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十二指肠血肿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王小蓉;徐飞荣;王营营;姚庆东;程小杰;许崇永

关键词:血肿, 十二指肠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摘要:由于十二指肠位置较深,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受伤儿率较低(3.7%~5.0%)[1],故十二指肠血肿临床少见,且由于症状不典型,多发生于儿童,疼痛部位、程度及发病时间常不确定,诊断比较困难,易漏误诊并导致严重并发症[2].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对于十二指肠血肿的预后非常重要[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6例十二指肠血肿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对十二指肠血肿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收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6-03~2010-03诊治的十二指肠血肿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5~71岁,平均(33.4±5.2)岁,12岁以下儿童5例.受伤原因:车祸伤8例,上腹挤压伤(机器挤压及坠落)2例,锐器伤2例,胆道取石术后3例,误服盐酸后1例.临床症状:腹痛14例,呕吐9例,呼吸困难2例.16例中采取手术治疗6例,保守治疗10例;死亡2例,康复14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心动图评价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心脏功能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妊娠期糖尿病(GDM)胎儿心脏构型及功能变化.资料与方法 48例GDM孕妇按照母体血糖水平分为GDM 1组和GDM 2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胎儿心脏二尖瓣环内径(MVA)、三尖瓣环内径(TVA)、主动脉瓣环内径(AVA)、肺动脉瓣环内径(PVA)、左/右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RVDd)、左/右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RVDs)、左/右室壁厚度(LVWT、RVWT)、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右室短轴缩短率(LVFS、RVFS)、二、三尖瓣E、A峰值速度比值(E/AMV、E/ATV)、左/右室Tei指数(LVMPI、RVMPI).选择同期96例正常妊娠孕妇作对照.结果 GDM 2组胎儿MVA、TVA、PVA、LV MPI、RV MPI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 1组胎儿MVA、TVA、AVA、PVA和RV MPI均小于GD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1组各瓣环内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 MPI、RV MPI较对照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体血糖水平越高,胎儿心脏构型及功能改变越明显.超声心动图是评价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心脏功能的重要方法.

    作者:何萍;陈敏;徐惠英;陈萍;张玉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超声造影(CEUS)在评价颈动脉斑块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7例颈动脉斑块狭窄患者于1周内分别行MSCTA及CEUS检查,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管壁厚度、狭窄比率、斑块表面形态,采用CEUS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将斑块分为内中膜增厚型、稳定型及易损斑块.结果 37例共51处病变血管,MSCTA:颈动脉管壁增厚9处;斑块42处,其中稳定斑块27处,易损斑块15处.CEUS:颈动脉内中膜增厚11处;斑块40处,其中稳定斑块23处,易损斑块17处.MSCTA:轻度狭窄21处,中度狭窄15处,重度狭窄12处,闭塞3处;CEUS:轻度狭窄20处,中度狭窄16处,重度狭窄13处,闭塞2处.MSCTA与CEUS对颈动脉斑块狭窄(Kappa=0.71,P< 0.05)及斑块稳定性(Kappa=0.69,P<0.05)评价一致性较好.结论 MSCTA与CEUS对评价颈动脉斑块狭窄及斑块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作者:杨晓燕;胡元明;魏玮;胡正明;游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18F-FDG PET/CT诊断原发性肺癌并大肠癌1例

    1病例简介患者男,62岁,因咳嗽、咳痰伴胸痛到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胸部X线及CT检查发现右侧肺内肿块影,无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7年;吸烟史30余年,每天10支左右.其父亲8年前因患胃癌去世.体格检查:体温36.5℃,血压15/10kPa,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甲胎蛋白(AFP)水平正常.为进一步确诊行18F-FDG PET/CT检查,结果显示:右肺下叶前段直径约3.0cm类圆形肿块影,18F-FDG代谢亢进,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7.8,高度提示恶性肿瘤,未发现肺门、纵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盆腔内乙状结肠区见大小约为1.8cm的FDG高代谢灶,SUV.为5.2,高度提示恶性肿瘤,未发现明显转移灶(图1).患者无明显腹痛、便秘、血便等症状,有便后里急后重感,未引起重视.病理检查:①右肺中分化鳞状上皮细胞癌;②大肠腺癌,中度不典型增生,局部癌变.

