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的CT诊断价值

甘卫东;孙则禹;ZHU Bin

关键词:肾炎, CT,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CT在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AFBN)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报告我院收治的6例AFBN,均行B超和CT平扫+增强检查,其中4例进行增强后延时观察。结果CT平扫显示楔形病灶,Gerota筋膜增厚,即时增强扫描病灶轻微强化;而延时观察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形态和边缘更加清晰。结论CT在AFBN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下肢血管旁路术前后的应用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下肢血管旁路术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患者术前予CDFI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后进行了超声随访。结果9例髂股动脉、股动脉闭塞,CDFI诊断正确,闭塞远心端定位准确,而2例髂股动脉闭塞近心端显示不清。7例血管移植物血流通畅,2例PTFE移植物急性血栓形成。1例小腿肌层血肿。结论CDFI是下肢血管旁路术术前评价和术后随访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查长松;黄月红;隋向梅;刘莹;赵玉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数字减影在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中的应用

    本文对810例患者的X线电影和数字减影(DSA)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影像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对数字减影(DSA)在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1材料和方法  日本东芝DPF-60A 1000mA DSA X线机,X线发生器大功率80kW,Kv、Ma、s自动调节,双向“C”型臂、“U”型臂,单向采像帧频512×512矩阵:15、30、60帧/s,1024×1024矩阵:7.5、15帧/s。数字化采像、显示和处理:高速690MB硬盘存储512×512矩阵图像4400×2、1024×1024矩阵图像2200×2,12比特/象素灰阶分辨;1024线影像监视器×10。  (1)日本SONY D-2型广播级数字录像机;D2M-64M数字录像带;单盘数字录像带双向同步存储,存储512×512矩阵图像100余万帧;随机自动/手动实时数字录像,实时无级速度播放,信号无损失。  (2)德国AGFA-SCOPIX LR 3000型激光相机;AGFA-CURIX HT-530型X线胶片自动洗片机;AGFA自动洗片机显、定影套药。

    作者:赵建基;马大庆;刘聪;田心;高永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超声检查对诊断颈部神经源肿瘤很有价值

    目的探讨并总结超声检查对颈部神经源肿瘤的价值,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对48例患者行术前超声检查,并与穿刺细胞学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47例良性颈部神经源肿瘤均为圆形或椭圆形肿物,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其中多伴囊变61.7%(29/47),其囊变形态也有一定特点;另1例神经源肿瘤恶变,表现为肿物较大,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彩超显示大部分病变血流较丰富,属II~III级,共计39例,检测部分病灶内血流情况发现有一定的特点。结论总结分析超声图像特点,注重颈部神经源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其诊断正确率可达85%,术前超声检查对诊断颈部神经源肿瘤很有价值。

    作者:牛丽娟;郝玉芝;周纯武;戴景蕊;谢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管内支架治疗外周动脉狭窄或阻塞性疾病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外周动脉狭窄或阻塞性疾病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应用PTA加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13例外周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患者。结果13例动脉造影显示4例颈动脉、4例锁骨下动脉、4例肾动脉及1例腹主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12例应用导丝顺利完成PTA治疗后,置放自扩展式Wall stent、记忆合金式Symphony及Angiomed支架12支,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术后造影显示血管及支架通畅,近期效果满意。结论应用PTA加血管内支架是治疗外周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理想方法。

    作者:范海伦;贺能树;孙建中;张长林;杨建国;吕提文;曹喜才;张国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层螺旋CT技术新进展

