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干预分析

张晓玲;赵静

关键词: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护理
摘要:总结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从出血期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关键环节,运用综合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对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双途径注药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双途径注药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评价。方法:选取本院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血管造影、CT和B超明确诊断。运用Seldinger技术,经有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肝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诊断,进行介入治疗。结果:40例患者在经过肝动脉栓塞后碘油填塞率为28%~84%,透视下继续行经皮肝穿刺碘油空虚区,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后病灶碘油填塞率为83%~98%。40例栓塞前血管瘤的大径平均值为(7.1±3.1)cm,栓塞后6个月大径变为(5.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途径注药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效果明显,值得借鉴并推广。

    作者:侯跃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北京市某高校社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某高校社区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现状,探讨社区居民人群特征、文化程度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随机抽样,对某高校社区200名学生、100名居民、100名流动人口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分析探索社区居民人群特征、文化程度与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之间的关联性。结果高校社区居民和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流动人口的知晓率处于较低水平,整个人群对于蚊虫叮咬等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低于75%,文化程度高的人群知晓率明显优于文化程度低的人群。结论流动人口是高校社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是防治艾滋病的有力措施。

    作者:王丽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初期整复的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形成机制、临床特点及临床序列治疗现状。方法: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如何治疗及预防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展开的深入研究及取得的相应的进展。结果:单侧完全性唇裂常伴有明显的鼻畸形,单纯的手术治疗不能解决复杂的鼻畸形,随着国内外推崇的唇腭裂序列治疗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单侧完全性唇裂的鼻畸形整复多采用术前鼻齿槽矫正术,唇裂修复术同期行鼻畸形矫正,术后鼻模塑形,其临床效果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肯定。本文拟对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临床特点,形成机制及初期修复治疗现状作一综述,以期进一步探讨其发展趋势及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是唇裂修复中为棘手的部分,在治疗中应把握好每例患者的畸形特点,术前认真设计,综合考虑,手术中精准有效的对畸形部位进行可靠的解剖重建,通过不断提高整复技术与更新理论知识,加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和开展基础研究,更有效的推动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的疗效提升。

    作者:刘琼;郑苍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胎膜早破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效果与体会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胎膜早破中孕妇护理中的效果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胎膜早破孕妇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与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疾病知识掌握比例为93.33%,护理满意度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比例为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死亡比例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保证各项护理工作的规范与落实,提高护理效果,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李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奥美定注射隆乳术后注射物取出同期假体隆乳术临床研究

    目的:讨论隆胸患者奥美定注射隆乳术后注射物取出并且同期行假体隆乳术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奥美定注射隆乳术注射物取出并同期接受假体隆乳术的25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取下皱襞切口,取出注射物后,根据患者局部手术情况置入假体硅胶,并在双侧分别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结果:25例患者一次性成功取出注射物并且假体植入成功,患者皮肤表面及周围组织未出现明显硬块、结节,创面愈合效果较好,1例患者因效果不够理想,进行二次修复手术矫正。结论:奥美定注射隆乳术后注射物取出同期假体是一种有效的隆乳术,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男护士在手术室工作中的优势及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探究

    传统观念一直以来都认为护理工作的主旋律都是女性,但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医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随之以来的护理工作的繁重程度也与日俱增,临床对男护士的需求量也日趋增多,据调查显示,需要男护士的科室分别是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精神科、神经外科等,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已不再是单纯的手术配合,随着男护士的加入,提升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也使科室充满了活力;但与此同时受到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手术室男护士也存在着巨大的心理问题。

    作者:崔鹏宇;王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对宫颈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对宫颈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664例患者的TCT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比261例阴道镜下行多点活检的病理切片诊断结果。结果:NILM4056例(87.6%);ASCUS 305例(6.6%);LSIL 166例(3.6%);HSIL30例(0.7%);鳞癌7例(0.1%);AGC 64例(1.4%);腺癌1例(0%)。261例病理切片诊断结果为CINⅠ级以上的,ASC-US/ASC-H 74.6%;LSIL 86.4%;HSIL 91.7%;总的符合率为84.1%。结论:随宫颈癌前病变的进展,TCT阳性结果与病理切片诊断结果相符合率也越高。

    作者:陈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分析LCP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3月-2014年10月期间诊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掌侧入路LCP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经掌侧入路LCP钢板内固定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根据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评定疗效:其中有28例为优效,6例为良效,2例为可,效果优良率为94.4%,患者治疗后掌倾角、桡骨高度、尺偏角明显恢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P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作者:莫新远;何大平;毛贤智;吴若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手术室护理带教中的优势及应用

