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引导下神经根周围阻滞治疗椎间盘源性腰骶神经根痛

廖正银;赵红;张金山;肖越勇;范志伟

关键词:神经根周围阻滞, 皮质类固醇,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骶神经根痛, CT引导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神经根周围阻滞治疗椎间盘源性腰骶神经根痛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有腰腿痛的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取CT引导下神经根周围注射皮质类固醇加局麻药,观察患者腰骶神经根痛的变化情况.结果 79例均成功完成CT引导下的神经根阻滞术,43例完成了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其中25例(58.1%)效果好,11例(25.6%)效果较好,7例(16.3%)效果较差.结论 CT引导下神经根周围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腰骶神经根痛,操作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微创,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胃癌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对本组胃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提高多层螺旋CT在胃癌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40例胃癌病人的MSCT轴位图像和重建的SSD、4-D、MIP及仿真内镜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分别对各病例进行诊断及术前评估并与其相应的胃肠钡餐及胃镜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所有病人的诊断符合率为100%,TNM分期的准确性为90.00%,其仿真内镜结果与胃镜结果基本吻合.结论多层螺旋CT在胃癌的诊治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作者:王锡明;武乐斌;王涛;李振家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冠脉造影诊断右冠状动脉-左室瘘伴右冠状动脉巨大动脉瘤1例

    患者男,40岁.因发现心脏杂音35年,活动后胸闷、气急2个月余入院.2003年3月下旬无明显诱因患者出现劳累后胸闷气急,爬2层楼即症状明显,未就诊.

    作者:李白翎;李莉;徐志云;庄聪文;林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不同频率诊断超声对小鼠早孕胚胎组织细胞凋亡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检测诊断超声不同频率,相同时间照射后对早孕小鼠胚胎组织细胞凋亡影响的差别.方法应用频率3.5MHz和频率6.5MHz的探头固定持续照射孕鼠腹部,不同频率的照射组又分为0min组,5min组,15min组,30min组,24小时后取出标本,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不同频率照射后DNA片段情况.结果频率为3.5MHz探头照射组,均出现凋亡梯形,且随时间的延长,梯形越明显;频率为6.5MHz照射组,15min照射组开始出现凋亡梯形,30min照射组凋亡梯形更趋明显.结论不同频率诊断超声持续照射小鼠胚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胚胎组织细胞凋亡,预测使用经阴道高频超声探头检查在诊断中相对更安全.

    作者:王锦惠;刘立民;魏濬;雷海胜;贾胜斌;乔中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MRI与MRA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MRI与MRA表现,并评价MRA表现与影像学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37例经临床证实的SAE患者,对其进行MRI平扫及MRA检查,并对二者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RI表现为侧脑室前后角、体部周围、放射冠、半卵圆中心片状长T1长T2信号,其中影像学Ⅰ型15例、Ⅱ型15例、Ⅲ型7例.其他征象包括脑萎缩、腔隙性脑梗塞、脑出血.MRA可见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轻度12例、中度15例、重度10例.结论 MRI可清楚显示SAE范围,MRA可观察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并作为脑血管损害的证据.但本组资料所示影像学分型与MRA所见的动脉硬化严重程度之间缺乏相关性.

    作者:姜涛;张雪林;刘杏元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上腹部转移的CT诊断

    目的分析本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提高CT对本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诊断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有上腹部转移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CT表现.结果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CT征象,主要有上腹部淋巴结转移,邻近脏器的侵犯,血管、腹膜、种植转移及血道转移.结论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虽有相同的CT征象,但亦有各自的特点.

    作者:杨振燕;吴元佐;郑少强;席芊;唐俊军;张蕾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提高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对15例囊性肾癌病人的B超、CT检查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经健康体查B超发现肾囊性病变12例,因其他疾病而发现3例.初次B超拟诊囊性肾癌8例、单纯性肾囊肿7例.螺旋CT扫描全部病灶为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后囊壁内侧面不规则密度增高或结节样密度改变.全部病人经手术治疗,病理检查为肾细胞癌.结论对于肾脏的囊性病变,如果B超或CT检查不能确立为单纯性囊肿,临床上应考虑为囊性肾癌并积极处理.

