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牙覆(牙合)对安氏Ⅲ类错平面的影响

何平;肖丹娜;苍松;高辉

关键词:前牙(牙合)平面, 后牙(牙合)平面, 覆(牙合), 安氏Ⅲ类错(牙合)
摘要:目的:探讨安氏Ⅲ类错畸形中平面与前牙覆的相关性,通过控制平面的变化为不同前牙覆安氏Ⅲ类错患者的正畸、正颌治疗提供策略依据。方法选取90例安氏Ⅲ类前牙反成人正畸患者治疗前的头颅侧位片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30例成人个别正常的头颅侧位片作为对照组。根据前牙覆的大小将安氏Ⅲ类错分为3组,即开组、反覆组、反深覆组,每组各测量14项指标。对各组间的差异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同时对前牙覆与前后平面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安氏Ⅲ类错中后牙平面倾斜度(OP-P角)和前牙覆呈负相关(r=-0.24,P<0.05),前牙平面倾斜度(OP-A角)与前牙覆呈正相关(r=0.23,P<0.05)。结论不同前牙覆的平面形态各有不同,在正畸治疗不同前牙覆安氏Ⅲ类错时,应重视后牙垂直高度的控制及后牙平面的倾斜度改变。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14年第九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经中华口腔医学会批准,由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承办的“第九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9月17-19日在广州召开。会议诚邀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及口腔界同行就牙体牙髓病领域的新研究成果、临床技术进展进行交流。

    作者:[1]第九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组委会;[2]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 附属口腔医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空分段式赝复体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伴张口受限1例

    采用中空分段式赝复体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伴张口受限1例,使患者的语言、吞咽、吮吸及咀嚼功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面部外形也有很大的改善,同时患者取戴方便,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欧阳少波;廖岚;张洪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女性正畸患者月经周期中佳加力时机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在女性月经周期中的不同时期对正畸牙加力,研究龈沟液内雌激素(E2)、骨钙素(OCN)、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的时效性表达,从而为临床选择佳加力时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8~28周岁双侧对称拔除第一恒前磨牙青年女性恒牙患者12人。随机选取其中6人为月经期加力组,6人为排卵期加力组,于右侧尖牙单侧使用镍钛拉簧施加1.5N正畸力使之远中移动,对侧尖牙不做处理。使用牙周滤纸分别于加力前,加力后15、30、45d取右侧尖牙远中(压力侧)龈沟液样本。使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龈沟液中E2、OCN的活性水平。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龈沟液中RANKL及OPG的活性水平。结果排卵期加力组龈沟液E2和OCN水平高于月经期加力组(P<0.05)。月经期加力组与排卵期加力组中RANKL水平与OPG水平及RANKL/OPG比值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女性正畸拔牙患者于雌激素水平较高的排卵期施加正畸力,骨保护因子E2、OCN表达增强,不利于牙槽骨改建。而于月经期加力,上述因子表达减弱,可能有助于牙齿快速移动。

    作者:杨曦;戴红卫;王斌;黄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儿童和成人深覆颅颌形态的横断面研究

    目的:对儿童和成人深覆患者的颅颌面形态进行横断面研究,分析其生长发育中颅颌形态变化的趋势,探讨成人深覆患者的颅颌面形态特征。方法随机抽取Ⅲ度儿童深覆患者159例(平均年龄12.47岁),成人深覆患者81例(平均年龄21.76岁),个别正常对照组51例(平均年龄18.41岁)。采用Winceph7.0软件对3组X线头影测量项目进行测量,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儿童深覆患者在上前面高、下前面高、上颌第一磨牙相对于上颌前部的位置、上颌骨长度、上下颌骨-平面距、上颌磨牙-腭平面距、下颌切牙-下颌平面距、上下齿槽座点平面-下颌平面角、下颌角、下颌切牙距、覆盖、下颌平面-前颅底平面角、下颌磨牙-下颌平面距、后面高、上颌切牙距、下颌体长度、下颌升支高度、平面-前颅底平面角、上颌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与成人深覆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人深覆患者在下颌-前颅底平面角、上下颌骨-前颅底平面角、颌凸角、上下颌骨矢状向不调指数、上下颌骨垂直向不调指数、上下颌骨-平面距、上下齿槽座点平面-下颌平面角、下颌角、覆盖、下颌平面-前颅底平面角、上颌后部位置、下颌磨牙-下颌平面距、上颌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下颌体长度、下颌升支高度、后颅底长度、平面-前颅底平面角、后面高与正常个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深覆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颅、颌、、面部仍表现有一定的生长潜力,但是患者颌骨矢状关系并无改善。成人深覆患者颌面部特征表现为垂直向、矢状向关系显著不调。

