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张兆琪;马晓海;晏子旭;赵轶柯;范占明;吕飙;贺毅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
摘要:目的利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正常冠状动脉成像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采用3D FLASH压脂序列,心电触发、屏气状态下分别行左、右冠状动脉成像;经后处理得到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脉的图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且测量血管分支显示长度.结果对其中26例健康志愿者的104支冠状动脉分支进行了分析,85支血管较满意显示(评分在3分以上),其中左前降支26例和右冠脉26例均满意显示,左主干和左回旋支显示满意者分别为21例和12例.血管显示长度:左主干(1.54±0.31)cm、左前降支(6.64±0.54)cm、左回旋支(2.46±0.98)cm、右冠脉(9.75±1.14)cm.显示血管分支长度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近似.结论对比增强磁共振技术可用于冠状动脉成像,但存在一些技术障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与非典型肺炎X线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与非典型肺炎X线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59例与非典型肺炎39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全部病例肺部病变分布可单叶或单叶,可单侧或双侧.根据病变发展的不同时期,肺内可见斑片模糊影,条索及粗网状影,肺实变影,细网状或局灶细网状影.结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与非典型肺炎X线表现相似,无特异性.X线检查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确诊重要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汪珍穗;王海林;林竹;罗浩;杜洪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先天性主动脉弓部畸形

    目的评价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先天性主动脉弓部畸形(包括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中断、主动脉弓褶曲等)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17例手术证实存在主动脉弓部畸形的患者,先后行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和超声检查,评价MR检查图像质量,比较二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两种方法测量的数据与术中病理结果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图像质量较高,诊断各种主动脉弓部畸形准确率略优于超声,测量11例主动脉缩窄和弓中断患者的畸形位置和主动脉内径与术中病理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尽管样本量较小,但可以初步证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主动脉弓部畸形一类疾病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兆琪;吕飙;马晓海;范占明;赵轶柯;晏子旭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MRI在SARS患者骨坏死随访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MRI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骨坏死随访中的作用.方法对21位SARS康复出院3个月左右的患者行双髋MRI检查.对MRI发现异常者行CT及X线检查.结果 21例受检者中,共6例(28.6%)、11个股骨头发现异常(双侧5例、单侧1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9.7岁,平均激素用量3823mg.其MRI表现均符合Ficat早期(<Ⅱ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表现.但5例患者的CT及6例X线平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对于应用激素治疗的SARS患者,其随访时用MRI探查有无股骨头缺血坏死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蒋学祥;王霄英;肖江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提高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对15例囊性肾癌病人的B超、CT检查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经健康体查B超发现肾囊性病变12例,因其他疾病而发现3例.初次B超拟诊囊性肾癌8例、单纯性肾囊肿7例.螺旋CT扫描全部病灶为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后囊壁内侧面不规则密度增高或结节样密度改变.全部病人经手术治疗,病理检查为肾细胞癌.结论对于肾脏的囊性病变,如果B超或CT检查不能确立为单纯性囊肿,临床上应考虑为囊性肾癌并积极处理.

    作者:熊永红;陈孝岳;王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1999年9月至2003年1月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的小肺癌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7.3岁.查体或检查其他疾病发现无症状者13例,咳嗽20例,气短4例,胸痛5例,咯血3例,声嘶1例,发热1例.使用Siemens Somatom系列CT机定位,美国MD公司TECH型套管针穿刺病灶,经CT扫描确认套管针进入病灶后,选用21G、18G或16G自动活检针取材3~5次,送涂片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

    作者:李如迅;李彩英;时高峰;许茜;郑晓君;王亚宁;张金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子宫圆韧带囊肿的超声诊断

    目的了解超声检查在子宫圆韧带囊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对1组7例子宫圆韧带囊肿患者的临床与超声表现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均在手术前由超声检出腹股沟区囊性包块,其中2例合并有腹股沟斜疝未被超声检出.子宫圆韧带囊肿的诊断要点有:①超声图像所显示的囊性包块的走行、与周邻结构的关系符合子宫圆韧带的解剖位置;②改变体位时包块触诊可以变小,但不消失,超声图像上包块的大小、形态也不会因体位改变而有明显变化.结论结合子宫圆韧带囊肿的临床表现,超声可对该病做出明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贺声;王育红;蔡春儒;郑淑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目的利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正常冠状动脉成像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采用3D FLASH压脂序列,心电触发、屏气状态下分别行左、右冠状动脉成像;经后处理得到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脉的图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且测量血管分支显示长度.结果对其中26例健康志愿者的104支冠状动脉分支进行了分析,85支血管较满意显示(评分在3分以上),其中左前降支26例和右冠脉26例均满意显示,左主干和左回旋支显示满意者分别为21例和12例.血管显示长度:左主干(1.54±0.31)cm、左前降支(6.64±0.54)cm、左回旋支(2.46±0.98)cm、右冠脉(9.75±1.14)cm.显示血管分支长度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近似.结论对比增强磁共振技术可用于冠状动脉成像,但存在一些技术障碍.