    作者:熊永红;陈孝岳;王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国产ZQ型腔静脉支架治疗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国产ZQ型腔静脉支架(ZQS)治疗布-加综合征(BCS)下腔静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161例BCS下腔静脉病变,在闭塞开通术及球囊扩张术的基础上,置入国产ZQS.结果 161例共置入ZQS 165枚.其中置入3节ZQS者153例(含4例置入2枚3节ZSQ者),置入2节ZQS者6例,置入4节ZQS者1例.ZQS置入成功者157例,成功率为97.5%.失败者4例,占2.5 %.失败原因为支架位置不正或/和展开不良.与支架置入相关的并发症1例,为支架置入后急性血栓形成.随访3~60个月(平均28.9月),6例出现再狭窄.结论国产ZQ型腔静脉支架治疗BCS下腔静脉病变安全、有效,可以替代同类进口产品.

    作者:苏洪英;徐克;祖茂衡;赵金旭;崔进国;杨学良;冯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骨肉瘤MRI与p53表达及其存活期的相关研究

    目的研究MRI所显示的骨肉瘤大小与p53表达及患者三年存活之间的关系,探讨MRI影像能否反映骨肉瘤的生物学行为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术前MRI各序列上的(SE序列T1WI、T2WI,STIR,增强后T1WI)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显示的肿瘤大小进行仔细测量,与X线平片、手术结果对照,对反应骨肉瘤生物学行为的p53表达进行分析,并与术后三年随访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运用Spearman's非参数检验分析,MRI显示的肿瘤大横向径值比、横径/纵径比与三年生存随访结果、p53表达之间无相关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显示的骨肉瘤大小不能作为判断骨肉瘤恶性程度的指标之一.

    作者:张蕾;杨振燕;汤如勇;梅炯;靳令金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彩超分析肱动脉血流预测上肢近端闭塞性病变

    目的分析通过肱动脉段流速曲线变化推断上肢动脉近端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30例受检者60条上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29条上肢动脉近端存在显著狭窄.超声分别以肱动脉段收缩期峰值流速值(PSV)、收缩期加速度值(AC)、肱动脉段流速曲线形态异常为标准预测上肢动脉近端病变.结果以肱动脉段AC值≤4m/s2 为标准,预测上肢动脉近端显著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100%,97%.以肱动脉段单峰流速曲线出现来预测上肢动脉近端显著狭窄,敏感性为79%,但特异性达到100%.结论分析肱动脉段流速曲线形态和定量参数,可推断上肢动脉近端的显著狭窄或闭塞.

    作者:韩红;王文平;丁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彩超在乳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超声检查89例病人共计102个结节,女88例,男1例,大年龄78岁,小25岁.按超声诊断结果分为四类:明显良性结节40例,随诊一年以上,良性肿瘤22例(其中乳腺纤维瘤2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可疑恶性结节16例,乳癌11例.后三者均同时行X线照像及近红外乳透,并有手术切除病理回报结果.第一类明显良性结节者行X线和/或近红外乳透,彩超追踪,未手术.

    作者:陶桂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应用自制声学造影剂经静脉心肌造影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经静脉注射自制造影剂进行心肌造影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超声粉碎仪振荡5%白蛋白和低分子右旋糖酐(40)混合溶液,加入全氟化碳(C3F8)气体自制声学造影剂;应用HP 5500超声诊断系统,选择左室短轴乳头肌切面,采用Contrast程序,双触发间歇二次谐波成像,对14条正常犬进行32次经静脉心肌造影,应用自编Matlab软件可以定量进行心肌造影强度分析.结果 32次经静脉注射自制造影剂后31次获得满意的心肌显影.左室各壁心肌显影大视频密度值为49.4±17.3至117.3±23.4,明显高于本底对照(18.6±8.11至86.3±15.66,P<0.01).结论经静脉注射自制造影剂可以成功地进行心肌造影并可对心肌显影强度进行定量研究.

