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仁;程一真
例1男,56岁。自记事起全身多处出现大小不一、形态相似的皮肤软疣,于8年前将左小腿大一处切除。病理诊为神经纤维瘤。查体:左小腿下段至左足软组织肥大,足背及踝部亦有数个疣状隆起,扪之柔软、松弛。外踝处可见手术疤痕(图1)。X线表现:左小腿软组织肥大,左胫骨弯曲、变形,骨皮质呈波浪状增厚,腓骨后下缘亦呈波浪状(图2)。例2男,20岁。系例1之子。出生后左手环、小指逐渐肿大,且日趋严重,现不能伸屈,故来就诊。查体:左手环及小指巨大,失去正常手指形态,软组织臃肿、粗大、变形,触之松软,抬手时环、小指下垂,背部可见皮肤软疣突出皮面(图3),皮肤呈暗紫色。近端有数个咖啡样色素斑。X线表现:左手环及小指软组织肥大,部分积聚成堆。环指与小指掌、指骨纤细、弯曲,皮质边缘不规整,掌指及指间关节均呈脱位或半脱位状态(图4)。
作者:王德杰;刘永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年龄32岁,因反复发作腰疼、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感染和血尿就诊。超声检查所见:二维超声显示双肾大小、形态正常,双肾实质变薄,厚约0.3~0.6cm,双肾实质均可见与肾锥体分布一致的高回声,呈放射状排列(图1);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显示双肾血流灌注较差,血流信号仅能达到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及小叶间动脉均未见血流信号(图2见封三);频谱多普勒显示段间动脉峰值流速为34.59cm/s,阻力指数0.63,加速时间0.099s。超声提示:双肾海绵肾。X线静脉肾盂造影显示双肾大小、形态正常,肾髓质增大较明显,于图1海绵肾声像图二维超声显示沿肾锥体分布、呈放射状排列的高回声肾髓质集合管和乳头集合管部位,见造影剂呈放射状花束样充盈扩张的小囊内。静脉肾盂造影诊断:双肾海绵肾。
作者:郭发金;李惠玲;宁红;曹海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29岁。3年前不慎将金属缝衣细针刺入左胸壁,当时因未感有明显不适而未作任何处理,但近一个月来总觉有胸前不适,而特来院要求取出异物。体检:外观及心肺听诊未见异常。B超检查:于其左胸壁(胸骨旁)肌肉组织内探及一长约1.54cm的线样高回声,后方无声影,位于第一肋软骨高度,距肋骨约0.3cm,距皮约1.26cm。B超提示:左胸壁软组织内针样金属物存留(见图)。并在体表相应部位作出标记。次日,在B超定位处(左胸壁肌肉组织内)手术取出一长1.54cm之金属缝衣针1枚,与B超结果完全相符。 讨论软组织内存留的异物一般是不能自行吸收的,一旦发生应尽早取出,以减少局部组织的感染及化学损伤之危险。正确的定位诊断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本例患者在确知“细针”断入胸壁3年,而今不知确切部位的情况下,经二维超声快速、清晰地显示了异物在左胸壁肌肉内准确位置及其相邻关系,为手术定位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平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外周动脉狭窄或阻塞性疾病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应用PTA加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13例外周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患者。结果13例动脉造影显示4例颈动脉、4例锁骨下动脉、4例肾动脉及1例腹主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12例应用导丝顺利完成PTA治疗后,置放自扩展式Wall stent、记忆合金式Symphony及Angiomed支架12支,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术后造影显示血管及支架通畅,近期效果满意。结论应用PTA加血管内支架是治疗外周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理想方法。