    作者:安晓莉;周洪;亢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渗透树脂治疗对釉质白斑样病损颜色的影响

    目的:研究渗透树脂治疗对釉质白斑样病损颜色的影响。方法选择人磨牙60颗,树脂包埋,以牙尖方向作为观察面,每个样本打磨出2个釉质小平面,随机分为A、B点。60颗样本牙随机分为第1、2、3组,每组20颗,经人工龋脱矿液分别脱矿24、48、72h;对各样本的A点进行渗透树脂处理,B点行0.1%氟化钠涂氟处理30d,B点涂氟处理后再行渗透树脂处理。应用电子分光光度比色仪测量A、B点脱矿及处理前后的L*值。结果各组A、B点脱矿前L*值没有明显差异,脱矿后均明显增加;经渗透树脂处理后,各组A点的L*值均较脱矿后降低,第1、2组的L*值恢复到脱矿前水平,第3组L*值与第1、2组存在差异(P<0.05);经涂氟处理后,各组B点的L*值变化不明显;涂氟再经渗透树脂处理后,B点L*值明显降低,但仍高于A点和脱矿前(P<0.05)。结论渗透树脂能够有效改善釉质白斑样病损的颜色,即刻效果优于传统涂氟治疗;其治疗效果与釉质脱矿程度及龋损活动性有关。

    作者:赵晓一;高学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舌鳞状细胞癌细胞与正常黏膜细胞微泡的差异蛋白组学研究

    目的:通过蛋白组学方法初步分析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和正常黏膜细胞微泡内蛋白质的差异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探讨舌癌复发、转移、扩散机制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体外培养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Tca8113细胞)和人正常黏膜细胞(HOK细胞),获得培养上清液,通过差速离心法分离得到纯化的微泡,采用双向电泳和串联质谱联合分析法寻找差异表达蛋白,通过数据库在线查找差异蛋白的功能。结果体外培养的Tca8113和HOK细胞均可分泌大量的囊泡状结构物质,这些囊泡状物质经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及微泡表面标志物热休克蛋白-70、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的鉴定,证实为微泡;通过差异蛋白组学方法,发现两组微泡中差异表达量在2倍及以上的蛋白差异点有16个,Tca8113细胞微泡上调表达的蛋白质有12个,下调表达的有4个。结论差异蛋白在微泡形成及癌症进展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韩新生;张卓远;黄怡;夏翼超;李龙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3种偶联剂对铸造纯钛与硬质复合树脂结合强度的影响

    目的:研究3种偶联剂对铸造纯钛试件与硬质复合树脂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用牙科铸钛的方法制作40个直径8mm、高3mm的圆盘状纯钛试件,与树脂粘接面用碳化硅砂纸在流水下打磨、Al2O3喷砂、4%氢氟酸(HF)酸蚀。试件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对照组(A组)、硅烷偶联剂组(B组)、AlloyPrimer组(C组)、Metalphotoprimer组(D组)。然后在试件表面均匀涂布硬质复合树脂,检测其与纯钛试件的剪切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断裂面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 A、B、C、D组剪切强度分别为(9.773±0.67)、(11.463±0.82)、(14.224±0.75)、(13.157±0.73)MPa。A组与B、C、D组的剪切强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D组的剪切强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D组的剪切强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H-570硅烷偶联剂、AlloyPrimer偶联剂、Metalphotoprimer偶联剂可以显著提高钛与硬质复合树脂的结合强度,KH-570硅烷偶联剂处理组的结合强度低于AlloyPrimer偶联剂组和Metalphotoprimer偶联剂组。