    作者:张兆琪;马晓海;晏子旭;赵轶柯;范占明;吕飙;贺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跖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报告

    患者男,12岁,左足背部肿痛9月余.查体;左足背部隆起,第二跖骨远端可触及一大小约3.0cm×2.0cm的表面光滑包块,质硬,边界不清,不能推动,无明显压痛,局部皮肤无溃料及颜色改变,皮温偏高,无静脉曲张.X线表现:左足第二跖骨远段见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区,病变长约2.2cm,宽约1.8cm,呈皂泡样改变,骨皮质明显膨胀变薄,内缘呈凹凸不平的浅弧状,边界清楚,内有稀疏骨嵴分隔,但未见明显异常钙化和骨化影,无骨膜反应和明显硬化边(如图).X线诊断:左足第二跖骨良性骨肿瘤,考虑:①骨巨细胞瘤;②内生软骨瘤.手术所见:左足第二跖骨头部有一大小约3.0cm×3.0cm的膨胀区,局部骨膜完整,其内见少量肉芽状物及淡红色液体.病理诊断:(左足第二跖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作者:黄婵桃;陈卫国;贾铭;闫慧敏;涂茜;廖昕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MRI与MRA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MRI与MRA表现,并评价MRA表现与影像学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37例经临床证实的SAE患者,对其进行MRI平扫及MRA检查,并对二者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RI表现为侧脑室前后角、体部周围、放射冠、半卵圆中心片状长T1长T2信号,其中影像学Ⅰ型15例、Ⅱ型15例、Ⅲ型7例.其他征象包括脑萎缩、腔隙性脑梗塞、脑出血.MRA可见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轻度12例、中度15例、重度10例.结论 MRI可清楚显示SAE范围,MRA可观察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并作为脑血管损害的证据.但本组资料所示影像学分型与MRA所见的动脉硬化严重程度之间缺乏相关性.

    作者:姜涛;张雪林;刘杏元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磁共振诊断脐尿管癌1例

    患者男,65岁.腹胀,乏力,食欲不振1个月,呕血3天.体检:BP 16.0/10.6kPa,腹水征(+),全腹无压痛.B超:肝周及肠袢间均见液性暗区,较大厚度为8.8cm,内可见絮状回声漂浮,耻骨联合上方距皮下1.0cm处见7.0cm×5.6cm×7.3cm的中、低、强不均匀混合包块,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不随呼吸上下移动.

    作者:张大伟;刘洪;胡志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骨肉瘤MRI与p53表达及其存活期的相关研究

    目的研究MRI所显示的骨肉瘤大小与p53表达及患者三年存活之间的关系,探讨MRI影像能否反映骨肉瘤的生物学行为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术前MRI各序列上的(SE序列T1WI、T2WI,STIR,增强后T1WI)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显示的肿瘤大小进行仔细测量,与X线平片、手术结果对照,对反应骨肉瘤生物学行为的p53表达进行分析,并与术后三年随访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运用Spearman's非参数检验分析,MRI显示的肿瘤大横向径值比、横径/纵径比与三年生存随访结果、p53表达之间无相关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显示的骨肉瘤大小不能作为判断骨肉瘤恶性程度的指标之一.

    作者:张蕾;杨振燕;汤如勇;梅炯;靳令金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食管癌肉瘤的X线诊断及分析

    食管癌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食管中下段,我们在工作中遇见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张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彩超在乳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超声检查89例病人共计102个结节,女88例,男1例,大年龄78岁,小25岁.按超声诊断结果分为四类:明显良性结节40例,随诊一年以上,良性肿瘤22例(其中乳腺纤维瘤2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可疑恶性结节16例,乳癌11例.后三者均同时行X线照像及近红外乳透,并有手术切除病理回报结果.第一类明显良性结节者行X线和/或近红外乳透,彩超追踪,未手术.

