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RI诊断3例下丘脑错构瘤

黎军强;刘彪;王丽娜;毛健强;郑进天

关键词:下丘脑, 错构瘤, MRI
摘要:目的:研究下丘脑错构瘤的MRI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之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临床表现为性早熟2例,痴笑样癫痫1例,3例MRI均表现肿块与灰结节或乳头体相连,T1WI呈均匀性等信号,T2WI呈等/稍高和高信号,2例Gd-DTPA增强扫描无增强.结论:本病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可诊断本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底贲门癌并发脾转移和脾静脉瘤栓1例

    1病历简介患者,男,69岁.因吞咽不适,疼痛、梗噎感2个月余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0/0.95kPa(11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欠佳,慢性消耗病容.

    作者:陈博昶;顾正平;高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低场强磁共振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目的:研究低场强磁共振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8例临床可疑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进行MR扫描,其结果和关节镜检查进行对照研究.根据半月板MR信号特征将半月板损伤分为0-Ⅲ度.结果:在38例76个半月板中,61个(80.3%)半月板呈0-Ⅲ度表现,15个(19.7%)损伤的半月板不能进行0-Ⅲ度分型.结论:如能认真准备,优化MR成像参数及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低磁场MRI同样能准确地诊断半月板损伤.

    作者:吕文涛;王芝文;赵宝钰;李创周;朱兆兴;宋宪仁;靳仓正;段凤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胸膜间皮瘤的胸部X线平片诊断2例

    胸膜间皮瘤是发生于胸膜的肿瘤,比较少见.临床上往往经X线检查发现,并通过胸膜穿刺或剖胸活检等病理检查手段后确诊.现就本院2例经胸部X线平片发现的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吴修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参考文献撰写格式要求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岛津MC125L-30型移动X线机3例故障维修

    1故障11.1故障现象设定kV、mAs值,按下充电按钮,机器充到预定值,按下手闸第一档,旋转阳极启动,按下曝光档X-RAY灯亮,机器曝光,有X线产生,但洗出胶片影像发淡.

    作者:李军;杨本强;朱洪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颅面部X线摄影格式设计

    目的:探讨颅面部X线摄影格式化设计,提高其摄影质量.材料和方法:3820例颅面部照片同非格式组对比回顾性分析.结果:鼻骨220例、颧骨180例、视神经孔80例、副鼻窦1340例、眼眶1220例和颞颌关节780例,比对照组的照片合格率,照片质量有明显提高.结论:头部X线摄影格式化,是做好头部X线摄影量化工作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措施.

    作者:姜润亭;王德利;邱红旗;董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指导脑肿瘤切除的意义

    脑外科手术的目的是大限度地切除脑肿瘤并尽可能保留功能,提高脑肿瘤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脑外科医师需要在术前明确肿瘤区域与存留功能区域的空间关系,拟定手术切除计划,尽量回避对存留功能区的损伤,并预测术后可能发生的功能损害;术后需要了解手术区域脑功能的恢复状况,评价手术疗效.目前,能够进行空间定位的脑功能的评价措施包括多导脑电图(EEG)、脑磁图(MSI)、正电子发射断层(PET)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MRI).本文主要介绍了磁共振脑功能成像评价脑肿瘤患者脑功能应用研究现状.

    作者:安维民;蔡幼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鳃裂囊肿的MRI诊断

    目的:提高鳃裂囊肿的MRI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鳃裂囊肿的MRI表现.结果:鳃裂囊肿的MRI表现为颈前三角区、胸锁乳突肌前内侧、颈动脉外侧长T1长T2信号的囊性病变.1例合并感染,边界较模糊,囊壁可增强.结论:MRI检查可对鳃裂囊肿做出准确诊断,可以清晰显示囊肿部位、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为手术提供更多信息.

    作者:方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MRI诊断3例下丘脑错构瘤

    目的:研究下丘脑错构瘤的MRI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之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临床表现为性早熟2例,痴笑样癫痫1例,3例MRI均表现肿块与灰结节或乳头体相连,T1WI呈均匀性等信号,T2WI呈等/稍高和高信号,2例Gd-DTPA增强扫描无增强.结论:本病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可诊断本病.

    作者:黎军强;刘彪;王丽娜;毛健强;郑进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CTA和MRA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细小、走行迂曲且随心跳和呼吸运动,因此,冠状动脉的成像技术必须具备较高的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冠状动脉造影有很高的空间分辨力和时间分辨力(分别为0.13~0.2 mm3和20ms),从而成为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有创性和检查费用高限制了它的广泛使用.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和MR快速成像技术的实现,CT和MR作为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已实际地应用于冠心病的筛选和诊断,本文综述冠状动脉CT和MR血管成像(CTA和MRA)的检查技术和临床应用近况.

    作者:刘新;蔡祖龙;蔡幼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胰腺炎的CT分级诊断(附68例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CT分级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比分析68例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类,CT记分分级和超声结果的关系.结果:CT分组、Ranson分类以及B型超声检查预测急性AP的阳性率分别为98.5%、95.6%、69.1%.对坏死性胰腺炎的准确率93.8%(CT分组)、87.5%(Ranson分类).结论:CT分组优于临床Ranson分类和B型超声检查,有利于临床治疗,减少并发症及死亡.

    作者:王芝文;吕文涛;安维新;李季;刘庆多;邱瑞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