    从60年代末CT发明至今的30余年来,X-CT的发展经历了1~5代,CT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围绕着提高机器的性能,以及降低射线辐射量等方面进行的,80年代以来的螺旋CT扫描在提高扫描速度、改善图像质量特别是减少运动伪影和开发新的扫描功能如CTA、CTVE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CT的临床应用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至此有些人认为CT的发展是否到了“顶点”?直到1998年RSNA(北美放射学年会)上各CT生产厂家多层螺旋CT的展出,开始了X-CT又一新的发展阶段,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或multi-detector rowsu CT;MDCT)指采用多排探测器阵列,扫描时不用常规的单层面或常规螺旋扫描准直宽度的扇形线束,而是采用可调宽度的锥形线束,根据拟采集的层厚及层数选择锥形线束的宽度,从而实现一次采集,可同时获得多层(多4层)图像,故又称谓宽探测器、多层采集螺旋CT,简称为多层螺旋CT,现在此技术已经历了2年多的发展,其优点和发展前景已得到大家的一致公认。

    作者:傅强;张玉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经颅多普勒改变(附3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严重,脑血管痉挛(VSP)则更是其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致残率极高,是研究的热点。本文报道经CT确诊并作TCD检查的30例SAH患者,观察了脑血流改变的情况,发现SAH继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高,尽早处置可减少发生。1资料和方法1.1病例3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2~72岁,平均57.1岁。有高血压病史5例,心脏病史1例。30例患者中,有3例无明显头痛。其余27例均有不同程度头痛、呕吐、颈强、脑脊液为血性改变。全部患者均作头颅CT检查,证实为SAH的改变。1.2即Vm>120cm/s为血管痉挛。常规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分析记录平均血流速度Vm。

    作者:匡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颅内动脉瘤的MRI、MRA与DSA对照研究

    运用MRI、MRA及DSA对颅内动脉瘤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并分别探讨它们对治疗的价值。方法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同时行MRI、MRA和DSA检查,探讨它们各自对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腔内血栓的显示情况。结果21个动脉瘤中,MRI、DSA、MRA显示瘤腔内血栓分别为8、3、3个,DSA、MRA显示瘤颈分别为18、17个。结论MRI对动脉瘤腔内血栓的显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DSA、MR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以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作者:范卫君;张福君;吴沛宏;黄金华;胡雯;张晓龙;陈星荣;黄祥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膜后中肾管囊肿1例

    患者女,24岁,发现右下腹部包块1周。查体:右下腹部一约4cm×5cm大小的质韧包块,不活动。CT检查:L5~S1椎体水平右侧腹膜后腰大肌前方一约4.5cm×5.4cm×5.0cm 大小的囊性低密度灶,密度均匀,CT值10HU,可见薄层包膜显示,右侧腰大肌受压变形,并推压邻近肠管向周边移位,与肠管间隙内有脂肪存在(见图)。CT诊断:右侧腹膜后良性囊性包块,考虑中肾管囊肿。手术所见:右侧腹膜后孤立性囊性包块,质韧,大小约为5.0cm×5.0cm×5.0cm,后缘与腰大肌被膜轻度粘连,可钝性剥离,病理诊断:腹膜后中肾管囊肿。讨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肾管和中小肾管在男性形成睾丸、附睾管和输精管,在女性萎缩,残余部分在盆腔内生殖器和腹膜后形成囊肿,故中肾管囊肿多见于女性。从CT上看,该囊肿系一孤立性病变,压迫腰大肌变形,推压邻近肠管移位,但分界清晰,说明该病变局限于腹膜后,且病史较长,符合先天发育畸型的诊断。因病人较瘦,才偶然扪及,应注意与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等良性囊性疾病相鉴别。

    作者:刘禄明;邓雪平;杨天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椎体硬化成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

    目的介绍椎体硬化成型术(VP)对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作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46例脊柱转移瘤病人行62次椎体硬化成型术,男33例,女13例。年龄31~71岁(平均52岁)。结果脊柱转移瘤分型:中心型(病变位于椎体中心)占38.6%,单侧型(病变位于椎体一侧)占29.5%,弥漫型(椎体病变广泛)占31.9%。脊柱转移瘤分期:早期(病变局限于椎体内<1/4)占18.2%,晚期(破坏椎体>2/3而且形成肿块)占20.5%,中期(介于早、中期之间)占61.3%。转移瘤止痛效果达93.5%。结论椎体硬化成型术治疗椎体转移瘤可起到止痛和抗脊柱压缩的效果。

