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2岁.下腹部隐痛3个月,自觉下腹部有一包块.近一周感乏力、腹胀、尿频尿急.查体:腹膨隆,宫颈肥大,有一1cm×1cm之小息肉.于盆腔可触及一孕5个月大小肿块,质硬,活动度差,子宫附件界限不清.彩超示:子宫前位,形态尚规则,回声均匀.盆腹腔可探及回声紊乱结构,上界脐下两指,两侧几达盆壁,局部呈中强回声,部分回声偏低,边界不清,CDFI见星点状血流.盆腹腔见少许游离液体.CT平扫:盆腹腔内巨大密度不均占位,大小约13cm×17cm×16cm,边缘不规则,内部密度不均匀,CT值0~30Hu(图1).肿块右前
作者:黄志勤;李昕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男,20岁.无创伤及手术史,发现右侧锁骨上区无痛性包块1年,并呈缓慢地增大,颈向右侧弯曲和右上臂外展受限.胸部X线平片显示右侧胸腔顶部高密度肿块,境界清楚(图1).胸部CT平扫可见肿块内有高密度硬化灶和肋骨破坏(图2).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报告为纤维组织.胸部MRI显示右锁骨下动脉明显受压移位.
作者:罗青毅;覃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男,23岁,未婚.因发现右侧阴囊肿物10余天而就诊.查体:右侧阴囊稍肿大,于右侧睾丸上方可触及一肿物,直径约2cm,质地较硬,触痛明显,挤压无缩小,改变体位肿物大小无变化.
作者:张蓉;郑玉凤;刘倚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例1女,56岁.双下肢麻木4个月,伴双下肢无力、大小便障碍半月.查体:胸3椎体以下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I级.MRI扫描:胸3、4椎体平面硬膜外见2.0cm×1.0cm×1.0cm大小的卵圆形异常信号影,瘤灶T1WI呈稍低信号(图1),T2WI呈高信号,周围可见流空血管影,脊髓受压后移.MRI诊断:胸3、4椎体平面硬膜外占位,以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手术所见:胸3、4椎管平面左前方外侧见0.5cm×1.0cm×1.5cm大小的包块,质稍软,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周围血管丰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诊断: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孙清荣;罗勇;陈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女,60岁.右侧乳房乳头间歇性少量血性溢液15天.查体:右侧乳房未见乳头偏向收缩或内陷,挤压乳晕区,可见乳头单孔微量淡粉色液滴,乳晕区未扪及包块.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ESAOTE BIOMEDICA AU4彩色超声诊断仪,10MHz线阵探头,在右乳距乳头6.0mm处,主输乳管内,可见一纵径2.62mm,横径3.25mm,中等回声结节.结节形态欠规整,略呈椭圆形,表面不平滑,界限清楚.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及能量图均未显示彩色血流.结节有蒂与主输乳管管壁相连,蒂稍粗,宽径1.20mm(如图).用力挤压乳晕区,结节体积略缩小,纵径1.97mm,横径2.38mm,结节回声略增强.彩超诊断:右乳腺导管内原位癌.
作者:崔甦夫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男,49岁,因腰部扭伤后引起腰痛、胸痛1月余,干咳,发热1周,以纵隔占位性病变入院.体格检查:疲倦面容,左腋下可触及绿豆大淋巴结1个,腹肌紧张,腹部膨隆,压痛不明显.化验:白细胞14.69×109/L,红细胞2.83×1012/L,血红蛋白80×1012/L,血小板61×109/L,血沉30mm/h.MRI检查:①后纵隔、腹膜后、腹腔多发占位,考虑为淋巴瘤.②左侧胸腔积液.③脾大,多为淋巴瘤侵犯,并有坏死、出血.左侧胸腔穿刺:抽取液体1000ml,见淋巴细胞较多.临床诊断为淋巴瘤.因患者腰痛怀疑有骨转移,故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全身骨骼显示清晰,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缺损区.
作者:禹晖;张智勇;张放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女,33岁,因反复发热1个半月入院超声检查(见图):子宫受右附件区包块推挤下2/3显示不清晰,靠宫颈处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右侧附件区可见一类圆形不均质的回声光团,大小8.1cm×7.4cm,边界清晰,内可见一类圆形的稍强回声光团,大小3.2cm×2.7cm,后伴弱声影,且随体位移动,其周边充满密集的点状稍低回声.右肝胆管均可见条形的强光带,后伴宽大声影,近端官腔均扩张.超声提示:①右附件区混合性病灶,考虑畸胎瘤可能.②右肝内胆管多发结石.术后诊断:子宫多发肌瘤内合并化脓性感染.病理诊断: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合并感染出血坏死.
作者:赵晓虹;甘科红;陈越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 资料与方法超声检查89例病人共计102个结节,女88例,男1例,大年龄78岁,小25岁.按超声诊断结果分为四类:明显良性结节40例,随诊一年以上,良性肿瘤22例(其中乳腺纤维瘤2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可疑恶性结节16例,乳癌11例.后三者均同时行X线照像及近红外乳透,并有手术切除病理回报结果.第一类明显良性结节者行X线和/或近红外乳透,彩超追踪,未手术.
作者:陶桂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食管癌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食管中下段,我们在工作中遇见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张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例1,孕妇,28岁,孕39周,第3次行产前检查,无近亲结婚、药物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超声所见:双顶径11.5cm侧脑室对称,第四脑室扩大,内见6.8cm×3.4cm液性暗区,小脑半球受压并分裂,形成角度成V字型(图1),羊水适中,余未见异常.B超提示:Dandy-Walker畸形.引产后见头大畸形,尸检发现:后颅窝被一巨大囊肿占据,小脑半球发育较小,蚓部几乎缺如.
