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玮
目的:探讨在激光美容治疗皮肤病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0例来我院进行激光美容治疗皮肤病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显示,实验组的焦虑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对美容的信任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结果表明,在激光美容治疗皮肤病的过程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因此,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曲翠平;张晓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疾病概要: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大量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上消化道本身病变所致,少数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据国内资料,常见的病因依次是: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
作者:刘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下睑眼袋手术严重并发症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下睑眼袋手术治疗常见并发症出发,分析严重并发症的原因、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旨在增强下睑眼袋手术治疗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宋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观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的治疗方法以及妊娠结局。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胎盘早剥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同时选择30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并未合并胎盘早剥患者为对照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剖宫产(100%)、产后出血(20%)、早产(23.3%)、新生儿窒息(46.7%)、新生儿死亡(23.3%)、胎儿宫内窘迫(33.3%)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3.3%、6.7%、10%、20%、6.7%、16.7%,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加强产前检查,做好孕期保健工作,可有效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并发胎盘早剥,在临床确诊后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作者:何香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医院是药学这门综合性学科由理论到实践、由生产到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我国目前药物大批量使用的主要市场,医院用药也是目前社会百姓十分关注的热点之一。但是因其内容涉及到药品调剂和管理、药品质量监控、临床药学和药理、药物临床研究等一系列特殊要求,它又成为目前许多其他手段不可代替的学科之一。
作者:李胜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病人出现皮肤瘙痒的原因,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方法:对78例血液透析出现皮肤瘙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78例出现皮肤瘙痒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使84%患者症状缓解。结论:分析患者皮肤瘙痒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和治疗;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合理用药饮食、增加其社会活动,提高其生命质量。
作者:黄惠英;吴光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1~6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进行细节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6.7%,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0.0%,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细节护理应用到手术室护理中,其临床效果较好,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具有很好的临床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清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肠系膜血栓形成是临床少见的急腹症之一,该病起病急、病情危重,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致残率、死亡率较高。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决定其治疗效果与预后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其病因、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效果做一综述。
作者:汪平;罗义;童琳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知行为护理临床疗效。方法: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分层次认知行为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戒烟率情况及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护理后实验组的服药依从性、戒烟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可显著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桂玉;郭冬梅;刘小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术后患者交接中的作用。方法:于2013年2月创建品管圈活动小组,针对术后患者手术室与病房交接中发生的问题,运用简单、可靠、易培训的标准化交接程序,提高患者安全和交接质量。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交接中的技术差错、信息遗漏显著降低,交接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术后患者交接中效果显著。
作者:周益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为了保证试验研究的科学性还要保护被试验因子免受污染。其措施包括强化工作和管理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建立规范化、法制化和日常化的管理体系,加强人才的建设、培训、配备必要的物理、生物防护设施、设备、掌握规范的微生物操作技术和方法等。[1]检验科是医院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全院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临床标本的检验工作,也是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科室。因此建立生物安全的各项制度,加强检验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确保检验人员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安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现奖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防护知识总结如下。
作者:李希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讨论口腔专科医院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效果,为日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2011年未进行专项整治,2012年开始进行专项整治,统计两年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结果:经过统计,2011年口腔专科未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共调查1489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为1242例,使用率为83.4%,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的患者为1013例(81.6%),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为229例(18.4%),使用强度为78.73DDD。2012年口腔专科开始展开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共调查1716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为1325例,使用率为77.2%,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的患者为1178例(88.9%),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为147例(11.1%),使用强度为55.77DDD。两年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口腔专科医院开展抗菌药物的专项整治工作,抗菌药物使用率得到有效控制,使用强度下降,患者的预防工作获得较大提升,总体上的医疗工作呈现出较大水平的提升,日后应广泛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减少各种临床问题的出现。
作者:汪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健康教育在妇产科的临床护理中非常重要,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让患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之外,还能够让患者消除一定的心理压力,对于患者的治疗以及恢复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健康教育还能够充分的体现人性化护理理念,使患者能够认识疾病、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妇产科护理工作的经验,对在产科护理中如何运用健康教育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作者:张晓黎;刘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1999年10月-2003年10月,对42例肺癌放疗患者,先实施大野照射,缩野加量照射后,改用同中心多野交叉照射治疗,显示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彩萍;郭晋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健商理念培训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在本院定期产检分娩,单胎头位初孕妇1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产前对分娩相关知识的了解,分娩方式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研究组对分娩相关知识的了解、自然分娩选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科医生、助产士及孕妇进行健商理念教育辅以普拉提运动培训,能够帮助孕妇了解分娩相关知识,选择有利于母婴健康的自然分娩,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
作者:韩水鱼;冯巧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讨论隆胸患者奥美定注射隆乳术后注射物取出并且同期行假体隆乳术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奥美定注射隆乳术注射物取出并同期接受假体隆乳术的25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取下皱襞切口,取出注射物后,根据患者局部手术情况置入假体硅胶,并在双侧分别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结果:25例患者一次性成功取出注射物并且假体植入成功,患者皮肤表面及周围组织未出现明显硬块、结节,创面愈合效果较好,1例患者因效果不够理想,进行二次修复手术矫正。结论:奥美定注射隆乳术后注射物取出同期假体是一种有效的隆乳术,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分析精神病患者自杀原因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有自杀行为的49例精神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精神病患者自杀原因并通过相应措施进行干预护理;结果:精神病患者自杀有一定起因与规律性,“精神症状、情感障碍、不良生活事件”为精神病患者自杀的主要诱因,自杀时间夜晚(下夜高于上夜)高于白天;结论:对于精神病患者自杀应充分认识其诱因与规律性,通过实施恰当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发生率提升抢救成功率。
作者:林明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比较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使用曲美他嗪和左卡尼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140例病例,随机将其分成两组,两组同时给予常规治疗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同时A组外加口服曲美他嗪,B组口服左卡尼汀,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情况,并对此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治疗,A组(曲美他嗪组)显效21例,有效41例,总有效率为88.6%;B组(左卡尼汀组)显效27例,有效39例,总有效率为94.3%。两组的左心射血分数、舒张早期心室充盈度与舒张晚期心室充盈度的比值和等容舒张时间越来越接近正常值。结论在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中,左卡尼汀比曲美他嗪的治疗效果更好,值得推广。
作者:欧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1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安全管理组(n=55)与对照组(n=55),后者进行常规护理,前者在此基础上应用安全管理模式,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安全管理组护理差错率、护理满意度、护理纠纷率、护理质量评分分别为0.0%、98.2%、0.0%、(98.8±1.7),显著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安全管理模式应用在手术室护理中可以有效优化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该种管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作者:曾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分娩过程由三个产程组成:从规律宫缩开始到宫口开全为第一产程,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为第二产程,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为第三产程。绝大多数产妇的分娩过程是一个生理过程,顺利与否,除与产力、产道、胎儿等因素有关外,还与产时的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理状态与分娩时阵痛密切相关,疼痛的程度往往会随着心理状态的改变而变化。产妇情绪稳定、精神放松,体力充足,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官产率,促进自然分娩。因此根据产妇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分娩的不同时期,给予适当的妇产科护理,对减轻其疼痛,促进顺利分娩,保证母婴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万小花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