上回、双侧额下回等区域激活模式的特征性变化.结论存在汉字加工的半规则效应,声调的作用不应忽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掌跖脓疱病性关节炎影像学表现

    目的观察掌跖脓疱病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掌跖脓疱病患者所伴随的关节病变影像学特征.6例患者均有胸锁关节肿痛、腰背疼痛和手足脓疱疹,无小关节受累及关节外表现;HLA-B27均为阴性.结果2例CT示:胸锁关节增生、硬化;6例骶髂关节CT检查均未发现骶髂关节炎.结论胸锁关节肿痛及腰背疼痛是掌跖脓疱病性关节炎的主要表现,CT显示的胸锁关节增生硬化性改变和无骶髂关节炎是本病的影像学特征.

    作者:张江林;黄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1例

    患者女,61岁,绝经8年,阴道不规则出血4个月.CT表现:子宫增大,左右径为9.2 cm,前后径为8.1 cm,宫腔内可见团片状高密度钙化影,两附件区结构欠清,盆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影(图1).B超:子宫增大约9.1 cm×7.9 cm×7.0 cm,官腔内见大小约8.1 cm×6.3 cm的杂乱光团反射,内见强回声光斑伴声影及小片状液性暗区,光团边界不规则,与宫壁界限不清.双卵巢未见异常.术后病理诊断: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以骨肉瘤成分为主).

    作者:李春元;张立军;伊慧明;李威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数字人体微观研究--人体系统辐射场的量子化与物质相互作用

    人体系统辐射场的量子化与物质相互作用是量子人体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研究了人体系统辐射场的量子化,主要内容有场量子化基本思想和人体系统辐射场能量密度分布;然后从人体系统经典辐射场的多极展开和多极辐射场的量子化两方面阐述了人体系统多极辐射场及其量子化;后从四个方面对全文进行了概括,对量子人体的深入研究有了进一步认识.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肺静脉血流频谱对肺血管发育的评估

    目的寻求无创性评估肺血管发育的新指标.方法超声心动图采集肺静脉血流频谱,测量Si+Di,SF,Tc等参数;与术后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Tc与ICU监护时间,呼吸机维持时间,正性肌力药物剂量相关性高,Si+Di与术后情况相关性较好,SF与术后情况轻微相关.结论Tc是无创性评估肺血管发育及肺血流情况的良好指标,能为外科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肖婷婷;陈树宝;孙锟;黄美蓉;张玉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甲状腺结核的声像图表现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核的声像图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甲状腺结核的声像图特点,包括结核病灶大小、形态、回声、边界、血流等,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甲状腺结核的声像图表现是:体积较大,椭圆形,内多呈混合回声或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晰,血流不丰富及其内可伴钙化灶.结论超声对甲状腺结核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彭禹;徐光;郭发金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支气管异物误诊为中央型肺癌1例

    患者男,37岁,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剧咳时伴气促.曾诊断为结核,经抗痨治疗半年,咳嗽有所好转.4月前症状加重,当地医院诊断为左肺上叶不张,转入我院呼吸科.X线胸片:左肺上叶密度增高,体积缩小,左肺门向外上方移位,纵隔心脏轻度左移,诊断为左肺上叶不张(图1).

    作者:刘钢;张伟国;王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例

    患者女,14岁,因鼻衄1个月就诊,时有发热,无胸闷、胸痛、咳嗽等表现.影像学检查:胸部CT示右肺门见约4.5 cm×4.0 cm肿块影,无明显分叶及毛刺,密度较均匀,CT值+49 Hu,右肺下叶支气管受压变窄(图1),纵隔上腔静脉后见一枚肿大淋巴结.手术中见肿块位于右肺中叶及下叶之间,实性,包膜完整.病理诊断: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图2).免疫组化:Keratin(-).

    作者:燕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犬急性心肌梗死与再灌注的多层螺旋CT评价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评价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后心肌梗死及再灌注的能力.方法将12只杂种犬随机分成两组:①急性心肌梗死组(AMI),分别于结扎冠状动脉前、结扎后1 h和2 h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②AMI再灌注组,分别于结扎前、结扎后1 h及再灌注30 min进行同样扫描.观察心肌梗死的病变部位及形态,测量每组正常心肌、心肌梗死部位在各个扫描时点的CT值,计算两者与左心室腔的CT值之比(M/L).结果12只犬结扎左前降支后1 h增强图像上左心室前壁或心尖区均有明显的低密度区形成.AMI组结扎后2 h图像缺血区的密度更为减低;AMI再灌注组再灌注30 min后病变的密度变化不明显.AMI组结扎后1 h与2 h的正常心肌与梗死心肌的CT值均值及两者与左心室腔的M/L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AMI再灌注组结扎后1 h与再灌注后30 min正常心肌与梗死心肌的CT值均值及两者与左心室腔M/L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急性冠脉闭塞后心肌梗死区MSCT表现为低密度,MSCT能够区分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后梗死心肌与正常心肌.