作者:安秀丽;张妹;徐莹莹;马瑞琴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男,26岁,因车祸伤入院.患者无法排尿,导尿管亦无法插入膀胱.X线检查:双侧耻骨均可见低密度骨折线,其中一处对位对线不良,盆腔内未见积气征象,膀胱中度充盈,形态无异常.行CT平扫示:双侧耻骨骨折,并于盆腔内可见游离骨片影,膀胱中等程度充盈,轮廓及形态未见异常,壁光滑均一,无明显破裂征象,膀胱左外前方可见少量液性密度影.遂通过导尿管逆行注入2%泛影葡胺溶液100 ml后,行造影CT检查:膀胱内无造影剂显影,膀胱前方、左侧及左后方可见高密度造影剂影与液性密度的混合影(见图),尿生殖膈以下层面未见造影剂显影.CT诊断:①双侧耻骨多发骨折;②后尿道断裂.手术所见:尿生殖膈红肿,有少量积血,并可见尿道膜部断裂.
作者:曹明阁;惠华;张殿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男,68岁,因反复头晕3年入院.超声显示:双侧椎动脉血管走行正常,右侧椎动脉内径约3.5 mm,起始部管腔内探及略强回声团块,彩色血流显示各椎间段管腔内均无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PW)测量无血流频谱;左侧椎动脉内径约3.8 mm,于3~4颈椎间PW测收缩期大血流速(PSV)23cm/s、血流量37ml/min,超声诊断为(图1):右侧椎动脉闭塞,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减低.DSA血管造影显示:右侧椎动脉完全闭塞(图2),左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60%(图3).
作者:杜莉;辛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男,65岁.腹胀,乏力,食欲不振1个月,呕血3天.体检:BP 16.0/10.6kPa,腹水征(+),全腹无压痛.B超:肝周及肠袢间均见液性暗区,较大厚度为8.8cm,内可见絮状回声漂浮,耻骨联合上方距皮下1.0cm处见7.0cm×5.6cm×7.3cm的中、低、强不均匀混合包块,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不随呼吸上下移动.
作者:张大伟;刘洪;胡志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男,12岁,左足背部肿痛9月余.查体;左足背部隆起,第二跖骨远端可触及一大小约3.0cm×2.0cm的表面光滑包块,质硬,边界不清,不能推动,无明显压痛,局部皮肤无溃料及颜色改变,皮温偏高,无静脉曲张.X线表现:左足第二跖骨远段见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区,病变长约2.2cm,宽约1.8cm,呈皂泡样改变,骨皮质明显膨胀变薄,内缘呈凹凸不平的浅弧状,边界清楚,内有稀疏骨嵴分隔,但未见明显异常钙化和骨化影,无骨膜反应和明显硬化边(如图).X线诊断:左足第二跖骨良性骨肿瘤,考虑:①骨巨细胞瘤;②内生软骨瘤.手术所见:左足第二跖骨头部有一大小约3.0cm×3.0cm的膨胀区,局部骨膜完整,其内见少量肉芽状物及淡红色液体.病理诊断:(左足第二跖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作者:黄婵桃;陈卫国;贾铭;闫慧敏;涂茜;廖昕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 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1999年9月至2003年1月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的小肺癌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7.3岁.查体或检查其他疾病发现无症状者13例,咳嗽20例,气短4例,胸痛5例,咯血3例,声嘶1例,发热1例.使用Siemens Somatom系列CT机定位,美国MD公司TECH型套管针穿刺病灶,经CT扫描确认套管针进入病灶后,选用21G、18G或16G自动活检针取材3~5次,送涂片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
作者:李如迅;李彩英;时高峰;许茜;郑晓君;王亚宁;张金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男,36岁.因发作性胸痛24天、加重11天入院.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急性前壁心梗.心脏彩超检查:左室增大、余房室腔大小及大血管内径正常,左室腔内心尖部可见一范围约2.5cm×2.7cm中等回声光团附着(图1,2),光团内回声欠均质,随室壁而运动,心尖部及左室前壁心肌运动明显减低,左室射血分数正常(EF:57%).心脏彩超诊断:符合冠心病急性前壁心梗改变,左室心尖部异常光团附着(提示附壁血栓).冠状动脉造影报告:前降支(LAD)排空慢、TIMI 2级血流,左主干(LM)、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未见狭窄.
作者:梁会泽;魏相东;何薇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男,40岁.因发现心脏杂音35年,活动后胸闷、气急2个月余入院.2003年3月下旬无明显诱因患者出现劳累后胸闷气急,爬2层楼即症状明显,未就诊.
作者:李白翎;李莉;徐志云;庄聪文;林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女,11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年收入我院心胸外科.查体:心界增大,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3~4/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显示:右房室明显增大,左房室偏小.肺动脉内径增宽.冠状静脉窦增粗.右上肺静脉开口于右房后上部,开口径10mm(图1);左上、下肺静脉开口于右房冠状静脉窦口附近;右下肺静脉显示不清楚.房间隔连续中断15mm(图2).彩色多普勒显示:房缺处右向左低速过隔分流,右上及左肺静脉血流入右房(图3).提示:先天性心脏病:①心内型完全肺静脉畸型引流(ⅡA+ⅡB);②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手术所见:右房室巨大,右上肺静脉引入界沟之前,右下肺静脉从下腔静脉内后方上行汇入冠状窦.左上、下肺静脉汇入冠状窦内.冠状窦明显扩张,切开右房见巨大右房腔与扩大的冠状静脉窦腔融合为共同的巨大心房腔,可见左、右肺静脉若干汇入.房间隔卵圆孔缺损10mm.
