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颅骨成骨细胞在张应力下细胞骨架的改变

戚孟春;胡静;邹淑娟;韩力赤;罗恩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机械张应力,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颅骨成骨细胞(OB)在机械张应力刺激下的反应和细胞骨架蛋白F-actin的变化.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和颅骨OB,应用四点弯曲加力系统对细胞施加2 000μg的机械张应力,加力时间分别为0 h、2 h、6 h、12 h.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特异性荧光染料标记的微丝蛋白F-actin和细胞核,并用图像分析软件对细胞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结果MSCs和OB荧光强度减弱,F-actin纤维束稀疏,排列紊乱;胞核轮廓模糊,部分细胞可观察到凋亡小体;MSCs体积明显变小,OB体积变化不明显.定量分析表明,MSCs的细胞总面积、总荧光密度、绿色荧光(F-actin)密度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OB的总荧光密度、绿色荧光密度和胞核红色荧光密度也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机械张应力刺激可引起MSCs和OB细胞骨架F-actin解聚和重排,部分细胞发生凋亡;MSCs对机械力刺激的反应比OB更敏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正畸移动后大鼠牙周炎牙整合素β1 mRNA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正畸移动后大鼠牙周炎牙与正常牙整合素β1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10周龄雄性成年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牙组、牙周炎牙组,每组48只.分别在加力后0、1、2、3、5、7 d点处死动物,制备标本,采用原位杂交检测牙周炎牙与正常牙正畸移动后β1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正常牙组和牙周炎组加力后各时间点的整合素β1 mRNA阳性强度均较加力前有明显增高(P<0.001);在加力各时间点,两组整合素β1mRNA的表达强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牙移动中,整合素β1 mRNA牙周组织破骨细胞上有强表达,提示其与牙移动中牙周组织的稳定和改建有关.

    作者:张京剧;陈扬熙;肖立伟;段培佳;赵青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A系小鼠腭突腭中嵴上皮融合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腭间充质存在的情况下,地塞米松对腭中嵴上皮细胞分化、转归的影响,以探讨地塞米松引起腭裂畸形的发病机制.方法A系小鼠妊娠14 d 8 h在体视显微镜下,解剖分离出A系小鼠胚胎腭突,应用半浸静式腭突体外培养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在腭突接触融合时,地塞米松对腭中嵴上皮细胞的影响.结果地塞米松促进了腭中嵴上皮分化成复层鳞状上皮,加速了腭间充质分化过程,影响了腭突的正常发育,阻碍腭突融合.结论地塞米松可能通过加速腭间充质分化和抑制腭中嵴上皮正常转归的双重作用,阻碍腭的正常发育过程,导致腭裂畸形.

    作者:黄磊;石冰;孙晋虎;王(龙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Comfort义齿粘附剂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的实验研究

    义齿粘附剂(denture adhesive,DA)已被国外许多牙科医生和患者认可,但国内尚鲜见应用.笔者参考文献[1,2]并优选配方,研制出一种黄色膏状的高分子合成树脂类义齿粘附剂Comfort-DA.研究表明Comfort-DA可显著提高旧义齿的大咬合力,改善患者的咀嚼效能[3].白色念珠菌是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1].笔者在自行研制的Comfort-DA中加有西地碘作为抗真菌组分以抑制真菌的滋生,现通过本实验对Comfort-DA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

    作者:赵克;程祥荣;李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1423例根管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近年来根管治疗(RCT)的临床质量.方法随机选择2001年3月~2002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门诊完成RCT的1 423颗患牙为研究对象,分析RCT的治疗质量及疗程情况.治疗2年后回访,评价RCT的2年临床疗效.结果1 423颗患牙RCT的恰填率为79.97%,欠填率为14.62%,超填率为5.41%;磨牙根管全治率为89.44%;平均疗程为2.8周.患牙2年回访率为48.84%,RCT 2年临床成功率为94.39%.结论2001~2002年华西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RCT临床质量较好,但磨牙RCT治疗质量有待提高,RCT疗程需缩短.

    作者:尹仕海;杨锦波;苏勤;黄定明;陈蕾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6对成骨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新型纳米根管充填材料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对成骨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以含nHA-PA66的细胞培养基(DMEM)浸提液作用于实验组细胞,DMEM培养基作用于对照组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检测nHA-PA66对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酶联法检测细胞ALP活性的变化;QRT-PCR测量细胞骨钙素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细胞的相对增殖率在98%~106%之间,且无量效关系,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ALP活性及骨钙素基因表达相似,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nHA-PA66对成骨细胞的生长和功能无不良影响,具有骨细胞相容性.

