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若弟;毛明伟
目的探讨胎儿超声心动图在产前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妊娠>16周, 分娩前有高危倾向的孕妇310例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中着重观察胎儿腹部切面、胎儿四腔心切面、胎儿左右室流出道长轴或大动脉短轴切面、胎儿主动脉弓长轴切面。结果共发现9例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其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7例、单纯室间隔缺损1例、1例出生前未确诊,出生后诊断为法洛四联症。敏感性82%,特异性100%。结论胎儿超声心动图是早期诊断胎儿畸形,评价胎儿心功能的有用工具。其诊断的准确性受孕妇体形、胎儿体位以及检查者的经验积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作者:裴金凤;田津;李治安;何怡华;孙琳;栾姝蓉;王玉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胃底贲门部占位病变历来是X线、胃镜检查的重点。本文收集近几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对术前X线、胃镜、B超的检查结果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2例中,男19例,女3例。年龄33~40岁者4例;41~50岁4例;51~60岁9例;61~72岁6例。以50~60岁多。术后病理证实恶性肿瘤19例,腺瘤、平滑肌瘤各1例,炎症1例。 2结果及病例分析 22例中X线与病理诊断相符者20例,占90%;胃镜与病理相符21例,占96%;B超有8例提出诊断,6例相符,有6例描述征象基本相符。 典型病例1:男57例,进食噎梗、不适,胸骨后闷胀3月余,加重半月余。X线显示钡餐至贲门通过缓慢,上端轻微扩张,两侧蠕动不对称,小弯僵直。意见:贲门癌可能性大。建议内镜检查。胃镜:距门齿约40cm管腔狭窄,小弯侧黏膜充血,表面有糜烂。胃底未见异常。意见:贲门癌。B超:贲门有长约1cm×1.5cm左右、面积约3.5cm2不规则回声光团、提示诊断意见:胃内占位。手术记录:食管下端贲门处扪及包块,质硬。胃底、胸膜等未涉及。诊断:腺癌。 典型病例2:男,61岁,胃区不适,隐痛月余。X线:钡餐至贲门处有约2cm×3cm圆形充盈缺损,黏膜消失,钡餐通过时受阻有分流。意见:食管贲门部平滑肌瘤可能性大。镜检:食管下端有长约3cm×3cm肌性肿物,呈暗紫色,胃底亦见有肿块。意见:贲门占位。B超:贲门区有5cm×5cm高回声光团,胃底有8cm2均匀略不规则回声光团。意见:胃底占位病变。手术:食管下端管壁右侧有指端大肌性肿物、质硬、约3cm×3.5cm呈暗紫色,胃底有拳头大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病理诊断:未分化细胞癌。
作者:王保明;王卫东;陈延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老年中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经病理学证实33例患者,男26例、女7例,平均年龄69.3岁;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将导管插至靶动脉造影。并视其肿瘤血供丰富状况分别采取化疗灌注或/和栓塞措施。结果肿块明显缩小者占27.3%,缩小不明显但症状明显好转者占57.5%。且提高了生存率和生存期。结论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灌注或/和栓塞为不能承受手术老年中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疗效肯定的姑息性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钟晓;赵卉;刘毅;岳伟东;段君华;陈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几年来,随着第三代新型声学造影剂的研制成功,其特有的安全、高效、无创等优点,极大地推动了造影超声的发展。研究的内容也逐渐从心脏造影向腹部实质脏器、外周血管等部位扩展。肾脏是血供为丰富的腹腔脏器,经静脉声学造影与其它新兴超声技术的结合,显著改善了肾脏的声学图像,对肾脏的血流灌注也逐渐从定性走向定量研究,从而大大提高了超声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杨未晓;高云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自1999年8月至2000年9月做胸部<3cm结节性病变在螺旋CT引导下加立体定向的经皮穿刺活检64例,均获得组织标本,穿刺的成功率为100%,63例获得病理诊断的阳性结果,其阳性率为98.44%。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药物治疗证实,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提高该项检查的技术和影像诊断水平,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胸部小结节病变64例(直径<3cm),男41例,女23例,年龄10~80岁,39岁以下7例,40~49岁14例,50~59岁13例,60~69岁23例,70岁以上7例,平均年龄55.3岁。