作者:陈娇;唐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男,68岁,主因发热伴右侧髋腹部疼痛4月就诊,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右侧髋腹部疼痛,发热无规律,高热时伴寒战.右侧髋部及右下腹持续性钝痛,阵发加剧,痛剧时大汗,向右腰背放射.查体:右下腹压痛,可及4cm×6cm波动性包块,表面不平,边界不清,质韧,既往高血压20年,实验室检查:血沉:76mm/L,余未见异常.
作者:王淑梅;刘丙木;南俊祥;田春英;刘艳茹;王国泉;马聪敏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 资料与方法27例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22~75岁.有明确外伤史12例,双膝关节一侧半月板发病5例,双膝两侧半月板发病2例,单膝一侧半月板发病13例.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单膝或双膝关节疼痛,活动膝关节疼痛加剧,部分病例关节肿胀,轻度变形,关节活动有弹响,关节间隙压痛、膝关节屈曲挛缩与股内侧肌萎缩.
作者:李宏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静脉注射自制造影剂进行心肌造影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超声粉碎仪振荡5%白蛋白和低分子右旋糖酐(40)混合溶液,加入全氟化碳(C3F8)气体自制声学造影剂;应用HP 5500超声诊断系统,选择左室短轴乳头肌切面,采用Contrast程序,双触发间歇二次谐波成像,对14条正常犬进行32次经静脉心肌造影,应用自编Matlab软件可以定量进行心肌造影强度分析.结果 32次经静脉注射自制造影剂后31次获得满意的心肌显影.左室各壁心肌显影大视频密度值为49.4±17.3至117.3±23.4,明显高于本底对照(18.6±8.11至86.3±15.66,P<0.01).结论经静脉注射自制造影剂可以成功地进行心肌造影并可对心肌显影强度进行定量研究.
作者:杨军;郭启勇;任卫东;佟玉章;宋平梅;喻晓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检测诊断超声不同频率,相同时间照射后对早孕小鼠胚胎组织细胞凋亡影响的差别.方法应用频率3.5MHz和频率6.5MHz的探头固定持续照射孕鼠腹部,不同频率的照射组又分为0min组,5min组,15min组,30min组,24小时后取出标本,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不同频率照射后DNA片段情况.结果频率为3.5MHz探头照射组,均出现凋亡梯形,且随时间的延长,梯形越明显;频率为6.5MHz照射组,15min照射组开始出现凋亡梯形,30min照射组凋亡梯形更趋明显.结论不同频率诊断超声持续照射小鼠胚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胚胎组织细胞凋亡,预测使用经阴道高频超声探头检查在诊断中相对更安全.
作者:王锦惠;刘立民;魏濬;雷海胜;贾胜斌;乔中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方法应用Toshiba Aquilion型多层螺旋CT扫描仪对26例脑梗死病人进行3D-CTA检查,分别对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进行检测并评估.结果发现大脑中动脉闭塞或狭窄17例,大脑后动脉闭塞或狭窄2例,椎动脉狭窄1例.6例未见血管异常,其中5例为多发性腔隙梗死.全部26例病人中,只见到1例动脉内壁不光滑,未见到斑块、钙化、溃疡及血栓形成.结论脑梗死的病因可能以栓塞为多见;3D-CTA具有灵活的三维影像后处理功能,能提供脑血管病的多方面信息,是诊断脑梗死的重要工具之一.
作者:高旭光;张福鼎;朱玉森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颅内神经元及神经元与神经胶质混合性肿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8例病人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神经元及神经元与神经胶质混合性肿瘤,回顾分析其MRI资料.结果神经节细胞瘤MRI的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无占位效应;神经节细胞胶质瘤MRI特征性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病变伴有壁内结节,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注射Gd-DTPA后,囊壁及结节增强;胚胎发育不良神经上皮肿瘤表现轻度占位效应,无瘤周水肿,病灶位于皮层,可有皮层下白质受累,边界清楚,肿瘤呈分叶状或脑回状外观,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少数病例表现轻度增强.结论神经元及神经元与神经胶质混合性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癫痫发作为常见症状,MRI检查对确定诊断有重要价值,但须综合考虑临床资料,方能减少误诊率.
作者:郝晶;李坤成;杨小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旋转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8例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明显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作者:徐力扬;李京雨;张强;刘明;陈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对儿童颞叶癫痫进行前瞻性MRI研究分析,探讨儿童颞叶癫痫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对127例临床和脑电图检查诊断为颞叶癫痫的儿童进行MRI多序列成像,分析研究颞叶的形态结构、信号并判断海马有无萎缩性改变.结果 127例颞叶癫痫患儿中,9例(7.1%)海马有萎缩性改变,且在T2加权成像和液体率减恢复(FLAIR)成像上呈高信号.9例中,6例伴有海马受累同侧颞叶信号异常;3例伴有同侧颞叶皮层结构不良;1例伴有同侧颞叶萎缩.结论颞叶中内侧硬化是儿童颞叶癫痫的一个相对少见原因,受累侧海马MRI表现为萎缩和信号异常,同时常伴海马外颞叶结构受累.
作者:李文华;张永平;俞炬明;何慧瑾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MRI与MRA表现,并评价MRA表现与影像学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37例经临床证实的SAE患者,对其进行MRI平扫及MRA检查,并对二者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RI表现为侧脑室前后角、体部周围、放射冠、半卵圆中心片状长T1长T2信号,其中影像学Ⅰ型15例、Ⅱ型15例、Ⅲ型7例.其他征象包括脑萎缩、腔隙性脑梗塞、脑出血.MRA可见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轻度12例、中度15例、重度10例.结论 MRI可清楚显示SAE范围,MRA可观察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并作为脑血管损害的证据.但本组资料所示影像学分型与MRA所见的动脉硬化严重程度之间缺乏相关性.
