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庭路;陆春
喹奴普丁-达福普汀是第一个经静脉给药的水溶性、半合成链阳性菌素(streptogramin)衍生物,其2种有效成分以30:70的比例混合,分别应用时只有抑菌作用,联合应用则有协同杀菌作用.该品对大多数革兰阳性细菌具有杀菌活性,对屎肠球菌只有抑菌作用.喹奴普丁和达福普汀分别与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23S RNA的不同部位结合,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目前FDA仅批准该药用于治疗成人严重或致命性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菌血症相关性感染、甲氧西林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及A组酿脓链球菌引起的皮肤及皮肤组织感染.儿童应用喹奴普丁-达福普汀的安全性及疗效尚未被充分证实.该药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静脉刺激与肌痛/关节痛.虽然喹奴普丁-达福普汀不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但其却是CYP 3A4酶抑制剂,与经过CYP 3A4代谢的药物合用时可发生明显的药动学相互作用,导致这些药物的血浆浓度升高.
作者:苗丽;邓万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大环内酯外排基因(mef)是目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检测到的mef基因出现在M型耐药球菌,包括mefA,mefE和mefI这3个亚型.mefA定位于转座子Tn1207.1或Tn1207.3,可以在不同球菌属间水平传递;mefE基因定位于大环内酯外排基因集合体(macrolide efflux genetic assembly,mega),亦可在球菌属间水平传递,并可整合到细菌Tn2009中;携带mefI的遗传成分长30 505 bp,左端是Tn5252和Tn916,右端为15 115 bp未命名的新基因,目前还未发现mefI基因具有传递性.这3个基因亚型介导的耐药具有不同特点,目前已经研发出多种mef基因的检测方法.
作者:叶庭路;陆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在第一次军团菌感染暴发流行期间,并未经过严格的常规临床试验检验的红霉素却成为治疗该感染性疾病的选择药物.随着红霉素治疗失败率的上升、不良反应的增多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考虑用其他药物(如新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替代红霉素治疗军团菌感染.19项体外细胞内模型和7项动物模型试验的比较结果显示,喹诺酮类对军团菌的体内外活性均优于大环内酯类.458例军团菌感染者参与的3项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显示,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未涉及阿奇霉素)相比,喹诺酮类(主要是左氧氟沙星)无论在退热时间、住院时间或是对相关并发症的控制等方面都更具潜在优势.鉴于此,作者推荐用喹诺酮类代替红霉素来对付军团菌感染.
作者:王菊仙;刘明亮;郭慧元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引起的院内感染的快速上升极大地推动了针对这些耐药菌的新抗生素的研究与开发进程.本文综述了2001-2006-10期间发表的抗MRSA和VRE感染的新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万古霉素类似物和其他糖肽类化合物、噁唑烷酮类、喹诺酮类、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以及利用组合化学原理筛选的化合物.
作者:郭强;刘明亮;郭慧元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机会性真菌感染对于免疫缺陷患者有着较大的威胁,其中念珠菌属在真菌感染中占较大比例,而不同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亦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和鉴定念珠菌便成为临床微生物分析鉴定工作者所面对的巨大挑战.本文就念珠菌鉴定工作中所涉及的酶学法、经过常规改进的鉴定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法进行扼要综述.
作者:高锦;王中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随着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的不断上升,明确流行环节、追踪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成为减少和控制感染的重要策略.近年来,基因分型系统在鉴别菌株间的相关性、确定菌株特征及是否是流行株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并被广泛采用.此文仅就近年来常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分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孔秀凤;祁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以前临床上使用的组织胞浆菌病治疗指南均是由美国传染病学会的专家组以证据为依据制定的,而此份经过重新修订的指南则替代了该学会于2000年发表的治疗指南(Clin Infect Dis,2000,30:688-95).该指南的使用者主要是为处于组织胞浆菌病感染风险的人群或已经被感染的患者提供预防和治疗服务的医疗保健工作者.自2000年以来,又有几个新的抗真菌药物上市,临床试验和一系列病例促使人们对组织胞浆菌病的防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对炎症采取免疫抑制治疗的进展给预防和治疗组织胞浆菌病带来了新的问题.针对这些变化,专家组在该指南中整合了1999-2006年期间发表的新信息,并且增加了针对儿科组织胞浆菌病患者(有别于成年患者的方面)的推荐治疗方案.2007年版组织胞浆菌病治疗指南(CID,2007,45:807)所涵盖的内容包括:(1)急性和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方法;(2)肺组织胞浆菌病并发症(包括心包炎、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纵隔淋巴结炎、纵隔肉芽肿、纵隔纤维变性、支气管结石病及肺结节)的治疗方法;(3)进行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方法;(4)是否推荐对免疫抑制患者采取预防治疗;(5)CNS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方法;(6)孕妇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方法;(7)儿科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方法.
作者:牟丽娉;姚瑜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