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红灯;徐元宏
热休克蛋白70(Hsp70)是一类结构上高度保守的应激蛋白,对细胞起重要保护作用.Hsp70在许多DNA病毒和RNA病毒(如HIV、流感病毒、鼻病毒、多瘤病毒和乳头状瘤病毒等)的感染中均呈现高表达.Hsp70诱导剂及协诱导剂(如环戊烯酮类前列腺素、甘草酸等)的抗病毒作用机制不同于已有的抗病毒药物,可以通过诱导或增强Hsp70的合成而表现出抗病毒活性.本文对Hsp70与病毒复制或感染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具抗病毒活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朱建华;李卓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6S)或(7S)-甲氧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耐酶作用.目前已有多个品种上市,例如:头孢西丁、头孢美唑、拉氧头孢和替莫西林.其(6S)或(7S)-甲氧基造成的空间位阻是该类药物耐酶的关键所在.这种空间位阻作用使得其自身的结构对β-内酰胺酶稳定,从而解决或减少了大量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引起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化学合成这类药物可根据甲氧基取代C-6位氢原子的方法不同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作者:任岩;蒋宁;王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中的高分子杂质是引发速发型过敏反应的过敏原,是药物分析研究的重点.高分子杂质分为外源性杂质和内源性杂质,目前内源性聚合物是药物质量控制的重点.本文对近年来头孢菌素中高分子杂质的聚合特性、结构特点和分离分析方法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江晓玲;刘昆;邓俊丰;李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细菌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问题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而细菌外排机制是细菌产生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对细菌外排泵系统的组成、种类和几种常见耐药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葡菌)中的主要外排泵,以及外排泵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作者:夏红灯;徐元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临床使用的抗生素耐药致病细菌的日益增多对人类的生命造成重大威胁,尽管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界就一直寻找作用于新靶点的抗生素,但收效甚微.本文介绍一种由普拉特链霉菌产生,具有强效、广谱抗革兰阳性菌活性的全新抗生素--platensimycin.
作者:高强;母连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依然是一种在全世界流行的慢性感染.虽然其流行率在世界上很多地区呈现下降趋势,但仍是与消化性溃疡病、胃癌和消化不良症状有关的重要因素.是否应该对那些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食管返流疾病的患者、正在接受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治疗的患者、缺铁性贫血患者以及患胃癌风险较高的人群进行H. pylori检测目前仍存在争议.应该对于那些接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消化性溃疡病患者、发生持续性消化不良的个体、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MALT淋巴瘤患者以及已经接受早期胃癌切除手术的患者进行H.pylori根除检测.近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甲基红霉素和阿莫西林联用的一线治疗方案所能达到的H.pylori根除率已经跌至70%~85%,部分原因是由于该病原菌对甲基红霉素的抗性增强.7d治疗方案的H.pylori根除率可能比14d治疗方案更低.7~14d含铋四联疗法是另一种一线治疗选择,也是对持续感染H.pylori的患者常采取的补救治疗方案.10d序贯治疗法在欧洲已显效,但在北美仍需进一步验证.近有数据显示,PPI、左氧氟沙星和阿莫西林联用10d治疗方案在治疗H.pylori持续性感染时比含铋四联疗法的疗效和耐受性更好,尽管该方案仍需在美国验证.
作者:姚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抗真菌药物的应用与开发已成为从事抗感染治疗的医师和研究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课题.本文从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结构特点、已上市品种的评价及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趋势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对现有的氮唑类、多烯类、丙烯胺类、棘球白素类和嘧啶类抗真菌药物论述的同时,详细介绍了氨基酸类和Sordarin类等新抗真菌药物的研发情况,并就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基因组学和生物膜研究方面对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趋势进行了归纳.
作者:黄金竹;母连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