作者:姜涛;张雪林;刘杏元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 99Tcm双光乙酯(ECD)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与CT扫描在小儿脑积水的影像特征,并评价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10例正常对照组和20例确诊的脑积水患儿进行99Tcm-ECD SPECT脑血流显像,且同时行CT扫描.结果 99Tcm-ECD SPECT示:20例脑积水患儿中19例显像异常,异常率为95%,其中显示脑室扩大者8例(40%).19例脑灰质异常者分别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单侧或双侧、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局灶性或弥漫性的放射性减低区,异常减低区的范围大小、数目、程度与临床病情相关.CT扫描:16例呈脑室扩大,5例为双侧额顶叶蛛网膜下腔扩大,而未见皮层缺损.结论脑积水患儿99Tcm -ECD SPECT脑显像可出现单个或多个部位、不同程度的低血流灌注区,该显像可用于判断患儿的脑功能状态及智能发育,但对脑室扩大常分辨不清;CT可清晰的显示脑积水状态及解剖结构变化,但不能提示脑血流情况,二者结合对确定脑积水的诊断、治疗和评价脑功能状态以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宋锦宁;张芬茹;王茂德;刘守勋;冯新利;胡国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应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研究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途径.方法经MRA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者40例,MRA上脑血管无异常表现60例为对照组,分析其MRA、MRI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颈内动脉分叉以上狭窄或闭塞,病变血管59支.疾病组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同侧后交通动脉MRA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显示同侧后交通动脉增粗28支(47.5%).疾病组前交通动脉MRA出现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同侧软脑膜吻合支显示率为47.5%(28/59).MRA上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硬脑膜吻合支显示不良,对基底节区MMD血管显示好.结论 MRA无创、安全、整体性好,可从形态和功能上评价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的形成方式与程度,能为该病的诊断、治疗、预后提供较全面的评价,可列为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赵云辉;马著彬;高新疆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 胰腺癌SCTA检查方法1.1 检查前准备检查前口服2%的泛影葡胺800ml,于检查前30min和检查时分二次服完,以显示胃和十二指肠,了解胰腺癌对胃和十二指肠的侵犯情况.但据Richter等[1]研究发现,采用阴性对比剂如清水可以更好地显示胃、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乳头和十二指肠的胰腺交界面,对于鉴别十二指肠乳头癌和胰腺癌有帮助,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胰腺癌侵犯胃、十二指肠的情况.另外阳性对比剂泛影葡胺容易产生伪影,不利于二维或三维的血管重建.
作者:夏瑞明;章士正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恶性肿瘤致死率中占第二位,且仍在逐年上升.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作为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首选方法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多使用碘化油作为栓塞剂,但是,TACE后仅有25%的肿瘤能够完全坏死,因此,治疗后随访观察、判定疗效对制订进一步的治疗方案非常必要[1].在碘化油作为栓塞剂之前,CT是评价介入治疗疗效的好方法[2],随着碘化油在临床的应用,高密度的碘化油沉积造成存活肿瘤组织被掩盖,使CT很难真正评价疗效.寻找准确评价疗效的影像学方法是多年来很多学者的研究方向,作者复习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闫东;李槐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应用MRI扫描成像技术和血管成像方法对肝移植进行术前综合评价,为肝移植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拟行肝移植的29例患者进行MRI成像、肝胰胆管水成像,肝脏体积测量和动态3D血管成像,处理和分析成像结果,以明确肝脏病变性质与范围,病肝体积以及肝脏动静脉及门静脉情况.结果 29例肝移植患者中肝硬化10例,肝恶性肿瘤1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例,布加综合征1例,多囊肝1例.出现肝动脉变异5例,其中2例肝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2例起自腹腔干,1例起自胃左动脉.门静脉栓子6例,其中癌栓5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例,1支或2支肝静脉栓塞7例,肝体积明显缩小5例.结论应用正确的MRI扫描方法可充分显示肝脏病变的范围与性质,明确肝脏体积,采用动态3D血管成像方法可明确显示肝动脉起源,门静脉有无栓子,肝静脉是否通畅,为肝移植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作者:王宏;吕剑;梁立武;董玉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本组胃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提高多层螺旋CT在胃癌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40例胃癌病人的MSCT轴位图像和重建的SSD、4-D、MIP及仿真内镜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分别对各病例进行诊断及术前评估并与其相应的胃肠钡餐及胃镜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所有病人的诊断符合率为100%,TNM分期的准确性为90.00%,其仿真内镜结果与胃镜结果基本吻合.结论多层螺旋CT在胃癌的诊治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作者:王锡明;武乐斌;王涛;李振家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本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提高CT对本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诊断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有上腹部转移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CT表现.结果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CT征象,主要有上腹部淋巴结转移,邻近脏器的侵犯,血管、腹膜、种植转移及血道转移.结论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虽有相同的CT征象,但亦有各自的特点.