    多媒体课件以其直观、便捷和内容丰富等一系列特点,在现代教学中受到了极大欢迎和普遍应用。本文试对多媒体课件教学目前在手术室护理带教中的优势及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努力使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手术室带教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张莉娟;汪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114例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疤痕子宫患者114例,观察组65例患者首次剖宫产术式为新式剖宫产,对照组49例患者首次剖宫产为采用传统术式。比较二次剖宫产的进腹时间、术中出血、腹盆腔粘连、术后恢复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进腹时间、术中出血量、腹盆腔粘连等情况均差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恢复与并发症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首次剖宫产采用不同术式对患者再次手术有较大影响,应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合理术式,以减少对患者的影响,也为有再次生育需求的患者再次手术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作者:刘建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品管圈在延长留置针置管时间的应用

    目的:应用品管圈方法提高静脉留置针正确封管率,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置管时间。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组织,选定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置管时间为活动主题,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进行计划、执行、确认和处置,开展相关质量改进。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留置针置管时间得到了提高,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提高留置针有效留置时间。

    作者:徐汉英;甘笑;李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阴道超声在妇科急腹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了解阴道超声在妇科急腹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55例妇科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阴道超声诊断结果,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阴道B超诊断7例卵巢囊肿蒂扭转,22例异位妊娠,11例黄体破裂,12例盆腔炎性包块,3例子宫肌瘤变性;术后病理诊断符合50例,误诊5例,阴道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0.91%。结论阴道超声在妇科急腹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王凤珍;王芳;金晓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药临床合理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中药是中医施治的重要工具,以辩证施治为治疗原则、临床合理用药为重心,中药治疗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近些年来看,中药不合理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事件多有发生,如新加坡黄连事件、日本柴胡事件等,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愈受关注。因此本文针对中药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做出了重点探讨,以此为相关医务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雷秀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社区营养干预对老年性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影响

    目的:探讨社区营养干预对老年性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影响。方法抽选本社区医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56例老年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9例,予以常规治疗和干预)和观察组(n=77例,在治疗基础上实施膳食调查和评估、营养健康教育、膳食指导、随访管理等营养干预措施),比较干预6个月后两组营养状况及血糖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胆固醇、能量、脂肪等的每日摄入量低于对照组(P<0.05);钙、锌、铜、镁、维生素、膳食纤维、烟酸、硒等的摄入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2hPG)、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营养干预能显著改善老年性糖尿病患者营养缺乏以及不平衡状态,从而控制其血糖水平,对于防治T2DM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闯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脑循环障碍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算,全国每年发病人数逾150万人,致残率高达86.5%[1]。在美国,每年约有75万人首次发病或复发[2],40%的患者会留下轻度功能障碍,15%-30%的患者会留下重度残疾,脑卒中所致的肢体功能障碍成为首要的致残原因[3]。近10年来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进行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早期进行康复护理效果更显著,可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4、5]。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陈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程序化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程序化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5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加强程序化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血压控制情况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患者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情绪稳定等遵医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护理工作中实施程序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遵医行为,确保药物治疗效果。

    作者:彭红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煤矿职工低血糖症及预防教育

    目的:了解兖矿集团矿区职工糖尿病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现状,加强低血糖的预防与治疗。方法通过对兖矿集团职工713名糖尿病患者发放问卷,调查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及对低血糖事件进行预防。结果713例患者过去一年的低血糖次数是385人次,近一周115人发生轻微低血糖事件204次,近一月51人发生中度低血糖事件75次,近一年9人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9次。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低血糖事件发生率较低,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过去一年中低血糖发生率较高。结论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急性不良反应且发生率较高,对患者带来身心不良影响及较大经济负担。

    作者:董克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多功能伏台在25 G玻璃体切割术后坐位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功能伏台在25G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坐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25G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或气体填充术后取面向下低头坐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年龄24~72岁,采用传统U型软枕[1]辅助坐位护理。实验组年龄20~70岁,采用多功能伏台辅助坐位护理。观察二组患者术后面向下坐位时间、睡眠时间、不适症状情况及三月内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术后单次面向下坐位时间、睡眠时间、术后三天面向下坐位时间、不适症状及三月内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或气体填充术后运用多功能伏台辅助坐位护理可减少患者不适症状,提升患者面向下坐位的依从性,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鲍学英;陈家琳;唐正利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并分析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1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安全管理组(n=55)与对照组(n=55),后者进行常规护理,前者在此基础上应用安全管理模式,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安全管理组护理差错率、护理满意度、护理纠纷率、护理质量评分分别为0.0%、98.2%、0.0%、(98.8±1.7),显著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安全管理模式应用在手术室护理中可以有效优化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该种管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作者:曾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心血管科人性化护理体会

    随着我国踏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加快,我国老年人越来越多,也意味着心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对心血管内科护士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护理工作的内容有着更深刻的变化。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肌梗死、心绞痛以及心力衰竭等,长期反复发作,均为能导致死亡的危、急、重症。由于自身的基础疾病,再加上老年人生理因素,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往往暴露出许多心理问题和新的疾病、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且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目前,医院提倡护理工作要人性化,在心血管内科工作的护士,应结合本科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病情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护理,这样利于老年患者减少反复发病的几率,延长患者疾病的缓解期,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宁芳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主管: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

主办: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