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组织多普勒成像对正常胎儿房室环运动的研究

章鸣;周启昌;彭清海;范萍;高梅

关键词:组织多普勒成像, 胎儿, 房室环
摘要: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检测胎儿房室环的运动特征及其随孕龄变化情况的可行性.方法应用 TDI技术的彩色二维和脉冲方式观察67例正常胎儿四腔心切面的二、三尖瓣环运动,测量其收缩、舒张期运动的峰值速度;用传统多普勒显像测量舒张期二、三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并与舒张期房室环的运动测值进行比较.结果二、三尖瓣环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均随孕龄显著增大,舒张早、晚期房室环运动峰值速度之比(Ea/Aa)亦随孕龄显著增大,舒张晚期二、三尖瓣环峰值速度随孕龄增加的幅度较小;二尖瓣环的峰值速度明显小于三尖瓣环(P<0.01);Ea/Aa与瓣口血流峰值速度之比 E/A相关性较好.结论 TDI可用于检测胎儿二、三尖瓣环的运动及其随孕龄的变化,并可作为一种新的评价胎儿心功能的方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组织多普勒成像对正常胎儿房室环运动的研究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检测胎儿房室环的运动特征及其随孕龄变化情况的可行性.方法应用 TDI技术的彩色二维和脉冲方式观察67例正常胎儿四腔心切面的二、三尖瓣环运动,测量其收缩、舒张期运动的峰值速度;用传统多普勒显像测量舒张期二、三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并与舒张期房室环的运动测值进行比较.结果二、三尖瓣环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均随孕龄显著增大,舒张早、晚期房室环运动峰值速度之比(Ea/Aa)亦随孕龄显著增大,舒张晚期二、三尖瓣环峰值速度随孕龄增加的幅度较小;二尖瓣环的峰值速度明显小于三尖瓣环(P<0.01);Ea/Aa与瓣口血流峰值速度之比 E/A相关性较好.结论 TDI可用于检测胎儿二、三尖瓣环的运动及其随孕龄的变化,并可作为一种新的评价胎儿心功能的方法.

    作者:章鸣;周启昌;彭清海;范萍;高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螺旋CT血管造影对胰腺癌的术前评价

    1 胰腺癌SCTA检查方法1.1 检查前准备检查前口服2%的泛影葡胺800ml,于检查前30min和检查时分二次服完,以显示胃和十二指肠,了解胰腺癌对胃和十二指肠的侵犯情况.但据Richter等[1]研究发现,采用阴性对比剂如清水可以更好地显示胃、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乳头和十二指肠的胰腺交界面,对于鉴别十二指肠乳头癌和胰腺癌有帮助,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胰腺癌侵犯胃、十二指肠的情况.另外阳性对比剂泛影葡胺容易产生伪影,不利于二维或三维的血管重建.

    作者:夏瑞明;章士正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彩超诊断乳腺导管内原位癌1例

    患者女,60岁.右侧乳房乳头间歇性少量血性溢液15天.查体:右侧乳房未见乳头偏向收缩或内陷,挤压乳晕区,可见乳头单孔微量淡粉色液滴,乳晕区未扪及包块.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ESAOTE BIOMEDICA AU4彩色超声诊断仪,10MHz线阵探头,在右乳距乳头6.0mm处,主输乳管内,可见一纵径2.62mm,横径3.25mm,中等回声结节.结节形态欠规整,略呈椭圆形,表面不平滑,界限清楚.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及能量图均未显示彩色血流.结节有蒂与主输乳管管壁相连,蒂稍粗,宽径1.20mm(如图).用力挤压乳晕区,结节体积略缩小,纵径1.97mm,横径2.38mm,结节回声略增强.彩超诊断:右乳腺导管内原位癌.

    作者:崔甦夫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彩超追踪观察AMI后附壁血栓、溶栓治疗有效1例

    患者男,36岁.因发作性胸痛24天、加重11天入院.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急性前壁心梗.心脏彩超检查:左室增大、余房室腔大小及大血管内径正常,左室腔内心尖部可见一范围约2.5cm×2.7cm中等回声光团附着(图1,2),光团内回声欠均质,随室壁而运动,心尖部及左室前壁心肌运动明显减低,左室射血分数正常(EF:57%).心脏彩超诊断:符合冠心病急性前壁心梗改变,左室心尖部异常光团附着(提示附壁血栓).冠状动脉造影报告:前降支(LAD)排空慢、TIMI 2级血流,左主干(LM)、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未见狭窄.

    作者:梁会泽;魏相东;何薇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旋转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8例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明显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作者:徐力扬;李京雨;张强;刘明;陈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研究

    目的探讨背向散射积分(IBS)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比分析3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2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数量和性质、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背向散射积分校正值(IBS%)的差别.结果 AMI组和UAP组软斑检出率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其IBS%值显著低于SAP组和对照组(P<0.001);IMT值AMI组、UAP组和SAP组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明显不同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IBS可以客观、定量评价颈动脉斑块性质,可能为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和冠心病预防措施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检测手段.