作者:范海伦;贺能树;孙建中;张长林;杨建国;吕提文;曹喜才;张国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下肢血管旁路术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患者术前予CDFI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后进行了超声随访。结果9例髂股动脉、股动脉闭塞,CDFI诊断正确,闭塞远心端定位准确,而2例髂股动脉闭塞近心端显示不清。7例血管移植物血流通畅,2例PTFE移植物急性血栓形成。1例小腿肌层血肿。结论CDFI是下肢血管旁路术术前评价和术后随访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查长松;黄月红;隋向梅;刘莹;赵玉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胃底贲门部占位病变历来是X线、胃镜检查的重点。本文收集近几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对术前X线、胃镜、B超的检查结果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2例中,男19例,女3例。年龄33~40岁者4例;41~50岁4例;51~60岁9例;61~72岁6例。以50~60岁多。术后病理证实恶性肿瘤19例,腺瘤、平滑肌瘤各1例,炎症1例。 2结果及病例分析 22例中X线与病理诊断相符者20例,占90%;胃镜与病理相符21例,占96%;B超有8例提出诊断,6例相符,有6例描述征象基本相符。 典型病例1:男57例,进食噎梗、不适,胸骨后闷胀3月余,加重半月余。X线显示钡餐至贲门通过缓慢,上端轻微扩张,两侧蠕动不对称,小弯僵直。意见:贲门癌可能性大。建议内镜检查。胃镜:距门齿约40cm管腔狭窄,小弯侧黏膜充血,表面有糜烂。胃底未见异常。意见:贲门癌。B超:贲门有长约1cm×1.5cm左右、面积约3.5cm2不规则回声光团、提示诊断意见:胃内占位。手术记录:食管下端贲门处扪及包块,质硬。胃底、胸膜等未涉及。诊断:腺癌。 典型病例2:男,61岁,胃区不适,隐痛月余。X线:钡餐至贲门处有约2cm×3cm圆形充盈缺损,黏膜消失,钡餐通过时受阻有分流。意见:食管贲门部平滑肌瘤可能性大。镜检:食管下端有长约3cm×3cm肌性肿物,呈暗紫色,胃底亦见有肿块。意见:贲门占位。B超:贲门区有5cm×5cm高回声光团,胃底有8cm2均匀略不规则回声光团。意见:胃底占位病变。手术:食管下端管壁右侧有指端大肌性肿物、质硬、约3cm×3.5cm呈暗紫色,胃底有拳头大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病理诊断:未分化细胞癌。
作者:王保明;王卫东;陈延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们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年龄28~89岁,平均年龄48.9岁,男68例,女32例。经多功能彩超检查,大部分行显像液胃超声造影确诊为胃部疾病,并经消化道内镜、黏膜活检、钡餐低张双重造影、CT等对照研究,排除其他病变者选入研究对象。 1.2方法 应用Doplex EUB-515 CDFI,探头频率为3.5~5.0MHz,患者空腹下取仰卧位、左、右斜位、侧位、坐位或半坐位,行多方位多切面观察。常规检查后大部分行胃显像液造影。详细观察胃部基本的病理超声影像征象:①胃管壁结构:五层结构(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紊乱、破坏或消失;②胃壁增厚:局限性或弥漫性,表现为新月征、戒指征、马蹄征、靶环征、假肾征、面包征、火山口征或弹坑征等;③回声异常;④功能紊乱:胃壁蠕动异常和管壁充盈改变,表现为管壁亢进、减弱、消失、逆蠕动、管壁扩张、液体潴留、排空迟延、液体返流、管腔狭窄、消失、闭锁等。对胃壁各项检查指标进行摄片、录像、存盘记录,以备分析处理。 患者行彩超检查前后,均进行详细的手诊观察,行双盲法排除人为因素,在良好的光线下,有两人根据手图仔细观察各个脏器在掌上的反映区域,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则,即观察男子的左手,女子的右手。就手掌而言,大拇指侧代表身体的左侧,小拇指侧代表身体的右侧。手指尖的方向代表人体的上部,手掌的根部方向代表人体的下部。胃的手诊部位在手掌的中心部位,而且范围较大。观察的主要内容为“气”、“色”、“形态”,望气主要是观察手掌是否荣润光泽,或者晦暗枯槁;察色主要是观察手位的颜色,如白色、红色、黄色、青色等及其变化程度;观形态主要是看手位某一区域内斑点的八种形态,即凸、凹、浮、沉、淡、浓、疏、密。 在认真采集彩超影像信息,仔细观察手诊的前提下,分为四组:即急性胃炎组,慢性胃炎组,胃溃疡组,胃癌组。把其手诊征象、影像特征、临床表现进行χ2卡方检验和统计学处理。