    作者:朴永男;赵志梅;全松石;金恩浩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不同超声辐照联合超声造影剂对人孕早期绒毛组织的损伤作用

    目的 探讨不同超声辐照联合超声造影剂对人孕早期绒毛组织超微结构及凋亡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选择人工流产的3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机械指数(MI≤0.15)造影组、高机械指数(MI=1.0)造影组(击破再灌注).其中低机械指数造影组进一步分为MI=0.07、0.09、0.13、0.15 4个亚组.造影后24h内行人工流产取出绒毛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绒毛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Bcl-2蛋白表达.结果 电镜观察显示:高机械指数造影组与对照组及低机械指数造影组比较,绒毛组织损伤程度更明显;而各低机械指数造影组及对照组绒毛组织破坏不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高机械指数造影组绒毛合体滋养层细胞Bcl-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及各低机械指数造影组明显减少(P<0 05);各低机械指数造影组与对照组Bcl-2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高机械指数超声辐照联合超声造影剂对人早孕胚胎组织有明显损伤作用,而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在产科应用中较安全.

    作者:张婷;刘志跃;杨敬英;王金锐;李汇文;徐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胆肠吻合术后再发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胆肠吻合术后再发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胆肠吻合术后再发梗阻性黄疸而行介入治疗的43例患者,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并选择胆肠吻合口或原发梗阻部位进一步行经皮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结果 本组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显示胆肠吻合口狭窄32例,吻合口狭窄并肠袢成角、张力过高7例,吻合口未见狭窄4例.终单纯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16例,包括单纯外引流9例,内外引流7例;行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27例,其中经胆肠吻合口留置支架22例,经原梗阻部位留置支架5例.术后1周内复查,37例黄疸消退满意,6例黄疸消退不明显,其中4例再次行外科手术治疗.本组43例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胆肠吻合术后再发梗阻性黄疸可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或经皮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此法安全、微创、可靠、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温锋;卢再鸣;张军;孙巍;郭启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乳腺肿瘤高频彩超及超声造影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瘤高频彩超、超声造影(CEUS)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探讨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82例原发性乳腺肿瘤患者于术前行常规高频彩超检查,观察病灶灰阶图像特征及血流特征;启动造影模式行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应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分析病灶增强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采用免疫组化测定肿瘤内MVD,分析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恶性组肿瘤血流Adler分级低于良性组(P<0.05);超声造影显像特点:恶性组血管数量多且粗细不等,良性组血流束细窄、平直;恶性组TTP低于良性组,PI及AUC高于良性组(P<0.05),MVD显著高于良性组(P<0.001);肿瘤MVD计数随血流Adler分级升高而升高,CDF1血流丰富程度与MVD呈正相关(r=0.456,P< 0.01); PI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783,P<0.01).结论 超声造影能客观评价乳腺肿瘤血供,术前应用CDFI结合超声造影在体检查肿瘤血管,可为早期诊断乳腺肿瘤提供信息.

    作者:张良西;朱向明;李国杰;容尚勤;张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乳腺髓样癌与纤维腺瘤MRI影像特征及病理对比研究

    目的 研究乳腺髓样癌的磁共振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并与纤维腺瘤进行比较.资料与方法 以行乳腺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24例女性乳腺髓样癌患者为研究组,32例女性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为对照组,术前15d内行MRI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MRI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 研究组有10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而对照组无淋巴结转移.实验组在所有序列上均清晰可见,直径一般为1.0~4.3cm; T1WI均呈低信号,T2WI 4例呈低信号,20例呈明显高信号,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为Ⅲ型和Ⅱ型;对照组形态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光整;T1WI 18例呈低信号,14例呈等信号,T2WI 2例呈低信号,TIC为Ⅰ型;两组形态、内部强化及病理分级、TIC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年龄、病灶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有助于诊断乳腺髓样癌.

