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光辉;王全民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4例假性动脉瘤患者进行MSCTA检查,将获得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VR),大强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后处理重建.结果:2例假性动脉瘤位于腹主动脉,1例位于肾动脉,1例位于小腿动脉.瘤体直径2.5~6cm.肿瘤呈类圆形,边缘毛糙.1例肿瘤边缘血栓形成.1例瘤体完全血栓机化.3例用MPVR技术良好显示母血管开口大小.结论:MSCTA是一种简便、经济、准确的检查方法,能有效的显示假性动脉瘤的形态特征和动脉受损部位以及母血管开口大小,对临床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以及治疗后的效果随访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付启;李亚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对照,对多层螺旋CT(MSCT)检出和定位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能力进行前瞻性评价.材料和方法:对20例原因和部位不明的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在DSA检查前进行MSCT多期(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记录CT阳性征象和出血部位,并与DSA、手术病理或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MSCT检出和定位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MSCT检查阳性者16例,包括对比剂外溢11例、肠道粘膜局部异常强化3例、小肠肿瘤和胃窦部动静脉畸形各1例,敏感性为80.0%,假阴性9例.DSA检查阳性11例,包括对比剂外溢8例、空肠和回肠血管发育不良各1例、胃窦部动静脉畸形1例,敏感性为55.0%,假阴性9例.MSCT阳性者,出血定位准确率达100%,与DSA及手术结果相符合.结论:MSCT检出和定位急性消化道出血快速准确,对DSA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作为DSA检查前的筛查手段.
作者:李晓光;金征宇;孙昊;薛华丹;刘炜;王怡宁;孔令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对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PRCC)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1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MR影像表现,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信号强度并与病理形态学表现进行对照.结果:1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在T2加权图像上均表现为低信号,术后病理9例病灶间质内见含铁血黄素沉积;显微镜下9例病灶仅在乳头状结构中存在纤细的血管,这9例增强后表现为持续轻度强化.术后4例所见囊性变与MRI上囊变信号灶基本一致.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T2WI低信号的特征及乏血供的增强模式能够较准确反映其病理特点,对该肾细胞癌亚型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王海屹;张爱莲;叶慧义;王殿军;郭爱桃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外周血管疾病中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1例临床怀疑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扫描范围 1100~1200mm,层厚2mm,重叠50%,螺距0.75,准直16×1.5,球管旋转时间0.75s,智能跟踪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 20~35s.造影剂量100ml,注射速度3ml/s.对全部图像行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并对图像进行评价.21例中3例行DSA检查,4例行手术治疗.结果:MSCT动脉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上肢动脉和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股动脉、胫动脉、腓动脉的主干及分支.21例中,8例表现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动脉血栓2例,双侧髂总动脉瘤1例,外伤性假性动脉瘤1例,股动脉外伤性动脉损伤2例,医源性损伤1例,正常表现6例.结论:MSCT血管成像是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侵袭性小的检查方法,已成为临床诊断外周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法.
作者:王红;马景旭;王皓;石洁;郝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临床Ⅲ期食管癌中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Ⅲ期食管癌86例,螺旋CT增强5mm层厚连续扫描,在STAR2000治疗计划机中建立3D模型,依次勾画GTV,CTV,后确定计划靶体积(PTV)及受保护器官,根据不同需要确定照射野.治疗后行螺旋CT增强扫描对照.结果:螺旋CT增强扫描确定PTV较常规X线模拟定位准确性高,可准确将瘤体与正常组织区分,提高照射野准确性,减少正常组织受照射范围,降低放疗反应的发生率.其治疗总有效率达95.3%,放射性肺炎发生率8.8%,出血穿孔1.5%,肺间质纤维化13.9%.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是食管癌行之有效的定位方法,利于3DCRT计划设计,同时也是食管癌3DCRT治疗后随访的有效方法.
作者:曹光辉;王全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建立猫急性闭合性脑创伤(TBI)模型,并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探讨伤后脑水肿类型及演变规律.材料和方法:选取22只猫,以大角加速度6.43±0.15×105 rad/s2制成TBI模型,其中10只用于常规MRI及DWI扫描,连续观察伤前及伤后3、6、24、48和72 h6个时相点,另于上述相同6个相点,分别选取6只猫用于HE及嗜银染色、6只猫用于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常规MRI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硬膜外/硬膜下出血2例、脑挫裂伤2例、脑室内出血1例、同时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挫裂伤2例、同时显示硬膜下出血和脑实质内点状出血2例.10只猫致伤前后各时间点ADC值显示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两种类型脑水肿,其中7只猫以细胞毒性脑水肿改变为主,24 h达峰值;3只猫早期以血管源性脑水肿改变为主,6h达峰值,而后期以细胞毒性脑水肿为主.HE、嗜银染色及透射电镜显示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肿胀,轴索肿胀、断裂、轴索球形成.结论:猫急性闭合性创伤性脑水肿包括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两类,以细胞毒性水肿为主.弥散加权成像是观测脑水肿的一种可靠方法.
