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王旭霞;马士良;步捷;任旭升
目的 通过评价3种常用排龈药物引起牙龈炎症程度的大小,为临床选择佳的排龈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将40颗上颌第一前磨牙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硫酸铁组、氯化铝组、肾上腺素组、生理盐水组(对照组),每组10颗牙齿,分别采用体积分数为25%氯化铝、15.5%硫酸铁、0.1%盐酸肾上腺素、生理盐水作为排龈药物,于排龈前及排龈后1、3、5、7、9d测定龈沟液中龈沟液(GCF)量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的水平,计算排龈前后GCF变化量.结果 排龈后,GCF变化量从小到大依次为生理盐水组、肾上腺素组、氯化铝组、硫酸铁组.肾上腺素组在排龈后第1、3天龈沟液中AST水平与排龈前基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硫酸铁组及氯化铝组在排龈后第1、3、5天龈沟液中.AST水平与排龈前基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只有硫酸铁组排龈后第1、3天龈沟液中AST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健康成人的口腔固定修复患者,推荐使用体积分数为0.1%肾上腺素作为排龈药物;对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口腔固定修复患者,体积分数为25%氯化铝可作为0.1%肾上腺素的替代排龈药物;硫酸铁需降低体积分数才能临床应用.
作者:孙学武;孙桂兰;肖丽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突变基因(ATM)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上皮单纯增生,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及正常口腔黏膜标本共6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观察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ATM蛋白表达与基因杂合性缺失情况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上皮异常增生组平均染色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口腔鳞癌中,22例(68.8%).ATM蛋白表达正常或升高,10例(31.3%)ATM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经统计学分析,ATM蛋白表达正常或升高组与ATM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组两组分别在病理分级与淋巴结转移两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表明,上皮异常增生中未发现异常改变,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3例(9.38%)发生杂合性缺失,2例(6.25%)发生微卫星不稳定,发生杂合性缺失的3例病例ATM蛋白表达均缺失.结论 ATM在上皮异常增生中表达升高可能有利于消除基因组不稳定,阻止癌变发生;而ATM基因失活可能是促使口腔鳞癌恶性演进的基因改变之一.
作者:何园;陈谦明;吴兰雁;李秉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结合现行高等学校教材<牙周病学>中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叙述和临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对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分型的理解,提出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不再分型的思考.
作者:王凯;周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纯钛钛片经喷砂及喷砂酸蚀处理后,表面氧化膜金相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对成骨细胞黏附和生长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直径为15mm、厚度为1 mm的纯钛钛片分4组进行表面处理:1)机械打磨组(S0);2)喷砂组(SB):3)喷砂酸蚀1组(SLA1);4)喷砂酸蚀2组(SLA2).采用电子探针分析仪及X射线衍射仪检测4组钛片表面氧化膜的厚度、化学成分以及金相结构,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微观形态.而后将成骨细胞培养于4组钛片表面,采用MTT去分析比较4组钛片表面对成骨细胞黏附率以及增殖率的影响.结果 与S0组相比,SB、SLA1、SLA2组的粗糙度明显增大(P<0.05).SB、SLA1、SLA2组间表面平均粗糙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酸蚀处理使喷砂形成的氧化膜变薄,密度减低,且结构发生改变:原有的金红石型TiO2峰消失,锐钛矿型TiO2减少.在表面平均粗糙度相同条件下,SB组钛片表面氧化膜均匀致密,有利于成骨细胞早期的黏附和增殖.结论 喷砂和喷砂酸蚀处理均增加了钛片表面的粗糙度,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但酸蚀使TiO2喷砂表面的氧化膜层变薄,在平均粗糙度不变的情况下,单纯喷砂表面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优于喷砂酸蚀处理表面.
作者:董菲;丁仲鹃;牛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四川省5岁儿童乳牙患龋情况,为制定龋病防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4版),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在四川省3个城市、3个农村随机抽样选取调查点,共调查780名5岁儿童的患龋情况,并将调查结果与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四川省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58.72%,龋均为2.77,龋齿充填率为2.32%;乳牙患龋率和龋均在男性和女性、城市和农村儿童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乳牙龋齿充填率则存在性别和地区间的差异.与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相比,四川省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和龋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龋齿充填率有所下降(P<0.05).结论 四川省5岁儿童乳牙龋齿患病率仍然较高,而龋齿充填率相对较低,今后儿童龋病防治工作应加强乳牙保健的口腔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乳牙龋充填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乳牙的治疗.