    作者:刘军杰;张文皓;李智贤;曾健;李富;陈圆圆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无心畸胎序列征1例

    1病例简介孕妇,29岁,孕1产0,孕16周,行胎儿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宫腔内可见双胎图像,分别位于两羊膜囊内,甲胎儿双顶径2.8cm,头围10.4cm,腹围9.1cm,股骨长1.6cm,胎儿体表、内脏、骨骼均未见异常,胎心搏动良好,心率139次/min,心律齐,羊水大深度3.2cm,清晰;乙胎儿未探及头颅、上肢及心脏图像,躯干长约4.2cm,可见脊柱、双下肢及足回声,股骨长约1.2cm,脐带内可见一条脐动脉,血流自胎盘流向胎儿髂内动脉,脐静脉内血流自胎儿流向胎盘,均与正常胎儿脐动、静脉血流方向相反,羊水大深度3.1cm,清晰.仅见1胎盘图像,位于前壁,内部回声均质.超声诊断:①无心畸胎序列征.②甲胎儿相当于孕15周,发育良好.

    作者:李向农;李静;李长云;姜海燕;陈剑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髌前滑囊炎

    髌前滑囊炎临床较为常见,多由于跪伤及髌前顶撞所致[1].X线无法显示滑囊内的病变情况,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CT、MRI可对该病作出诊断,但因价格昂贵,无法普及应用.国内报道[2,3]用B超检查髌前滑囊炎,但如何应用未见详尽报道.本文总结20例髌前滑囊炎患者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作者:杨柳;陈彩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纵隔穿刺的临床应用

    纵隔肿瘤是心胸外科较常见的疾病,病变侵犯至胸骨旁或胸骨上窝后超声能够显影.本文收集我院呼吸科及胸外科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的48例纵隔占位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纵隔穿刺并进行组织学及细胞学检查,分析该穿刺技术的要点、安全性、阳性率及应用价值.

    作者:魏炜;汪靖园;赵巧玲;杨锦茹;白筠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侵袭性纤维瘤病CT表现及鉴别诊断

    目的 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表现,21例均行CT平扫,18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21例中,腹内7例(肠系膜5例,腹膜后及腹腔各1例),腹壁7例(腹直肌2例,腹内斜肌5例),腹外7例(胸壁3例,颌骨、骶骨、颈部及大腿软组织各1例).骨外侵袭性纤维瘤病19例,12例为类圆形或梭形,7例为不规则形.CT平扫示17例肿瘤密度为等或略低于肌肉密度,2例肿瘤为囊实性;增强扫描17例中,15例肿瘤为轻中度强化,2例肿瘤明显强化,4例肿瘤内见增强的血管影穿行.骨侵袭性纤维瘤病2例,CT平扫表现为轻度膨胀性骨质破坏,1例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强化.结论 侵袭性纤维瘤病可分为腹壁、腹内及腹外三型,各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根据发病部位不同需与其他肿瘤鉴别.

    作者:罗振东;陈卫国;贾铭;黄婵桃;张妮;廖昕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CT诊断

    目的 探讨CT对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证实的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的CT表现,CT检查包括全腹部平扫、动脉期及门脉期增强.结果 1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梗阻表现,腹股沟斜疝9例,CT表现为疝囊内肠管从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走行,行经腹股沟管内;直疝1例,CT表现为扩张的小肠肠管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Hesselback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疝囊不进入阴囊;股疝3例,CT表现为股疝疝囊位于股三角区、耻骨结节水平线以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闭孔疝4例,CT表现为闭孔外肌与耻骨肌之间的肠管影和腹部肠管相连.结论 CT检查能明确诊断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