    作者:陶桂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SARS患者心脏和腹部超声及相关指标变化的探索性分析

    目的结合心电图、生化等指标观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心脏及腹部各脏器超声影像学改变.方法采用床旁超声观察我院SARS患者57例,与相应正常参考值比较,分析所见指标改变与SARS的关系.结果超声心动图显示各指标改变无显著差异,但肝脏、脾脏增大具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 SARS患者肝脏、脾脏在超声影像学的改变与SARS病毒的侵袭有关.超声心动图观察到部分病人左室增大,但是差异不显著.

    作者:郑敏;李春梅;韩秀婕;仝小林;黄力;崔慧娟;王瑛;臧小红;赵小华;杨琳;贾冬林;徐光;纪旭东;郑建勋;祝凯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基于个人微机的医学图像的采集与传输

    目的设计基于个人微机的医学图像采集、传输系统.方法以Windows 98为平台,通过Visual C++作为编程工具,并在图像传输过程中设计了标记、验证的方法以避免图像失真.结果通过硬件设计以及软件编程,个人微机可以完成医学图像的采集、传输.结论通过个人微机进行图像传输,既有利于用户使用,又降低了设备成本.

    作者:梁志刚;李坤成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髂动脉瘤合并腰大肌脓肿1例

    患者男,68岁,主因发热伴右侧髋腹部疼痛4月就诊,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右侧髋腹部疼痛,发热无规律,高热时伴寒战.右侧髋部及右下腹持续性钝痛,阵发加剧,痛剧时大汗,向右腰背放射.查体:右下腹压痛,可及4cm×6cm波动性包块,表面不平,边界不清,质韧,既往高血压20年,实验室检查:血沉:76mm/L,余未见异常.

    作者:王淑梅;刘丙木;南俊祥;田春英;刘艳茹;王国泉;马聪敏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上腹部转移的CT诊断

    目的分析本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提高CT对本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诊断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有上腹部转移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CT表现.结果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CT征象,主要有上腹部淋巴结转移,邻近脏器的侵犯,血管、腹膜、种植转移及血道转移.结论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虽有相同的CT征象,但亦有各自的特点.

    作者:杨振燕;吴元佐;郑少强;席芊;唐俊军;张蕾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附3例报道)

    例1女,56岁.双下肢麻木4个月,伴双下肢无力、大小便障碍半月.查体:胸3椎体以下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I级.MRI扫描:胸3、4椎体平面硬膜外见2.0cm×1.0cm×1.0cm大小的卵圆形异常信号影,瘤灶T1WI呈稍低信号(图1),T2WI呈高信号,周围可见流空血管影,脊髓受压后移.MRI诊断:胸3、4椎体平面硬膜外占位,以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手术所见:胸3、4椎管平面左前方外侧见0.5cm×1.0cm×1.5cm大小的包块,质稍软,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周围血管丰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诊断: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孙清荣;罗勇;陈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彩超诊断乳腺导管内原位癌1例

    患者女,60岁.右侧乳房乳头间歇性少量血性溢液15天.查体:右侧乳房未见乳头偏向收缩或内陷,挤压乳晕区,可见乳头单孔微量淡粉色液滴,乳晕区未扪及包块.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ESAOTE BIOMEDICA AU4彩色超声诊断仪,10MHz线阵探头,在右乳距乳头6.0mm处,主输乳管内,可见一纵径2.62mm,横径3.25mm,中等回声结节.结节形态欠规整,略呈椭圆形,表面不平滑,界限清楚.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及能量图均未显示彩色血流.结节有蒂与主输乳管管壁相连,蒂稍粗,宽径1.20mm(如图).用力挤压乳晕区,结节体积略缩小,纵径1.97mm,横径2.38mm,结节回声略增强.彩超诊断:右乳腺导管内原位癌.

    作者:崔甦夫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纵隔静脉异常在胸部增强CT上的表现

    目的进一步了解纵隔静脉异常的CT表现和意义.方法收集胸部增强CT上出现纵隔静脉异常者34例,均作回顾性重建,成像参数(准直/有效层厚/重建间隔)为2.5mm/3.2mm/1.6mm或5mm/6.5mm/2mm,并作容积成像和曲面重建处理.结果 34例静脉异常可分为5种类型,包括左侧上腔静脉16例、左头臂静脉与奇-半奇静脉系统异常连接14例、左下肺静脉曲张2例、奇静脉瘤1例以及异常引流肺静脉1例.容积成像很好地显示异常,曲面重建有效地补偿前者没有曲面的不足.结论常规胸部CT增强结合回顾性重建容积成像可以有效显示各种静脉异常,正确认识这些异常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李惠民;肖湘生;于红;李成洲;刘士远;杨春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