作者:杨振燕;吴元佐;郑少强;席芊;唐俊军;张蕾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进一步了解纵隔静脉异常的CT表现和意义.方法收集胸部增强CT上出现纵隔静脉异常者34例,均作回顾性重建,成像参数(准直/有效层厚/重建间隔)为2.5mm/3.2mm/1.6mm或5mm/6.5mm/2mm,并作容积成像和曲面重建处理.结果 34例静脉异常可分为5种类型,包括左侧上腔静脉16例、左头臂静脉与奇-半奇静脉系统异常连接14例、左下肺静脉曲张2例、奇静脉瘤1例以及异常引流肺静脉1例.容积成像很好地显示异常,曲面重建有效地补偿前者没有曲面的不足.结论常规胸部CT增强结合回顾性重建容积成像可以有效显示各种静脉异常,正确认识这些异常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李惠民;肖湘生;于红;李成洲;刘士远;杨春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肺良性结节HRCT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直径≤3.0cm肺孤立良性结节HRCT图像边缘和内部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组织学对照研究,其中包括结核球15例,炎性假瘤10例,错构瘤10例,硬化性血管瘤2例,其他2例.结果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33例(85%),边缘清楚35例(90%),病理上多有包膜或周围肺膨胀不全带;浅分叶者25例(64%);粗长毛刺14例(36%),为小叶间隔炎性增厚或被牵拉的小血管;血管集束征13例(33%),为正常血管伸达病灶边缘或进入病灶;胸膜凹陷征13例(33%);卫星病灶13例(33%),为病灶周围肉芽肿或干酪坏死病灶.内部结构密度均匀者23例(59%);不均匀者16例(41%),钙化12例(30.7%),空洞6例(15%),多为向心性,裂隙样或新月样,内壁光滑.结论 HRCT能大程度反映肺良性结节边缘和内部病理特征,在肺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发挥主导作用.
作者:伍建林;王圆圆;沈慧聪;王淼淼;王克礼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胸部并发症的X线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胸部并发症的临床与X线表现,实验室和超声检查结果.结果肾移植术后胸部并发症主要为肺部感染,X线表现可分为4型:大叶性肺炎型36例(53%),支气管肺炎型26例(38%),栗粒型3例(4%),结节型2例(3%).其致病菌多为肺炎球菌30例(44%),其次为真菌22例(32%),结核杆菌11例(16%)和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6%).另外67例患者中还发现伴有心脏改变23例(30%),胸腔积液11例(16%)和胸膜增厚3例(4%).结论肺部感染是肾移植术后胸部主要的并发症,X线平片是诊断该病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对指导治疗和判定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罗青毅;鲁宏;龚水根;王毅;罗香国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背向散射积分(IBS)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比分析3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2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数量和性质、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背向散射积分校正值(IBS%)的差别.结果 AMI组和UAP组软斑检出率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其IBS%值显著低于SAP组和对照组(P<0.001);IMT值AMI组、UAP组和SAP组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明显不同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IBS可以客观、定量评价颈动脉斑块性质,可能为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和冠心病预防措施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检测手段.
作者:宋月霞;王建华;刘兰燕;李路明;邢恒国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利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正常冠状动脉成像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采用3D FLASH压脂序列,心电触发、屏气状态下分别行左、右冠状动脉成像;经后处理得到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脉的图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且测量血管分支显示长度.结果对其中26例健康志愿者的104支冠状动脉分支进行了分析,85支血管较满意显示(评分在3分以上),其中左前降支26例和右冠脉26例均满意显示,左主干和左回旋支显示满意者分别为21例和12例.血管显示长度:左主干(1.54±0.31)cm、左前降支(6.64±0.54)cm、左回旋支(2.46±0.98)cm、右冠脉(9.75±1.14)cm.显示血管分支长度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近似.结论对比增强磁共振技术可用于冠状动脉成像,但存在一些技术障碍.
作者:张兆琪;马晓海;晏子旭;赵轶柯;范占明;吕飙;贺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检测胎儿房室环的运动特征及其随孕龄变化情况的可行性.方法应用 TDI技术的彩色二维和脉冲方式观察67例正常胎儿四腔心切面的二、三尖瓣环运动,测量其收缩、舒张期运动的峰值速度;用传统多普勒显像测量舒张期二、三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并与舒张期房室环的运动测值进行比较.结果二、三尖瓣环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均随孕龄显著增大,舒张早、晚期房室环运动峰值速度之比(Ea/Aa)亦随孕龄显著增大,舒张晚期二、三尖瓣环峰值速度随孕龄增加的幅度较小;二尖瓣环的峰值速度明显小于三尖瓣环(P<0.01);Ea/Aa与瓣口血流峰值速度之比 E/A相关性较好.结论 TDI可用于检测胎儿二、三尖瓣环的运动及其随孕龄的变化,并可作为一种新的评价胎儿心功能的方法.
作者:章鸣;周启昌;彭清海;范萍;高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先天性主动脉弓部畸形(包括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中断、主动脉弓褶曲等)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17例手术证实存在主动脉弓部畸形的患者,先后行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和超声检查,评价MR检查图像质量,比较二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两种方法测量的数据与术中病理结果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图像质量较高,诊断各种主动脉弓部畸形准确率略优于超声,测量11例主动脉缩窄和弓中断患者的畸形位置和主动脉内径与术中病理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尽管样本量较小,但可以初步证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主动脉弓部畸形一类疾病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兆琪;吕飙;马晓海;范占明;赵轶柯;晏子旭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通过肱动脉段流速曲线变化推断上肢动脉近端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30例受检者60条上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29条上肢动脉近端存在显著狭窄.超声分别以肱动脉段收缩期峰值流速值(PSV)、收缩期加速度值(AC)、肱动脉段流速曲线形态异常为标准预测上肢动脉近端病变.结果以肱动脉段AC值≤4m/s2 为标准,预测上肢动脉近端显著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100%,97%.以肱动脉段单峰流速曲线出现来预测上肢动脉近端显著狭窄,敏感性为79%,但特异性达到100%.结论分析肱动脉段流速曲线形态和定量参数,可推断上肢动脉近端的显著狭窄或闭塞.
作者:韩红;王文平;丁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对比研究手描法和声学定量技术对二维超声心动图左室短轴不同切面的面积变化分数.方法用手动轨迹球法和声学定量技术对30例二维超声心动图不同左室短轴切面的面积变化分数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左室功能正常者,左室不同短轴切面的面积变化分数相近,两法测量的面积变化分数相关良好.结论声学定量技术和手描法测得的不同左室短轴切面的面积变化分数有很好的相关性.
