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在灰线牙龈组织中的表达

陈林;朱国威;杨晓红;刘华庆

关键词:增殖细胞核抗原, Bcl-2, 免疫组织化学, 瓷熔附金属全冠, 变色
摘要: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1-2蛋白在灰线牙龈组织和正常牙龈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瓷熔附金属全冠修复的生物学效果.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以瓷熔附金属全冠修复后建立出的家兔灰线牙龈实验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检测PCNA、bcl-2蛋白在戴金属烤瓷全冠3个月组、戴金属烤瓷全冠6个月组和不戴金属烤瓷全冠组即对照组牙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戴金属烤瓷全冠3个月组与对照组PCNA有显著性差异(P<0.05);戴金属烤瓷全冠6个月组与对照组PCNA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戴金属烤瓷全冠3个月组、戴金属烤瓷全冠6个月组与对照组bcl-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NA表达与灰线牙龈组织炎症反应有关;PCNA、bcl-2的表达,不表明灰线牙龈组织有异常增殖.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乳牙破骨细胞降钙素受体mRNA的表达

    目的检测人乳牙吸收过程中乳牙根部破骨细胞降钙素受体mRNA的表达.方法收集和固定人滞留乳牙,用甲苯胺蓝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和定位破骨细胞,用原位杂交检测降钙素受体mRNA表达情况.结果在人乳牙吸收面有多个破骨细胞,破骨细胞TRAP染色阳性并且表达钙素受体mRNA.结论人乳牙吸收面破骨细胞可以表达降钙素受体mRNA,可用以检测外源因素对降钙素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明;梁星;包向军;王航;孙惠强;陆邵恒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不同力系统下的上中切牙位移、转动中心及牙周应力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力系统(力矩/后退力)下的上中切牙位移、转动中心及牙周应力分布.方法建立包括牙齿、牙周膜、硬骨板、松质骨、皮质骨的上中切牙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8节点三维六面体单元,共包括945个单元,1245个节点.计算13种力系统下的上中切牙位移、转动中心及牙周应力分布.结果①牙齿表现为三种典型位移性质,力矩/后退力比值为-9.15:1、-10.30~-10.50:1及-10.90:1时,牙齿分别出现以根尖点为中心转动、平行移动及以切缘为中心转动;②转动中心曲线以横坐标-10.50、纵坐标6.75两直线为渐进线,力矩/后退力比值在-9.15至-10.90之间变化时,其转动中心变化较大;③以根尖点为转动中心时牙周大牵张力、压应力分别为1.47 × 10-2MPa和-2.81×10-2MPa;平行移动时牙周大牵张力、压应力分别为1.10×10-2 MPa和-1.86×10-2 MPa;以切缘为转动中心时牙周大牵张力、压应力分别为0.96×10-2MPa和-2.58×10-2MPa.结论①牙齿的位移与力矩/后退力比值有关;②力矩/后退力比值在-9.15:1至-10.90:1之间变化时,应仔细调整力系统,以获得确定的牙齿位移方式;③平行移动时,牙周膜应力分布较均匀,大应力值较小;当上中切牙受到1 N水平力及转矩力,并出现以根尖点及切缘为中心转动时,大压应力超过牙周膜安全值,可造成上中切牙牙周膜损害.

    作者:刘东旭;王春玲;傅传云;张晓燕;郑效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医药现代化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在灰线牙龈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1-2蛋白在灰线牙龈组织和正常牙龈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瓷熔附金属全冠修复的生物学效果.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以瓷熔附金属全冠修复后建立出的家兔灰线牙龈实验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检测PCNA、bcl-2蛋白在戴金属烤瓷全冠3个月组、戴金属烤瓷全冠6个月组和不戴金属烤瓷全冠组即对照组牙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戴金属烤瓷全冠3个月组与对照组PCNA有显著性差异(P<0.05);戴金属烤瓷全冠6个月组与对照组PCNA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戴金属烤瓷全冠3个月组、戴金属烤瓷全冠6个月组与对照组bcl-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NA表达与灰线牙龈组织炎症反应有关;PCNA、bcl-2的表达,不表明灰线牙龈组织有异常增殖.

