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卯年
目的观察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2001年间收治的62例TAO性视神经病变患者120只眼的临床资料.结果TAO性视神经病变占同期TAO住院患者的18.3%,男性多于女性.TAO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生与眶压增高、眼肌病变及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心脏病等全身性疾病有关(P均<0.0000),而与眼球突出度、眼压和TAO病程无关(P均>0.05).62例患者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视力提高者占29.0%;冲击治疗时视力有提高,但停药后又下降者占24.2%;冲击治疗后视力无改善者占46.8%.63只眼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基础上进行开眶减压手术,93.7%的患眼视力明显提高.结论TAO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生与眶压增高、眼肌病变及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心脏病等全身性疾病有关;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和开眶减压手术是治疗TAO性视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
作者:吴中耀;何剑峰;杨华胜;颜建华;毛羽翔;艾思明;陈智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当前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治疗方法包括化学减容法(chemoreduction)、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冷冻疗法、激光光凝、巩膜敷贴放射治疗、外照射放射治疗、眼球摘除、眶内容剜除和全身化学治疗.近年来,对于单眼为Reese-Ellsworth V级肿瘤的患者行眼球摘除术、I~IV级的患眼则采用化学减容法或局部治疗方法;对于大部分双眼RB患者采用化学减容治疗,而对双眼病变程度极不对称的病例,在摘除高度进展患眼后,肿瘤较小的对侧眼常采用保守的局部治疗.
作者:Carol L.Shields;孙红;张军军;Jerry A.Shields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12岁.自述左眼前物体遮挡近10年.出生后左眼视力欠佳,未给予特殊诊治.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全身检查无明显异常.眼部检查:左眼视力0.12,不能矫正,右眼视力1.2.
作者:王智;黄渝侃;魏厚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大鼠CD4+T细胞抗原受体(TCR)Vβ8.3基因的表达.方法Lewis大鼠18只分为EAU、Freund完全佐剂及空白对照组.用Fmoc化学合成法合成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R1 6多肽片段,以诱导EAU动物模型.利用磁吸附细胞分选法(MACS)分离大鼠脾脏CD4+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MACS分选前后CD4+T细胞比例,监测细胞分选效果.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大鼠脾脏CD4+T细胞的TCR Vβ8.3基因片段的表达.结果IRBP R16免疫Lewis大鼠稳定地诱导出EAU动物模型;MACS分选CD4+T细胞的纯度较分选前明显增高(P<0.001);IRBP R16诱导的EAU大鼠CD4+T细胞受体Vβ8.3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在IRBP R16诱导的EAU中存在着抗原特异性T细胞受体Vβ8.3基因的优势利用,为EAU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张锐;杨培增;褚利群;周红颜;黄祥坤;俞琼;李兵;邢琳;陈璇;纪淑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Wistar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电生理学和形态学特性,并分析其在视觉信号传导中的作用.方法获得30只出生后7~30 d Wistar大鼠112个RGCs的膜片钳全细胞记录,记录其静息膜电流(RMP),电压钳下给予2 mV的超极化电流,记录输入阻抗(IR),然后注入不同强度的去极化电流,诱发其产生动作电位(AP);同时向细胞内注入生物素进行组织学染色,测量细胞直径. 结果去极化电流诱发RGCs产生3种AP类型:单峰型(25个RGCs)、瞬变型(40个RGCs)、持续型(47个RGCs).3种类型RGCs的电生理学特性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57.14%瞬变型RGCs细胞体直径为14~1 6μm,62.50%持续型RGCs细胞体直径为10~12 μm.持续型与瞬变型AP大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 结论RGCs的单峰型电生理学特性是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前期不成熟状态;RGCs形成的持续型和瞬变型电生理学特性对视网膜传导精细分辨力的稳态通路和传导快速运动的瞬态通路的信息编码具有重要作用;RGCs的电生理学和形态学特性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王宗华;阴正勤;王仕军;陈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唐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唐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华眼底病杂志>(原<眼底病>)已创刊18年,在不断发展的18年中,我国眼底病专业学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1997年曾有作者对1985~1995年该杂志所载主要论文进行过文献计量学分析.进入新世纪,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眼底病专业的近期发展水平,我们对1996~2000年发表的主要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文献角度来总结近阶段眼底病发展的一些特点,以使其成为系列性的总结分析.