    作者:刘杰;吴皓;孟凡玉;宋春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龋病防治新观念--龋病防治专家会议纪要

    2014年1月,由全球零蛀牙联盟(Alliance for Cavity-Free Future,ACFF)中国行动组和高露洁中国专家顾问委员会共同举办2014年高露洁“龋病防治新技术”主题研讨会。会议邀请全国口腔医学界来自牙体牙髓病科、正畸科、修复科、儿童牙科、预防科等24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对龋病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探讨。

    作者:高露洁棕榄(中国)有限公司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木糖醇对黏性放线菌生长及产酸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对比不同质量浓度下木糖醇对黏性放线菌生长及产酸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含不同质量浓度(128、64、32、16、8、4g·L-1)木糖醇的脑心浸液(BHI)液体培养基在厌氧条件下培养黏性放线菌,测定其小抑菌质量浓度(MIC);然后测量对照组以及1/2、1/4、1/8MIC和MIC质量浓度时培养1.5、3、6、12、24、48h液体培养基的pH值,计算ΔpH值,同时测量2、4、6、8、10、12h液体培养基的光密度(OD550)值;后测定抑制50%及90%黏性放线菌生物膜形成的低木糖醇质量浓度(即MBIC50和MBIC90)。运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木糖醇能抑制黏性放线菌的生长,MIC为64g·L-1。培养12h后,各组之间的ΔpH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ΔpH值随MIC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此时,除1/2MIC以及MIC组之外,其余各组的OD5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D550值随MIC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提示黏性放线菌在含1/2MIC及MIC的木糖醇培养基里生长及产酸能力随木糖醇质量浓度的升高而下降。木糖醇的MIBC50为64g·L-1,MIBC90为128g·L-1,说明木糖醇培养基能抑制黏性放线菌生物膜的形成。结论木糖醇能有效地抑制黏性放线菌的生长、黏附以及产酸,有一定的抑制致龋菌和防治龋病的效果。

    作者:郭厚佐;肖遥;廉小天;邹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Ⅰ型跨膜蛋白α亚型缺失突变体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研究内质网信号通路Ⅰ型跨膜蛋白α亚型(IRE1α)缺失突变体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在成功构建人IRE1α基因全长重组质粒的基础上,采用重叠聚合酶链反应构建其两个主要功能域Kinase和Rnase的缺失突变体(pD-Kinase、pD-Rnase);然后分别染入hPDLFs细胞,Westernblot检测重组基因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转染后hPDLFs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结果酶切及测序结果证实构建的IRE1α缺失突变体重组质粒构建成功;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3种重组基因均能正确表达;FCM结果分析显示:与衣霉素(TM)组相比,IRE1α实验组hPDLFs细胞S期比例增加而G1期减少(P<0.05);D-Rnase突变体组hPDLFs细胞S期比例减少而G1期增加(P<0.05);D-Kinase突变体组对hPDLFS细胞的增殖和各周期分布影响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内质网应激状态下,IRE1α可促进hPDLFs细胞从G1期进入S期,D-Rnase突变体导致hPDLFs细胞生长阻滞于G1期,而D-Kinase则对hPDLFS细胞周期分布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苹苹;罗俊;彭志庆;初颜兵;王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微型支抗种植钉加载时机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支抗种植钉的动物模型,分析不同愈合期加载对种植钉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于绵羊牙槽骨上植入微型支抗种植钉,建立颌骨-支抗种植钉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不加力为A组,即刻加力为B组,植入2周加力为C组,植入4周加力为D组),截取带有种植钉的上、下颌骨组织标本;上颌骨块制作不脱钙的骨磨片,光镜下观察种植钉与骨组织界面的愈合情况,下颌骨块用材料性能试验机检测种植钉与骨组织松脱瞬间的大剪切力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组种植钉的剪切力值总体上有差别,A、B组的剪切力低于C、D组。2)骨纵磨片显示:种植钉与周围组织界面的结合方式在种植钉的压力侧和张力侧无明显区别;横断磨片显示:4组界面既有纤维性结合,又有骨性结合,A、D组界面以骨性结合为主,B、C组界面以纤维性结合为主,C组种植钉周围可见新生的骨组织潜行生长。结论加载时机对支抗种植钉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武红梅;冯云霞;李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学龄前唇腭裂患儿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观察学龄前唇腭裂患儿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探讨护理干预对减轻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10月住院的3~7岁学龄前唇腭裂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1、2、3,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1采用常规护理加镇痛药物治疗,试验组2采用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干预方法,试验组3采用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干预并辅以镇痛药物治疗。分别在术后6、12、24、48h,运用疼痛评估量表对4组患儿进行疼痛自评,以及家长、护士评分,比较其评分结果。结果4组患儿术后疼痛的发生率为50.0%~73.3%。4组间疼痛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1、2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1),而试验组3与其余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学龄前唇腭裂患儿术后疼痛发生较为普遍;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加镇痛药物治疗的方法,可有效缓解其术后疼痛。

