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苑颖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检查和治疗眼球挫伤后并发屈光不正的方法、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45眼)眼球挫伤后并发屈光不正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裸眼视力检查联合检影验光法检查损伤眼屈光情况,并采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联合维生素、扩血管药物对症治疗屈光不正,观察分析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选取的3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屈光不正,经对症治疗后裸眼视力均有所提高。结论眼球挫伤后并发屈光不正经检查确诊后,适当采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联合维生素、扩血管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可有效改善眼睛供血和环节水肿,促进患者视力恢复。
作者:李开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分娩过程中静脉滴注缩宫素的应用效果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应用缩宫素进行分娩的93例产妇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对所有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93例产妇经护理后,成功引产80例,引产成功率为86.02%,其余13例引产失败产妇中,宫内窘迫3例、头位难产7例、不能忍受疼痛3例,经引产失败后均改行剖宫产结束分娩。结论:在分娩中应用缩宫素要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进行,注意观察胎心音、宫缩、宫口、先露高低情况,做好心理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以提高分娩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淑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治疗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针刀治疗患者78例,术前、术中、术后施以正确周密及时的护理措施,并指导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讲解出院后注意事项及预防复发的方法。结果:186例患者术后近远期效果均佳,优良率为92.9%,效果令人满意。结论:应用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切实以病人为中心,结合全方位护理,收效良好。
作者:常雅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在术后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中的使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且术后2小时内瘘功能障碍的尿毒症患者36例,分为阿加曲班组和肝素治疗组。记录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时的原发病;记录内瘘功能障碍后,分别经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两组患者,用药后6、12、24小时内动静脉内瘘恢复人次,以及切口出血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阿加曲班治疗组内瘘恢复人数明显高于普通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阿加曲班治疗组切口出血人数少于低分子肝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加曲班对术后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何衡杰;郝丽;陶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对比心理护理和产科护理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并随机抽取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参加临床护理工作一线护士45人以及45名相对应的剖宫产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两组,A组为心理护理和产科护理组25例;B组为常规护理组20例,所有病人在病情、年龄等普通情况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护士均给予产前基本护理培训,A组给予额外的心理护理和产科护理培训,并对两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25例产妇中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B组20例中有4例出现不良反应。两组对比,A组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明显低于常规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护士满意度的比较中,A组81分明显优于B组52分,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和产科护理模式在破宫产手术后的护理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缩短手术及住院的时间,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认可,也有利于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分析产后心理疏导对母乳喂养所具有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3年6月期间管理的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疏导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比较分析两组产妇产后的抑郁评价表,以及产后通乳情况。结果:对比两组产妇产后产后的抑郁评价表发现,观察组的抑郁平均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产妇产后通乳情况发现,观察组的产妇在产后48h内乳汁充足人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理疏导的护理方式能够促进产妇产后的母乳喂养,有利于控制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状况,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的并发症,探讨其护理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9月至2014年3月间88例PICC置管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分析其护理方法及效果。结果:88例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为60天至1年,其中发生机械性静脉炎5例,导管破损或漏液4例,穿刺侧肢体肿胀5例,导管脱出3例,导管堵塞8例,皮肤过敏10例者,感染2例,通过术前健康宣教、静脉选择等护理方法,减少其并发症。结论:正确规范、及时有效的护理操作,可有效减少PICC导管并发症,并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陈少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在炎热的夏季血粘稠的老年人更易加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原因就是因为血液的粘稠度会增加,这样就容易形成凝血块,血流的速度随之也会变慢,这样就会影响到心脑等器官的供氧和供血,心绞痛和脑中风等疾病也就随之而来了。那么平常该如何护理这一灯的老年人呢?