    作者:张贵祥;陆军;刘满生;尤志军;杨桂兰;白桂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成人先天性食管气管瘘1例

    患者女,29岁。咳嗽吐痰10余年,无规律性发作,每次发病时在当地医院检查及胸部透视均诊断为支气管炎,用抗生素治疗后好转。现因胸闷、食欲不振及阵发性腹痛一周来院就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心电图及心脏彩超亦未见异常。做胃肠钡餐检查:右中下肺纹理明显粗大、紊乱;口服稀钡液后于第6胸椎水来,造影剂有少量向右主支气管内分流(见图1);随着吞服造影剂量的增加,右主支气管呈树枝状显影,并表现为杵状支气管扩张征象(见图2);食管与主支气管接吻处有一约0.6cm大瘘道口,并有一假的瓣膜存在(见图3);胃及小肠无异常。诊断:先天性食管与右主支气管瘘。患者拒绝手术,回家对症治疗。讨论先天性食管畸形非常少见,发生率约1:4000,一般分为五型:①食管上段和气管沟通,下段成盲管状;②食管上段成盲管状,下段与气管沟通;③食管上下段分别与气管沟通;④食管上下段均成盲管;⑤食管气管瘘:气管沟通而食管通畅。上述1~4型占90%以上,并在新生儿第1~2次喂奶时即有呕吐和喂奶时呛咳、发绀;促使临床早日诊断,且绝大多数都舍弃治疗,使婴儿时期夭折。而本型极为罕见,该患者每次都以肺部疾病就诊,多年没能确诊。

    作者:王荣华;王学练;贾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声学造影剂及相关技术对肾脏疾病的应用价值

    近几年来,随着第三代新型声学造影剂的研制成功,其特有的安全、高效、无创等优点,极大地推动了造影超声的发展。研究的内容也逐渐从心脏造影向腹部实质脏器、外周血管等部位扩展。肾脏是血供为丰富的腹腔脏器,经静脉声学造影与其它新兴超声技术的结合,显著改善了肾脏的声学图像,对肾脏的血流灌注也逐渐从定性走向定量研究,从而大大提高了超声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杨未晓;高云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价值

    我院自1998年10月至2000年6月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11例,并与正常人进行了对照研究。本文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声像图表现及超声显像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一种更方便有效的诊断方法。  1资料与方法  本文病例组11例,全部经X线钡餐检查或手术证实。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17~56岁,平均30.6岁,病程10个月~12年。正常对照组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19~48岁,平均28.6岁。采用东芝SSA-340A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凸阵变频扇扫探头,频率3~6MHz。  方法:受检查禁食12h以上,饮胃B超快速显像液10ml加温开水500ml,取仰卧位,探头于上中腹部作纵横斜多切面扫查,观察胃十二指肠(Du)位置、形态及蠕动情况,重点观察Du横部在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主动脉(AO)之夹角内是否受压,测量夹角的Du横部前后大宽度及其近端,降部的肠腔内径,并纵切SMA与AO长轴使SMA根部显示完全(此时切勿加压,以免人为造成夹角过小),观测SMA血流特征及流速,再使用仪器中自动角度测量系统测量两动脉之间的夹角值(角度以SMA后壁与AO前壁形成的夹角为准),然后横切显示左肾静脉(LRV)长轴及SMA、AO横切面,观察LRV是否受压,并观测角内LRV血流情况。  2结果  2.1CDFI检查在二组资料中均能清晰显示SMA与AO的夹角和Du的蠕动情况,以及SMA和LRV的血流情况,显示率100%。二组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差异,对SMAS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2.2SMA与AO夹角病例组SMA与AO“V”字形间隙狭小,夹角平均11.4±2.8°,正常组夹角平均22.6±3.4°,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Du降部大内径病例组由于Du横部受压,致降部及横部近端呈“漏斗形”或“葫芦形”扩张,降部内径平均3.22±0.21cm,正常组内径平均2.23±0.22cm,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