    作者:缪小芬;陆健;石甜甜;张学琴;朱纪吾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斑点追踪技术对心肌梗死患者室壁运动的二维应变研究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节段的二维应变值,探讨其评价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收缩功能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检查,应用18节段法测量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径向、圆周应变峰值(LSpcak、RSpeak、CSpeak)及应变达峰时间(TPSLS、TPSRS、TPSCS),选择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梗死节段TPSLS、TPSRS、TPSCS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梗死节段及对照组,且TPSLS、TPSRS、TPSCS明显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梗死节段TPSLS、TPSRS、TPSCS低于对照组,且TPSLS、TPSRS、TPSCS延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I能够准确测量左心室各节段的二维应变值,准确评价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异常,为临床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提供无创性新方法.

    作者:葛丽丽;李玉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与MRI识别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室心尖各节段透壁程度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 2D-STI)识别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室心尖各段透壁程度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对连续4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行2D-STI及磁共振延迟强化成像(DE-MRI)随机同步盲法临床试验,各段分为透壁心肌梗死(TMI)组及非透壁(NTMI)组.结果 与NTMI组相比,TMI组前壁舒张末厚度、收缩末径向应变[SR(ES)]、收缩末圆周应变[SC(ES)]、正向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SR Peak P),收缩末纵向应变[SL (ES)]、收缩期圆周峰值应变(SC Peak)、大负向纵向峰值应变(SL Peak G)、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 SL Peak)及大负向圆周峰值应变(SC Peak G)(均P<0.05);侧壁SC(ES)、SC PeakG、SC Peak及SL (ES)(均P<0.05);前间隔SL Peak、SL PeakG、SC Peak、SL (ES)、SC (ES)及SR (ES)(均P< 0.05);后壁SR PeakP、SR (ES)及SL (ES)(均P< 0.05);下壁SC PeakG、SC Peak及SC (ES)(均P<0.01);后间隔舒张末厚度(P<0.01)绝对值均降低,甚至反向.ROC曲线分析舒张末厚度为判断前壁及后间隔透壁心梗佳指标;SC (ES)为侧壁、SL Peak为前间隔、SR PeakP为后壁佳指标;SC PeakG及SC Peak为下壁佳指标.结论 左室心尖段节段水平,多种应变指标可检出不同节段的透壁心肌梗死,但识别能力有异质性.

    作者:孙旭东;黄子扬;陈良龙;孙斌;陈智勇;段青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64层螺旋CT在肝内胆管细胞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病理及CT资料.应用一致性检验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64层螺旋CT分期与临床病理分期吻合程度.结果 42例中,CT分期Ⅰ期8例,Ⅱ期7例,Ⅳa期10例,Ⅳb期17例;临床病理分期Ⅰ期12例,Ⅱ期6例,Ⅳa期11例,Ⅳb期13例.CT对T、N、M分期及对血管侵犯的阳性预测值、正确率分别为T (T1 89%、T2 75%、T3 100%、T4 100%)、86% (36/42),N 81%、88% (37/42),M 76%、90% (38/42),血管85%、95% (40/42).对比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期,CT对T、N、M分期及对血管侵犯判断的Kappa值分别为0.780、0.759、0.795、0.884.结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64层螺旋CT分期与临床病理分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术前CT分期有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

    作者:徐列印;邱维加;戴文海;刘光俊;何敏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磁共振T2WI结合扩散加权成像对小肾癌亚型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小肾癌(肿块直径≤3cm)亚型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T2WI序列的影像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患者的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72例小肾癌中,透明细胞癌61例(84.7%),乳头状肾细胞癌5例(6.9%),嫌色细胞癌4例(5.6%),囊性肾细胞癌2例(2.8%).61例透明细胞癌中56例(91.8%)T2WI表现为混杂高信号,54例(88.5%) DWI序列表现为高或稍高信号,5例(8.2%)表现为等信号,2例(3.3%) DWI及T2WI均表现为稍低信号;5例乳头状癌中4例T2WI表现为低信号,DWI表现为高或明显高信号;1例DWI与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4例嫌色细胞癌中T2WI均呈低信号,DWI均呈高或明显高信号.结论 小肾癌亚型中肾透明细胞癌T2WI一般为混杂高信号,DWI为稍高信号或等信号;而非透明细胞癌则多为T2WI低信号,DWI为高或明显高信号,有助于提高小肾癌亚型的术前诊断率.