64例个小结节,分为>2cm组35例,小于或等于2cm组29例,全部病例影像结合临床诊断高度怀疑肿瘤,进行螺旋CT立体定向穿刺切取标本组织细胞学检查。1.2技术方法①扫描技术:我院CT机为德国SOMATOM AR Star螺旋CT扫描机,全部利用螺旋式CT扫描,扫描条件110~130kV,83mA,扫描层厚5~10mm,螺距15mm,重建层厚4~8mm,扫描范围8~15cm,计算方式AB50。部分行高分辨扫描,层厚1mm,时间1.9s,130kV,83mA,计算方式AB90。②穿刺技术:全部病例选用意大利产18G、长6cm、9cm、15cm枪式活检穿刺针。术前均做出血、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可根据病灶的位置病人取仰卧、俯卧、侧卧位于扫描床上。通过螺旋CT扫描确定病灶与体表的位置并测定进针的角度和深度,于体表做标记扫描后,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将枪式穿刺针的针套有力拉回卡住,右手持穿刺针,左手绷紧皮肤,把针推进到预定深度的2/3,再进行螺旋扫描,从轴位像和三维重建像观
作者:周荣林;勾振堂;郭庆儒;赵焕桥;闫丹;王彦;刘春邻;周卫东;郭建党;贾琳;李清娟;马大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们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年龄28~89岁,平均年龄48.9岁,男68例,女32例。经多功能彩超检查,大部分行显像液胃超声造影确诊为胃部疾病,并经消化道内镜、黏膜活检、钡餐低张双重造影、CT等对照研究,排除其他病变者选入研究对象。 1.2方法 应用Doplex EUB-515 CDFI,探头频率为3.5~5.0MHz,患者空腹下取仰卧位、左、右斜位、侧位、坐位或半坐位,行多方位多切面观察。常规检查后大部分行胃显像液造影。详细观察胃部基本的病理超声影像征象:①胃管壁结构:五层结构(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紊乱、破坏或消失;②胃壁增厚:局限性或弥漫性,表现为新月征、戒指征、马蹄征、靶环征、假肾征、面包征、火山口征或弹坑征等;③回声异常;④功能紊乱:胃壁蠕动异常和管壁充盈改变,表现为管壁亢进、减弱、消失、逆蠕动、管壁扩张、液体潴留、排空迟延、液体返流、管腔狭窄、消失、闭锁等。对胃壁各项检查指标进行摄片、录像、存盘记录,以备分析处理。 患者行彩超检查前后,均进行详细的手诊观察,行双盲法排除人为因素,在良好的光线下,有两人根据手图仔细观察各个脏器在掌上的反映区域,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则,即观察男子的左手,女子的右手。就手掌而言,大拇指侧代表身体的左侧,小拇指侧代表身体的右侧。手指尖的方向代表人体的上部,手掌的根部方向代表人体的下部。胃的手诊部位在手掌的中心部位,而且范围较大。观察的主要内容为“气”、“色”、“形态”,望气主要是观察手掌是否荣润光泽,或者晦暗枯槁;察色主要是观察手位的颜色,如白色、红色、黄色、青色等及其变化程度;观形态主要是看手位某一区域内斑点的八种形态,即凸、凹、浮、沉、淡、浓、疏、密。 在认真采集彩超影像信息,仔细观察手诊的前提下,分为四组:即急性胃炎组,慢性胃炎组,胃溃疡组,胃癌组。把其手诊征象、影像特征、临床表现进行χ2卡方检验和统计学处理。
作者:段明福;潘洪涛;孙明;丛景;张蔚;祁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外周动脉狭窄或阻塞性疾病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应用PTA加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13例外周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患者。结果13例动脉造影显示4例颈动脉、4例锁骨下动脉、4例肾动脉及1例腹主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12例应用导丝顺利完成PTA治疗后,置放自扩展式Wall stent、记忆合金式Symphony及Angiomed支架12支,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术后造影显示血管及支架通畅,近期效果满意。结论应用PTA加血管内支架是治疗外周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理想方法。
作者:范海伦;贺能树;孙建中;张长林;杨建国;吕提文;曹喜才;张国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TCD高血流速与颅内动脉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以提高TCD诊断颅内血管病变的准确性。方法对TCD出现一支以上血管血流速明显增高的84例患者与其MRA或DSA结果相比较。结果84例TCD血流速明显增高者其MRA及DSA检查结果有80例发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以及其他脑血管病变。结论TCD高血流速对诊断颅内大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以及脑血管疾病鉴别是可靠的。
