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银花;庄磊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的变化.资料与方法 应用STI技术检测6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改变,并与55例正常人相对照.结果 ①脑梗死患者CS和CSR均小于对照组,β1、β2均较对照组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β1和β2显著相关(r=0.58).③β1和β2的回归系数(RR)值均>1,并且β2的RR值大于β1的RR值.结论 STI技术对早期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减低有重要价值.
作者:韩琼;吴凤霞;李玉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腺瘤多层螺旋CT(MSCT)和MRI表现,并评估两种检查方法 对甲状旁腺腺瘤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甲状旁腺腺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30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14例仅行CT平扫,5例行MRI平扫及CT平扫和(或)强化检查,4例仅行MRI平扫检查.结果 48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42例(87.5%)位于甲状腺下极气管-食管旁沟;6例(12.5%)为异位腺瘤.CT平扫,28例腺瘤呈均匀软组织密度,16例腺瘤密度不均匀,其内见低密度坏死区.MRI平扫,6例腺瘤呈均匀软组织信号,3例腺瘤内见长T2信号区.CT增强早期,30例腺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颈部大血管,晚期强化程度减低,但大血管强化程度的下降更为明显,两者之间的密度差逐渐减小.结论 MSCT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和质地.
作者:胡维娟;白人驹;孙浩然;汪俊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前多层螺旋CT(MSCTA)检查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分析2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MSCTA表现及临床介入资料.结果 通过MSCTA检查发现破裂口情况、主要血管分支假腔供血情况、真假腔形态、双侧髂股动脉情况、并发症等信息,并以此对介入支架置入治疗术前评估及术后预判,与介入实际情况相比较,真实一致.结论 MSCTA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昊宇;刘筠;许亮;钟进;郝彩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1 病例简介患者,女性,26岁,腰椎结核病灶刮除术后腹部逐渐隆起、腹痛1个月.既往曾诊断卵巢囊肿.妇科检查:腹部触及包块,后穹窿触痛,子宫触诊不清,考虑为卵巢囊肿蒂扭转.B超检查:腹腔内囊性肿块,上缘达剑突下,下缘平耻骨水平,大前后径20cm,左右径>20cm,囊壁欠光滑,囊性回声内透声差,见较多网状回声.
作者:蒋银花;庄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1例中单侧7例,双侧14例,依据病变范围将本病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两种类型.局限型13例,主要位于鼻腔内,其中鼻腔前部11例,鼻腔后部2例;骨质改变不明显,浸润鼻旁或面部皮下组织9例,弥漫型8例,肿瘤范围广泛并向鼻腔周围结构浸润扩展,其中累及鼻旁窦7例,侵入眼眶1例、颞下窝2例,延伸至鼻咽、口咽部并累及咽旁间隙6例,骨质破坏7例,颈部淋巴结受累1例.CT显示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充填鼻腔并沿鼻黏膜蔓延,增强后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MRI T1WI肿瘤呈等信号,信号强度类似或稍低于肌肉;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信号强度高于肌肉,但低于鼻黏膜,增强后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鼻腔NK/T细胞型淋巴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CT、MRI检查可提示诊断,有利于确定病变范围及临床分期.
作者:张宽;彭通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和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疗效.资料和方法 112例肾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组;B组,肾动脉支架术组.比较两组的首次手术成功率、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通畅率及术后即刻再狭窄率,术后6个月血压及血肌酐变化情况.结果 B组成功率高于A组(94.64%对76.79%,P<0.01),通畅率B组高于A组(73.21%对30.36%,P<0.01),再狭窄率B组低于A组(10.71%对28.57%,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高血压治愈率较A组高(P<0.01),肾动脉支架术对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高血压的改善情况好,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对肌纤维结构不良所致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改善情况好.术后血肌酐B组降低不明显(P>0.05),A组显著降低(P<0.05).A组术后TGFR、RGFR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B组术后TGFR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A组术后TGFR改善更明显,较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动脉支架术操作成功率高、通畅率高、再狭窄率低,对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所致高血压改善明显,较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有较大优势,可作为治疗肾动脉狭窄的一种重要的介入治疗方法.
作者:田玉龙;张曦彤;徐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在肝外胆管癌(EHCC)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过ERCP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45例,采用64层螺旋CT平扫和三期增强检查,全部病例行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结果 EHCC在64层螺旋CT的动态增强主要征象有胆管壁增厚、结节及肿块,胆管癌强化高峰通常出现于注药后60s及180s.诊断EHCC的准确度为96.0%,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93.3%.阳性预测值为95.7%,阴性预测值为96.6%.结论 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可以为EHCC提供较准确的诊断信息.