    作者:李佩玲;徐克;郭敏;谢秀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的MRI表现,评价MRI诊断CTPV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的CTPV患者的MRI平扫、动态增强及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表现.结果CTPV的MRI平扫,所有病例门静脉主干或分支闭塞,周围可见由侧支静脉形成的团块状、网状异常软组织信号影;动态增强MRI,动脉期17例出现肝实质灌注异常,门静脉期全部病例见异常侧支静脉强化;DCE-MRA能直观显示上述改变.结论MRI平扫、动态增强及DCE-MRA检查对CTPV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门静脉闭塞及其周围海绵样侧支静脉扩张为其特征性征象.

    作者:赵大兵;单鸿;孟晓春;朱康顺;王晓红;康庄;杨全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影像学及病因学研究

    听力障碍的病人很多,但有关听力障碍,尤其是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听觉传导通路耳蜗以及蜗后的病变均可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包括耳蜗、蜗神经、蜗神经核以及听觉中枢.本文主要探讨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病因学及影像学表现.

    作者:祁吉;夏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黄体囊肿出血的超声图像分析

    目的探讨黄体出血(HCLC)的声像图特点,提高超声诊断率.方法结合病理生理和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3例(45个病灶)HCLC患者的声像图特征.结果HCLC的超声图像可分为囊实性、实性和囊性3种类型.结论了解HCLC的病理生理特点,有助于其各型超声图像的识别,短期动态超声检测是提高超声诊断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作者:张璟;裴秋艳;姜玉新;齐振红;王蕾;王英华;刘望彭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

    本文回顾性分析43例卵巢肿瘤内血管分布和血流阻力的情况,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频谱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

    作者:许惠敏;钱敏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卒中早期手指被动运动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及BOLD-fMRI技术观察卒中早期手指被动运动时大脑半球相关区域血氧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1.5 T MR成像系统对6名早期卒中患者进行BOLD-fMRI及扩散张量成像,采用手指被动屈伸运动作为fMRI的刺激任务.结果在锥体束中断时,卒中早期健手运动时激活双侧SMC区,患手运动可激活对侧半球后顶叶皮层及同侧SMC区;锥体束较完整时健手运动时激活对侧SMC区,患手运动激活双侧SMC区、双侧后顶叶皮层.结论卒中早期可能发生运动功能通路的重构,但锥体束不同损伤情况下运动功能恢复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DTI与fMRI联合应用将是监测和研究脑卒中后恢复的有用工具.

    作者:邱明国;王健;谢兵;巫北海;陈康宁;陈长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中枢神经细胞瘤1例

    患者男,38岁,因反复头痛半年,持续性发作1周余就诊,无恶心、呕吐,NS(-).CT示:于左侧脑室体部前2/3孟氏孔区可见一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影,呈稍高不均匀密度,内有不规则大块状高密度钙化灶,肿块向右侧突入右侧脑室,向下累及三脑室.两侧脑室积水扩张(图1、2).考虑中枢神经细胞瘤或少枝胶质瘤.术后病理:透明隔中枢神经细胞瘤.

    作者:邓小强;龙行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颈内和大脑中动脉梗死狭窄与闭塞的卒中解剖模式

    目的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MCA/ICA狭窄与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MRI上的病灶模式.方法利用DSA定位MCA/ICA重度狭窄(≥70%)与闭塞,常规MRI-FLAIR序列研究MCA/ICA病变引起脑梗死的形态学表现.有潜在心源性栓子患者除外.结果105例患者(ICA 64例,MCA 41例)MRI上缺血病灶模式分为4种:区域梗死、皮质下梗死、边缘带梗死、弥散小梗死.MCA组中皮质下梗死的发生率较ICA组高(48.8% VS 21.9%;P<0.05);ICA组中区域梗死的发生率较MCA组高(39.1% VS 4.9%,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病变患者多见于皮质下梗死,而ICA病变患者多见于区域梗死.

    作者:段永伟;王拥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99Tcm标记的annexinⅤ检测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放射标记的膜联蛋白无创检测不稳定斑块的可行性.方法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只白兔通过球囊拉伤膈下降主动脉内膜,并饲喂含2%胆固醇的高脂饲料15周,制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仅饲喂普通饮食.实验组3只家兔分别注射99Tcm-annexinⅤ 20 μg、200 μg和500μg,降主动脉活体核素成像和离体核素成像,以及动脉标本数码照相.实验组降主动脉分段,测定其放射强度.结果注射500μg 99Tcm-annexinⅤ 5min和120 min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沿腹主动脉走行即可见一条放射性浓集的条状影像.离体降主动脉核素成像与大体标本数码照相病变斑块相一致.粥样硬化斑块明显的节段,靶-非靶比值也相对较高.结论99Tcm-annexinⅤ核素成像检测实验性动脉粥样斑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发展成为一种无创检测不稳定斑块的方法.