    作者:杨军;郭启勇;任卫东;佟玉章;宋平梅;喻晓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卵巢肿物蒂扭转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血管蒂的超声表现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扭转血管蒂的声像图表现,评价无血流的血管蒂对附件组织的活性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用频谱多普勒超声探查有无动静脉血流频谱.如有血流,定为无扭转.如血管蒂是弯曲或螺旋状,而且无血流信号,则认为有扭转存在.结果 42例中有33例术前超声确诊有扭转,28例经手术证实.预测准确率为84.8%.结论通过声像图对血管蒂的观察来预测附件肿物有无蒂扭转比根据卵巢有包块和子宫直肠凹处见游离液准确率要高.

    作者:谢玉娴;侯东敏;吴青青;马小卿;陈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附3例报道)

    例1女,56岁.双下肢麻木4个月,伴双下肢无力、大小便障碍半月.查体:胸3椎体以下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I级.MRI扫描:胸3、4椎体平面硬膜外见2.0cm×1.0cm×1.0cm大小的卵圆形异常信号影,瘤灶T1WI呈稍低信号(图1),T2WI呈高信号,周围可见流空血管影,脊髓受压后移.MRI诊断:胸3、4椎体平面硬膜外占位,以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手术所见:胸3、4椎管平面左前方外侧见0.5cm×1.0cm×1.5cm大小的包块,质稍软,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周围血管丰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诊断: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孙清荣;罗勇;陈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SARS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胸部X线影像变化

    目的探讨SARS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胸部X线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SARS患者胸部X线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21~68岁.比较激素治疗前后肺部阴影的变化情况.结果 21例患者肺部阴影在25~60天内完全吸收或明显好转,平均为42.8±11.5天;2例患者肺部阴影逐渐扩大至两肺弥漫性渗出影死亡.激素治疗后肺部阴影变化可分为四种类型:①16例(69.5%)患者在应用激素后肺部阴影逐渐吸收;② 2例(8.7%)患者肺部阴影有所进展,3~4天后肺部阴影逐渐吸收;③ 3例(13.1%)患者在应用激素3~7天时肺部阴影较前无明显变化,之后肺部阴影逐渐吸收;④ 2例(8.7%)患者病变范围未见明显吸收,反而逐渐增大,后呈两肺弥漫性渗出影.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胸部X线影像变化多样,对观察疗效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彭靖;李坤成;梁志刚;于春水;李永忠;刘树良;卢洁;王志群;苏壮志;姚新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跖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报告

    患者男,12岁,左足背部肿痛9月余.查体;左足背部隆起,第二跖骨远端可触及一大小约3.0cm×2.0cm的表面光滑包块,质硬,边界不清,不能推动,无明显压痛,局部皮肤无溃料及颜色改变,皮温偏高,无静脉曲张.X线表现:左足第二跖骨远段见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区,病变长约2.2cm,宽约1.8cm,呈皂泡样改变,骨皮质明显膨胀变薄,内缘呈凹凸不平的浅弧状,边界清楚,内有稀疏骨嵴分隔,但未见明显异常钙化和骨化影,无骨膜反应和明显硬化边(如图).X线诊断:左足第二跖骨良性骨肿瘤,考虑:①骨巨细胞瘤;②内生软骨瘤.手术所见:左足第二跖骨头部有一大小约3.0cm×3.0cm的膨胀区,局部骨膜完整,其内见少量肉芽状物及淡红色液体.病理诊断:(左足第二跖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作者:黄婵桃;陈卫国;贾铭;闫慧敏;涂茜;廖昕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骨显像时淋巴瘤摄取99Tcm-MDP 1例报告

    患者男,49岁,因腰部扭伤后引起腰痛、胸痛1月余,干咳,发热1周,以纵隔占位性病变入院.体格检查:疲倦面容,左腋下可触及绿豆大淋巴结1个,腹肌紧张,腹部膨隆,压痛不明显.化验:白细胞14.69×109/L,红细胞2.83×1012/L,血红蛋白80×1012/L,血小板61×109/L,血沉30mm/h.MRI检查:①后纵隔、腹膜后、腹腔多发占位,考虑为淋巴瘤.②左侧胸腔积液.③脾大,多为淋巴瘤侵犯,并有坏死、出血.左侧胸腔穿刺:抽取液体1000ml,见淋巴细胞较多.临床诊断为淋巴瘤.因患者腰痛怀疑有骨转移,故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全身骨骼显示清晰,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缺损区.

