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动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汪福源;顾觉奋;高向东;姚文兵

关键词:内生菌, 动物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生物活性, 先导化合物
摘要:动物内生真菌作为一种新型微生物资源,因其生物多样性及所产生的代谢物质的天然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结合内生真菌的概念、研究概况,对动物内生真菌的研究动态方面进行了综述.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呼吸道卡他莫拉菌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的研究

    目的 探讨儿童呼吸道感染卡他莫拉菌流行病学特点及其耐药性的现状,研究产β-内酰胺酶株耐药基因特征,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14年3月-2015年2月份本院儿科门诊和住院部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标本进行卡他莫拉菌分离培养,并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PCR扩增结合限制内切酶分析方法对分离株进行bro基因分型.结果 (1)卡他莫拉菌分离率为13.50%,主要多见于4岁以下患儿,冬季为高发,混合感染率为46.20%,以混合肺炎链球菌为多见.(2)分离的840株卡他莫拉菌的β-内酰胺酶的阳性率为92.50%,其中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复方磺胺甲恶唑、四环素的敏感性高达90%以上,但对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的非敏感性也在30%以上.(3)卡他莫拉菌bro基因分型结果:63株(7.50%)bro阴性,577株(68.70%)bro-1阳性,200株(23.81%)bro-2阳性.结论 儿童呼吸道卡他莫拉菌的感染与年龄、季节有关,合并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率较高,此次检出的卡他莫拉菌呈高产β-内酰胺酶,以携带bro-1基因为主.临床诊疗要密切监测卡他莫拉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情况.

    作者:杨晓华;王桂兰;汪伟山;谭南;林爱心;陈燕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动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动物内生真菌作为一种新型微生物资源,因其生物多样性及所产生的代谢物质的天然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结合内生真菌的概念、研究概况,对动物内生真菌的研究动态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汪福源;顾觉奋;高向东;姚文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烧伤科与骨科住院患者创面感染葡萄球菌分布及耐药性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分析烧伤科与骨科住院患者创面感染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差异,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5年烧伤科与骨科患者创面分泌物送检,采用MicroScan WalkAway-96 plus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共测定20种抗菌药物敏感性,采用WHONET 5.6和SPSS 19.0软件统计分离出的非重复性感染细菌种类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5年间烧伤科共分离出革兰阳性菌202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110株(54.4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78株(38.61%),骨科共分离出革兰阳性菌725株,其中SA 310株(42.76%)、CNS 357株(49.24%).烧伤科SA检出率明显高于骨科(P<0.005),而骨科CNS检出率高于烧伤科(P<0.05).烧伤科检出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85株,占SA的77.27%(85/110),骨科检出MRSA 99株,占SA的31.94%(99/310),二者有显著差别(P<0.001).烧伤科检出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74株,占C NS的94.87%(74/78),骨科检出MRCNS 266株,占CNS的74.50%(266/357),二者有显著差别(P< 0.001).烧伤科和骨科SA分别有10种和2种耐药率>50.0%、CNS分别有9种和4种耐药率>50.0%.烧伤科SA有10种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骨科(P<0.05),但有1种奎奴普丁/达福普汀耐药率明显低于骨科(P<0.05).烧伤科CNS有7种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骨科(P<0.05).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葡萄球菌.结论 烧伤科与骨科住院患者创面感染葡萄球菌构成比及耐药性有较大差异,多重耐药普遍,烧伤科葡萄球菌耐药性比骨科强、MRSA也更为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万古霉素仍是治疗多重耐药葡萄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夏守慧;周芸;沈娟;杨海燕;黄支密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2011-2015年ICU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ICU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规律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5年ICU患者细菌学标本送检,采用MicroScan WalkAway-96 plus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WHONET 5.6和SPSS 19.0软件统计分离出的非重复性感染细菌种类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5年间,ICU共分离出各种病原菌1713株,其中1270株来自痰液,占74.14%.革兰阴性菌共计1200株(70.05%),居前4位的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293株(17.10%)、肺炎克雷伯菌263株(15.35%)、铜绿假单胞菌216株(12.61%)和黏质沙雷菌116株(6.77%),他们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84.19%、28.14%、51.39%和6.90%,对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83.13%、16.42%、35.91%和13.04%,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吡肟和氨曲南耐药率在30.17%~90.74%之间,对3种氟喹诺酮类耐药率在27.27%~100.0%之间.革兰阳性菌共计375株(21.89%),居前3位的依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93株(11.27%)、金黄色葡萄球菌(SA) 119株(6.95%)、肠球菌属35株(2.04%);SA和CNS对苯唑西林耐药率分别为47.90%和93.78%,差别非常明显(P<0.001),对青霉素G耐药率分别为94.83%和96.30%(P>0.05),二者对万古霉素均敏感;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5.71%.真菌138株(8.06%),其中假丝酵母125株(7.30%).结论 ICU患者感染绝大多数发生在下呼吸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重耐药情况非常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延缓耐药菌产生.

    作者:葛丽卫;杨伟平;罗媛烨;黄支密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晚霉素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晚霉素对革兰阳性菌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尤其对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抗万古霉素肠球菌具有广谱的抗菌功效.本文介绍其关键的生物合成机制和关键酶,并结合组合生物技术,提出其生物合成的发展方向.

    作者:顾觉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靛红杂合体及其抗结核活性

    结核病(TB)是普遍、致命的感染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统计,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潜在的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患者,仅2011年新增约870万感染病例,死亡约140万.然而,随着一线抗TB药物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耐药MTB已然出现,因此,研发新的抗TB药物迫在眉睫.内源性物质靛红及其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抗TB活性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广泛关注.靛红可修饰的位点较多,其中将其他具有抗TB活性的药物柔和到靛红骨架上以期获得活性更高的杂合体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通过药物化学家的孜孜努力,目前已筛选出若干具有苗头的杂合体.本文将着重探讨此类杂合体抗MTB的构-效关系,以便设计疗效更高、毒副作用更小的抗TB新药.

    作者:胡远强;徐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含氮杂环骨架在药物中的分布

    氮杂环是许多药物中的重要结构组分.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药物数据显示,59%的独特小分子药物都含有氮杂环化合物.本文将对医药中常见的芳香性以及非芳香性的27种含氮杂环化合物进行综述,并对上述氮杂环结构与普通环状结构的不同作用进行阐述.同时,对常用的氮杂环的特殊结构进行探讨,突出其核的体系,并对其详细取代模式进行报道.

    作者:汪星宇;黄莉;梁洪;陈建;李俊龙;刘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中国科学家在健康人中发现超级耐药基因变体

    中国研究人员发布新报告称,在健康人中发现可抵抗多黏菌素的超级耐药基因mcr-1变体,而多黏菌素被视为抗生素中“后一道防线”.这一发现意味着健康人能在不被觉察的情况下传播超级耐药基因,提示健康人中的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值得关注.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微生物所揭示不动杆菌中新型固有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机制

    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包括获得性耐药和固有耐药.固有耐药是细菌对某类抗生素的天然耐受,由固有耐药基因决定.固有耐药基因是指存在于某类细菌染色体上位置保守的与耐药相关的一类基因.固有耐药基因的发现可以为新药研制提供药物作用靶标,并且固有耐药基因可以被移动原件捕获而成为获得性耐药的来源.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杂志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主办: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