作者:段明福;潘洪涛;孙明;丛景;张蔚;祁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56岁,因胆道术后1年,眼黄尿3个月,PTCD术后血性引流液3天入院。患者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后一年。 3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巩膜黄染,伴尿色加深,大便呈陶土色,在广州某医院诊断炎症瘢痕性胆道狭窄,并于2000年6月初行PTCD,术后即从PTCD引流管引出血性液体每日约300~400ml,伴高热达40.0°C,无呕血及黑便,经对症处理无好转。三日后转入我院。入院后B超、CT检查均提示有胆道出血,ERCP检查见从十二指肠乳头及PTCD引流管内有大量鲜血流出。在积极抗休克、抗感染的同时及时行腹腔动脉造影,但未见明显出血征象。于是沿引流管送入导丝后缓慢拔除原10F引流管,见有大量鲜红血液从穿刺道涌出,经导丝送入12F金属血管鞘以止血,并静注立止血1K单位,半小时后拔除血管鞘引入7F的引流管,复查腹腔动脉造影仍未见明显出血征象。为进一步治疗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从肝总管向肝内探查见大量鲜血涌出,肝总管与门静脉之间形成直径约4.0mm的瘘口,活动性出血,引流管经门静脉穿入胆道。予缝合止血,并行胆肠吻合术,黄疸消退,痊愈出院。讨论PTCD术后胆道出血的发生率为3%~8%。少量出血时的原因可能为穿刺道的小血管损伤、肝功能差、凝血机制不全或全身抗凝治疗,经积极的输血、止血治疗可痊愈,当出现大量出血导致休克时其原因有:①静脉性,PTCD术损伤门静脉主干或主支,在门静脉与胆道之间形成瘘口,特别当患者有门脉高压症时。本例即为较粗的引流管经肝内门静脉主干后送入肝总管形成了门静脉肝总管瘘。此类PTCD并发症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②动脉性,PTCD术时损伤肝内动脉分支,导致动脉胆管瘘或假性动脉瘤形成。
作者:郭元星;陈勇;李彦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现将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160例糖尿病患者及 70例健康人下肢动脉及血流动力学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糖尿病组160例,男 75例,年龄26~85岁,均龄58岁。女85例,年龄26~82岁,均龄57岁,同时选用正常的健康人70例为对照组,男32例,年龄40~92岁,均龄57.5岁。女38例,年龄35~81岁,均龄57岁。使用美国Acvson 128 XP/10电脑声像仪,5.0~7.0MHz线阵式探头。探测部位为股总动脉,腘动脉和足背动脉。检查股动脉取平卧位,腘动脉取俯卧位,足背动脉取坐位,足背伸直。在股总动脉分叉处1.2~1.5cm,腘动脉,足背动脉体表可触及处进行常规探测,观察血管走行,内膜有无斑块,彩色血流是否通畅,色彩明暗程度,有无充盈缺损。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分别置于上述部位,θ角在45°~60°之间。脉冲多普勒定量计算血流峰值速度、加速时间、加速度、减速时间、减速度、加速度/减速度和血流量,判断脉冲多普勒频谱性质。2结果健康组70例,有64例管腔清晰,内膜光滑或呈线状中等回声,厚度<1mm,6例内膜增厚,同时出现粥样硬化斑,均为单发,发生在股总动脉分叉处,年龄都在60岁以上,其中血管狭窄25%~50%的4例,50%~70%的2例。糖尿病组160例,内膜<1mm的38例,122例内膜粗糙,不均匀增厚,回声增高,其中55例有粥样硬化斑,单发斑块23例,多发斑块32例,所有斑块均发生在50岁以上患者,血管狭窄<25%的17例,25%~50%的25例,50%~70%的13例。
作者:周君毅;刘玉山;甄永存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TCCF)且同时伴有蝶窦内假性动脉瘤,常因难以控制的鼻衄而死亡。因此本病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对本病的治疗至关重要。作者报告5例TCCF伴严重鼻衄病例,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新红;甘万崇;刘仁忠;潘鄂武;徐红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介绍椎体硬化成型术(VP)对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作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46例脊柱转移瘤病人行62次椎体硬化成型术,男33例,女13例。年龄31~71岁(平均52岁)。结果脊柱转移瘤分型:中心型(病变位于椎体中心)占38.6%,单侧型(病变位于椎体一侧)占29.5%,弥漫型(椎体病变广泛)占31.9%。脊柱转移瘤分期:早期(病变局限于椎体内<1/4)占18.2%,晚期(破坏椎体>2/3而且形成肿块)占20.5%,中期(介于早、中期之间)占61.3%。转移瘤止痛效果达93.5%。结论椎体硬化成型术治疗椎体转移瘤可起到止痛和抗脊柱压缩的效果。