    作者:叶玲;苏勤;周学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口腔癌术后放疗患者口腔菌群的变化

    目的了解口腔鳞癌术后放疗对患者口腔菌群的影响,为临床防治继发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2例口腔鳞癌术后患者,于放疗前后分别在照射野的中心区域与对侧黏膜采集唾液标本,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测量可培养细菌的检出率、检出量和构成比.结果与放疗前相比,放疗后照射侧和非照射侧的链球菌属、白色念珠菌和绿脓杆菌检出增加;而照射侧的放线菌属和奈瑟菌属检出减少(P<0.05).结论口腔癌术后放疗可影响口腔的微生态平衡,是导致口腔癌术后放疗患者发生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刘坤;高宁;王翼川;王昌美;王晓毅;高庆红;宣鸣;温玉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以左侧下颌磨牙急性牙髓炎症状为表现的急性心肌缺血2例

    心肌缺血是冠状动脉发生了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时部分患者会出现牵涉痛,疼痛可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等,但以左侧下颌磨牙急性牙髓炎为症状的心肌缺血较少见.笔者遇到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新江;陈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Ⅰ型骨质疏松症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及分化研究

    目的研究在构建的Ⅰ型骨质疏松症大鼠动物模型中,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成骨和成脂分化能力.方法 16只6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双侧卵巢切除建立Ⅰ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对照组切除卵巢周围少量脂肪组织.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骨质疏松大鼠的BMSCs,传代后分别在成骨及成脂培养基中诱导培养14 d,观察细胞形态,通过组织特染对BMSCs的成骨、成脂表型进行鉴定,计数阳性染色细胞百分比.结果构建的Ⅰ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大鼠体重及整体股骨骨矿物质密度(BM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诱导培养后两组大鼠BMSCs碱性磷酸酶(ALP)、Von Kossa's染色和油红O染色实验阳性,且两组细胞阳性染色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骨质疏松症大鼠BMSCs保持分化能力.

    作者:唐尤超;汤炜;田卫东;陈希哲;李声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摆形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的研究

    目的分析安氏Ⅱ类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摆形矫治器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后的牙颌面形态变化,探讨此方法建立正常牙(牙合)关系的机制.方法 10例接受摆形矫治器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的安氏Ⅱ类骨性Ⅰ类错(牙合)患者,分别在治疗前(T1阶段)、摆形矫治器治疗后(T2阶段)及直丝弓矫治结束后(T3阶段)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对3个阶段牙齿、颌骨及软组织的位置变化进行测量及分析,同时观察上颌第二、三磨牙的位置和萌出情况.结果摆形矫治器治疗阶段上颌第一、二磨牙远中整体移动并适度远中倾斜,上切牙唇向倾斜,上齿槽座点前移;直丝弓矫治后上颌第一、二磨牙位置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下齿槽座点和下颌第一磨牙明显前移;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顺利.结论摆形矫治器可使上磨牙明显远中移动,但固定矫治结束后上磨牙前后位置因上颌骨生长和一定程度的支抗丧失而有所复原;Ⅰ类磨牙关系的建立可能是上下磨牙差别移动和颌骨差别生长的综合结果.

    作者:赵晓光;刘月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人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转染人胚成肌细胞的表达和分泌研究

    目的应用人肿瘤坏死因子-α(hTNF-α)基因转染人胚成肌细胞,观察转染hTNF-α基因后人胚成肌细胞表达和分泌hTNF-α的水平.方法用阳离子脂质体DOSPER介导含hTNF-α基因的穿梭质粒pSV23SHTNF转染人胚成肌细胞;对照组只给予等量的脂质体,不加入质粒.转染基因后24、48、72、96h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TNF-α基因在人胚成肌细胞细胞浆和细胞膜的表达水平,并用ELISA法检测人胚成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TNF-α的浓度.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实验组人胚成肌细胞在转染hTNF-α基因后24、48、72、96h均见细胞浆和细胞膜hT-NF-α呈强阳性表达,而对照组均呈弱阳性;ELISA检测发现实验组人胚成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TNF-α平均浓度在各时期均高于对照组(P<0.05),尤以转染72 h后高,达401.0pg/ml.结论 hTNF-α基因转染成肌细胞,可使成肌细胞持续高表达和高浓度分泌hTNF-α,提示可以用hTNF-α基因转染舌癌周围肌细胞,使癌周微环境肌细胞持续表达和分泌高浓度hTNF-α来抑制舌癌向肌深层浸润.

