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双双;郑欣;周学东;徐欣
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外科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在关闭裂隙的同时恢复良好的语音闭合功能,同时因为腭裂手术具有手术视野小,涉及重要血管神经,以及需要精细的肌肉解剖的特点,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如何更好地让年轻医师快速掌握腭裂手术基本要领,提高手术技能,成为摆在青年医师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思考和评估建立的一种猪舌腭裂整复模拟手术模型,为丰富腭裂手术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作者:李承浩;李精韬;石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口腔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患者唾液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了解患者T细胞的免疫状态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移植组纳入确诊为口腔cGVHD患者18例,并对其口腔表征进行评分;对照组纳入健康者18例。收集两组唾液,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检测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表达水平。结果??移植组中IFN-γ,IL-4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移植组IL-6、IL-10表达量分别为255.04?pg·mL-1和1.49?pg·mL-1,显著高于对照组6.02?pg·mL-1和0.17?pg·mL-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组中口腔表征评分与IL-6?、IL-10浓度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978(P<0.01)、r=0.668(P<0.01),同时IL-6和IL-10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666(P<0.01)。结论??口腔cGVHD患者唾液IL-6和IL-10表达呈上调趋势,口腔表征越严重,IL-6和IL-10表达水平越高,提示口腔cGVHD发病机制可能由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6、IL-10)介导。
作者:彭艳;雍翔智;冯豆豆;曾启新;梅国城;陶人川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比较研究不同设计类型的IPS?Empress铸瓷贴面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探讨铸瓷贴面不同设计类型对瓷贴面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唇面覆盖型(Ⅰ型)、唇切缘覆盖型(L型)和唇切邻面覆盖型(U型)3种类型的贴面修复方法,对41例患者共计124颗患牙行铸瓷贴面修复,于修复后1周、6个月,12个月复诊观察修复体保存完整度、颜色匹配和边缘适合性等评价指标,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Ⅰ型贴面在第12个月时有1例在切端出现微小间歇;L型贴面在第6个月时出现2例脱落,第12个月时又出现1例因咬硬物脱落;U型贴面在第6个月时有1例出现边缘微小缝隙。3种类型的贴面在各随访时间段的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3种类型的铸瓷贴面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修复效果。
作者:陈丽娟;孟庆飞;万延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粘接桥因其微创的优点重新受到推崇,而修复体材料、粘接面的处理技术和粘接剂系统等的发展也给予其新的应用发展机会。本文对粘接桥的固位研究和发展进行综述,以期更新口腔修复医生对粘接桥的认识,使这种微创而有效的修复方法受到应有的重视。
作者:陈西文;周进茹;朱智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牙龈卟啉单胞菌分泌的牙龈蛋白作为牙周病的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一方面通过降解骨保护蛋白(OPG)及促进核因子-κB(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释放激活OPG/RANKL/NF-κB受体活化因子信号转导通路,进而诱导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增强破骨细胞功能;另一方面,牙龈蛋白可通过线粒体依赖性内在程序性细胞死亡通路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介导的外在程序性细胞死亡通路诱导成骨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抑制成骨细胞功能,终导致牙槽骨丧失。本文就近年来牙龈蛋白及其对破骨和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侯玉帛;刘歆婵;于海燕;崔磊华;于维先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自噬作为真核生物的一种应激调控机制,既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又可以抑制肿瘤的增殖。在肿瘤局部低氧的微环境下,低氧诱导因子-1α、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内质网应激均可促进自噬的发生。在肿瘤快速地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的糖代谢功能增强、活性氧族增多、窖蛋白1下调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的激活均诱导了自噬的发生并促进肿瘤的局部浸润、侵袭转移和耐药,因此,抑制自噬可能为肿瘤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作者:陈冠辉;侯劲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分别在公立医院和私人诊所进行冠桥修复治疗的患者对修复体选择以及满意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方法???