作者:张贵祥;陆军;刘满生;尤志军;杨桂兰;白桂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本文对810例患者的X线电影和数字减影(DSA)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影像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对数字减影(DSA)在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1材料和方法 日本东芝DPF-60A 1000mA DSA X线机,X线发生器大功率80kW,Kv、Ma、s自动调节,双向“C”型臂、“U”型臂,单向采像帧频512×512矩阵:15、30、60帧/s,1024×1024矩阵:7.5、15帧/s。数字化采像、显示和处理:高速690MB硬盘存储512×512矩阵图像4400×2、1024×1024矩阵图像2200×2,12比特/象素灰阶分辨;1024线影像监视器×10。 (1)日本SONY D-2型广播级数字录像机;D2M-64M数字录像带;单盘数字录像带双向同步存储,存储512×512矩阵图像100余万帧;随机自动/手动实时数字录像,实时无级速度播放,信号无损失。 (2)德国AGFA-SCOPIX LR 3000型激光相机;AGFA-CURIX HT-530型X线胶片自动洗片机;AGFA自动洗片机显、定影套药。
作者:赵建基;马大庆;刘聪;田心;高永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T在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AFBN)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报告我院收治的6例AFBN,均行B超和CT平扫+增强检查,其中4例进行增强后延时观察。结果CT平扫显示楔形病灶,Gerota筋膜增厚,即时增强扫描病灶轻微强化;而延时观察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形态和边缘更加清晰。结论CT在AFBN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甘卫东;孙则禹;ZHU Bin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T增强中对比剂的少使用量,且能保证高质量图像的方案。方法对5例肝门动态扫描CT增强图像有关靶部位的CT值逐层测量,从而得到相应的“CT值-时间曲线”,终找出有效增强周期。结果根据经验确定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的增强阈值为70HU,并找到增强阈值达到和结束的时间。结论使用新型螺旋CT进行增强扫描,可以减少对比剂的使用量,且注射速率、延迟时间等有关参数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作者:史锡腾;郭莉;江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分析超声诊断和手术结果,提高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 (PAPVC) 的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 48 例 PAPVC患者的超声诊断,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本组48 例中超声心动图提示 PAPVC 34例,其中26例PAPVC的类型引流途径与手术结果完全相符,8例部分相符。另有14例超声漏诊PAPVC,仅诊为房间隔缺损(ASD)。超声和手术均发现ASD 45 例,但超声对 ASD 类型判断与手术误差较大,而对 PAPVC 合并的其它畸形均诊断正确。结论超声对PAPVC大部分可做出诊断,对部分异位引流右房的肺静脉的数目及走行可做出准确判断,对肺静脉开口显示不清的病例,易误诊为单纯的 ASD。本文提示当发现ASD时,应高度警惕肺静脉入口的位置及血流方向。
作者:栾姝蓉;孙琳;李治安;何怡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HIV/AIDS合并肺部感染的X线及CT表现。方法收集临床确证的HIV/AIDS病人中有胸部影像异常者10例,所有病例均有胸部X线及CT照片。结果肺结核表现为肺内斑片、大片影,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肺外淋巴结肿大。军团菌肺炎为大片状影像,卡氏囊虫肺炎为弥漫性浸润及间质异常影像。结论肺结核、卡氏肺囊虫及革兰阴性杆菌肺炎是HIV/AIDS的较常见的机会感染。HIV/AIDS病人肺内出现斑片、大片或弥漫病变,或有淋巴结肿大时应考虑到这些疾病的可能。
