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艳;张玲;崔燕芬
目的:研究分析孤独症患儿言语及语言康复训练的可行性。方法:本院于2012年01月至2013年05月期间收治的孤独症患儿56例,预先评估患儿的言语以及语言障碍情况之后,针对患儿制定言语以及语言障碍康复训练计划,也就是个别化训练计划,坚持一对一训练,训练需要坚持每个星期5次,每次持续30分钟,为期6个月。使用儿童语音测试跟小儿0岁~4岁精神发育检查表来有效的评估治疗效果以及相应的可行性。结果:56例孤独症患儿经过为期6个月的训练治疗之后有效的提升了其语言发育水平,相比于训练之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总有效率高达100.00%。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增长发出声母的数量,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如果对孤独症患儿开展相应的早期干预活动、言语康复训练以及语言康复训练可以解除患儿的语言障碍问题,提升患儿发出声母的数量,为以后患儿的正常交流提供切实的保证。
作者:孙映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在急诊转运中临床护理措施。方法:抽取我院急诊科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急诊转运过程中护理措施。结果:10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中2例在转运过程中死亡、占2.0%,98例安全的到达急诊室接受治疗,占98.0%,为患者抢救争取了时间、转运时间7~10min,平均(8.53±2.31)min。转运过程中血压波动25mmHg 4例,心率波动15次/min 3例。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经过抢救后,进一步对症治疗,转运是重要环节,转运过程中完整、细致的护理必不可少。
作者:吴旭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多元化护理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临床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实施治疗的9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偏瘫患者,并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及多元化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变化。结果:通过对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 HADM评分以及ADL 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P <0.05)。结论:多元化护理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付春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对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要求,采用常规法对益母草颗粒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益母草颗粒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即确认益母草在该检验量,该检验条件下无抑菌活性或其抑菌活性被充分消除到可以忽略不计,以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及检验方法的完整性。结果表明,益母草颗粒无抑菌作用,常规法对无抑菌作用的益母草颗粒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结果可靠,准确。
作者:马淑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 T2DM合并骨质疏松行伊班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的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 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予伊班膦酸钠治疗,研究组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及 BMD 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 TRACP -5b、s -CTX 水平比对照组低,且 BAP、OC 水平比对照组低,均具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伊班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 T2DM合并骨质疏松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凌云;廖斌;杨敏;刘江华;全宏梅;秦爱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重要性以及预防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方法我院通过建立健全外科护理管理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及强化控制感染意识,同时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方式来加强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结果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及管理措施,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对预防医院感染的认识,熟练掌握各项技术知识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相关操作,使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病房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从而使医院感染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护理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重视外科护理管理工作是有效避免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王甲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把90位住院病人按就诊顺序编号分成两组。对照组45位遵医嘱实行常规护理,①发热:颈部、头部冷敷,乙酰氨基酚,0.5g/次,1次/d;②抗病毒护理:利巴韦林,10~15mg/kg,1次/d,静滴;③抗感染护理:青霉素,2.5万单位/kg,每12h 给药 1次,静滴;④营养支持;严重并发症针对性护理。护理组45位综合护理干预,①中药护理,小儿顺气消炎方(茅根、芦根各30g,葛根15g),两次水煮,调和第 1次与第2次,温热后口服;②食疗护理,取核桃仁(研末)100g,补骨脂(研末)500g,蜜调,晨起温水送服一大匙,禁食羊肉;杏仁去皮,研细后水煎去渣,加入50g 粳米,适量冰糖、水煮粥,温热口服;甜杏仁(炒)250g,清水煮一个小时,加入核桃仁250g,收汁,即将干锅时加入500g,搅匀煮沸可服用;③按摩护理,宣肺平喘、益气固表,取小天心穴,按摩3至5次;揉风池、风府穴,各揉十次;运太阳,按揉3~5min;揉推大椎穴,按、推、揉30~50次;推三关,食指、拇指合并使用,自下而上推拿100~300次;西医护理与对照组相同。连续护理7d 为一个疗程。观察临床症状与不良反应。持续护理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护理组显效21位,有效22位,无效2位,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显效17位,有效19位,无效 9位,总有效率80.00%。护理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护理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郑春晓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骨折护理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并针对性的制定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骨科住院后发生不安全事件的50例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分析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发生不安全事件的原因,并为其制定针对性的防护对策。结果: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常见的不安全事件包括磕碰、跌倒及褥疮等,引起老年股骨骨折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主要原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病房因素及护患沟通不足。结论:对于老年股骨骨折住院患者,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进行健康教育,改善病房内的基础措施,可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
作者:王翠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超声波治疗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为临床上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行常规的扩管、抗凝、抗感染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上加用超声波治疗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的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超声波联合基础治疗较单纯的基础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更加显著。