作者:张爱琴;商淑芹;杨美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T在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AFBN)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报告我院收治的6例AFBN,均行B超和CT平扫+增强检查,其中4例进行增强后延时观察。结果CT平扫显示楔形病灶,Gerota筋膜增厚,即时增强扫描病灶轻微强化;而延时观察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形态和边缘更加清晰。结论CT在AFBN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甘卫东;孙则禹;ZHU Bin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T增强中对比剂的少使用量,且能保证高质量图像的方案。方法对5例肝门动态扫描CT增强图像有关靶部位的CT值逐层测量,从而得到相应的“CT值-时间曲线”,终找出有效增强周期。结果根据经验确定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的增强阈值为70HU,并找到增强阈值达到和结束的时间。结论使用新型螺旋CT进行增强扫描,可以减少对比剂的使用量,且注射速率、延迟时间等有关参数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作者:史锡腾;郭莉;江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儿男,9岁,因发现眼球突出就诊。查体:营养中等,精神可,右眼球突出,并向内下方移位,眼球向外上方活动受限制。眼球无结膜水肿,无疼痛、流泪。超声检查:左眼球前后径21mm,右眼球前后径19mm,右眼眶处上方,泪腺窝处探及一中等回声团块,大小为17mm×12mm,边界清晰;压迫眼球此团块不变形;眼球内玻璃体腔局部出现弧形凹陷;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瘤内有血流,但不丰富。超声诊断:右眼眶肿瘤(泪腺混合瘤可能性大)术后,经病理证实。讨论泪腺混合瘤多见于成年男性,儿童少见。肿瘤内含有中胚叶成份和来自二层腺管上皮的组织结构,所以称混合瘤。此病发展慢,病程长,属良性上皮性肿瘤,少数可恶变,肿瘤向眶后发展,可压迫眼球引起视网膜皱襞或视盘水肿,突眼严重导致角膜暴露,危害很大。超声在显示病变与软组织关系方面有很大优势,尽管肿瘤与正常组织贴近,只要存在不同组织界面即有显示,此点优于CT和MRI。超声可准确、迅速发现肿瘤,检出率为88%~98%,术前超声能判断肿瘤的大小、位置、范围,以提供手术进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杜燕飞;刘德泉;王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29岁。3年前不慎将金属缝衣细针刺入左胸壁,当时因未感有明显不适而未作任何处理,但近一个月来总觉有胸前不适,而特来院要求取出异物。体检:外观及心肺听诊未见异常。B超检查:于其左胸壁(胸骨旁)肌肉组织内探及一长约1.54cm的线样高回声,后方无声影,位于第一肋软骨高度,距肋骨约0.3cm,距皮约1.26cm。B超提示:左胸壁软组织内针样金属物存留(见图)。并在体表相应部位作出标记。次日,在B超定位处(左胸壁肌肉组织内)手术取出一长1.54cm之金属缝衣针1枚,与B超结果完全相符。 讨论软组织内存留的异物一般是不能自行吸收的,一旦发生应尽早取出,以减少局部组织的感染及化学损伤之危险。正确的定位诊断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本例患者在确知“细针”断入胸壁3年,而今不知确切部位的情况下,经二维超声快速、清晰地显示了异物在左胸壁肌肉内准确位置及其相邻关系,为手术定位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平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29岁。咳嗽吐痰10余年,无规律性发作,每次发病时在当地医院检查及胸部透视均诊断为支气管炎,用抗生素治疗后好转。现因胸闷、食欲不振及阵发性腹痛一周来院就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心电图及心脏彩超亦未见异常。做胃肠钡餐检查:右中下肺纹理明显粗大、紊乱;口服稀钡液后于第6胸椎水来,造影剂有少量向右主支气管内分流(见图1);随着吞服造影剂量的增加,右主支气管呈树枝状显影,并表现为杵状支气管扩张征象(见图2);食管与主支气管接吻处有一约0.6cm大瘘道口,并有一假的瓣膜存在(见图3);胃及小肠无异常。诊断:先天性食管与右主支气管瘘。患者拒绝手术,回家对症治疗。讨论先天性食管畸形非常少见,发生率约1:4000,一般分为五型:①食管上段和气管沟通,下段成盲管状;②食管上段成盲管状,下段与气管沟通;③食管上下段分别与气管沟通;④食管上下段均成盲管;⑤食管气管瘘:气管沟通而食管通畅。上述1~4型占90%以上,并在新生儿第1~2次喂奶时即有呕吐和喂奶时呛咳、发绀;促使临床早日诊断,且绝大多数都舍弃治疗,使婴儿时期夭折。而本型极为罕见,该患者每次都以肺部疾病就诊,多年没能确诊。