作者:赵大伟;马大庆;高永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自1999年8月至2000年9月做胸部<3cm结节性病变在螺旋CT引导下加立体定向的经皮穿刺活检64例,均获得组织标本,穿刺的成功率为100%,63例获得病理诊断的阳性结果,其阳性率为98.44%。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药物治疗证实,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提高该项检查的技术和影像诊断水平,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胸部小结节病变64例(直径<3cm),男41例,女23例,年龄10~80岁,39岁以下7例,40~49岁14例,50~59岁13例,60~69岁23例,70岁以上7例,平均年龄55.3岁。64例个小结节,分为>2cm组35例,小于或等于2cm组29例,全部病例影像结合临床诊断高度怀疑肿瘤,进行螺旋CT立体定向穿刺切取标本组织细胞学检查。1.2技术方法①扫描技术:我院CT机为德国SOMATOM AR Star螺旋CT扫描机,全部利用螺旋式CT扫描,扫描条件110~130kV,83mA,扫描层厚5~10mm,螺距15mm,重建层厚4~8mm,扫描范围8~15cm,计算方式AB50。部分行高分辨扫描,层厚1mm,时间1.9s,130kV,83mA,计算方式AB90。②穿刺技术:全部病例选用意大利产18G、长6cm、9cm、15cm枪式活检穿刺针。术前均做出血、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可根据病灶的位置病人取仰卧、俯卧、侧卧位于扫描床上。通过螺旋CT扫描确定病灶与体表的位置并测定进针的角度和深度,于体表做标记扫描后,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将枪式穿刺针的针套有力拉回卡住,右手持穿刺针,左手绷紧皮肤,把针推进到预定深度的2/3,再进行螺旋扫描,从轴位像和三维重建像观
作者:周荣林;勾振堂;郭庆儒;赵焕桥;闫丹;王彦;刘春邻;周卫东;郭建党;贾琳;李清娟;马大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和阐述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共同动脉干(TA)及其临床分型以及合并畸形中的价值和方法。方法将38例超声心动和/或心血管造影诊为共同动脉干患者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心动图诊断共同动脉干与心血管造影符合率较高(81.8%),但对IV型共同动脉干诊断率很低。结论超声心动图对于共同动脉干定性及其I、II、III型的分型诊断有较大价值。
作者:吴山;李治安;耿世钊;张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病例,旨在探讨超声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男4例,女2例,全部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6例中术后病理报告肉瘤4例。复发1次者4例,复发2次和复发4次者各1例。结论超声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除可定位诊断外,还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手术难度的判断提供可靠依据。更主要的是,超声便于近期多次复查。因此对恶性肿瘤尤其是病理证实为肉瘤者,一定要重视术后随访。
作者:陈曼;龚新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胎儿超声心动图在产前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妊娠>16周, 分娩前有高危倾向的孕妇310例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中着重观察胎儿腹部切面、胎儿四腔心切面、胎儿左右室流出道长轴或大动脉短轴切面、胎儿主动脉弓长轴切面。结果共发现9例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其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7例、单纯室间隔缺损1例、1例出生前未确诊,出生后诊断为法洛四联症。敏感性82%,特异性100%。结论胎儿超声心动图是早期诊断胎儿畸形,评价胎儿心功能的有用工具。其诊断的准确性受孕妇体形、胎儿体位以及检查者的经验积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作者:裴金凤;田津;李治安;何怡华;孙琳;栾姝蓉;王玉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