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场MR颅脑急症病例诊断的序列优化

宋国军;仇淑红;祁春利;宋永生;王恩旺

关键词:低场MR, 脑损伤, 序列设计
摘要:目的优化低场MR在颅脑急症病例成像序列和检查顺序,实现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提高诊断效率.方法 10例颅脑急症病例(GCS分级≤7分),按(A)DWI,(B)SSFSE,(C) FLASH,(D)T1WI,(E)T2WI,(F)MRA的设计顺序并进行序列的优化,然后进行检查,观察完成检查例数,并与原始检查序列与顺序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0例考虑颅脑急症患者中,有7例完成了全部改进序列的检查,有2例完成A~C,1例因外伤病人不合作而失败;如果按照原始序列顺序进行检查,10例中仅有4例能够完成全部序列检查.结论通过序列优化,可以在低场MR机上实现对颅脑急症病例的快速,一站式诊断,提高诊断效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肺炎支原体脑炎的MR表现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脑炎的MRI表现特征,以指导治疗,判定预后.方法对12例MP脑炎患儿进行头部MRI检查,并对其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MRI异常9例,其中,白质内出现多发的、散在的点状或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8例;两侧大脑半球弥漫性长T2信号2例;脑室扩大,侧脑室后角周围长T2信号2例;灰质(皮层)内脑回状长T2信号1例.结论 MP脑炎头部MRI异常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能真实地显示MP脑炎脑实质受损情况,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判定提供了可靠的病理学基础.

    作者:周晓薇;高娜;陈培青;陈丽英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的CT表现

    目的探讨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的CT表现.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经CT确诊的5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占96%,其次为硬膜下血肿占44%,脑内出血占40%,单纯脑室出血和出血性脑梗塞较少见,有两个部位以上出血的占14%,有脑水肿表现的共21例(42%),患侧脑室受压变小占68%.结论 CT能明确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判断其预后与转归.

    作者:孙多成;肖忠;金永源;阮燕斯;詹志鹏;夏雨;徐林;李世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对气管支气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气管、支气管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81例经临床证实的不同原因致气道狭窄患者行MPR (CPR)、MinIP、VR、SSD及CTVE成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五种三维重建图像及轴位图像对气管支气管肿瘤、内膜结核、肿瘤侵犯以及外伤等所致气道改变的显示各有优势.结论多层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其多种方式三维重建,互补长短,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给诊断带来更多的信息,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作者:李树平;田建明;王培军;王敏杰;史丽静;袁庆中;左长京;吕桃珍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急性颅内出血的MRI诊断价值与序列优化

    目的分析急性颅内出血敏感MR序列的征象,明确急性颅内出血MRI诊断的佳序列组合,探讨脑外伤、中风等急性颅脑损伤MRI一站式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对40例颅内出血病例进行FLAIR、GRE-T2*WI、EPI-T2*WI序列扫描,对不同类型颅内出血敏感序列的征象进行总结,比较FLAIR和GRE-T2*WI序列组合和CT对颅内出血诊断的差异.结果脑实质内出血在GRE-T2*WI上表现为片状均质低信号或是低信号区内混杂点状高信号,FLAIR上表现为片状高信号;蛛网膜下腔出血在GRE-T2*WI上表现为沿脑沟分布的低信号,在FLAIR上表现为沿脑沟分布的高信号带;本病例组中2例硬膜下出血在GRE-T2*WI上无明显阳性发现,在FLAIR上表现为清晰可见的颅骨下方条形高信号;硬膜外出血在GRE-T2*WI上表现为颅骨下方梭形的等信号,与脑实质之间有不规则的低信号区相隔,FLAIR可见梭形高信号.GRE-T2*WI和FLAIR序列组合和CT对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GRE-T2*WI和FLAIR序列组合诊断敏感性高于CT.结论 GRE-T2*WI和FLAIR序列组合可以准确诊断不同类型的急性颅内出血,实现脑外伤和中风的一站式诊断.