    作者:宋月霞;王建华;刘兰燕;李路明;邢恒国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附3例报道)

    例1女,56岁.双下肢麻木4个月,伴双下肢无力、大小便障碍半月.查体:胸3椎体以下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I级.MRI扫描:胸3、4椎体平面硬膜外见2.0cm×1.0cm×1.0cm大小的卵圆形异常信号影,瘤灶T1WI呈稍低信号(图1),T2WI呈高信号,周围可见流空血管影,脊髓受压后移.MRI诊断:胸3、4椎体平面硬膜外占位,以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手术所见:胸3、4椎管平面左前方外侧见0.5cm×1.0cm×1.5cm大小的包块,质稍软,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周围血管丰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诊断: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孙清荣;罗勇;陈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骨科X线图像的边缘检测

    目的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进行骨科X线图像的边缘检测.方法对X线图像进行数字化和滤波后,使用常规的边缘检测算子对图像进行处理,结合不同算子的原理进行结果分析,然后在对比实验中使用基于数学形态学的边缘检测方法.结果各种边缘检测算子获得不同的结果,经对比讨论后,可见使用数学形态学方法的结果较好.结论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方法适用于骨科X线图像的处理.

    作者:韦巍;王国荣;蔡道章;姜立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肺孤立良性结节的HRCT表现及病理基础研究

    目的探讨肺良性结节HRCT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直径≤3.0cm肺孤立良性结节HRCT图像边缘和内部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组织学对照研究,其中包括结核球15例,炎性假瘤10例,错构瘤10例,硬化性血管瘤2例,其他2例.结果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33例(85%),边缘清楚35例(90%),病理上多有包膜或周围肺膨胀不全带;浅分叶者25例(64%);粗长毛刺14例(36%),为小叶间隔炎性增厚或被牵拉的小血管;血管集束征13例(33%),为正常血管伸达病灶边缘或进入病灶;胸膜凹陷征13例(33%);卫星病灶13例(33%),为病灶周围肉芽肿或干酪坏死病灶.内部结构密度均匀者23例(59%);不均匀者16例(41%),钙化12例(30.7%),空洞6例(15%),多为向心性,裂隙样或新月样,内壁光滑.结论 HRCT能大程度反映肺良性结节边缘和内部病理特征,在肺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发挥主导作用.

    作者:伍建林;王圆圆;沈慧聪;王淼淼;王克礼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胸片演变模式研究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胸片的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临床确诊的SARS病人的胸片,观测不同时期病变的位置、形态、数量、面积及密度的动态变化.结果在首次胸片上,54例中,单侧受累33例,其中5例在随访胸片中转变为双侧受累:双侧受累者21例,以下肺野(64.82%)和肺中带(94.44%)多见.病变形态演变具有3种模式,以斑片状-片絮状-局部肺纹理增粗-完全吸收模式(64.82%)多见.病变数量演变包含5种模式,以单片型(40.74%)多见.病变面积演变包括单峰型(79.63%)、双峰型(12.96%)和持续恶化型(7.41%).病变密度演变包含单峰型(57.69%)、双峰型(29.49%)、三峰型(7.69%)和持续恶化型(5.13%).病程和病变占整个肺野大比例在病变形态、数量、面积和密度的不同演变类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SARS病人胸片的演变具有一定规律,演变模式对患者预后具有提示作用.

    作者:于春水;李坤成;李永忠;梁志刚;刘树良;卢洁;王志群;苏壮志;姚新宇;彭靖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彩超诊断右睾丸表皮样囊肿1例

    患者男,23岁,未婚.因发现右侧阴囊肿物10余天而就诊.查体:右侧阴囊稍肿大,于右侧睾丸上方可触及一肿物,直径约2cm,质地较硬,触痛明显,挤压无缩小,改变体位肿物大小无变化.

    作者:张蓉;郑玉凤;刘倚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胃癌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对本组胃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提高多层螺旋CT在胃癌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40例胃癌病人的MSCT轴位图像和重建的SSD、4-D、MIP及仿真内镜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分别对各病例进行诊断及术前评估并与其相应的胃肠钡餐及胃镜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所有病人的诊断符合率为100%,TNM分期的准确性为90.00%,其仿真内镜结果与胃镜结果基本吻合.结论多层螺旋CT在胃癌的诊治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作者:王锡明;武乐斌;王涛;李振家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彩超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患者康复后右心影响的随诊研究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患者康复后心脏彩超的随诊复查结果,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康复后近期内对右心的影响.方法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病人分为重症组和轻症组,观察69例患者愈后对右心的影响,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重症与轻症患者、一般肺炎患者愈后及健康成人间右心结构与肺动脉压改变的差别.结果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患者愈后肺动脉压及肺动脉主干内径、右房横径、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及右室增大率与其余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轻症组右室增大率与普通肺炎组比较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症组的肺动脉增宽率与轻症组、普通肺炎组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部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患者愈后近期内肺动脉压相对稍高.