选择187例在公立医院或者私人诊所进行冠桥修复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A、B两卷:A卷由首次进行冠桥修复治疗的患者填写,主要研究其对修复体美观性、坚固性等因素的看重程度;B卷由曾经进行过冠桥修复治疗的患者填写,主要研究其满意度。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分别在公立医院和私人诊所进行首次固定修复治疗的患者收入存在显著差异,在修复体的安全性和价格方面看重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曾在公立医院和私人诊所进行过固定修复治疗的患者对其修复体的满意度之间无差异。结论??收入更高的患者群体更愿意前往他们认为安全性更有保障的公立医院行冠桥修复治疗,且能接受更高价格的治疗。成都市的私人口腔诊所发展势头强劲,在冠桥修复治疗效果上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公立医院医生应注意增加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根本诉求,不能因为就诊时间的关系忽略相关知识普及,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作者:陈崧;黄森元;王沛棋;章恩虹;邱昱;王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沉默交配型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SIRT)1是一种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第3类去乙酰化酶,在骨与软骨的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IRT1通过促进成骨细胞生成、骨量增长、抑制破骨细胞生成,调节骨的发育和重建。此外,SIRT1还可促进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成骨向分化。在软骨代谢过程中,SIRT1对于软骨的改建必不可少。SIRT1在骨与软骨过程中的作用与无翅型小鼠乳房肿瘤病毒整合位点家族信号转导通路、核因子-κB信号转导通路、叉头转录因子O和甲状旁腺素密切相关。本文就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在骨与软骨代谢中的作用、SIRT1调节骨代谢的信号转导通路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胥欣;王艳民;白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天然牙与种植体联合支持固定桥修复,为临床上有效修复牙列缺损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天然牙与种植体联合支持固定桥在临床上是一种相对简便、经济、实用、有效的修复方式,天然牙与种植体联合支持固定桥修复远期效果良好,临床上可行。也有学者认为,种植体与天然牙联合修复未必是理想的选择,应尽量避免,当条件有限,无法行种植体支持固定桥修复时可选择应用。天然牙与种植体联合支持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种植体在缺牙远端的应用可以将可摘局部义齿形式由基牙-黏膜支持式转换为天然牙-种植体支持式,成功率较高。总之,当口内两单位以上牙列连续缺损时,种植体支持固定修复应为佳选择;当受主客观条件所限难以实现时,可以行天然牙和种植体联合支持。
作者:牛学刚;王小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免疫细胞可合成并分泌儿茶酚胺(CA)类物质,其对CA类物质的代谢作用与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对CA类物质的代谢相似。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免疫细胞合成的CA类物质,不仅在机体的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一些炎性疾病,如急性炎性肠病、急性炎性肺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CA类物质在机体代谢及炎性疾病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徐新月;李雪健;任高彤;焦凯;牛丽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数字化牙片系统Digora及电子根尖定位仪Propex测量根管工作长度的准确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临床中需拔牙的90例患者260颗患牙(369个牙根)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患牙拍摄数字化牙片,利用Digora系统中的长度工具测量牙片上牙齿根管长度,然后对患牙开髓,电子根尖定位仪Propex测量根管工作长度,后拔除患牙直视下测量根管实际长度并以此长度为标准,计算Digora牙片测量法、Propex电测法与实际根管长度的差值,分别以1、1.5?mm误差评定两法测量根管工作长度的准确性。结果???牙片法测量值与拔牙实测值差值为(2.163±1.194)mm,电测法测量值与拔牙实测值差值为(0.214±0.542)mm。以1?mm内为可接受范围,牙片法准确率为21.68%,电测法为91.87%;若以1.5?mm以内为可接受范围,则两法准确率分别为30.35%、95.66%。牙片法准确率均明显低于电测法(P<0.01)。结论??采用Digora系统长度工具直接测量牙片上根管长度时,误差较大,不能直接指导临床操作。Propex能较准确地测量根管工作长度。
作者:梁继超;王芬;张凤英;张正华;侯梅娟;庞富生;周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不同材料烤瓷冠和铸造冠在磁共振成像(MRI)图像上产生伪影的大小。方法在临床随机选取的右侧上颌第二磨牙模型制作钴铬烤瓷冠、钴铬金属冠、镍铬烤瓷冠、镍铬金属冠各一个,并以丙烯酸树脂冠作为对照,采用1.5TMRI扫描仪对5个牙冠进行扫描,观察不同材料牙冠成像伪影的大小。结果同一序列中不同材料试件所产生伪影面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材料试件两两比较,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钴铬金属冠产生的伪影面积大,镍铬烤瓷冠产生的伪影面积小。结论4种牙冠对MRI的影响不同,口腔金属修复体产生的伪影与材料类型密切相关。