作者:杨仙荣;王文军;慕桂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外伤性低眼压后视网膜电图(ERG)的变化,探讨可能的改变机制.方法兔眼40只,伤前测量眼压后20只实验眼制作外伤性低眼压的兔眼模型,20只对照眼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伤后分别于2、4、8、16周测量眼压.进行暗适应ERG检查.结果伤后2周,实验组ERG b波的振幅高于伤前,约为伤前的2.5倍,到伤后1 6周下降至伤前1.5倍.结论外伤性低眼压后ERG b波振幅高于正常,可能与低眼压造成视网膜血液循环淤滞,代谢产物淤积有关.
作者:肖建和;张卯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表面麻醉下行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疗效、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22例爱尔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下采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TSV25G)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22例患者均为单眼患病接受治疗.其中特发性黄斑裂孔10只眼,特发性黄斑前膜6只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4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玻璃体积血2只眼.根据病情行视网膜前膜、黄斑前膜和(或)内界膜剥离,气液交换和全氟丙烷(C3F8)气体眼内充填.手术后随访1~1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4个月.主要观察分析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患者合作程度、手术效果以及手术中和手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手术眼均可在表面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手术时间20~25 mtn,平均手术时间约22 min.手术中患者无特别不适,能配合手术;手术后2 d内手术创口结膜轻度水肿,7 d后已无明显痕迹.1个月时仅在巩膜表面见一浅的色素沉着点.手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2只眼,晶状体后囊羽毛状混浊5只眼,玻璃体积血1只眼,结膜下气泡2只眼.未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以及其他与切口相关的并发症.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9只眼裂孔闭合,1只眼裂孔缩小但未闭合,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玻璃体积血均治愈.结论表面麻醉下的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主要适用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单纯玻璃体积血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的疾病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
作者:唐仕波;赖铭莹;李加青;李双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状态下蛋白激酶C(PKC)与内皮素(ET)系统的改变,并采用特异性PKC抑制剂观察对视网膜内皮素-1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早期糖尿病大鼠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视网膜内PKC的表达,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视网膜内内皮素ET-1、ET-3、ET-A、ET-B受体mRNA的表达,并通过玻璃体内给予PKC抑制剂GF109203X观测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ET-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2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膜PKC活性明显增加(t=3.296,P=0.008),而细胞浆PKC活性无明显改变(t=0.138,P=0.894);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ET-1 mRNA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08),而ET-3、ET-A、ET-B受体mRNA水平则无明显改变(P=0.918,P=0.889,P=0.500);糖尿病大鼠分别予以10-5、10-6、10-7mol/L PKC抑制剂GF109203X玻璃体内注射后,视网膜内ET-1 mRNA水平较对照组下降,呈剂量-反应关系.结论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即存在PKC的激活及ET-1表达的增加,而PKC抑制剂可抑制ET-1的表达.
作者:朱琦;许迅;夏欣;顾青;王卫峻;杨小丽;张喜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中T-bet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Lewis大鼠28只,用视网膜S抗原与Freund完全佐剂免疫24只大鼠以诱导EAU模型,另外4只作为正常对照.免疫组大鼠分别于免疫后7、12、15、21 d被处死,取所有大鼠的眼球和脾脏,固定后制作眼组织平片和眼球及脾脏的石蜡连续切片.使用单克隆抗T-bet和CD4的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细菌蛋白过氧化物酶法在上述组织平片及切片上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单染和双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阳性细胞,数据经SPSS 11.0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正常眼和脾组织中均见少量T-bet阳性细胞;免疫后7 d,虹膜、视网膜及脾脏中T-bet的表达增加,免疫后15 d达高峰,免疫后21 d表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免疫组织化学双染色显示,T-bet阳性细胞中多数为CD4+.结论T-bet在EAU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辅助性T淋巴细胞1而实现的.
作者:褚利群;杨培增;李兵;周红颜;黄祥坤;张锐;俞琼;纪淑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黄斑水肿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探讨黄斑中心凹厚度与佳矫正视力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0例正常对照者以及47例54只经直接、间接检眼镜、三面镜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诊断为黄斑水肿的患眼进行OCT检查,通过黄斑中心凹的水平或垂直方向线性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对比分析两组受检者的黄斑形态及中心凹厚度值,根据形态学特点对黄斑水肿者的OCT图像进行分类并将其中心凹厚度与其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与黄斑水肿组黄斑形态及中心凹厚度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黄斑水肿患眼的OCT图像表现为3种特征,20只眼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海绵样肿胀,占37.1%;26只眼表现为黄斑囊样水肿,占48.1%;8只眼表现为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占14.8%.黄斑水肿者黄斑中心凹厚度与其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r=-0.569,P=0.000).结论黄斑水肿的OCT图像主要包括视网膜海绵样肿胀、黄斑囊样水肿及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增厚,黄斑中心凹厚度越厚,视力越差.