作者:陆荣青;谢冬梅;涂淑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异位妊娠方”联合米非司酮或甲氨蝶呤治疗未破损型的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口服“异位妊娠方”与米非司酮联合或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米非司酮或甲氨蝶呤。均以l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后未破损型异位妊娠的结局。结果2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治愈好转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甲氨蝶呤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率高于米非司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中药方汤剂“异位妊娠方”联合米非司酮或氨甲喋呤治疗未破损型异位妊娠,疗效确切,能有效提高未破损型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成功率。
作者:韩玉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修补术和开腹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术后其胃肠动力恢复情况。方法:将我院自2011年3月-2014年4月间收治的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58例分为腹腔镜治疗的研究组32例和开腹修补术治疗的对照组26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肠动力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其差异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为3.12%,显著小于对照组15.38%,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胃、十二指肠穿孔腹腔镜修补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促进胃动力恢复,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曾亚彪;张旌;陈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1.病例介绍男性,53岁,上腹痛3天,超声检查:右上腹相当于横结肠部位探及一低回声肿块,成同心圆状,纵切面上见套鞘,病灶远心端见范围约48×46mm低回声包块,境界清晰,类圆形,内部回声不均匀,间有线状稍高回声。彩色多普勒该包块区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超声提示:横结肠脂肪瘤合并肠套叠可能。该患者经空气复位成功后行CT检查,显示为密度均匀的低密度肿块影,CT值-40~-80Hu,提示脂肪瘤。
作者:徐俊;吴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腹股沟疝成为普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多由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并可继发于前列腺增生肥大、慢性支气管炎、习惯性便秘等疾病。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多、复发率高等因素限制了老年疝气患者的治疗,随着对腹股沟疝发病机制认识的提高及人工材料的问世,无张力疝修补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此法可克服传统手术中对腹壁正常解剖的干扰,缝合时无张力,术后复发率低,已成为临床老年腹股沟疝首选治疗方式。但若围手术期护理不当,在术后极易引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护理是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本研究选择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40例老年疝气患者,进行无张力补片修补手术,并进行分组护理,统计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瞿秀琴 刊期: 2014年第08期
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产后随防中发现20例皮肤瘙痒患者,使产妇的生活及产后的恢复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0例,均系我院产后病人,其中剖宫产18例,平产2例;初产妇19例,经产妇1例;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8岁。临床表现痒疹首先出现在腹部皮肤上,尤其是妊娠纹附近,起先为一些散在的红色小丘疹,慢慢融合成片状。随后遍及全身,搔抓后红疹会变得更明显,瘙痒也会更厉害。其中2例是在怀孕的后3个月发生延续到产后,18例在产后出现。检查总胆汁酸正常,排除胆汁瘀积综合症。通常在产后1-3个月可以恢复。
作者:黄红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分析采取中医的辩证护理方法对治疗急性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从2013年05月~2014年05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12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按照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一般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中医辩证护理方法加强护理干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并作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取中医辩证的护理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明显的改善护理质量和临床效果,促进患者身体尽快康复,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急性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护理中大力推广。
作者:邓钰;黄正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CT技术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用了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接收的4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他们的临床特点和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表现主要是原有低密度灶内出现条索状、点状、斑片状等混杂密度影像,其中MRJ一般表现为T1 WI小片状呈现高信号灶,而T2WI可见低或高信号灶。慢性期患者的敏感性高于急性期患者的敏感性。结论 CT扫描可以准确的提供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出血量、出血形态,为该类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作者:黄显浩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究同时采用带骨膜骨皮质剥脱术和植骨治疗长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是2009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78的例长骨骨不连患者,将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带骨膜骨皮质剥脱术和植骨治疗观察组患者,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对照组的优良率为76.9%。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7.4%。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快为3个月,慢为6个月,平均恢复时间是(4.1±0.2)个月。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快为8个月,慢为26个月,平均恢复时间是(17.7±1.8)个月。观察组的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快。结论:同时采用带骨膜骨皮质剥脱术和植骨治疗长骨骨不连的疗效显著,恢复快,值得推广。
作者:杨文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分辨CT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23例,先后行普通CT及高分辨CT检查,对比两种方法在诊断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高分辨CT结果示:23例(100%)患者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小叶间隔增厚,17例(73.9%)患者显示小叶性肺气肿,10例(43.5%)显示胸膜下线,均显著高于普通CT检查结果8例(34.8%)、0例(0%)、0例(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查支气管扩张、胸膜增厚、网状改变、蜂窝肺、膜玻璃样密度影等方面表现时,两种方法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高分辨CT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过程中具有更显著的优势,可更清晰显示病灶,更细微的显示病变结构,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李立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低反角阻生齿高速手机微创牙法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牙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埋伏阻生牙,排除拔牙禁忌证,利用微创拔牙器械与方法拔除患牙。术后常规医嘱,1周后拆线。记录术中、术后患者主观感受和并发症发生率,评估微创拔牙方法的效果。结果微创拔牙手术时间为5~30min.平均为15min。患者术中感觉舒适,与采用传统拔牙相比,患者的恐惧感有所降低。微创拔牙术后不良反应如术区肿胀、疼痛等患者自觉不适为12.2%。86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拔牙相比传统拔牙术.提高了患者在手术中的舒适度,减少了各种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在临床上普及采用。
作者:陈凯航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调查医学院校高职新生的人格特征,探讨不同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应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对沈阳医学院556名高职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男女在活跃、坚韧、严谨维度差异显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活跃、严谨、重情、随和维度差异显著。结论:针对不同群体的人格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措施。
作者:侯雪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1病例报告材料来源于解剖标本库,成年男性,标本经福尔马林常规固定,采用大体解剖方法充分暴露手臂结构,发现肌肉及肌腱等结构保存完好。采用非测量性观察,进行考察分析。
作者:柯鹏;曾洪波;杨宇翔;陈姣姣;吴月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