作者:钟敬泉;刘培良;张庆华;隋文乐;李艳;张薇;张运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颈横动脉的超声检测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50条正常人的颈横动脉进行检测.结果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颈横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发出的占68%;能显示出甲状颈干占30%;有1例右侧可见两条颈横动脉直接起自锁骨下动脉,占2%.颈横动脉起始部内径分别为2.32±0.60mm(L),2.43±0.58mm(R).血流频谱显示呈快速二相波或三相波.结论超声可以很好地显示颈横动脉起始、走行方向等形态学特征及血流动力学信息.在头面部、颈部及口腔外科术的术前超声检查对临床的病例筛选及选择手术方法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智贤;臧毅;张莉;张步林;农晓玲;刘达恩;卢月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扭转血管蒂的声像图表现,评价无血流的血管蒂对附件组织的活性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用频谱多普勒超声探查有无动静脉血流频谱.如有血流,定为无扭转.如血管蒂是弯曲或螺旋状,而且无血流信号,则认为有扭转存在.结果 42例中有33例术前超声确诊有扭转,28例经手术证实.预测准确率为84.8%.结论通过声像图对血管蒂的观察来预测附件肿物有无蒂扭转比根据卵巢有包块和子宫直肠凹处见游离液准确率要高.
作者:谢玉娴;侯东敏;吴青青;马小卿;陈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能量显像(TV-CDE)在卵巢小肿块(直径≤3cm)诊断的应用.方法 105例由TV-CDE诊断的卵巢小肿块患者,其中包括67例非赘生性肿块(长期随访证实),38例赘生性肿块(经手术病理证实,良性肿瘤31例,恶性肿瘤7例).结果卵巢非赘生性小肿块及良性小肿瘤以周边血流或隔上血流为主,呈条状或星点状;卵巢恶性小肿瘤以实质或乳头上血流为主,呈网状或树枝状.结论 TV-CDE能完整、清晰地显示卵巢恶性小肿瘤的内部血管树(网),为卵巢小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向红;吕永泉;宋建兵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超声检查在子宫圆韧带囊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对1组7例子宫圆韧带囊肿患者的临床与超声表现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均在手术前由超声检出腹股沟区囊性包块,其中2例合并有腹股沟斜疝未被超声检出.子宫圆韧带囊肿的诊断要点有:①超声图像所显示的囊性包块的走行、与周邻结构的关系符合子宫圆韧带的解剖位置;②改变体位时包块触诊可以变小,但不消失,超声图像上包块的大小、形态也不会因体位改变而有明显变化.结论结合子宫圆韧带囊肿的临床表现,超声可对该病做出明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贺声;王育红;蔡春儒;郑淑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核磁共振数据统计处理的灰度平均法(intensity average method,IAM),该方法可在大脑反应完全未知的情况下,检测经过某些刺激时大脑何时出现反应、这些反应将持续多长时间,反应趋势如何,并且可以检测出不同样本在相同刺激下反应的差异.同OTCA和MTCA统计方法相比较,该方法算法简洁、计算量小、计算速度快、原始数据可不经过预处理,而且可以在没有任何经验知识的情况下,得到不同类型人对某种相同刺激的不同敏感程度.
作者:张颖;罗森林;张铁梅;陈敏;周天罡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进行骨科X线图像的边缘检测.方法对X线图像进行数字化和滤波后,使用常规的边缘检测算子对图像进行处理,结合不同算子的原理进行结果分析,然后在对比实验中使用基于数学形态学的边缘检测方法.结果各种边缘检测算子获得不同的结果,经对比讨论后,可见使用数学形态学方法的结果较好.结论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方法适用于骨科X线图像的处理.
作者:韦巍;王国荣;蔡道章;姜立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设计基于个人微机的医学图像采集、传输系统.方法以Windows 98为平台,通过Visual C++作为编程工具,并在图像传输过程中设计了标记、验证的方法以避免图像失真.结果通过硬件设计以及软件编程,个人微机可以完成医学图像的采集、传输.结论通过个人微机进行图像传输,既有利于用户使用,又降低了设备成本.
作者:梁志刚;李坤成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的骨髓MRI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经病理证实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1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6例,骨髓纤维化(MF)6例,多发性骨髓瘤(MM)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3例,行腰椎、股骨中上段骨髓SE及增强、脂肪抑制各序列成像MRI检查,与同期骨髓像白血病细胞计数(BMT)对比分析.结果①腰椎、股骨骨髓MRI像AML 11例中有9例、ALL 3例、MF 6例、MM3例、AA 2例T1WI和/或T2WI呈弥漫性斑片状低信号.②CML 6例T1WI、T2WI全部呈弥漫性低信号变化,Gd-DTPA增强效果明显.③ALL 3例、AA 1例股骨骨髓MR像中T1WI 、T2WI呈不规则形低信号.结论 MRI能为血液疾病的确诊和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并有助于临床治疗和疗效的评价.
作者:耿进朝;王荣峰;李明山;梶間敏男;伊藤勝陽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MRI所显示的骨肉瘤大小与p53表达及患者三年存活之间的关系,探讨MRI影像能否反映骨肉瘤的生物学行为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术前MRI各序列上的(SE序列T1WI、T2WI,STIR,增强后T1WI)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显示的肿瘤大小进行仔细测量,与X线平片、手术结果对照,对反应骨肉瘤生物学行为的p53表达进行分析,并与术后三年随访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运用Spearman's非参数检验分析,MRI显示的肿瘤大横向径值比、横径/纵径比与三年生存随访结果、p53表达之间无相关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显示的骨肉瘤大小不能作为判断骨肉瘤恶性程度的指标之一.