作者:王洪;杜建文;卢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老年肺部感染治疗中综合排痰护理的辅助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80,给予常规排痰抗感染治疗和护理)和研究组(n =80,给予综合排痰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排痰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研究组排痰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肺部感染治疗中综合排痰护理的辅助效果显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作者:于娟;陈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老年重症哮喘的临床规范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老年重症哮喘患者共78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数量均为39。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规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9例患者中显效患者21例(53.8%),好转16例(41.1%),无效2例(5.1%),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患者中显效患者共15例(38.5%),好转10例(25.6%),无效14例(35.9%),总有效率为64.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 <0.05。结论呼吸内科对老年重症哮喘患者实施规范治疗,能快速缓解患者的哮喘症状,使患者的治疗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进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郝庆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老年髂动脉多发炎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20例老年髂动脉多发炎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及体征,探讨其诊治方法。结果髂动脉多发炎性动脉瘤患者可表现为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血尿酸、血肌酐、类风湿因子的增加,体重下降,可伴有输尿管梗阻,影像学检查可见动脉瘤血管壁增厚及血管周围组织炎症,早期可采用糖皮质激素、山莨菪碱及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可恢复正常,且动脉壁及周围炎症可减轻或消失,输尿管梗阻可缓解或消失。结论以突发的剧烈腹痛主要表现且伴有 C 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等下降,而无瘤体破裂征象者,应高度怀疑多发性炎性动脉瘤的发生,应尽早行影像学检查,以达到尽早诊治的目的。
作者:王友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主要采用酶法来进行阿莫西林的制备,对相关的工艺进行优化处理。同时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方法:本次试验主要是充分利用羚基苯甘氨酸甲酯作为催化剂,与6-APA 合成阿莫西林成分。在制备的过程中需要对温度、酸碱中和指数以及侧链等因素进行分析和介绍,要对相应的投酶量或者是投料比例进行优化。采用化学法对阿莫西林成分进行加速,同时观察其变化情况,对于药物成分的含量以及稳定性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经过科学的工艺进行优化之后,阿莫西林的收率到高达84.3%,经过6个月的加速试验,采用酶法制备的阿莫西林下降值低于化学法,具体数值可达0.78%左右。结论:在制备阿莫西林的过程中,采用酶法要远远优于化学法,其环保性和节能性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可,同时药品的纯度较高,所含的杂质较少,产品的稳定程度也比较高。
作者:高玉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微创穿刺术治疗大量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8月期间诊治的76例大量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手术治疗组(38例)与保守治疗组(38例),保守治疗组患者给予维持酸碱平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血糖血压、甘露醇降颅压、呋塞米脱水、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手术治疗组在保守治疗组的基础上引入微创穿刺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P <0.05),手术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微创穿刺术治疗大量自发性脑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姜剑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骨盆骨折往往是因强大暴力所造成,30%~50%的患者为不稳定型骨折[1]常是有合并伤或伴发伤的多发伤者,而且较骨折本身更为严重,这就给治疗和护理增加了难度。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40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通过医务人员的协同救治和及时果断的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倪小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鼻科中应用气囊填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接诊的鼻科鼻出血患者100例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填塞术处理,而研究组采取气囊填塞术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止血率、拔除填塞后再出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止血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但研究组拔除填塞后再出血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鼻科鼻出血比较常见,采取气囊填塞术可取得比较良好的止血效果,而且出血率低,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借鉴。
作者:刘英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社区护理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以健康为中心,向个人、家庭及人群提供的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士应熟悉和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必要性、主要内容、服务对象、常用措施,明确社区护理在客体方面和主体方面的特殊性,从而指导社区预防、保护、促进方面的工作,提高社区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杨海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无张力修补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患者均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全部治愈,无一例切口感染;患者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随访6个月到1年,无一例复发。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具有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临床上应积推广。
作者:孟祥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本院所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当中选取84例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消心痛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5.2%显著高于对照组7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彭迎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是我国和某些亚非地区常见的癌症,其年死亡率仅次于胃癌及食管癌,居第三位。肝切除仍是目前治疗肝癌首选和有效的方法。但多数患者就医时已是肝癌中晚期,并且多合并肝硬化,手术切除率低。[1]且由于病情发展迅速,早期症状不明显,症状发现后已是中晚期,大多数患者已失去手术机会而选择非手术治疗。[2]我国于80年代开始进行肝癌的介入治疗和研究,[3]它适用于没有手术指征、无肝外肿瘤转移或手术切除的前期治疗的 HCC 患者,[4]目前肝动脉灌注化疗和化疗栓塞术已被公认是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3]介入治疗具有组织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操作简便,恢复期短,避免了开腹手术的痛苦等优点,能够将肿瘤缩小,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患者积极治疗的决心。刘琴等[5]认为传统医学追求的是“延长寿命”,现代医学追求的是“注重生命质量”。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越来越长,医学模式由重视癌症患者生命质量,转向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限。[6]本文将肝癌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后生命质量改变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肝癌介入治疗术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提供依据。
作者:张丽泽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