作者:谢娟;成霄黎;李西玲;杨继红;李春丽;孟美林;杨永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37岁.因左眼视物模糊10余天,于2002年6月5日来我院就诊.全身检查:一般情况正常,血压115/80 mm Hg(1 mm Hg=0.133 kPa),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实验检查:空腹血糖5.4 mmol/L,血红细胞沉降率14 mm/h.患者否认有糖尿病、高血压及多发性血管炎等病.眼科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0.2.眼压:右眼15 mm Hg,左眼16 mm Hg.右眼内外眼正常.
作者:徐永宁;张惠成;李棣;陈友慈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估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TSV25G)在黄斑疾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应用TSV25G治疗18例黄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18例患者中,黄斑前膜8例,特发性黄斑裂孔3例,外伤性黄斑裂孔伴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3例,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弥漫性黄斑水肿2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5~73岁,患病时间3.5~30.0个月.手术使用TSV25G,切割速率1 500次/min,负压吸引500~550 mm Hg(1 mm Hg=0.133 kPa),灌注瓶高度40~50cm,手术中眼压维持在29~35 mm Hg.手术后随访2.5~10.0个月.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6~44 min,平均手术时间35 min,无玻璃体手术并发症.1例患者手术中穿刺口漏水,用8-0可吸收缝线缝合.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5 d.6例患者视力恢复到0.8以上,占33.3%.12例手术前有黄斑水肿者手术后3~6个月黄斑水肿完全消退,10例患者视物变形消失,2例患者视物变形减轻;黄斑裂孔患者4例手术后视力无变化,2例视力增加.结论TSV25G应用于黄斑疾病手术治疗,手术安全、省时、效果好.
作者:张卯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编者按 任何患者出现复视症状,首先均应进行全面检查,以积极寻病因。尤其是年纪大的患者,应该首先考虑到高血压、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全身性疾病;因为复视的产生是由于眼球运动神经发生了病变,引起动眼神经、滑车神经、或者外展神经的核性、周围性、或者中枢性麻痹,从而引起两眼的眼肌运动障碍。
作者:陈彦群;王晓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四通道、单通道记录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的差异. 方法使用VERIS多焦视觉电生理仪,分别采用四通道法及单通道跨枕极双极记录法(BOS法)测量35例正常受试者70只眼的mfVEP,将两种记录方法所得结果取反应振幅的均方根(RMS)值,逐一刺激小块进行比较,并分析两种记录方法在每一刺激小块的变异程度.引入两眼间非对称系数(RAC)分析mfVEP两眼间的对称性.结果与单通道记录比较,四通道记录可以明显提高mfVEP的信号强度,尤其是上半视野中的一些刺激小块和水平子午线以下的大部分刺激小块,并且可以减小个体之间的变异,增加结果的稳定性.四通道记录的mfVEP双眼间具有对称性.结论四通道法记录mfVEP优于单通道法,有希望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妍;吴德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经颈内动脉灌注溶栓药治疗实验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的效果及对全身的影响.方法对15只猫30只眼静脉注射光化学药物后激光照射猫视网膜动脉形成CRAO模型,随机分为3组:颈内动脉给药组、静脉给药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5只猫10只眼,分别经颈内动脉、股静脉给予尿激酶(UK)溶栓,空白对照组仅静脉给予等渗盐液.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判断动脉再通情况,同时作血液生化指标检查以观察其对全身的影响.结果用药4 h后,经颈内动脉灌注组5只猫8只眼动脉完全再通,占80%;静脉组4只猫5只眼完全再通,占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R值的95%可信区间无重叠,相差显著).用药后,颈内动脉给药组血液中的凝血、纤溶、抗纤溶等指标均优于静脉给药组和空白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在用UK溶栓治疗实验性CRAO中,颈内动脉给药比静脉给药更安全有效,这为临床治疗CRAO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和动物实验资料.
作者:姚勇;蔡季平;沈晓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