    作者:陈林;朱国威;杨晓红;刘华庆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单侧眼眶部缺损的修复

    目的了解反求工程和快速成型技术对单侧眼眶部缺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的效果.方法通过激光扫描仪对一例单侧眼眶部缺损石膏面部模型进行数据采集.经反求工程软件处理,依据健侧眼眶部组织数据设计出缺损处修复体表面数据,并利用模具软件设计出修复体模型的三维数据.后通过快速成型方法制作出修复体的树脂模型.结果激光扫描采得的模型点云数据清晰精确.利用健侧眼眶部组织数据修复患侧缺损获得满意效果之后设计制作出的树脂修复体与缺损处贴和紧密并达到逼真的对称修复效果.结论利用反求工程和快速成型方法可以满意地完成单侧眼眶部缺损修复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

    作者:吴国锋;赵铱民;刘晓芳;李涤尘;渠乐;刘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颌(牙合)面变化

    目的对比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前后患者颌面变化,了解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机理.方法选用0.46mm×0.64mm的托槽系统治疗骨性恒牙期Ⅲ类错畸形患者15例.测量矫治前后患者的正中位定位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L6-Xi减少2.87 mm,L6/MP曾大8.60°,L1-Xi减少2.60mm,OP/MP增大约2.33°.颌骨变化较小.软组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MEAW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和牙槽骨的改变而完成的,骨组织及软组织变化是有限的.②MEAW纠正反 ,首先是由于磨牙的明显直立、远中移动,使磨牙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为下前牙舌向移动提供了宝贵的间隙.③下前牙在舌向移动与倾斜同时略有升高, 平面变平.

    作者:晋长伟;林久祥;徐宝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氏面瘫

    目的评定中西医结合治疗Bell's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3例Bell's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4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药物、针刺、理疗进行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按摩与功能训练;两组疗效均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评分试验组为2.907±1.794,对照组为2.931±2.034,治疗后评分试验组为18.593±1.743,对照组为9.862±3.091.试验组面肌功能评分及面肌功能改善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结合治疗Bell's面瘫有明显的康复疗效;面肌功能评定能客观地反应患者治疗前后面肌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量化地评价Bell's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晓红;张黎明;韩梅;张克清;蒋佼佼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VITAPEX糊剂在根尖诱导成形术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Vitapex糊剂在根尖诱导形成术中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门诊64例牙髓坏死根尖未发育的年轻恒牙.根管预备,消毒后用Vitapex糊剂进行根尖诱导,随访3年.结果成功24例(占37.5%),进步37例(占57.81%),失败3例(占4.69%),总有效为61例(占95.31%).结论Vitapex糊剂是一种较理想的根尖诱导制剂.

    作者:翁巧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采用水平双相凝胶电泳法对福赛斯拟杆菌蛋白分离的初步研究

    目的为分离福赛斯拟杆菌蛋白,建立一种快速、方便、高效、可靠的方法.方法福赛斯拟杆菌厌氧培养的菌细胞经超声破碎后,菌蛋白加入固相pH梯度(IPG)膨润液中或经ReadyPrep试剂处理后,在不使用加样杯、加样杯分别位于IPG的阳极端、中间、阴极端,采用pH 3~10的IPG聚丙烯酰胺凝胶条作等电聚焦电泳,梯度为8%~18%聚丙烯酰胺板状梯度凝胶进行第二相电泳,经考马斯亮兰染色或蛋白银染观察其蛋白斑点.结果①等电聚焦电泳时,未使用加样杯福赛斯拟杆菌蛋白加入膨润液中双相电泳后两种染色都未见蛋白斑点,用加样杯加入福赛斯拟杆菌蛋白经水平双相电泳后考马斯亮兰染色无斑点出现而银染出现蛋白斑点,且加样杯位于IPG中间位置时蛋白等电聚焦的效果佳.②福赛斯拟杆菌蛋白电泳图谱显示水平双相凝胶电泳能将不同蛋白分离,且绝大多数蛋白位于IPG的酸性端,即蛋白的等电点(PI)在3~7之间.结论采用水平双相凝胶电泳方法可以将福赛斯拟杆菌不同种类的蛋白分离.

    作者:黄定明;周学东;久保庭雅惠;天野敦雄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颅神经嵴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多向分化潜能研究

    目的分离培养颅神经嵴干细胞,探讨其体外生物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牙、颌向分化提供细胞来源.方法取小鼠胚胎颅段神经管,组织块法无血清条件培养获颅神经嵴干细胞,形态学、BurdU掺入及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其生物学性状.结果原代培养的颅神经嵴干细胞为梭形成纤维样细胞,表现为克隆样生长、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等干细胞性状,且特异性标记物HNK-1呈阳性表达.结论本研究成功地获取保持有多潜能干细胞性状的颅神经嵴细胞,为深入研究其牙、颌向分化奠定基础.

    作者:田卫东;江宏兵;刘磊;汤炜;李晓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根管残余细菌对根管治疗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根管预备后残留细菌对根管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50颗患慢性根尖周炎的单根管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1颗患牙采用逐步后退法及超声冲洗预备根管,根管预备后取样做细菌培养,立即充填根管,一次性完成根管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根管治疗方法治疗.根管治疗后6个月、1年及2年复查.结果①两组患牙根管治疗预后无明显差异.②实验组患牙根管预备后残余细菌与根管治疗预后无明显关系.③患牙术后疼痛与根充情况和术前症状无明显关系.结论近期观察见经过彻底的根管预备,根管内微量残余细菌对根管治疗预后无明显影响.