    作者:王国仁;程一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超声诊断

    目的报导5例原发乳腺淋巴瘤(PLB)超声表现以提高认识。方法复习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乳腺淋巴瘤的超声表现。结果5例均为原发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超声均表现为单发低回声不规则结节,与乳腺癌表现相仿,但未发现有钙化。3例伴后方回声增高。结论超声检查难以鉴别原发淋巴瘤与乳腺癌,对于乳腺内孤立不规则结节且伴后方回声增高时,原发淋巴瘤应在鉴别诊断之列。

    作者:朱利;郝玉芝;李洪林;黄苏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直肠超声对前列腺癌及其侵及尿道的诊断价值

    目的提高直肠超声检查对前列腺癌(PCA)及其侵及尿道的诊断水平。方法对42例病理证实的PCA(其中6例侵及尿道)及15例正常前列腺进行经腹壁与直肠超声检查、直肠指诊及血清PSA测定的对比观察。结果直肠超声、直肠指诊、PSA测定与腹部超声对42例PCA患者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66.7%(28/42)、42.9%(18/42)、81.0%(34/42)与33.3%(14/42)。对PCA侵及尿道的诊断阳性率也分别为83.3%(5/6)、66.7%(4/6)、83.3%(5/6)与33.3%(2/6)。结论直肠超声检查如发现前列腺不对称增大,包膜欠光滑或突向膀胱或前列腺内见低回声结节与杂乱回声区,应高度怀疑PCA并应结合血清PSA测定与直肠指诊等综合判断。

    作者:林礼务;林晓东;俞丽云;叶真;薛恩生;何以敉;高上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共同动脉干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和阐述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共同动脉干(TA)及其临床分型以及合并畸形中的价值和方法。方法将38例超声心动和/或心血管造影诊为共同动脉干患者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心动图诊断共同动脉干与心血管造影符合率较高(81.8%),但对IV型共同动脉干诊断率很低。结论超声心动图对于共同动脉干定性及其I、II、III型的分型诊断有较大价值。

    作者:吴山;李治安;耿世钊;张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累及骨的神经纤维瘤病2例报告

    例1男,56岁。自记事起全身多处出现大小不一、形态相似的皮肤软疣,于8年前将左小腿大一处切除。病理诊为神经纤维瘤。查体:左小腿下段至左足软组织肥大,足背及踝部亦有数个疣状隆起,扪之柔软、松弛。外踝处可见手术疤痕(图1)。X线表现:左小腿软组织肥大,左胫骨弯曲、变形,骨皮质呈波浪状增厚,腓骨后下缘亦呈波浪状(图2)。例2男,20岁。系例1之子。出生后左手环、小指逐渐肿大,且日趋严重,现不能伸屈,故来就诊。查体:左手环及小指巨大,失去正常手指形态,软组织臃肿、粗大、变形,触之松软,抬手时环、小指下垂,背部可见皮肤软疣突出皮面(图3),皮肤呈暗紫色。近端有数个咖啡样色素斑。X线表现:左手环及小指软组织肥大,部分积聚成堆。环指与小指掌、指骨纤细、弯曲,皮质边缘不规整,掌指及指间关节均呈脱位或半脱位状态(图4)。

    作者:王德杰;刘永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胎儿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胎儿超声心动图在产前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妊娠>16周, 分娩前有高危倾向的孕妇310例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中着重观察胎儿腹部切面、胎儿四腔心切面、胎儿左右室流出道长轴或大动脉短轴切面、胎儿主动脉弓长轴切面。结果共发现9例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其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7例、单纯室间隔缺损1例、1例出生前未确诊,出生后诊断为法洛四联症。敏感性82%,特异性100%。结论胎儿超声心动图是早期诊断胎儿畸形,评价胎儿心功能的有用工具。其诊断的准确性受孕妇体形、胎儿体位以及检查者的经验积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作者:裴金凤;田津;李治安;何怡华;孙琳;栾姝蓉;王玉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Chiari-I型畸形的CT与CTM检查