作者:赵静;刘景旺;郭庆乐;郑宝霞;刘淑娟;李静;周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乳腺癌原发病灶与腋窝淋巴结的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探讨声像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120例乳腺癌患者及其132个腋窝淋巴结,观察原发病灶的血流分布、大径、数目、微钙化及淋巴结的血流特征、横径/纵径和皮质厚度.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检验观察指标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所有影像学观察指标与LNM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原发病灶的大径、数目、丰富血供和淋巴结的皮质厚度、血流分布与LNM有相关性(P<0.05).结论 依据乳腺癌原发病灶和腋窝淋巴结声像图特征评判腋窝淋巴结的性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金占强;徐晓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故障现象:透视下显示器无图像;拍片时报警,出现故障代码F5.故障检修:根据本机电路原理,查阅故障代码F5,提示球管灯丝加热异常.拆下collimate开机观察灯丝大小焦点均不发光;为排除阴极电缆内部断路,将阴极和阳极电缆交换,故障依旧;测量球管阴极cs、cl与c之间的电压均为0V;通过切换灯丝大小焦点并测量ANLOG板上的JM3 cs、cl与c之间的电压有AC193V.提示供给油箱的灯丝电压正常,油箱内的变压器无输出电压,因此分析故障可能来自灯丝变压器,或TUBE1的灯丝交换闸;将一般照相的初始化设定为TUBE2,并将旋转阳极的连接线连接到TUBE2,开机后灯丝大小焦点均能正常发光.透视及点片工作正常,故障排除.
作者:胡隆尧;明平战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HCC的CT增强征象与病理特征及VEGF、PLGF表达之间的关系,以期加深对HCC影像改变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39例HCC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统计各CT征象与VEGF、PLGF及MVD表达的关系.结果 肝动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少血供型分别占64.10%、23.08%、12.82%;VEGF、PLGF及MVD阳性表达率在动脉供血型与少供血型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双重供血型与少供血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CC假包膜的显示与VEGF阳性表达相关(P<0.05);其浸润转移组的PLGF、MVD高于无转移组(P均<0.05);HCC大小与MVD相关(P<0.05).结论 通过CT影像与病理的对比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HCC的生物学特性、侵袭转移及血供特点.
作者:杨军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内脏性肥胖与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与非肥胖个体比较,内脏肥胖者心肌梗死发病率更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快,即使在具有相同脂肪总量的人群中,由于人体的脂肪分布不同,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并不相同,内脏型肥胖患者预后更差,病死率增加更明显[1].心包内、外脂肪是沉积在心脏周围的内脏脂肪组织,尽管在19世纪中叶解剖学家已经认识到心包和大血管周围有脂肪组织存在,但其病理生理和代谢作用却鲜为人知.近的研究表明,心包内脂肪可表达许多与粥样硬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和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心包内脂肪、胸内脂肪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心脏结构、功能密切相关.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内脏脂肪,特别是心包内脂肪的生理、病理作用,将其作为内脏脂肪的标志,用以预测冠心病的风险[2].
作者:吴坚;杨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心肌梗死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治疗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是冠状动脉血液循环重建,如静脉溶栓、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等.其目的在于改善存活心肌的血流灌注,恢复局部心肌的功能.若梗死区内存活心肌很少,则血运重建治疗不仅效果差,且手术风险和治疗费用增加.所以检测与评估梗死区内心肌的存活情况对于决策治疗方案、判断再灌注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检测方法综合阐述.
作者:王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干燥综合征(Sjǒgren syndrome, SS)是以侵犯外分泌腺为主、以口、眼干燥为表现特征的一种系统性结缔组织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1],其发病率虽较低,但可引起多个组织器官同时受累.既往超声诊断本病的报道较少,主要依靠临床进行诊断.本文对38例临床确诊的干燥综合征患者的涎腺、泪腺及甲状腺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超声在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董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层厚的MR三维重组技术对显示内耳膜半规管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30例突聋病人共60只耳采用3D-Fiesta序列行内耳三维容积扫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 及大密度投影(MIP) 技术行图像后处理,应用不同层厚(1mm,2mm,3mm……10mm)分别对前膜半规管、后膜半规管以及外膜半规管进行三维重组显示,不同层厚(5mm,10mm,15mm,20mm)对整体膜半规管进行三维重组显示,由3名放射科诊断医师对所得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将所得分数进行平均计算得到各层厚的平均分.结果 不同层厚显示前膜半规管评分中,重组层厚为5mm的得分高;不同层厚显示后膜半规管评分中,重组层厚为4mm的得分高;不同层厚显示外膜半规管评分中,重组层厚为6mm的得分高;不同层厚显示整体膜半规的评分中,重组层厚为10mm的评分高.结论 MR三维重组技术是显示内耳膜半规管的有效方法.对于前、后、外膜半规管及整体膜半规管应采用不同重组层厚进行佳显示.