    作者:程劲松;李镝;王海屹;叶慧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多脾综合征6例

    多脾综合征指多脾伴有先天性心血管和内脏发育异常的多系统联合畸形.本文回顾性分析2007-08~2011-09共6例多脾综合征患者的CT表现,探讨CT对多脾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作者:蒋光仲;范淼;宾精文;吴桂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的价值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SD)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0产前超声诊断的21例cAVSD胎儿的超声资料,分析其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及胎儿的临床结局.结果 产前超声显示12例为单纯cAVSD,9例合并其他结构异常,即复合型cAVSD.12例单纯cAVSD胎儿中2例核型异常,9例复合型房室间隔缺损胎儿中6例核型异常.经产前咨询后,9例孕妇选择终止妊娠;12例胎儿中,4例宫内死亡,出生的8例胎儿中,2例未接受手术在新生儿期死亡;6例接受手术,4例存活均为单纯cAVSD.结论 胎儿cAVSD常合并其他结构畸形,且与染色体异常关系密切.复合型cAVSD结局较差,单纯型cAVSD结局相对较好,但围生期胎儿丢失率超过50%.

    作者:刘志红;冷萍;曾宪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评价脊柱融合模型成骨过程的研究

    目的 分析自体骨成骨与硫酸钙成骨的CT表现,结合同期病理学结果,探讨影像改变的病理机制.材料与方法 20只健康家兔建立腰椎融合模型,一侧植入医用硫酸钙,对侧植入自体髂骨.于术后3、6、12周行手术部位多层螺旋CT (MSCT)检查,观察植入物与自体骨融合状况.于术后12周,根据CT表现计算植骨融合率及MSCT评估腰椎融合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术后3、6周各随机处死1只家兔,获得同期病理对照,术后12周处死剩余18只家兔,获得终时间点病理对照.结果 MSCT评估硫酸钙植骨一侧腰椎融合的敏感度、特异度均为100.0%,自体髂骨植骨侧分别为94.1%和100.0%.术后12周,硫酸钙植骨一侧融合率为88.9% (n=16),PPV为94.1%,NPV为100.0%;自体髂骨植骨一侧融合率为94.4% (n=17),PPV为100.0%,NPV为50.0%,两侧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能够有效评价脊柱融合术后骨移植材料的成骨表现.

    作者:张森;杜湘珂;张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高频超声联合乳管内镜检查在乳头溢液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联合乳管镜检查在乳头溢液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61例乳头溢液并乳管扩张患者行乳管镜检查,于镜检术前、术中、术后分别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乳管扩张程度、乳管内膜及乳管形态、走向、乳管内有无肿块等.比较高频超声、超声乳管造影、乳管镜、高频超声联合乳管镜检查对乳头溢液的检出情况.结果 61例(63条乳管)中,乳管内乳头状瘤19条、乳管扩张症22条、乳头状瘤病4条、乳腺癌6条、乳管炎10条,正常乳管2条.高频超声联合乳管镜检查无一条漏误诊,其漏误诊率显著低于高频超声(41.27%26/63)、超声乳管造影(15.87%,10/63)及乳管镜(9.52%,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76,P< 0.01;x2=10.86,P<0.01;x2=4.38,P<0.05).结论 高频超声联合纤维乳管内镜检查能有效降低乳管内外病变的漏误诊率,诊断准确性较二者单独应用有很大提高,为乳头溢液的病因诊断、临床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和定位模式.

    作者:周成礼;刘巧刿;屈淑娥;于志强;韦伟;孙德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