    作者:高振南;高家让;田卫东;李声伟;刘磊;付春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颌间Ⅲ类矫形力下 TGF-β1 mRNA在青春期恒河猴上颌骨缝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在颌间Ⅲ类矫形力不同作用时间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青春期恒河猴上颌骨周围骨缝中的表达.方法选用青春生长发育期雌性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3、6月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戴用颌间Ⅲ类双阻板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分别于实验后3个月、6个月处死实验猴,制备组织切片.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的骨缝区细胞密度,原位杂交检测各骨缝中TGF-β1 mRNA的阳性率.结果水平组的腭颌缝和垂直组的翼上颌缝的细胞密度,在组间比较上无差异,其余各组均有明显差异;施加矫治力后TGF-β1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除颧颞缝和翼上颌缝6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实验组和对照组间都有显著差异(P<0.01),都表现为实验组表达强于对照组,3月实验组表达均强于6月实验组.结论上颌骨骨缝在颌间Ⅲ类矫形力牵引下,发生积极的组织改建.在骨缝改建的不同时期,TGF-β1 mRNA的表达不相同,这与加力的时间、骨缝对矫形力的差异性反应以及TGF-β1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生物学效能有关.

    作者:吴拓江;李松;徐芸;李煌;尹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牙龈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

    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占所有血管形成的肿瘤的1%,其中15%~25%发生在头颈部,但发生于牙龈的血管外皮细胞瘤尚未见报道,作者于2002年2月收治1例牙龈血管外皮细胞瘤,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希云;昌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成都市城郊地区乳牙列错(牙合)及其分布的横断面调查

    目的了解成都市城郊地区乳牙列错(牙合)情况,为乳牙列期错(牙合)的预防性及阻断性矫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成都市双流县华阳镇幼儿园的乳牙全萌且达到(牙合)接触的1279名乳牙列儿童进行调查,计算其错(牙合)率.结果 1279名乳牙列儿童中,错(牙合)491名,错(牙合)率38.38%,排列在错(牙合)前5位的依次是:深覆(牙合)、前牙反(牙合)、切(牙合)、乳牙早失、融合牙.结论成都市城郊地区乳牙列错(牙合)率较高,需进一步作好乳牙列错(牙合)的预防性及阻断性矫治工作.

    作者:黄宁;史宗道;王祖华;秦均成;陈娥;郭春岚;郭洪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应用Ballista弹簧治疗腭侧埋伏前磨牙

    在正畸治疗中常常遇到埋伏牙病例,对埋伏牙的常见处理方法是外科手术拔除,或者当埋伏牙不妨碍其他牙移动时,可以不作处理.现在随着正畸治疗水平的提高,学者倾向于尽可能地保留天然牙,尽可能将埋伏牙牵引至咬(牙合)平面.但是,有关腭侧埋伏牙的治疗报告相对较少.Jacoby[1]用Ballista弹簧治疗腭侧埋伏尖牙,非常成功.作者用Ballista弹簧治疗1例腭侧埋伏前磨牙,也获得了满意的疗效.本文现就Ballista弹簧的结构和治疗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赖文莉;山添清文;花田晃治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不同金属基底和遮色瓷厚度对金瓷修复体色彩的影响

    目的对比不同金属基底和遮色瓷厚度对金瓷修复体色彩的影响,力求找出能有效遮住底层冠金属色的佳遮色瓷厚度.方法制作贵金属合金、金沉积与镍铬合金片,分别以其为基底依次制作遮色瓷厚度为0.05、0.1、0.2、0.3、0.4、0.5 mm的试件.用CR-321色差计对试件测色,计算色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镍铬合金与贵金属合金为基底的瓷修复体遮色瓷厚度为0.3 mm时可以完全遮住底色,色差值小于1.5 NBS;金沉积为基底的修复体遮色瓷厚度为0.1 mm即可完全遮住底色,色差值小于1.5 NBS.结论对于不同的金属基底材料,有不同的遮色瓷厚度要求;随遮色瓷厚度的增加,以镍铬合金与贵金属合金为基底的修复体彩度增加,金沉积为基底的修复体彩度略有下降.