    Chiari-I型畸形是枕大孔区常见的畸形。本文收集29例经CT确诊的 Chiari-I型畸形,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CT改变及该病的病理改变与枕大孔区骨畸形的关系,目的在于全面认识该病,提高诊断水平。1资料与方法 本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在10~65岁之间。常规CT检查者29例,CTM检查9例。CT扫描采用西门子Somatom DR3全身CT扫描机,层厚4mm,扫描时间5s,矩阵512×512,扫描线与枕大孔平面平行,自鞍结节上缘扫描至颈2下缘水平,本组29例中9例行常规CT扫描后又行CTM检查,方法为椎管内注入Isovist 10ml,平卧半小时后,头低位持续15min,然后进行扫描,扫描方式同常规扫描。本文同时收集60例枕大孔区骨畸形病例,一并讨论Chiari-I型畸形的病理改变与枕大孔区骨畸形的关系。

    作者:王涛;巩若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超声诊断胸壁软组织内缝衣针存留1例

    患者男,29岁。3年前不慎将金属缝衣细针刺入左胸壁,当时因未感有明显不适而未作任何处理,但近一个月来总觉有胸前不适,而特来院要求取出异物。体检:外观及心肺听诊未见异常。B超检查:于其左胸壁(胸骨旁)肌肉组织内探及一长约1.54cm的线样高回声,后方无声影,位于第一肋软骨高度,距肋骨约0.3cm,距皮约1.26cm。B超提示:左胸壁软组织内针样金属物存留(见图)。并在体表相应部位作出标记。次日,在B超定位处(左胸壁肌肉组织内)手术取出一长1.54cm之金属缝衣针1枚,与B超结果完全相符。  讨论软组织内存留的异物一般是不能自行吸收的,一旦发生应尽早取出,以减少局部组织的感染及化学损伤之危险。正确的定位诊断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本例患者在确知“细针”断入胸壁3年,而今不知确切部位的情况下,经二维超声快速、清晰地显示了异物在左胸壁肌肉内准确位置及其相邻关系,为手术定位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平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现将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160例糖尿病患者及 70例健康人下肢动脉及血流动力学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糖尿病组160例,男 75例,年龄26~85岁,均龄58岁。女85例,年龄26~82岁,均龄57岁,同时选用正常的健康人70例为对照组,男32例,年龄40~92岁,均龄57.5岁。女38例,年龄35~81岁,均龄57岁。使用美国Acvson 128 XP/10电脑声像仪,5.0~7.0MHz线阵式探头。探测部位为股总动脉,腘动脉和足背动脉。检查股动脉取平卧位,腘动脉取俯卧位,足背动脉取坐位,足背伸直。在股总动脉分叉处1.2~1.5cm,腘动脉,足背动脉体表可触及处进行常规探测,观察血管走行,内膜有无斑块,彩色血流是否通畅,色彩明暗程度,有无充盈缺损。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分别置于上述部位,θ角在45°~60°之间。脉冲多普勒定量计算血流峰值速度、加速时间、加速度、减速时间、减速度、加速度/减速度和血流量,判断脉冲多普勒频谱性质。2结果健康组70例,有64例管腔清晰,内膜光滑或呈线状中等回声,厚度<1mm,6例内膜增厚,同时出现粥样硬化斑,均为单发,发生在股总动脉分叉处,年龄都在60岁以上,其中血管狭窄25%~50%的4例,50%~70%的2例。糖尿病组160例,内膜<1mm的38例,122例内膜粗糙,不均匀增厚,回声增高,其中55例有粥样硬化斑,单发斑块23例,多发斑块32例,所有斑块均发生在50岁以上患者,血管狭窄<25%的17例,25%~50%的25例,50%~70%的13例。

    作者:周君毅;刘玉山;甄永存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