作者:何海涛;周桂娅;陈大龙;朱树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乳腺疾病低剂量MD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70例(73个病灶)进行低剂量MD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比较乳腺癌在平扫和增强中的不同表现及其诊断意义.结果:乳腺癌组和良性病变组MDCT平扫显示率分别为71.8%和20.6%,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见显示.以病灶增强不均匀和增强程度大于25Hu为诊断乳腺癌的依据,其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75.5%和79.5%.低剂量MDCT增强扫描可以提高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其中综合形态征象的诊断准确率平扫为68.4%,增强为 87.7%.结论:乳腺疾病低剂量MDCT扫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病灶增强特征具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综合观察增强扫描的形态征象可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李功杰;周娟;盛复庚;杨扬;乔鹏岗;陆虹;邢旭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螺旋CT肺动脉造影、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的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1例临床高度疑诊为肺栓塞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或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分析所获得的相关CT资料,并和其他影像、临床资料相对照.结果:21例累及51处肺动脉及其分支,21例均可较准确、全面地显示栓子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程度.结论: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安全、快捷、经济、敏感性高且特异性强的无创诊断方法,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王星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全身照射的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模拟定位方法.材料和方法:根据治疗体位用真空袋将患者固定,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依据CR图像勾画肺屏蔽范围,验证肺挡块的准确性,模拟全身照射肺屏蔽治疗.结果:全身照射的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模拟定位方法,可准确地确定肺屏蔽范围,减少治疗误差.结论:在CR下模拟定位全身照射,方法简便,操作快捷,利于全身照射的规范化治疗.
作者:翟福山;郭永芹;孟辉;马晓辉;韩春庆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肺出血的HRCT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材料和方法:搜集经证实肺出血22例,回顾性分析HRCT表现及特征.结果:肺出血HRCT表现为腺泡结节影5例、小叶磨玻璃影8例、叶段融合阴影8例,粟粒结节及纤维条索影1例.结论:肺出血的HR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史及临床能明确诊断.
作者:邵振国;李占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副肿瘤天疱疮伴发疾病的临床与CT征象.材料和方法:分析10例副肿瘤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10例副肿瘤天疱疮中,经病理证实伴发透明血管型卡斯尔门病8例、腹膜后炎性假瘤1例、右肾上腺淋巴结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1例,CT表现为纵隔单发肿块3例、腹盆部单发肿块6例、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1例;经临床诊断伴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6例,CT表现为空气潴留6例、马赛克征5例、多发支气管扩张5例、支气管管壁增厚5例,CT肺功能异常6例.结论:副肿瘤天疱疮多伴发透明血管型卡斯尔门病,也常伴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卡斯尔门病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作者:宋伟;徐颖;金征宇;王沄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肢体肌内颗粒细胞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2例肢体肌肉组织内颗粒细胞瘤的超声表现、病理学特征及临床资料,分析超声在该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肢体肌肉组织内颗粒细胞瘤的超声表现为低回声肿物,无包膜,边界不清,边缘不规则,内部回声均匀,周边及后方回声增强,CDFI示瘤体内血流信号不丰富.恶性颗粒细胞瘤组织学形态可与良性非常相似,但超声随访可发现肿瘤原处复发/转移.结论:颗粒细胞瘤仅依靠病理难以鉴别良恶性,需结合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考虑.超声随访对发现颗粒细胞瘤复发或转移并据以鉴别其良、恶性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明博;王金锐;林洁;陈文;崔立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血色病的MRI和CT影像学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肝血色病的MRI和CT表现.结果:T2WI肝脏呈低信号6例;脾脏呈低信号5例,信号正常1例;胰腺呈低信号2例.T1WI肝脏呈低信号6例;脾脏呈低信号5例,正常1例;胰腺呈低信号1例,信号正常5例;合并肝囊肿1例.结论:MRI较CT表现更具有特征性,MRI T2WI呈低信号是诊断本病的特异性征像.
