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兰;黄心慧
目的:探讨超声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治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6例实施肝移植术后临床拟诊胆道并发症的患者,以二维超声检查移植肝及肝周情况,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肝动脉、下腔静脉血流,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相对比.结果: 胆系梗阻3例(2例合并肝内多发胆汁肿)、胆管内胆泥形成1例、胆漏2例(在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肝动脉血栓2例.肝流出道狭窄合并血栓1例.结论: 超声在肝移植术道并发症的诊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炜炜;孔文韬;周建新;邵宁一;徐寒子;丁义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直肠腹膜外间隙是指直肠腹膜反折以下由盆内筋膜、韧带分隔的、富含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的潜在间隙,此间隙有利于盆内中空脏器的扩张及缓冲外力的损伤,也是积液、血肿储藏和扩散的空间,它对肿瘤的分期、脓液引流和盆腔脏器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直肠腹膜外区域的腹膜在胚胎时期发生了许多反折,其筋膜和筋膜间隙远比腹部腹膜外区域的解剖结构复杂,虽有许多学者通过断面标本,灌注标本及CT、MRI、超声等方法对它进行研究,但对直肠周围筋膜和韧带的胚胎发育及其附着仍存在很大争议,从而导致直肠腹膜外间隙的解剖命名很不统一,同一间隙有不同的命名,同一命名又各有所指,造成影像诊断的和手术方式的分歧.随着CT、MRI和超声的发展,活体的直肠周围筋膜与筋膜间隙得以直接显示,为直肠腹膜外间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同于传统的观点.
作者:陈楠;闵鹏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18FDG-PET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作用及与99mTc-MDP-ECT 比较.材料和方法: 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患者51 例及非肿瘤性疾病5例在本科同时接受18F-FDG-PET和99mTc-MDP-ECT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2周).骨转移的诊断由病理、X线或CT/MRI、随访超过1年综合决定.结果:99mTc-MDP和18FDG-PET 对骨转移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率分别为93.7%、93.7%,97.5%、50%,90.8%、62.5%.99mTc-MDP和18FDG-PET均为阳性15例,其中证实骨转移为14例,假阳性1例;均为阴性例数为20例.21例不相符的结果中20例99mTc-MDP-ECT 阳性而18F-FDG-PET 为阴性.18F-FDG-PET和99mTc-MDP-ECT假阴性各1例.均诊断为多发骨转移的12例患者中99mTc-MDP-ECT发现的骨转移病灶数多于18F-FDG-PET.结论:18F-FDG-PET 与99mTc-MDP骨扫描相比较对肿瘤骨转移的探测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较低.
作者:丁勇;田嘉禾;侯亚彬;张艳;姚树林;张书文;何义杰;尹大一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22岁,以腹痛伴神志模糊6小时就诊.家属代诉,18小时前曾于行走时跌倒,着地部位不详,夜间即感腹痛,以下腹为著.查体:神志模糊,呈失血貌,体温 38.0℃,脉搏140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9.3/4kPa,腹肌紧张,全腹有压痛,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RBC:2.4×1012/L,HGB:79g/L.超声所见:脾肋间厚3.8cm,回声均匀,中下极可见一由外缘至内缘贯通之无回声暗带,约3.5cm×0.5cm,膈下与脾之间见前后径1.5cm液性暗区(附图左).
作者:谢宁;宋曙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空气压力灌肠整复为首选治疗方法.影响肠套叠整复成功的因素有病程长短、肠套叠部位及其程度、患儿的全身情况、注气压力选择等[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15例空气压力灌肠整复中采用间歇注气法辅以手法按摩整复的价值与71例采用一般注气法整复的比较及208例使用男性成人导尿管代替双腔气囊管(Foley管)与整复成功率的关系.
作者:何俊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肠套叠是某一段肠管进入邻近肠管内引起的一种梗阻,本病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因小儿肠套叠发病急,患者对症状没有诉说能力,以阵发性哭闹为主.早期X线检查缺乏特征性改变.为早期作出正确诊断,赢得佳治疗时期,我院对可疑小儿肠套叠患者进行腹部立位透视和卧位腹部X线摄片相结合,测量结肠小肠宽度比值的方法来协助诊断和指导治疗.