作者:张晓晶;娄昕;张爱莲;方哲明;吴南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18F-FDG PET/CT肿瘤代谢活性体积(MTV)与预后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治疗前行PET/CT检查的110例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Ⅲ、Ⅳ期NSCLC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同步放、化综合治疗,治疗后随访2年以上,并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MTV及标准摄取值(SUV)与预后的关系,ROC曲线比较MTV与SUVmax预测患者预后的能力.结果 全组患者2年总生存率为20.9%,ROC曲线分析显示,MTV与SUV预测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9和0.523;MTV≤33.8cm3与MTV>33.8cm3患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27.6%和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2年生存率与MTV、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有关(P<0.05).结论 晚期NSCLC原发灶MTV与患者的预后相关,MTV较大者,患者的生存期较短.
作者:赵芬;张秀丽;孙晓蓉;霍宗伟;郑劲松;付政;马莉;赵书强;滕学鹏;杨国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曝光指数与曝光量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曝光指数对摄影条件进行修正以实现定量化.资料与方法 Kodak Directview DR 5100,SID=100cm,8块有机玻璃板,固定70kV,分别用P值点数即从2.5至160 mAs进行曝光,记录设备上显示的EI(exposure index,EI)值.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作图得出EI与点数P之间的拟合关系.并根据Kodak公司的EI计算公式进行理论验证此关系.结果 EI与P之间存在量化关系,其拟合关系方程为:EI=191.223+93.071P,相关系数r=0.999.用理论验证EI与P之间存在量化关系.结论 通过此试验可以得出EI与曝光量之间的关系:P值每变化一个点EI值就相应近似变化100.可根据曝光指数对曝光量进行量化修正.
作者:张晶;张晓晶;吴南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预防和治疗子宫大出血的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 对12例人工流产大出血、胎盘植入性大出血和宫颈妊娠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2例患者全部栓塞成功,随访2~5个月无再次大出血,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术预防和治疗子宫大出血是一种安全、微创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可以保留患者的子宫和生育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东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SCT螺距对下肢CTA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收集临床拟诊为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60例,按不同螺距随机分成3组进行扫描,A组:1.375;B组:0.984;C组:0.516.扫描结束后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对3种螺距扫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扫描总时间(To-time)采用方差检验(F)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C 3组单次扫描CT剂量加权指数分别是14.94mGy、20.87mGy、39.83mGy;DLP分别为1 698.75±74.78mGy/cm、2 331.87±62.62mGy/cm、4 485.69±205.00mGy/cm,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辐射剂量低,C组辐射剂量高.3种螺距扫描所获得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是3.55±0.40、3.67±0.28、3.66±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扫描总时间分别是12.34±0.54、17.04±0.44、32.78± 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螺距扫描所用时间短.结论 采用螺距为1.375的扫描可减少病人的辐射剂量,且图象质量较好,可满足临床诊断.
作者:涂永波;兰永树;舒健;程广金;唐烨真;唐光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肠石性小肠梗阻的特征性CT表现,评估CT对肠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1例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肠石性小肠梗阻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由2位主治医生盲法对21例患者以及其他17例粘连性肠梗阻图像共同作出诊断.结果 16例胃石性肠梗阻均在梗阻移行处肠腔内见边界清楚的含气致密团块,10例见周边硬化缘,8例伴周围肠壁局部增厚,4例伴胃石,2例伴近端小肠扭转.胆石性肠梗阻5例,异位结石表现为环状钙化或完全钙化影,4例伴有胆囊形态异常及胆道积气.21例肠石性肠梗阻中17例诊断正确,CT对肠石性肠梗阻诊断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81.0%,敏感性为81.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89.5%.结论 CT能明确显示肠石性小肠梗阻的特征表现,是诊断肠石性小肠梗阻的可靠手段.
作者:刘洪杰;孙浩然;汪俊萍;李琼;韩树高;曲方圆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