作者:雷军强;王晓慧;陈勇;张兴强;辛仲宏;郭顺林;薛敬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分级对影像学发现的亚临床乳腺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材料和方法:50例乳腺X线发现异常而临床不可触及肿块的患者,运用BI-RADS分级系统为乳腺影像评分,为所有患者行乳腺X线引导下导丝定位病灶活检术,对比影像诊断与病理结果,分析影像学对病理结果的预测价值.结果:2例BI-RADS 5级,5例BI-RADS 4级与1例BI-RADS 3级病变证实为恶性,13例BI-RADS 4级和1例BI-RADS 3级病灶诊断为癌前病变,22例BI-RADS 4级和6例BI-RADS 3级病灶终诊断为良性病变.结论:BI-RADS 3~5级的亚临床病变,通过导丝引导下病灶定位切除活检术,能够帮助发现早期乳腺癌.
作者:郑一琼;张艳君;孙珊梅;孟欢;郭强;李席如;李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慢性肝性脑病的MRI及其波谱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8例慢性肝性脑病行MRI及1H-MRS STEAM法检查,观察慢性肝性脑病MRI图像表现及波谱图像主要代谢峰Cho、mI、Glx、NAA、Lip/Lac的变化.结果:4例肝性脑病MRI图像出现苍白球及邻近区域对称性短T1等T2信号影,1例出现基底核团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影,1例同时出现上述两种改变,2例无明显改变.波谱图像上均表现为Cho、mI降低,Glx升高、NAA、Lip/Lac改变不明显.结论:慢性肝性脑病MRI具有表现特点,波谱能准确、较早反映脑内代谢变化.
作者:张金华;孟宪平;冯东侠;张怡璐;姜岐涛;陆亚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69岁.1年余前开始出现脐左侧包块,站立或腹压增高时出现,直径约12cm,无疼痛,边界光滑,平卧或用手还纳后可消失,未治疗.16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包块突出,不能还纳,伴疼痛,并进行性加重,无发热,精神差,无排气、排便.
作者:金玉莲;陈巨坤;籍晓桃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 病例简介例1 女,29岁.因左颈部肿物1月余就诊.体检所见: 左颈部扪及一肿物,其边界较规整,活动度差,触压时患者有酸胀感且伴有肢体远端放射性痛感.二维超声见: 于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见一49mm×46mm×31mm实质性稍低回声团块,有包膜,边界清晰、较规整,内部回声欠均匀;左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均受压向前移位,包块下缘曲侧似可见与神经干相连.彩色多普勒显示: 肿块内部有短杆及星点状血流信号,动脉频谱阻力指数较高(0.65),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内血流未见明显改变(图1,2).超声诊断: 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实性占位病变,提示神经源性肿瘤.
作者:牛振英;吕琪;刘志娟;吕琨;王秀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膀胱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的血流分布特征,探讨其在膀胱肿瘤的分期和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0例38个临床确诊并预行经尿道切除或膀胱全切的膀胱肿瘤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检查.比较造影前后肿瘤血流显示强度的变化,分析肿瘤的血流分布特点以及造影增强过程中时相变化与病理分期、分级和肿瘤大小的相关性.结果:注射造影剂后,膀胱肿瘤血流显示率为100%;肿瘤<1.0cm组与>1.0cm组其血流分级有明显差异(P<0.01).肿瘤病理分级与分期与血流分级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期高的T2、T3期肿瘤开始增强、达峰时间较T1期为早,而且增强持续时间短,二者之间三个参数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病理分级高的(Ⅱ、Ⅲ级)开始增强、达峰时间存在较早现象,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增强持续时间短,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显著提高膀胱肿瘤的血流显示率,但其血流分布特征尚不能预计膀胱肿瘤的病理分期和分级.
作者:王文;米成嵘;解玉君;王福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薄层增强靶扫描对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的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的CT表现,其中胰头癌12例,胆总管下端癌8例,共同管或十二指肠乳头癌4例. 结果:CT薄层增强靶扫描发现胰头区软组织肿块12例、胆总管下端及共同管偏心性狭窄截断或结节灶18例、胆管扩张20例、胰管扩张6例、双管征4例和十二指肠改变3例. 结论:CT薄层增强靶扫描是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的可靠而有效诊断方法.
作者:李浩;王琼;段群峰;孙宪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胃肠双对比造影(DCGI)和CT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间质瘤的DCGI和CT影像,对比两种方法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DCGI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准确度为10/18例;CT为14/18例;两者联合诊断则为16/18例.结论:DCGI结合CT检查可以明显提高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准确度.
作者:邢冲冲;张晶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