作者:李克增;李雪;胡德渝;范旭;聂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牙本质粘接界面微渗漏的二维形态.方法 去除磨牙(牙合)面釉质,暴露牙本质,分别用3种粘接剂(Prime & Bond NT、Contax和Adper Prompt)粘接牙本质,其上制作复合树脂冠.顺牙齿长轴,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片切牙齿,制备条状试样.每个牙齿制备的试样为两组,一组进行冷热循环10 000次,另一组不冷热循环,之后相继浸泡于氨化硝酸银溶液及显影液中,然后测定微拉伸粘接强度.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界面破坏和混合破坏试样的断面.结果 粘接界面微渗漏的二维形态呈各种不同的树枝状,从边缘伸向中心,冷热循环后的微渗漏程度明显加重.结论 牙本质粘接界面的微渗漏并非是从外到里齐头并进,而是星树枝状,其程度与粘接剂种类和是否进行冷热循环有关.
作者:赵信义;何惠明;刘芳;王俊成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和评价自酸蚀粘接剂XenoⅢ(XO)和Adper Prompt(AP)以及全酸蚀粘接剂Single bond2(SB)三者的细胞毒性大小.方法 将3种牙本质粘接剂XO、AP和SB涂布于直径为5.0 mm、厚度为0.5 mm的牙本质圆片的两面,置于DMEM培养液中获得材料的浸提液,然后将培养液稀释成100.0%、50.0%、25.0%和12.5%四种体积分数.选用组织块法体外原代培养人牙髓成纤维细胞,并将不同体积分数的材料浸提液与第5代人牙髓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通过MTT法评价材料24、72、120 h的细胞毒性.结果 牙本质粘接系统XO、AP和SB在体外对人牙髓成纤维细胞均有一定程度的细胞毒性,两种自酸蚀粘接剂XO和AP的细胞毒性明显低于全酸蚀粘接剂SB,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酸蚀牙本质粘接剂XO和AP的细胞毒性小于全酸蚀牙本质粘接剂SB.
作者:张明;冯岩;黄晓晶;雷丽珊;郑碧琼;卢友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自制的加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壳聚糖温敏凝胶修复牙周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3只健康雄性杂种犬制备前磨牙区人工Ⅱ度根分叉区组织缺损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凝胶组及载药凝胶组,术中先严密缝合组织瓣,然后对空白凝胶组及载药凝胶组区域分别注射先期配制并消毒好的空白凝胶和载药凝胶,术后8周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载药凝胶组出现明显的牙周组织再生,而空白对照组和空白凝胶组仅有少量的牙周组织再生.载药凝胶组与空白对照组及空白凝胶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和空白凝胶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载rhBMP-2的壳聚糖温敏凝胶可有效促进牙周组织再生,同时简化手术操作,是一项有潜力的牙周组织再生手段.
作者:马志伟;张勇杰;吴织芬;王荣;朱浩;李媛;许杰;刘青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咬合紊乱与去除咬合紊乱大鼠髁突软骨内骨形成蛋白-2(BMP-2)的变化.方法 幼年和成年雌性大鼠各9只,等分为咬合紊乱组、去除咬合紊乱组和对照组.咬合紊乱组在建立咬合紊乱8周后处死,去除咬合紊乱组在建立咬合紊乱6周时拔除造成紊乱的双侧第一磨牙,2周后处死.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同环境饲养、同期处死.测量各组髁突组织切片上软骨前、中、后部的厚度,SABC法检测软骨前、中、后部BMP-2的表达.结果 成年咬合紊乱组髁突软骨中部变薄,后部增厚;去除咬合紊乱后后部恢复正常,中部仍薄于对照组(P<0.05).幼年髁突软骨的前、中、后部厚度三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幼年髁突软骨前、中、后部咬合紊乱组BMP-2表达高于去除咬合紊乱组和对照组(P<0.05),成年髁突软骨中部咬合紊乱组和去除咬合紊乱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后部咬合紊乱组高于和去除咬合紊乱组,后者高于对照组(P<0.05),前部无差异.结论 咬合紊乱可导致幼年和成年大鼠髁突软骨BMP-2高表达,成年大鼠髁突软骨对咬合紊乱的适应能力较幼年大鼠差,中部尤为明显.