    作者:裴延平;陈吉华;常青;赵桂文;谢柏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不同龋敏感人群变形链球菌分离株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龋敏感人群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与龋病发生的关系,筛选不同LDH活力菌株.方法从高龋和无龋个体分离变形链球菌各50株,应用经典考马斯亮蓝蛋白定量方法对菌细胞裂解液蛋白进行定量,通过还原性辅酶Ⅰ氧化法测定LDH活性,比较两组菌株LDH活性差异以及不同LDH活性的菌株在两组人群的分布.结果两组菌株LDH的酶活性均值总体无差异(P>0.05);不同LDH活性的菌株在两组人群的分布不同(P<0.05).结论变形链球菌LDH活性与龋病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杨德琴;刘天佳;周学东;何奎芳;李颂;庄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1对根面牙本质有机质降解作用的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对根面牙本质有机质的降解作用.方法收集临床拔除的健康无龋阻生牙,切取根颈1/3处约5 mm厚的牙体,制成牙本质组织块,随机分为4组.第1组用酸溶液脱矿处理21 d后,放入MMP-1溶液中孵育7 d;第2组仅用酸溶液脱矿处理21 d;第3组仅用MMP-1溶液酶解7 d;第4组为正常牙本质标本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将各标本切割制作样本,脱水干燥,喷金,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酸和酶溶液共同处理的标本牙本质硬组织脱矿明显,牙本质小管管腔失去原有形态,边界不清,周围暴露的胶原纤维断裂不连续,排列杂乱不规则.酸或酶溶液单独处理组未发生明显的基质纤维降解现象.结论内源性蛋白酶参与了根面龋的发生发展过程,MMP-1能够明显降解脱矿后的牙本质有机质.

    作者:贺长历;王铎;刘振华;金洁;宫艳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颞下颌关节滑膜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潜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滑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潜能.方法用2g/L的Ⅰ型胶原酶消化获得滑膜细胞,待细胞汇合后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单细胞克隆,筛选出滑膜间充质干细胞(SMSC).取第3代SMSC进行成骨诱导培养,每天观察细胞形态,并于培养7 d后检测ALP活性和骨桥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核心结合因子al(cbfal)mRNA的转录;培养30 d后作Von Kossa's染色,检测成骨化程度.结果 SMSC在体外培养形成葵花样细胞集落,胞浆突起明显,相互连接成网状;成骨化诱导剂可诱导SMSC定向分化为多形性成骨细胞,细胞ALP染色阳性,骨桥蛋白强阳性,电泳显示有cbfal的特异性条带,矿化区经Von Kossa's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经体外纯化的SMSC可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符合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作者:李健;龙星;朱帆;杨雪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氟化钠滴剂预防儿童乳牙龋齿的2年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氟化钠滴剂对儿童乳牙龋病的预防作用.方法在成都市13所幼儿园3~4岁儿童中随机抽取1 200人,平均分为3组,每组400人.第1组(氟滴组)采用氟化钠滴剂点滴;第2组(含氟牙膏组)采用含氟牙膏刷牙;第3组(对照组)未采用任何统一干预措施.对这3组儿童进行2年的乳牙龋病预防评价.结果氟滴组第1、2年的新增龋面均分别为1.35±0.57和1.85±0.57,含氟牙膏组第1、2年的新增龋面均分别为1.53±1.09和2.75±1.33,对照组第1、2年的新增龋面均分别为2.19±1.12和4.73±2.17.统计分析表明,氟滴组和含氟牙膏组的新增龋面均低于对照组,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氟滴组和含氟牙膏组二者新增龋面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氟化钠滴剂预防儿童乳牙龋齿的效果明显.

    作者:李少敏;范旭;邹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脱敏性粘接材料预防活髓基牙过敏的研究

    目的观察GLUMA脱敏性粘接材料预防活髓基牙过敏的临床效果.方法 69颗进行活髓烤瓷修复的上颌中切牙随机分为A、B、C 3组.备牙后A组用GLUMA表面处理剂处理整个牙面,B组仅处理颈1/3,然后2组均用GLUMA粘接剂涂布整个牙面;C组为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常规制作修复体,1周后试戴并用玻璃离子粘固剂粘固,3个月后复查.分别于备牙脱敏后、备牙1周后修复体粘固前及3个月复查时采用低温滴水法检查试验牙敏感度.将新鲜的离体中切牙进行常规牙体预备,标本1经GLUMA表面处理剂处理,标本2不作特殊处理,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表面形态.结果C组牙敏感度在3次检查时均高于A、B组(P<0.05);备牙后的即刻敏感度B组高于A组(P<0.05);修复体粘固前、修复后3月复查时A、B组的敏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经表面处理剂处理后的标本1,牙本质小管口开放,表面无玷污层.结论GLUMA脱敏粘接剂能有效去除玷污层,降低牙齿敏感度,预防烤瓷修复时活髓基牙的过敏现象.

    作者:张怀勤;巢永烈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