    作者:郎宁;韩鸿宾;裴新龙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同层动态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Oddi括约肌功能的评价

    目的同层动态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评价Oddi括约肌功能.方法 15例正常人、38例患者(分成Ⅰ、Ⅱ、Ⅲ组),分别行常规及同层动态MRCP.结果在括约肌段舒张人数及平均舒张次数方面,Ⅰ组与其他各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胆总管远端倒杯口状仅出现于Ⅰ组.正常组及Ⅱ、Ⅲ组中,动态MRCP能观察到括约肌段舒张的人数明显多于常规MRCP(P<0.05);对于Ⅰ组两种方法虽无明显差异,但动态MRCP诊断可信度更高.结论同层动态MRCP明显优于常规MRCP,可减少对壶腹部病变诊断的假阳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可信度.

    作者:闫明勤;郑凯尔;陈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法乐四联症:与手术结果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对法乐四联症(F4)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F4患者CDE检查结果与手术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并对误差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CDE对F4的诊断符合率为94.23%.超声测量室缺大小、主动脉骑跨率及肺动脉狭窄程度与手术测量结果相关良好(分别为r=0.61,P<0.01;r=0.69,P<0.01及r=0.72,P<0.01),但CDE测量室缺大小及主动脉骑跨率明显低估(P<0.05).结论 CDE对F4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可对畸形进行定量检测.

    作者:俞杉;刘秀伦;田翔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FG控制bFGF在激光肌隧道内释放对急性缺血心肌冠脉侧支循环及心肌内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FG控制bFGF在激光心肌打孔隧道内释放对犬急性缺血心肌冠脉侧支循环及心肌内血流的影响.方法 18条健康杂种犬结扎左前降支中段造成急性缺血心肌模型,随机分成三组,即急性心肌缺血组(AMI组)、激光心肌打孔组(TMLR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bFGF组).术后2个月用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左室前壁心外膜冠脉侧支及心肌内的血流情况.结果 AMI组仅2条犬探及到左室前壁心外膜冠脉血流信号,1条犬显示左室前壁内血流信号,3条犬显示前室间隔内血流信号.TMLR组有3条犬探及心外膜冠脉血流信号,2条犬显示左室前壁内血流信号,4条犬显示前室间隔内血流信号.bFGF组5条犬均可探及到左室前壁心外膜冠脉及前室间隔内血流信号,4条犬显示左室前壁内血流信号.TMLR组和bFGF组检测到心外膜表面冠脉侧支及心肌内血流信号的犬条数多于AMI组,其中bFGF组更为明显,三组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 9.51,P<0.01).结论用FG控制bFGF在激光心肌打孔隧道内释放,能够进一步促进缺血区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更加有利于改善缺血心肌的灌注.

    作者:朱向明;王新房;谢明星;杨娅;吕清;陈立新;聂绍平;曾秋棠;曹林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超声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治疗肿瘤的进展

    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是近距离治疗的一种.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和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系统的保证,使粒子种植治疗更加完善,大限度地减少了副反应和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超声具有实时引导、实时监测的优势,因此超声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葛辉玉;苗立英;冉维强;张武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掌握磁共振成像序列设计,合理科学运用MR技术解决临床与科研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磁共振成像进入中国医疗系统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了,与CT的出现一样,磁共振成像又一次拓展了临床医生的视野,不但使我们获得了更加清晰的疾病结构信息,同时也因为其成像的相关化学基础,而在人类疾病功能、代谢信息的获取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作者:韩鸿宾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超快速CE-MRA 4D血管电影技术

    目的综合应用快速成像方法,实践超快速对比增强4D血管造影电影技术.方法综合利用并行采集技术、K空间半数采集技术、K空间中心前置技术等,实现超快速3维采集.结果单次3D血管信息采集的时间缩短为2.5 s,可以实现各个投影角度的电影效果.结论通过综合运用快速成像方法,可以实现4D血管造影电影效果.