    作者:张建兴;沈嫱;欧爱华;邓法权;阎永红;谢晓燕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20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死亡患者的影像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组(20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死亡患者的影像表现,探讨特征性影像表现及其与临床进展的关系.方法评价20例死亡SARS患者的动态胸部平片和CT影像,分析病变分布、形式、面积和密度的特点,探讨死亡患者胸部平片进展类型,分析影像变化和临床病程关系.结果 20例患者入院时胸片均可见明显的肺部病灶,表现为边缘不清的渗出影,病灶面积占全肺的百分比平均值为49.6%(1.4%~85.4%),病灶相对密度比平均值为0.79(0.60~1.10);患者死亡前胸片显示病灶明显扩大,均累及双肺,病灶面积占全肺的百分比上升为77.8%(52.2%~100%),与入院时胸片面积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死亡前密度增高,病变相对密度比平均值为0.88(0.60~1.10),与入院时病灶密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8例患者胸片显示空洞、胸腔积液、纵隔气肿等征象;胸片进展状况可分为两种类型,Ⅰ型表现为病变面积扩展但无继发改变,Ⅱ型表现为病变面积扩展伴密度增高、空洞、胸腔积液等继发改变征象.结论 SARS病灶迅速进展,面积占据全肺组织75%以上,为死亡患者的影像特征;病灶密度明显升高,出现空洞和胸腔积液为病变出现继发改变的影像特点,可加重SARS疾病状态,导致死亡.对于SARS重症患者,动态影像检查(胸部平片和CT)为监测疾病发展的有效手段.

    作者:李永忠;李坤成;苏壮志;梁志刚;于春水;刘树良;卢洁;王志群;姚新宇;彭靖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半月板病变螺旋CT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27例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22~75岁.有明确外伤史12例,双膝关节一侧半月板发病5例,双膝两侧半月板发病2例,单膝一侧半月板发病13例.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单膝或双膝关节疼痛,活动膝关节疼痛加剧,部分病例关节肿胀,轻度变形,关节活动有弹响,关节间隙压痛、膝关节屈曲挛缩与股内侧肌萎缩.

    作者:李宏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能量显像在卵巢小肿块诊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能量显像(TV-CDE)在卵巢小肿块(直径≤3cm)诊断的应用.方法 105例由TV-CDE诊断的卵巢小肿块患者,其中包括67例非赘生性肿块(长期随访证实),38例赘生性肿块(经手术病理证实,良性肿瘤31例,恶性肿瘤7例).结果卵巢非赘生性小肿块及良性小肿瘤以周边血流或隔上血流为主,呈条状或星点状;卵巢恶性小肿瘤以实质或乳头上血流为主,呈网状或树枝状.结论 TV-CDE能完整、清晰地显示卵巢恶性小肿瘤的内部血管树(网),为卵巢小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向红;吕永泉;宋建兵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磁共振诊断脐尿管癌1例

    患者男,65岁.腹胀,乏力,食欲不振1个月,呕血3天.体检:BP 16.0/10.6kPa,腹水征(+),全腹无压痛.B超:肝周及肠袢间均见液性暗区,较大厚度为8.8cm,内可见絮状回声漂浮,耻骨联合上方距皮下1.0cm处见7.0cm×5.6cm×7.3cm的中、低、强不均匀混合包块,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不随呼吸上下移动.

    作者:张大伟;刘洪;胡志强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基于个人微机的医学图像的采集与传输

    目的设计基于个人微机的医学图像采集、传输系统.方法以Windows 98为平台,通过Visual C++作为编程工具,并在图像传输过程中设计了标记、验证的方法以避免图像失真.结果通过硬件设计以及软件编程,个人微机可以完成医学图像的采集、传输.结论通过个人微机进行图像传输,既有利于用户使用,又降低了设备成本.

    作者:梁志刚;李坤成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CT引导下神经根周围阻滞治疗椎间盘源性腰骶神经根痛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神经根周围阻滞治疗椎间盘源性腰骶神经根痛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有腰腿痛的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取CT引导下神经根周围注射皮质类固醇加局麻药,观察患者腰骶神经根痛的变化情况.结果 79例均成功完成CT引导下的神经根阻滞术,43例完成了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其中25例(58.1%)效果好,11例(25.6%)效果较好,7例(16.3%)效果较差.结论 CT引导下神经根周围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腰骶神经根痛,操作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微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廖正银;赵红;张金山;肖越勇;范志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彩超对肾囊肿介入治疗前后肾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目的观察肾囊肿介入治疗前后肾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30例肾囊肿介入治疗前后的主肾动脉(SRA1)和段动脉(SRA2)及叶间动脉(SRA3)的多普勒频谱,并与2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与正常人比较,肾囊肿患者治疗前肾动脉Vs、Vd、Vm及RI、PI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各值降低,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介入超声治疗肾囊肿是一种简便、有效、安全的方法,多普勒超声检测肾动脉血流为肾囊肿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作者:王锡斌;赵春梅;许洪明;代林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