    作者:何金梅;边专;樊明文;范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设计牙科人力指数评估牙科人力资源

    目的探索国家或地区之间牙科人力资源评价和比较的客观方法.方法从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期刊论文、网站和图书资料中获取1996~2000年的世界部分国家的人口数、各类牙科人员数等相关数据.结果对世界部分国家人口、牙科人力情况进行了统计描述,提出了牙科人力指数的设计,对不同国家牙科人力指数进行了比较应用.结论牙科人力指数能客观地进行国家或地区之间牙科人力资源的评价和比较.

    作者:李刚;倪宗瓒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牙隐裂的临床观察

    牙隐裂是指牙体硬组织出现的细微裂纹.患者多因患牙出现牙髓症状或咬物疼痛前来就诊.牙隐裂临床检查不易发现,诊断较困难.笔者近年来收集了隐裂患牙的部分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凡明;任志伟;瞿百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方脸综合改形术

    目的探讨方脸综合改形的方法.方法对71例方脸要求手术改变成椭圆脸型的患者经口内入路,以双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整形,颏部成形为主,结合颧骨截骨降低缩窄、颊脂垫部分摘除及其他辅助美容手术,整体重塑面部轮廓.结果所有患者面型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2年,效果满意.其中术中大出血1例,一侧颏神经损伤2例,口角拉伤5例.结论以下颌角弧形截骨术、颏部成形术为主,结合其他手术方式对方脸进行综合改形,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夏德林;归来;张智勇;金骥;牛峰;罗金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第十期口腔种植牙外科与修复学习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上海早稻田齿科培训中心招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鼠牙胚的鸡胚培养模型的建立

    目的采用鸡胚建立一种新的小鼠牙胚体内培养模型.方法取15 d龄的昆明胎鼠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将其用钨丝固定于孵化4~5 d(翼芽期)的鸡胚内,继续孵化10 d后,终止培养并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常规组织学观察.结果小鼠牙胚在鸡胚内可继续生长发育,从帽状期进入到钟状末期,镜下可见分化成熟的成牙本质细胞、成釉细胞和分泌的基质.结论以翼芽期鸡胚作为小鼠牙胚体内培养的宿主,可以保持其发育,再现牙齿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分化、形态发生的生理过程.

    作者:闫征斌;田卫东;刘磊;侯景秋;陈希哲;李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Fas转染及抗体处理对舌鳞癌细胞Tca8113移植瘤形成和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Fas转染和抗Fas单克隆抗体对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裸鼠体内移植瘤形成和增殖的影响,探讨相关机制.方法脂质体法以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BK-fas转染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部分转染细胞行抗Fas单克隆抗体处理.未转染细胞、Fas转染细胞、Fas转染抗体处理细胞分别接种裸鼠皮下.观测移植瘤生长,绘制生长曲线.RT-PCR检测肿瘤细胞Fas 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肿瘤细胞凋亡、增殖及Fas蛋白表达.结果Fas转染和抗体处理延迟肿瘤形成,抑制肿瘤增殖.Fas转染上调移植瘤Fas mRNA表达,提高Fas蛋白表达强度和凋亡指数,但不影响Fas蛋白阳性表达率和增殖指数.抗体处理不影响Fas mRNA和蛋白表达,但可提高凋亡指数,降低增殖指数.结论Fas转染抑瘤效应是上调Fas转录和表达、促进凋亡的结果.抗Fas单克隆抗体抑瘤效应则与激活凋亡和抑制增殖有关.

    作者:侯劲松;黄洪章;王建广;潘朝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广州市仁济高级牙科中心招聘医师、护士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开放面神经管的神经移植在腮腺癌手术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侵袭到茎乳孔及周围骨质的腮腺深叶癌切除面神经后,即刻功能性修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93例腮腺癌患者分为A,B,C 3组.①A组34例采用开放面神经管,去除周围骨质,将肿瘤连同腮腺及面神经扩大切除,同时行面神经移植的治疗方法;②B组35例采用未开放面神经管,仅将癌瘤连同腮腺及受累的面神经切除;③C组24例采用癌瘤与粘连的面神经干分离,保留面神经连续性的癌瘤切除.结果A组术前有面瘫的12例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仅2例恢复;术前无面瘫的22例患者术后有15例面神经功能恢复.术前无面瘫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率显著高于术前有面瘫的患者(P<0.05).B组35例患者术后均造成永久性面瘫.C组24例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术前无面瘫的患者中A组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5年生存率都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术前有面瘫的患者中A组和B组的局部控制率和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开放面神经管即刻修复面神经功能的方法,既达到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又符合功能外科的发展要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韩思源;王玉新;宋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