作者:王荣华;王学练;贾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下肢血管旁路术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患者术前予CDFI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后进行了超声随访。结果9例髂股动脉、股动脉闭塞,CDFI诊断正确,闭塞远心端定位准确,而2例髂股动脉闭塞近心端显示不清。7例血管移植物血流通畅,2例PTFE移植物急性血栓形成。1例小腿肌层血肿。结论CDFI是下肢血管旁路术术前评价和术后随访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查长松;黄月红;隋向梅;刘莹;赵玉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方法:肺动脉扫描系用横轴位,其他部位采用冠状位扫描,造影剂采用北陆公司生产的磁显葡胺(GdDTPA)。病人仰卧位,于肘前静脉穿刺建立通道。首先进行注射扫描延时的测定。快速注射2ml GdDTPA,同时于成像靶血管内行单层面横轴位扫描,TR/TE:9/3.5ms,层厚4mm,间隔1s共扫描60次,应用测量软件得出靶血管内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确定靶血管内信号曲线峰值前端时间为3DDCE MRA扫描开始时间。注射扫描延时测定完成后行3DDCE血管成像扫描定位,设置扫描方法及序列。手推团注造影剂注射完毕迅速注射生理盐水20ml。
作者:李国英;郁冰冰;李杰;孙振峰;王守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介绍椎体硬化成型术(VP)对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作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46例脊柱转移瘤病人行62次椎体硬化成型术,男33例,女13例。年龄31~71岁(平均52岁)。结果脊柱转移瘤分型:中心型(病变位于椎体中心)占38.6%,单侧型(病变位于椎体一侧)占29.5%,弥漫型(椎体病变广泛)占31.9%。脊柱转移瘤分期:早期(病变局限于椎体内<1/4)占18.2%,晚期(破坏椎体>2/3而且形成肿块)占20.5%,中期(介于早、中期之间)占61.3%。转移瘤止痛效果达93.5%。结论椎体硬化成型术治疗椎体转移瘤可起到止痛和抗脊柱压缩的效果。
作者:张贵祥;陆军;刘满生;尤志军;杨桂兰;白桂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HIV/AIDS合并肺部感染的X线及CT表现。方法收集临床确证的HIV/AIDS病人中有胸部影像异常者10例,所有病例均有胸部X线及CT照片。结果肺结核表现为肺内斑片、大片影,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肺外淋巴结肿大。军团菌肺炎为大片状影像,卡氏囊虫肺炎为弥漫性浸润及间质异常影像。结论肺结核、卡氏肺囊虫及革兰阴性杆菌肺炎是HIV/AIDS的较常见的机会感染。HIV/AIDS病人肺内出现斑片、大片或弥漫病变,或有淋巴结肿大时应考虑到这些疾病的可能。
作者:赵大伟;马大庆;高永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索上肢深静脉回流受阻暨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患者的病因、病理改变、在超声和临床上的表现。方法对5年来该病变10例患者作了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结果10例患者中 7例为SVCS,其中4例由右上肺恶性肿瘤引起,3例由右上、中纵隔恶性肿瘤引起。10例中2例因安装起搏器后导管置留于右锁骨下静脉而诱发血栓形成,1例为不明原因右腋静脉血栓形成。结论超声声像图结合彩色和频谱多普勒能对病程演进和疗效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乙芳;龚新环;周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颅底侵犯的MRI表现形式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鼻咽部病理证实,并有明确颅底或颅神经受损症状的鼻咽癌患者86例。经颅底及鼻咽部轴位T1WI,T2WI和冠位、矢位T1WI扫描。47例行增强后轴、冠、矢位T1WI扫描。结果侵犯翼突者56例,斜坡54例,卵圆孔(包括蝶骨大翼)28例,岩尖27例,枕骨1例。71例有2处以上联合病变。表现形式有:①正常颅底骨皮质无信号带中断;②骨髓内T1高信号脂肪影被肿瘤信号代替;③骨内病灶强化;④穿过颅底神经孔的条状强化影。有颅内侵犯者44例。结论MRI是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的首选技术。
作者:汪若弟;毛明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报导5例原发乳腺淋巴瘤(PLB)超声表现以提高认识。方法复习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乳腺淋巴瘤的超声表现。结果5例均为原发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超声均表现为单发低回声不规则结节,与乳腺癌表现相仿,但未发现有钙化。3例伴后方回声增高。结论超声检查难以鉴别原发淋巴瘤与乳腺癌,对于乳腺内孤立不规则结节且伴后方回声增高时,原发淋巴瘤应在鉴别诊断之列。
作者:朱利;郝玉芝;李洪林;黄苏里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