作者:张蕾;杨振燕;汤如勇;梅炯;靳令金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比较磁共振轴位图像和水成像对尿路梗阻性病变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尿路梗阻性病变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9~86岁.所有病例均使用GE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检查,采用SSFSE序列和FRFSE序列重T2WI技术作磁共振尿路成像及轴位磁共振成像等检查.结果①20例病人中有输尿管癌4例(双侧1例),膀胱癌5例,肾盂癌2例,肾、输尿管结石6例,其他3例.②MRU检查20例显示梗阻部位19例,提示占位征象4例,梗阻端占位性病因诊断率为16.7%.而轴位MRI图像显示占位性改变16例次,并同时显示管壁异常,占位性梗阻的病因诊断率为66.7%.结论 MRU可以直观地显示尿路的梗阻部位和程度,但对梗阻端的结构显示欠佳;而轴位MRI图像则能清楚地显示梗阻端的内部结构和外围关系,弥补了MRU的不足,因此轴位MRI图像在MRU对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中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作者:丁建平;王霄英;周良平;王振忠;蒋学祥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提高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对15例囊性肾癌病人的B超、CT检查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经健康体查B超发现肾囊性病变12例,因其他疾病而发现3例.初次B超拟诊囊性肾癌8例、单纯性肾囊肿7例.螺旋CT扫描全部病灶为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后囊壁内侧面不规则密度增高或结节样密度改变.全部病人经手术治疗,病理检查为肾细胞癌.结论对于肾脏的囊性病变,如果B超或CT检查不能确立为单纯性囊肿,临床上应考虑为囊性肾癌并积极处理.
作者:熊永红;陈孝岳;王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用超液态碘油选择性栓塞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s方法经股动脉穿刺,治疗17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将导管通过髂内动脉选择性进入子宫动脉,注入超液态碘油和明胶海绵条,阻断子宫供血.结果血管造影可见双侧子宫动脉增粗,子宫血管走向紊乱,呈网格状,子宫呈球形增大,动脉栓塞后,血流中断,术后6个月随访,子宫体积平均缩小24.1%,76.4%患者痛经消失,23.5%明显缓解,第二个月经周期月经量恢复正常.结论选择性子宫动脉碘油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创伤小,临床效果好的新方法.
作者:刘栋志;吉光辉;蒋荣;毕朝燕;荣嵘;郭杰丽;晏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FEP-BY01型HIFU肿瘤治疗机治疗胰腺癌16例.结果经HIFU治疗后83%(10/12)患者疼痛症状缓解,9例治疗后肿瘤组织超声回声出现增强,肿块缩小率为18%(3/16).治疗期间,除有5例出现程度不同的腹痛、腹泻、食欲减退等症状外,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HIFU可作为胰腺癌的一种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作者:吴曙军;黄培;杨柯列;胡明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肾囊肿介入治疗前后肾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30例肾囊肿介入治疗前后的主肾动脉(SRA1)和段动脉(SRA2)及叶间动脉(SRA3)的多普勒频谱,并与2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与正常人比较,肾囊肿患者治疗前肾动脉Vs、Vd、Vm及RI、PI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各值降低,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介入超声治疗肾囊肿是一种简便、有效、安全的方法,多普勒超声检测肾动脉血流为肾囊肿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作者:王锡斌;赵春梅;许洪明;代林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神经根周围阻滞治疗椎间盘源性腰骶神经根痛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有腰腿痛的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取CT引导下神经根周围注射皮质类固醇加局麻药,观察患者腰骶神经根痛的变化情况.结果 79例均成功完成CT引导下的神经根阻滞术,43例完成了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其中25例(58.1%)效果好,11例(25.6%)效果较好,7例(16.3%)效果较差.结论 CT引导下神经根周围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腰骶神经根痛,操作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微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廖正银;赵红;张金山;肖越勇;范志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国产ZQ型腔静脉支架(ZQS)治疗布-加综合征(BCS)下腔静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161例BCS下腔静脉病变,在闭塞开通术及球囊扩张术的基础上,置入国产ZQS.结果 161例共置入ZQS 165枚.其中置入3节ZQS者153例(含4例置入2枚3节ZSQ者),置入2节ZQS者6例,置入4节ZQS者1例.ZQS置入成功者157例,成功率为97.5%.失败者4例,占2.5 %.失败原因为支架位置不正或/和展开不良.与支架置入相关的并发症1例,为支架置入后急性血栓形成.随访3~60个月(平均28.9月),6例出现再狭窄.结论国产ZQ型腔静脉支架治疗BCS下腔静脉病变安全、有效,可以替代同类进口产品.
作者:苏洪英;徐克;祖茂衡;赵金旭;崔进国;杨学良;冯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人体的简单系统与简单人体巨系统,指明简单人体巨系统比简单人体系统复杂,但仍然是一种理论模型.然后给出了简单人体巨系统的基本概念-熵的几种表达:主要是玻尔兹曼熵、概率测度熵、简单人体巨系统熵定义和简单人体巨系统熵对人体系统的描述.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胸片的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临床确诊的SARS病人的胸片,观测不同时期病变的位置、形态、数量、面积及密度的动态变化.结果在首次胸片上,54例中,单侧受累33例,其中5例在随访胸片中转变为双侧受累:双侧受累者21例,以下肺野(64.82%)和肺中带(94.44%)多见.病变形态演变具有3种模式,以斑片状-片絮状-局部肺纹理增粗-完全吸收模式(64.82%)多见.病变数量演变包含5种模式,以单片型(40.74%)多见.病变面积演变包括单峰型(79.63%)、双峰型(12.96%)和持续恶化型(7.41%).病变密度演变包含单峰型(57.69%)、双峰型(29.49%)、三峰型(7.69%)和持续恶化型(5.13%).病程和病变占整个肺野大比例在病变形态、数量、面积和密度的不同演变类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SARS病人胸片的演变具有一定规律,演变模式对患者预后具有提示作用.
