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慧萍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常导致失明。其特征性表现是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产生。如能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产生,则可降低 PDR造成的病理损害。目前 PDR 中新生血管的产生机制尚未明了。本文就 PDR 病变中新生血管的生长方式及参与作用的细胞成分作一综述。
作者:赵颖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大面积烧伤病人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大面积烧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患者在早期康复中采用循证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瘢痕增生、孪缩、功能障碍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瘢痕增生、孪缩、功能障碍明显轻于对照组(P <0.05)。结论:循证护理在大面积烧伤病人早期康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减轻烧伤创面瘢痕增生、孪缩及功能,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作者:李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初步探讨相关药物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及其对储备功能影响,并作出相应客观评价。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疑似子宫内膜异位患者106例,经相关检查,其中66例被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其进行连续三个月的米非司酮药物治疗,并对治疗效果以及该药物对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影响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经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疗效例如疼痛评分、附件包块大小、子宫活度评分等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显著,P <0.01。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清雌二醇、黄体生成激素等水平进行测量,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 >0.05)。停止药物治疗后3~8个月期间,有部分患者成功受孕。结论经观察发现,米非司酮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都很高,在治疗后一段时间跟踪观察后发现,其对卵巢储备功能基本无影响。该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价值比较高,可作为临床用药的首选。
作者:范琴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总结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合作的体会。方法:从观念转变、建筑设计、设备和人员配备、制度完善、工作流程等方面实施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合作的管理模式。结果:达到资源共享、高效利用、提高效率、控制感染、保证器械质量。结论:手术室和供应室合作,体现了专业化管理,促使供应室向着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的管理模式迈进,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朱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通过总结降钙素原(PCT)及 C 反应蛋白(CRP)在各种发热性疾病中的表达,分析两者在儿童发热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本科室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期间住院发热性疾病患儿病例共128例,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出院诊断分为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及风湿性疾病组,分析降钙素原及 C 反应蛋白在不同疾病组中的表达。结果: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及风湿性疾病组 PCT 均值分别为(1.7±0.92)ng/ml,(0.14±0.04)ng/ml,(0.36±0.11)ng/ml,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及风湿性疾病组 CRP 均值分别为(26±4)ml /L,(3±1)ml /L,(101±15)ml /L,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T 及 CRP 联合检测在儿童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小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前葡萄膜炎是一种是一组累及虹膜和(或)前部睫状体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和类型有许多种,如与 HLA -B27抗原相关的急性前葡萄膜炎、伴有全身性疾病的前葡萄膜炎、全身感染性疾病所致的前葡萄膜炎、局部感染性疾病所致的前葡萄膜炎、免疫应答所致的前葡萄膜炎、与交感神经和血管功能紊乱有关的前葡萄膜炎、眼内肿瘤所致的伪装综合征以及特发性前葡萄膜炎等。治疗不当常终导致失明,且病程冗长,容易复发,在致盲眼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重视。由于其发病及复发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故其预防尚无从着手,治疗效果也远非理想。因此寻求合理而有效的治疗药物,已成为眼科领域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寻求针刺干预治疗反复发作性前葡萄膜炎的疗法,开展了此项课题研究。
作者:夏清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对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患者使用泮托拉唑的疗效与护理体会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80例对象为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就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将这8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并对这80例患者实施泮托拉唑治疗与常规护理工作,治疗结束后进行护理体会总结。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复发比对照组明显要少(p <0.05),具有统计意义,同时观察组总有效率92%比对照组70%总有效率明显要高(p <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护理工作配合泮托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效果更佳,通过护理干预患者的依从性得到提高,应被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陈丽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种类多,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如何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保持口腔清洁,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早日愈合,我科一直以来根据疾病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方法进行口腔护理并观察,目的是减轻患者痛苦,使患者得到大程度的舒适,结果已经得到医生和患者的肯定,下面简单介绍我科常用的几种口腔护理方法。