作者:秦琨;张东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基因敲除是一项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领域的机制和功能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基因敲除技术从传统的同源重组策略发展出λRed重组系统、Cre-loxP重组系统等方法,近年又诞生了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as9等基于核酸内切酶原理的高效打靶技术,将微生物基因功能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方向。本文就这些应用于原核微生物的基因敲除策略的原理、现状和前景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阳燕;杨英明;胡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口腔微生态内酸碱代谢是调控口腔微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微生物群落组成和菌斑生物膜形成。菌斑生物膜的产碱代谢可能阻碍产酸耐酸菌在低pH值环境中获得优势地位,恢复并维持微生态平衡;同时也直接升高微生态内pH值,遏制牙表面脱矿。菌斑生物膜主要的产碱活动包括精氨酸脱亚胺酶系统介导的精氨酸代谢和尿素酶介导的尿素水解反应。精氨酸代谢可抑制生物膜中产酸菌生长,促进产碱共生菌生长,促进龋状态下的口腔微生态恢复平衡。尿素代谢可抑制龋病发生,含产碱底物的口腔卫生护理产品具有良好的龋病防治效果。本文就近年来菌斑生物膜的产碱代谢及其与龋病关系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周双双;郑欣;周学东;徐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随着人们对修复体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瓷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并出现了与之相应的新型粘接材料——树脂粘接剂。其与临床常用的粘接剂相比,具有良好的半透明性、较高的粘接强度、不易溶解及色泽匹配好等优点。在树脂粘接剂的发展过程中新材料、新技术不断问世和改进,顺应了口腔临床迫切需求的趋势。本文就国内外树脂粘接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和归纳,系统总结树脂粘接剂的历史发展、临床分类、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情况,以期为树脂粘接剂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霍欢;殷家悦;艾红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技术体外合成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自诱导物2(AI-2)信号分子,为进一步研究S-核糖高半胱氨酸裂解酶(LuxS)/AI-2信号系统对于变异链球菌和口腔生物膜的致病性、耐药性的调节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构建稳定高效的LuxS和S-腺苷高半胱氨酸核苷酶(Pfs)原核表达载体,异丙基β-D-1-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并进行镍柱层析分离纯化与鉴定。利用纯化表达的LuxS蛋白和Pfs蛋白体外合成AI-2信号分子,以哈维氏弧菌菌株BB170作为报告菌株,通过生物发光效应检测体外合成的变异链球菌AI-2信号分子的生物活性,并以此间接检测LuxS蛋白和Pfs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体外合成的AI-2可诱导哈维氏弧菌菌株BB170强烈发光。以变异链球菌UA159标准株菌液中自然生成的AI-2为对照,体外合成AI-2诱导发光效果强于菌液。结论??体外合成的AI-2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获得了高效表达、可溶性的LuxS和Pfs重组蛋白。
作者:张鹰;李明勇;霍丽;孟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伴放线放线杆菌是青少年牙周病的主要致病菌,与侵袭性牙周炎密切相关。伴放线放线杆菌细胞致死性扩张毒素(CDT)和外膜蛋白(OMP)等毒力因子使其更易定植到宿主体内,破坏宿主的免疫调节,从而进一步引起牙周组织破坏和加速牙周病的进展。本文主要就CDT和OMP毒力因子目前的结构功能及致病机制作一综述,以期对其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作者:孙菲;张建刚;肖水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牙周病非手术治疗是牙周病治疗的基础,包括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RP)和松牙固定术,适合于每一位牙周病患者,是牙周病治疗的第一步。药物治疗是牙周病治疗的辅助手段,针对致病原因分为抗生素类药物和免疫调节类药物治疗,抗生素类药物根据给药途径又可分为全身用药或局部用药。传统的SRP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辅以牙周内镜、激光和光动力等新技术辅助治疗牙周病,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SRP。本文就近年来牙周病非手术治疗的内容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吕娇;赵文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穿支皮瓣是口腔颌面-头颈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一项新技术,是显微外科的新发展。穿支皮瓣保留了供区的肌肉,明显减少了供区畸形的发生。但是穿支血管细小且存在变异,术前血管定位技术的应用和术中细致的显微血管解剖吻合技术是皮瓣移植成功的重要基础。本文对股前外侧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和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等常用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金淑芳;何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牙切片器官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在体外保持了牙本质牙髓复合体生物学特性的实验方法,可用于进行各种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组织损伤和修复的研究。本文就牙切片器官培养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实验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斐;贺京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