作者:李晓峰;王美青;储岚岚;于世宾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根尖孔大小对Root ZX测量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离体牙模型,在根尖狭窄完整和破坏的情况下,分别测量实际根管长度(L)、实际根管工作长度(L')、电测根管长度(L1)、电测根管工作长度(L2)和根尖孔面积(S),并采用SPSS 12.0软件对根尖孔面积与Root ZX电测法测量偏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根尖狭窄完整情况下,根尖孔面积与Root ZX测量准确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当根尖狭窄破坏后,根尖孔面积与Root ZX测量准确性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01),直线回归方程为△L2=-0.623+6.596S.当测量误差设定在0.5mm时,根尖孔开口面积为0.135 mm2.结论 根尖狭窄被破坏后,根尖孔大小对Root ZX测量准确性有影响.临床上对根尖有吸收破坏或根尖未发育完全的患牙采用Root ZX电测法测量时,应谨慎参考根管工作长度值.
作者:程磊;苏勤;黄云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牙周炎患者与正常人群下颌骨相关指标的差异,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测量牙槽骨骨密度的方法,探讨牙周炎患者局部骨改变和全身骨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计算机处理软件在60例牙周炎患者和60例牙周健康者的下颌骨数字曲面体层片上测量牙槽骨骨密度(用灰度值表示)和骨高度、颏孔区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厚度(CW)、曲面体层下颌指数(PMI).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牙周炎组牙槽骨灰度值、牙槽骨骨高度、CW和PMI分别为106.08±23.95、(8.76±2.27)mm、(3.80±0.82)mm和0.31±0.06:牙周健康组的4项测量指标分别为113·33±23.79、(11.85±1.62)mm、(4.27±0.70)mm和0.33±0.06.经统计学检验,两组牙槽骨灰度值、牙槽骨骨高度和CW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MI无统计学差异(P>0.05);牙槽骨灰度值、牙槽骨骨高度、PMI与CW均有相关关系(P<0.05),而牙槽骨灰度值、牙槽骨骨高度与PMI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建立在标准化数字式曲面体层片的计算机灰度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测量牙槽骨骨密度的方法.与正常人相比,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骨高度和骨密度有所降低,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吸收变薄.
作者:林梓桐;王铁梅;林华;葛久禹;吴文蕾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东北地区第一恒磨牙患龋状况,为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对东北地区9394名5、12、35~44和65~74岁人群的第一恒磨牙龋病进行调查,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患龋率和龋均作为统计指标.结果 东北地区第一恒磨牙冠龋和根龋患病率分别为26.86%和3.81%,龋均分别为0.41和0.04,各省之间的患龋情况存在差异.冠龋主要发生于下颌,女性高于男性(P<0.01),而根龋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第一恒磨牙冠龋城市高于农村(P<0.01),但吉林省冠龋城市与农村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龋则各省城乡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东北地区第一恒磨牙患龋较严重,应引起口腔医务工作者对其防治的重视.
作者:程睿波;陶薇;张颖;程敏;李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活菌细胞内感染牙髓成纤维细胞的体外模型.方法 将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牙髓细胞以100∶1比例共同孵育0.5、1.0、2.0h,倒置显微镜观察牙髓细胞形态.加入双抗和甲硝唑杀死胞外细菌,牙髓细胞用蒸馏水裂解后厌氧培养细胞裂解液,观察活细菌是否进入牙髓细胞胞内.将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牙髓细胞以多重感染比(MOI)100、50共同孵育1.0 h,采用MTT法检测感染牙龈卟啉单胞菌后牙髓细胞存活率.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显示,被胞内感染的牙髓细胞培养2.0 h未见胞膜破裂,形态完整.采用双抗能彻底杀灭胞外培养基中的细菌而对胞内细菌无影响,共同孵育1.0 h和2.0 h活细菌能进入牙髓细胞.MTT法显示细菌感染后牙髓细胞仍有一定存活率,其存活率分别是MOI 100组74.43%、MOI 50组99.07%.结论 成功建立了牙龈卟啉单胞菌对牙髓成纤维细胞胞内感染的模型.