作者:普艳;依光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形成的血管细胞,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50%患儿会在五、六岁前消失,发病率为1%一2%,口腔颌面部是常见发病部位,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多影响患者外观,甚至可造成功能障碍。2014年2月我们成功护理了1例舌部血管瘤的患者和1例下唇血管瘤的患者,成功治愈出院,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作者:朱远丽;吴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本文详细阐述了孕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方式,对于减轻病人痛苦、加快病人恢复、避免产生其他并发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以及如何才能够有效的采取急救措施。产后出血的主要几点因素为:产妇身体素质,生活因素,分娩方式,及时有效的采取急救措施可有效减少出血量。造成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是产妇的身体因素,严格的掌握产妇产前的基本资料,根据具体产妇的身体情况做好术中的预防中作,加之很有效的急救措施,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几率和出血量,提高手术质量。
作者:王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加强对血透室各环节质量的管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强化组织管理,狠抓环节质量控制;严格执行规范,统一操作流程,重视监测工作。加强人员培训学习;加强患者健康宣教工作。结果加强血透室各环节的管理,规范了血液透析的医疗行为,保障了血透患者的医疗安全,预防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环节质量管理是预防与控制血透室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保障。
作者:张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左氧氟沙星在耐多药肺结核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观察其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接诊的74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比较观察。对照组37人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37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酌情添加左氧氟沙星,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显效14例、好转21例、无效2例,康复率为94.5%;对照组显效9例、好转22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3.7%。两组康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 <0.05。实验组发生转氨酶升高3例、肠胃不适2例,头晕4例;对照组出现转氨酶升高6例、肠胃不适5例、头晕恶心5例。结论:左氧氟沙星在耐多药肺结核临床治疗中表现出色,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詹萍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手术室全程无缝护理模式,即手术室护理人员把手术患者视为一个“完整的人”,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对手术患者人室前、在室和出室后给予完整的身心护理。我院2013年1月起应用全程无缝护理模式对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行清宫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43例在超声引导下行清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3例清宫患者均手术过程顺利,且一次性成功清出,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26.3±2.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41.5±10.4)ml;术中及术后未发生穿孔及人工流产综合反应等并发症,术后30~50d 内均恢复月经。结论:经超声引导下开展清宫术,可使术者掌握宫腔情况,保障手术操作安全,提高手术安全性,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黄宇睴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毒物通过口服途径进入机体后,会迅速表现中毒症状,引起机体的中毒反应,如不及时就医诊治很有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当口服药物中毒患者被送往医院后,医务人员应迅速辨别毒物性质,并开展积极抢救治疗,清除患者体内毒物,控制毒物的扩散和吸收;并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以挽救患者生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沙美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除药物治疗及饮食控制外,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观察血糖控制情况。结果:患者血糖控制良好,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了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识,配合运动与饮食等综合治疗,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胡淑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急症创伤,急救工作是挽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命的关键,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其抢救工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急救护理中,应当尽快采取紧急的急救措施,准确进行病情的观测与判断,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进行有效的急救,不仅能使当时的某些致命性威胁得以缓解,而且为进一步的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吴友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晕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门诊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进行采血的,16周岁以上患者共3787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依次交替进入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采血护理指导,观察组采用多种护理干预采血,比较两组患者晕针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37例晕针,晕针率为1.95%,观察组仅12例患者出现晕针,晕针率为0.63%,两组晕针率差别显著,P <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化采血室环境,使患者处于放松状态,改变体位,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提高技术,减轻患者痛苦,并适当为患者补充能量,可降低晕针的发生率。
作者:杨振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良肢位摆放对卒中后 Brunnstrom 1、2期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 Brunnstrom 1、2期患者随机平均分成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及护理,治疗组联合良肢位摆放,4周后评估疗效。结果4周后,两组患者 Brunnstrom 分期组间比较 x2=8.329,P =0.040;改良 Barthel 指数组间比较 t =2.131,P =0.037。结论良肢位摆放对卒中后 Brunnstrom 1、2期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显著。
作者:黄潇湘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我院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使用情况,为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2014年就诊的呼吸内科住院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用药种类、用药方式、用药剂量、疗程、药物联用使用情况、不良反应等。结果:在50例患者中有44例患者使用了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率达86.86%,涉及的抗菌药物达30种。存在大量联用情况,一联用药13例,占24.57%;二联用药24例,占48.00%;三联用药6例,占11.14%;四联用药1例,占3.14%。其中患者使用药物短的时间为3d,长时间为2个月。各种药物的 DUI 都小于1。结论:我科室基本无不合理用药情况,抗生素使用符合标准,但是仍需要不断改进,防止出现康生度滥用。
作者:岳纲森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