    作者:龚彩霞;严苗;蒋菲;陈泽华;隆渊;陈丽先;郑谦;石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分光光度比色仪对牙齿漂白效果的分析

    目的:采用分光光度比色仪分析牙齿漂白后不同部位颜色CIEL*、a*、b*值的变化。方法选择67个健康完整的上颌中切牙,颜色大于A3(Vita经典比色板)。分光光度比色仪比色,记录颈部、体部、切端牙色。进行诊室漂白治疗(35%H2O2协同冷光漂白仪)后再次记录各部位牙色,计算ΔE、ΔL*、Δa*、Δb*和治疗有效率。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治疗有效率分别为:颈部86.6%,体部86.6%,切端85.1%。ΔE均值:颈部5.09,体部4.44,切端4.40。漂白后L*值升高,a*和b*值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颈部和体部基线b*值与ΔE成正相关。结论35%H2O2协同冷光漂白仪照射有较好的牙齿漂白效果,顺序为颈部>体部>切端。颈部黄色降低幅度大,切端明度增加多。基线b*值越高,色差越大。

    作者:朱文昊;刘畅;潘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氰基丙烯酸盐增强口腔石膏模型强度的研究

    目的:探索一种用氰基丙烯酸盐强化石膏材料的简单方法,并研究氰基丙烯酸盐溶液的浓度对牙科石膏材料强度的影响。方法将标准石膏样本制备成35mm×4mm×4mm的长条形;将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制成20%和30%的溶液并测定溶液黏度。将干燥后的牙科石膏样本浸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溶液中8h,再置于室温下干燥。检测样品的弹性模量、断裂韧性、抗压强度、布氏硬度、双轴强度,所得的数据采用OriginPro8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黏性测定表明该溶液为牛顿流体,48h内黏性小幅上升,但在室温下仍接近水,可用于浸润石膏,加强其强度。浸润氰基丙烯酸盐溶液的石膏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石膏的双轴强度、断裂韧性、抗压强度和布氏硬度分别提高了39%、30%、63%和18%。结论氰基丙烯酸盐可以提高石膏模型强度,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魏焱;高原;吕锦;王斌;刘劲松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014年全国口腔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研讨会暨全国口腔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授课技能竞赛通知

    为促进我国口腔医学院校教师的规范教学,引导青年教师积极钻研、提高教学能力,为青年教师搭建高水平学习教学技能的平台,进而推动我国口腔医学教育教学水平,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专委会决定于2014年10月29日-11月2日在重庆举办“2014年全国口腔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研讨会暨全国口腔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授课技能竞赛”。

    作者:[1]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专委会;[2]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左侧上颌第三磨牙多发性釉珠1例

    釉珠是异位釉质的一种,好发于上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区或近釉牙骨质处,常见病变为一个釉珠。本文报道1例发生在上颌第三磨牙根尖处及牙颈部的多发性釉珠,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作者:董伟;赵艳萍;冯晓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不同聚合方式对软衬硅橡胶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抗剪切强度的影响