    作者:禹晖;张智勇;张放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血液系统疾病腰椎和股骨骨髓的MRI研究

    目的探讨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的骨髓MRI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经病理证实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1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6例,骨髓纤维化(MF)6例,多发性骨髓瘤(MM)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3例,行腰椎、股骨中上段骨髓SE及增强、脂肪抑制各序列成像MRI检查,与同期骨髓像白血病细胞计数(BMT)对比分析.结果①腰椎、股骨骨髓MRI像AML 11例中有9例、ALL 3例、MF 6例、MM3例、AA 2例T1WI和/或T2WI呈弥漫性斑片状低信号.②CML 6例T1WI、T2WI全部呈弥漫性低信号变化,Gd-DTPA增强效果明显.③ALL 3例、AA 1例股骨骨髓MR像中T1WI 、T2WI呈不规则形低信号.结论 MRI能为血液疾病的确诊和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并有助于临床治疗和疗效的评价.

    作者:耿进朝;王荣峰;李明山;梶間敏男;伊藤勝陽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组织多普勒成像对正常胎儿房室环运动的研究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检测胎儿房室环的运动特征及其随孕龄变化情况的可行性.方法应用 TDI技术的彩色二维和脉冲方式观察67例正常胎儿四腔心切面的二、三尖瓣环运动,测量其收缩、舒张期运动的峰值速度;用传统多普勒显像测量舒张期二、三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并与舒张期房室环的运动测值进行比较.结果二、三尖瓣环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均随孕龄显著增大,舒张早、晚期房室环运动峰值速度之比(Ea/Aa)亦随孕龄显著增大,舒张晚期二、三尖瓣环峰值速度随孕龄增加的幅度较小;二尖瓣环的峰值速度明显小于三尖瓣环(P<0.01);Ea/Aa与瓣口血流峰值速度之比 E/A相关性较好.结论 TDI可用于检测胎儿二、三尖瓣环的运动及其随孕龄的变化,并可作为一种新的评价胎儿心功能的方法.

    作者:章鸣;周启昌;彭清海;范萍;高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动脉闭塞1例

    患者男,68岁,因反复头晕3年入院.超声显示:双侧椎动脉血管走行正常,右侧椎动脉内径约3.5 mm,起始部管腔内探及略强回声团块,彩色血流显示各椎间段管腔内均无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PW)测量无血流频谱;左侧椎动脉内径约3.8 mm,于3~4颈椎间PW测收缩期大血流速(PSV)23cm/s、血流量37ml/min,超声诊断为(图1):右侧椎动脉闭塞,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减低.DSA血管造影显示:右侧椎动脉完全闭塞(图2),左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60%(图3).

    作者:杜莉;辛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肺孤立良性结节的HRCT表现及病理基础研究

    目的探讨肺良性结节HRCT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直径≤3.0cm肺孤立良性结节HRCT图像边缘和内部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组织学对照研究,其中包括结核球15例,炎性假瘤10例,错构瘤10例,硬化性血管瘤2例,其他2例.结果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33例(85%),边缘清楚35例(90%),病理上多有包膜或周围肺膨胀不全带;浅分叶者25例(64%);粗长毛刺14例(36%),为小叶间隔炎性增厚或被牵拉的小血管;血管集束征13例(33%),为正常血管伸达病灶边缘或进入病灶;胸膜凹陷征13例(33%);卫星病灶13例(33%),为病灶周围肉芽肿或干酪坏死病灶.内部结构密度均匀者23例(59%);不均匀者16例(41%),钙化12例(30.7%),空洞6例(15%),多为向心性,裂隙样或新月样,内壁光滑.结论 HRCT能大程度反映肺良性结节边缘和内部病理特征,在肺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发挥主导作用.

    作者:伍建林;王圆圆;沈慧聪;王淼淼;王克礼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