作者:于春水;李坤成;李永忠;梁志刚;刘树良;卢洁;王志群;苏壮志;姚新宇;彭靖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SARS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胸部X线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SARS患者胸部X线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21~68岁.比较激素治疗前后肺部阴影的变化情况.结果 21例患者肺部阴影在25~60天内完全吸收或明显好转,平均为42.8±11.5天;2例患者肺部阴影逐渐扩大至两肺弥漫性渗出影死亡.激素治疗后肺部阴影变化可分为四种类型:①16例(69.5%)患者在应用激素后肺部阴影逐渐吸收;② 2例(8.7%)患者肺部阴影有所进展,3~4天后肺部阴影逐渐吸收;③ 3例(13.1%)患者在应用激素3~7天时肺部阴影较前无明显变化,之后肺部阴影逐渐吸收;④ 2例(8.7%)患者病变范围未见明显吸收,反而逐渐增大,后呈两肺弥漫性渗出影.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胸部X线影像变化多样,对观察疗效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彭靖;李坤成;梁志刚;于春水;李永忠;刘树良;卢洁;王志群;苏壮志;姚新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患者康复后心脏彩超的随诊复查结果,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康复后近期内对右心的影响.方法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病人分为重症组和轻症组,观察69例患者愈后对右心的影响,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重症与轻症患者、一般肺炎患者愈后及健康成人间右心结构与肺动脉压改变的差别.结果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患者愈后肺动脉压及肺动脉主干内径、右房横径、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及右室增大率与其余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轻症组右室增大率与普通肺炎组比较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症组的肺动脉增宽率与轻症组、普通肺炎组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部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患者愈后近期内肺动脉压相对稍高.
作者:张建兴;沈嫱;欧爱华;邓法权;阎永红;谢晓燕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组(20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死亡患者的影像表现,探讨特征性影像表现及其与临床进展的关系.方法评价20例死亡SARS患者的动态胸部平片和CT影像,分析病变分布、形式、面积和密度的特点,探讨死亡患者胸部平片进展类型,分析影像变化和临床病程关系.结果 20例患者入院时胸片均可见明显的肺部病灶,表现为边缘不清的渗出影,病灶面积占全肺的百分比平均值为49.6%(1.4%~85.4%),病灶相对密度比平均值为0.79(0.60~1.10);患者死亡前胸片显示病灶明显扩大,均累及双肺,病灶面积占全肺的百分比上升为77.8%(52.2%~100%),与入院时胸片面积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死亡前密度增高,病变相对密度比平均值为0.88(0.60~1.10),与入院时病灶密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8例患者胸片显示空洞、胸腔积液、纵隔气肿等征象;胸片进展状况可分为两种类型,Ⅰ型表现为病变面积扩展但无继发改变,Ⅱ型表现为病变面积扩展伴密度增高、空洞、胸腔积液等继发改变征象.结论 SARS病灶迅速进展,面积占据全肺组织75%以上,为死亡患者的影像特征;病灶密度明显升高,出现空洞和胸腔积液为病变出现继发改变的影像特点,可加重SARS疾病状态,导致死亡.对于SARS重症患者,动态影像检查(胸部平片和CT)为监测疾病发展的有效手段.
作者:李永忠;李坤成;苏壮志;梁志刚;于春水;刘树良;卢洁;王志群;姚新宇;彭靖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并发症的影像学与临床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临床确诊SARS病人的X线胸片及CT所见,对肺内空洞,胸水,气胸、纵隔和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征象和肺内原发病变进行评价.结果在182例患者中,5例(2.7%)出现肺内空洞性病变,11例胸水(6.04%),2例气胸(1.1%),8例纵隔和皮下气肿(4.4%).结论认识SARS胸部并发症的影像学征象有助于鉴别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
作者:王志群;李坤成;刘树良;李永忠;梁志刚;于春水;卢洁;苏壮志;姚新宇;彭靖;刘佳宾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MRI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骨坏死随访中的作用.方法对21位SARS康复出院3个月左右的患者行双髋MRI检查.对MRI发现异常者行CT及X线检查.结果 21例受检者中,共6例(28.6%)、11个股骨头发现异常(双侧5例、单侧1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9.7岁,平均激素用量3823mg.其MRI表现均符合Ficat早期(<Ⅱ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表现.但5例患者的CT及6例X线平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对于应用激素治疗的SARS患者,其随访时用MRI探查有无股骨头缺血坏死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蒋学祥;王霄英;肖江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结合心电图、生化等指标观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心脏及腹部各脏器超声影像学改变.方法采用床旁超声观察我院SARS患者57例,与相应正常参考值比较,分析所见指标改变与SARS的关系.结果超声心动图显示各指标改变无显著差异,但肝脏、脾脏增大具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 SARS患者肝脏、脾脏在超声影像学的改变与SARS病毒的侵袭有关.超声心动图观察到部分病人左室增大,但是差异不显著.
作者:郑敏;李春梅;韩秀婕;仝小林;黄力;崔慧娟;王瑛;臧小红;赵小华;杨琳;贾冬林;徐光;纪旭东;郑建勋;祝凯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对比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与非典型肺炎X线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59例与非典型肺炎39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全部病例肺部病变分布可单叶或单叶,可单侧或双侧.根据病变发展的不同时期,肺内可见斑片模糊影,条索及粗网状影,肺实变影,细网状或局灶细网状影.结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与非典型肺炎X线表现相似,无特异性.X线检查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确诊重要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汪珍穗;王海林;林竹;罗浩;杜洪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