    作者:韩鸿宾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诊断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8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13例心肌桥,检出率为2.67%;其中位于左前降支(LAD)12例,左回旋支(LCX)1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2例;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4例.结论冠脉造影是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特异性诊断方式;局部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是心肌桥的主要征象;心肌桥患者多数无临床症状,严重者可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作者:张斌;余小平;王纯;王勤;曲环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脑DSC MR灌注成像技术方法的优化研究

    目的探讨脑DSC MR灌注成像的合理扫描技术.方法使用1.5 T MR对25例正常脑及35例脑肿瘤患者进行常规MRI及不同参数的DSC MR灌注扫描,将原始数据资料输入工作站后处理并行统计分析.结果行脂肪抑制TR/TE=1800/40 ms,FA=60°的GE EPI序列者均获得较为理想的灌注图像及曲线.行SE EPI序列和脂肪抑制FA=30°的GE EPI序列检查者灌注图像质量一般,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满意.不同剂量对比剂所得结果无统计意义差异(P>0.05).结论脂肪抑制TR=1800 ms,TE=40 ms,FA=60°的GE EPI序列为脑DSC MR灌注成像较为理想的选择.

    作者:张皓;沈天真;陈星荣;缪竞陶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131I-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

    目的探讨131I-SPEC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诊断中的可行性及其定性与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手术+131I治疗后DTC患者,行131I-WBS及131I-SPECT/CT显像,并观察131I浓聚灶在CT图像上的位置.对两种显像结果皆为阴性者做作18F-FDG符合显像.结果 131I-SPECT/CT较131I-WBS具有更高的阳性率,并排除11处131I-WBS假阳性病灶.结论对DTC进行 131I-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提供更多有关对甲状腺癌病灶的摄碘信息的同时,提高了对病灶的定位诊断能力,有利于制定和调整治疗和随访的方案.

    作者:陈立波;罗全勇;余永利;金常青;于建芳;陆汉魁;朱瑞森;沈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子宫结核合并肌瘤1例

    者女,40岁.因停经1年余,2个月前出现尿频、尿急症状,伴阴道点滴状出血前来就诊.B超所见:子宫大小17.0 cm×13.3 cm×9.7 cm,宫腔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囊状结构,大约8 cm×4 cm×4 cm,各囊腔间为厚薄不均的条索样高回声分隔而成为其囊壁.

    作者:梁君佐;何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多层CT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多层螺旋双期CT血管造影表现及后处理技术.方法所有42例于MX8000 4层螺旋CT机上进行增强扫描,有效层厚3.2 mm,重建间隔1.6 mm,对比剂用量1.5 ml/kg体重,注射速率3 ml/s,延迟时间分别为25 s、50~55 s.进行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处理.结果动脉期显示肿瘤染色者18例,肿瘤血管23例.12例进行了DSA检查,MSCT所显示的肿瘤染色、肿瘤血管及供血动脉的来源与分布与DSA检查一致.门静脉期,检出门静脉瘤栓12例,门静脉闭塞14例,动-静脉分流8例.MIP、MPR及VR有利于检出肝癌的肿瘤染色、肿瘤血管、供血动脉、门静脉闭塞及动-静脉分流.结论 MSCT肝脏双期血管造影可以提供有关肝癌本身、供血动脉及门静脉改变的信息.

    作者:张龙江;马宁;宋光义;祁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胆管扩张时线条样假性充盈缺损病变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表现及意义

    目的探讨MRCP中胆管内线条样充盈缺损的表现及成因.方法分析300例胆总管扩张病人和50例正常人的MRCP,所见与轴位T2WI、T1WI、B超及ERCP检查和(或)手术相对照.结果 MRCP图像中胆总管内线条样充盈缺损见于中-重度扩张胆总管,但B超、ERCP检查和外科手术未能证实其存在.结论 MRCP图像中扩张胆总管中央的线条样低信号很可能是由胆汁流动形成的假性病变或伪影.