    目的:比较两种软衬硅橡胶在热固化和室温固化条件下,其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粘接强度。方法水浴加热法制得50mm×10mm×3mmPMMA试片48片,并随机分成4组。以UfiGelP(UGP)为软衬材料,制作热固化组(A1组)和室温固化组(A2组)试件。以Silagum-Comfort(SLC)为软衬材料,制作热固化组(B1组)和室温固化组(B2组)试件。每组试件各6个。采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对试件进行抗剪切强度测试,并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粘接界面、固化后软衬硅橡胶和打磨后PMMA的表面形态。结果 A1、A2、B1、B2组的抗剪切强度分别为(2.39±0.24)、(1.74±0.27)、(3.09±0.26)、(2.21±0.29)MPa。A1与A2、B1与B2、A1与B1、A2与B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和SEM下可见,固化后UGP体部有大量的气泡,SLC无气泡;PMMA表面较为粗糙;各组粘接界面均连续、均匀、密实,A2、B2组粘接界面有须状微突起物。结论 UGP、SLC与PMMA的抗剪切强度均达到了0.44MPa的临床低使用标准;UGP与PMMA的抗剪切强度高于SLC与PMMA;热固化方式获得的抗剪切强度高于室温固化方式。

    作者:章福保;石连水;邓丽;张林;曾永发;涂滔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前牙覆(牙合)对安氏Ⅲ类错平面的影响

    目的:探讨安氏Ⅲ类错畸形中平面与前牙覆的相关性,通过控制平面的变化为不同前牙覆安氏Ⅲ类错患者的正畸、正颌治疗提供策略依据。方法选取90例安氏Ⅲ类前牙反成人正畸患者治疗前的头颅侧位片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30例成人个别正常的头颅侧位片作为对照组。根据前牙覆的大小将安氏Ⅲ类错分为3组,即开组、反覆组、反深覆组,每组各测量14项指标。对各组间的差异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同时对前牙覆与前后平面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安氏Ⅲ类错中后牙平面倾斜度(OP-P角)和前牙覆呈负相关(r=-0.24,P<0.05),前牙平面倾斜度(OP-A角)与前牙覆呈正相关(r=0.23,P<0.05)。结论不同前牙覆的平面形态各有不同,在正畸治疗不同前牙覆安氏Ⅲ类错时,应重视后牙垂直高度的控制及后牙平面的倾斜度改变。

    作者:何平;肖丹娜;苍松;高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现代牙槽外科新技术

    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为牙槽外科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人性化、无痛化、微创化、安全化、舒适化的服务理念和医疗技术正逐渐被广大医患双方接受和应用。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到牙槽外科手术中,推动牙槽外科不断地向无痛、微创方向前行。本文对全身麻醉技术、笑气镇静技术、无痛麻醉技术、安全监护拔牙、埋伏阻生牙定位技术、微创拔牙、纤维内窥镜及数字显微镜技术、正畸牵引拔牙技术、即刻种植拔牙、超声拔牙刀拔牙、牙槽骨外形及功能保留技术等现代牙槽外科新技术的适用对象、技术优势、临床应用、操作要点等进行阐述。

    作者:赵吉宏;黄从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6~8岁儿童龋病相关唾液蛋白组的电喷雾离子肼-串联质谱分析

    目的:采用电喷雾离子肼-串联质谱分析法(ESI-MS/MS)比较高龋组和无龋组儿童唾液蛋白组,初步探索唾液蛋白组与龋病的关系,并探索龋敏感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以高龋组、无龋组儿童各10名为研究对象,收集唾液样本,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经过滤-辅助的蛋白酶解(FASP)及液相柱色谱分析后,进行ESI-MS/MS鉴定,并对高龋唾液组和无龋唾液组组间的蛋白差异进行分析。结果高龋组蛋白量显著高于无龋组,高龋组、无龋组鉴定的多肽数分别为602、481个,分别属于286、227个蛋白。两组之间差异表达多肽数为361个,差异表达蛋白数为118个,包含基质金属蛋白酶9、黏蛋白7、乳铁蛋白、碳酸酐酶6、天青杀素、冷凝集素等。结论高龋组儿童唾液蛋白量高于无龋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黏蛋白7、乳铁蛋白、碳酸酐酶6、天青杀素、冷凝集素等高龋组与无龋组之间差异表达蛋白的检测,为进一步探索龋敏感性相关生物蛋白标志物奠定了基础。

    作者:鄢国伟;黄文明;薛红蕾;贾玉焕;杨德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