    作者:赵全明;许金鹏;王蒨;陈大明;米洪志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子宫腺肌病的MRI与DSA研究

    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病的MRI和DSA特征,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27例子宫腺肌病,TUAE术前行MRI和DSA检查.MRI检查采用SE T1、Tubor-SE T2WI和SE T1WI增强成像,造影剂为Gd-DTPA,剂量0.1mmol/kg体重,对不同成像序列的MR信号及相关特征进行分析.双侧子宫动脉超选造影,对不同时相的DSA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7例子宫体积均有增大,19例结合带为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平均(36.11±10.50)mm,子宫腺肌瘤8例,体积大小平均为(155.70±81.86)mm3,85%的病例在低信号病变内出现高信号灶(T2WI),有明显强化.27例腺肌病子宫动脉分支均有不同程度增粗、增多、延长,9例有增生血管,与纡曲、增粗的螺旋动脉同时参与供血.结论子宫腺肌病具有典型的MRI和DSA征象,常规MRI能够做出明确的诊断,DSA则能够为其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作者:张伟国;李力;罗香国;陈金华;严景恩;陈蓉;王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线栓法兔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在急性脑缺血磁共振研究中的价值

    目的观察线栓法兔MCAo模型缺血区水分子扩散变化的规律,探讨该模型在急性脑缺血磁共振研究中的价值.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48只,其中6只用来做空白对照,42只用来行线栓法MCAo,对于插线成功的动物,在插线后30 min、1 h、2 h、3 h、6 h、10 h、24 h及7天分别行T2WI和DWI检查,观察MCAo后缺血区扩散异常在各时段扩散异常容积及ADC值的变化规律,比较枕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的情况下,扩散异常容积及ADC值的变化规律的异同.结果在MCAo 30 min后,DWI上即出现异常高信号,高信号范围逐渐增大,约在24 h后范围增大不再明显.在T2WI上出现异常的平均时间是(2.34±0.97)h,约在MCAo 10 h后T2WI上病变范围与DWI上的扩散异常区一致.MCAo后缺血区ADC值的变化表现为早期的逐渐下降以及随后的回升,基底节区ADC值的下降早于额顶叶皮质区.在枕动脉起自颈内动脉组与枕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组之间,扩散异常的容积及ADC演变的差别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线栓法兔MCAo模型缺血区水分子的扩散变化规律符合以往描述的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缺血区的演变规律,适合于进行急性脑缺血的磁共振研究.

    作者:孔令琦;谢敬霞;韩鸿宾;郎宁;裴新龙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磁共振成像射频线圈技术

    磁共振成像设备采集到的射频信号很弱,极易受到来自外界噪声的干扰,因此提高图像信噪比是磁共振成像的首要任务.而射频线圈作为信号接受链前端,则是信噪比的决定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分类探讨了射频线圈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对它们的应用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对影响线圈性能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旨在达到提高磁共振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水平以及优化图像质量的目的.

    作者:张宏杰;宋枭禹;包尚联;俎栋林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听觉中枢的fMRI研究

    目的探讨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与正常听力者的听皮质频率敏感性排列结构的差异;双侧听皮质中枢半球优势的变化;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皮层下区听觉传导通路的变化.方法20例正常志愿者和20例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分别采集T1WI、GRE-EPI及3D GRE T1WI影像.采用组块式方法分别随机给予500 Hz,4000 Hz两种纯音刺激,每种刺激重复2次.所有图像均经AFNI进行后处理,统计阈值概率设定为P<10-5,激活范围阈值设定为半径5 mm,体积300 mm3的连续激活区域考虑为有意义激活区.结果正常听力者和单侧耳聋病人给予单耳500 Hz,4000 Hz刺激时,二者对于听皮质激活容积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听力者给予单耳刺激表现为对侧半球优势,半球激活容积比分别为7.56,6.02(右耳刺激);2.56,5.11(左耳刺激).而单侧耳聋病人则表现为同侧半球优势,半球激活容积比分别为0.62,0.69(左侧耳聋,右耳刺激);0.96,0.83(右侧耳聋,左耳刺激).结论正常听力者对500 Hz和4000 Hz的频率刺激激活区的位置存在差别.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失去了听觉中枢的频率敏感性空间排列结构.单侧耳聋病人表现为同侧半球优势.500 Hz对正常听力者和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的听皮质激活范围明显大于4000 Hz者.

    作者:夏爽;祁吉;尹建忠;薛永刚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