    作者:靳二虎;梁宇霆;马大庆;张艺;陈疆红;王强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阿霉素热碘油栓塞对兔肝VX2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影响

    目的利用多普勒超声研究阿霉素热碘油栓塞治疗后兔肝VX2肿瘤及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30只荷瘤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37℃生理盐水、37℃阿霉素碘油及60℃阿霉素热碘油经兔肝动脉灌注治疗,1周后多普勒超声观察肿瘤血供及肝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检测结果与治疗前相应血管的多普勒参数进行比较.肝动脉及肿瘤血管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阿霉素热碘油灌注栓塞后肝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降低(P<0.05),阻力指数增大(P<0.05),门静脉血流速度及内径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所有病灶能量及彩色多普勒均可检测出瘤内及瘤周较丰富血流信号,治疗后显示阿霉素热碘油组瘤内及瘤周血流信号均明显减弱,部分消失.结论阿霉素热碘油栓塞可更有效地阻断兔肝VX2肿瘤供血,多普勒超声可显示该血流的变化,便于对阿霉素热碘油栓塞治疗肝肿瘤的疗效进行及时评价.

    作者:曹玮;段云友;曹铁生;王执民;张洪新;吕发勤;刘禧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大脑胶质瘤病的MR诊断

    大脑胶质瘤病是一种十分少见的脑内肿瘤,过去文献也有一些报道,但是都把它作为胶质瘤的一种极端浸润的形式[1-3].

    作者:李涛;马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0.5T ELSCINT系统序列改型实现腹部动态增强屏气扫描

    目的开发0.5T ELSCINT系统中腹部脏器的3期动态强化屏气扫描序列.方法对本系统原序列D-GE-2D-VC-SEQ.DPRIV-GRECA112.PXD序列参数进行调整后,获得T1对比度图像,并将成像时间缩短到22 s左右,对2例肝脏转移瘤、4例血管瘤应用本技术进行多时相动态屏气强化检查.结果转移瘤动脉期增强1例,延迟期增强1例,血管瘤表现为动脉期边缘明显强化,逐渐填充.结论应用改进序列,在0.5T ELSCINT系统上可以实现动态强化屏气扫描,为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张若成;张树暾;杨兵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应用磁共振扰相梯度双回波鉴别急性脑实质出血和钙化的定量研究

    目的研究磁共振扰相梯度回波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出血和钙化的定量指标,总结急性脑出血在双回波T2*加权像上影像表现,探讨其影像表现的产生机制.方法以CT作为金标准,对已确诊急性脑出血的8例13个病灶(A组)和颅内钙化5例14个病灶(B组)进行磁共振FLASH T2双回波(15/35 ms)检查.总结其MR的表现.测量不同TE情况下MR图像上低信号区面积,计算低信号面积增大率.测量不同相位编码方向情况下,MR低信号区的前后径与左右径.结果钙化和出血病灶的双回波上低信号区域面积增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脑出血病灶的低信号区面积增大率(0.44,0.34~0.49)明显大于钙化灶的增大率 (0.11,-0.06~0.09).TE=15 ms出血灶和钙化灶以及TE=35 ms钙化灶低信号区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在改变相位编码方向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TE=35 ms时,出血灶低信号区前后径(左右径)在相位编码方向为前后(左右)时比相位编码方向为左右(前后)时增大(P<0.05).结论依据扰相梯度T2*双回波上低信号区域面积增大率(面积法)和低信号区前后径和左右径在不同相位编码方向上的变化情况(径线法)可以鉴别急性脑出血和钙化,定量鉴别的物理基础为出血与钙化的磁感应性不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其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磁感应性差异不同.

    作者:韩鸿宾;郎宁;裴新龙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