作者:卢煜;罗世高;黄定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到了经济社会的中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口腔医学人才的创新性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口腔医学教材是培养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的重要因素,如何建立具有口腔医学特点的创新型教材体系将成为口腔医学建设新命题.本文针对评审系统、作者队伍、教材体系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对策.
作者:周学东;石冰;于海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家庭口腔健康行为对辽宁省城乡儿童乳牙患龋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诊断标准对辽宁省城乡792名5岁儿童进行乳牙龋病检查,并随机抽取50%受检者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辽宁省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3.86%,龋均(dmft)为4.38;其中城市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4.14%,农村儿童乳牙患龋率为83.59%,城乡之间儿童乳牙患龋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口腔健康行为分析表明,农村儿童进食糖果、巧克力、糖水、碳酸饮料、果汁等的频率高于城市.城市儿童开始刷牙时间、频率、用含氟牙膏的比例均高于农村.城市家长普遍学历高,收入多,儿童定期检查和采取预防措施的人数高于农村.结论 辽宁省,尤其是农村地区应加强对家庭口腔健康行为的教育.
作者:张颖;刘璐;程睿波;路振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3种新型复合树脂材料的耐磨性及硬度.方法 选取Solidex、Spectrum、FiltekTM Z350新型复合树脂材料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釉质.在改装的MG-200型摩擦磨损实验机上进行磨损实验.扫描电镜观察摩擦表面形貌.用维氏硬度仪测量4种样本的维氏硬度.用秩和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磨损量和硬度值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直线回归分析的方法来分析3种复合树脂磨损量与硬度的相关性.结果 3种复合树脂材料中,FiltekTMZ350显示了低的磨损量和高的维氏硬度(P<0.05).Solidex与Spectrum的磨损量和硬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3种复合树脂材料的磨损量与硬度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968 6)(P<0.05).扫描电镜下各材料的摩擦表面形貌显示了不同的磨损特征.结论 纳米填料复合树脂的耐磨性及硬度优于混合填料复合树脂.
作者:王立凯;石连水;朱洪水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盐酸小檗碱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牙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F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成功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的基础上,实验动物在分别灌服盐酸小檗碱后第1、2、3、4周处死,取牙周组织标本作切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病理变化状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IL-1β、TNF-α水平变化.结果 牙周炎组牙周组织中IL-1β、TNF-α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各时间段之间IL-1β、TNF-α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 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牙周组织中TNF-α、IL-1β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应用盐酸水檗碱能抑制实验性牙周炎模型牙周组织中TNF-α、IL-1β的表达.
作者:余占海;张国英;张小恒;杜建东;杨倩;何福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的方法和应用.方法 5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3例行手术辅以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2例行单纯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按照治疗计划先行定位针植入,根据CT扫描,调整定位针的位置和方向,将125I放射性粒子依次植入靶区,即刻再次CT扫描,并验证靶区及周围重要组织器官的剂量.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植入.12根定位针有5根需要进行位置和深度调整,即刻剂量验证与术前计划完全一致.结论 经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头颈部恶性肿瘤可以精确地实施治疗计划,同时可以对术后剂量进行即刻验证.
作者:张杰;张建国;朱铁砾;郑磊;黄明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CRAU)患者溃疡期和间隙期唾液表皮生长因子(EGF)质量浓度的变化以及病损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有无缺陷.方法 选择27例在溃疡期和间隙期均成功获取唾液样本的轻型RAU患者作为RAU1组,采集33例正常人的唾液样本作为对照1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唾液样本中EGF质量浓度.另外选择31例轻型RAU溃疡期患者在溃疡基底部剪取小块组织样本作为RAU2组,采集35例无RAU者的正常黏膜组织作为对照2组,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两组组织样本EGFR的RNA表达情况.结果 RAU1组溃疡期患者唾液EGF质量浓度高于RAU1组间隙期和对照1组,而间隙期EGF质量浓度低于对照1组(P<0.05).HAU1组和对照1组唾液EGF质量浓度在不同性别间差别不大,与年龄也没有相关性(P>0.05).RAU2组EGFR的RNA表达强度高于对照2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5).结论 RAU患者口腔溃疡的复发性可能与间隙期唾液EGF质量浓度减少有关;口腔溃疡的自愈性可能与溃疡期唾液EGF质量浓度增加和溃疡区EGFR表达增加有关.
作者:顾杨;张纲;林梅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