作者:刘名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ECDUS)与螺旋CT和腹部超声(US)术前定位诊断胰岛细胞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经内科检查定性诊断胰岛细胞瘤并准备手术切除的9例患者行术前ECDUS、US和胰腺螺旋CT增强扫描(CT)检查,并与手术和病理检查对照.结果:9例患者共发现12个病灶,均为良性,ECDUS检出10/12,US未检出,CT检出1/12,ECDUS检出病灶部位与手术所见一致,ECDUS漏诊的2个病灶,直径分别为0.4cm和0.5cm.结论:ECDUS对胰岛细胞瘤定位准确优于US、CT.但对直径小于0.5cm的病灶,定位诊断仍有困难.
作者:王志强;王向东;程留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decompensated cirrhosis,DCC)患者胃和小肠变化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分析55例经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证实为DCC的CT资料.将胃壁厚度>10mm、小肠壁厚度>5mm,作为胃、小肠壁增厚的判断标准.同时观察腹水与脾肿大的存在及其程度和静脉曲张.统计分析DCC病例胃和小肠壁增厚的发生率及其表现类型.结果:DCC病例胃/小肠壁增厚的发生率为85.5%.CT表现类型包括:胃壁增厚(5/27,18.5%)、小肠壁增厚(20/42,47.6%)和二者皆有(22/55,40%).静脉曲张、重度脾肿大、和腹水在有和无胃肠道壁增厚中发生率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胃和小肠壁增厚是DCC常见的CT表现.
作者:薛雁山;王峻;蔡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文对15例输尿管囊肿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所见进行分析.1 材料和方法15例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8个月~65岁.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经膀胱镜检查证实.应用LOGIQ 400CL型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MHz.检查前患者需充盈膀胱,按常规检查膀胱,重点观察膀胱三角区,输尿管开口相应处.对病变的部位、形状及回声作记录,拍照.并观察患侧肾及输尿管全程情况.
作者:赵华;宁显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18岁,以下腹部包块就诊.病史:周期性下腹痛、腹胀伴便秘2年余,无恶心呕吐症状.查体:下腹部扪及拳头大小的肿物,质韧, 表面光整,活动(+).CT检查:下腹部见一柱状肿物,位于盆腔中线,边界清晰光滑,CT值为45HU,其内密度均匀,上至盆腔,下至盆底,其上方见大小为5cm×4cm略高密度影.双附件区未见占位病变(附图).诊断:腹盆腔占位性病变,结合病史,考虑无孔处女膜可能,不除外肿瘤.后行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确诊为无孔处女膜.
作者:向佳兵;王晓华;谭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脐带绕颈是导致胎儿窒息的主要原因之一.胎儿脐带绕颈的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0%~25%[1].产前确诊胎儿脐带绕颈有利于临床观察产程,选择生产方式和时机.
作者:肖春华;黄燕;张俊;杨光瑞;冯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28岁.因左背部包块伴明显疼痛20天入院.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咯血.查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左背部肤色不红,扪及约鸡蛋及拳头大小包块质硬、压痛不明显,边界欠清,活动度稍差,余体查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记数正常,中性粒细胞0.80,结核抗体实验阴性.胸部侧位片示左下胸椎背侧扁丘状块影突向胸腔,前缘光整,密度较均匀,后缘界限模糊(图1).正位为心影重叠.
作者:刘中银;李长英;张震;张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女,57岁.体检时无意中发现右下肺一肿物.自述健康,无何不适.20年前有一次左胸背外伤史,尔后偶感伤处疼痛.查体:营养中等.听诊右侧胸语颤稍减弱,心律齐.肝、脾肋下未触及.X线胸正侧位片(图1)示右心膈角处见一7cm×8cm圆形块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光滑,右侧位片团影与胸椎重叠,诊断为右下肺占位性病变,良性可能性大.CT(图2)示右下肺叶一6cm×6.5cm×8cm软组织块影,边界清,呈葫芦状,密度不均匀,CT值为29~51Hu.诊断为右肺下叶占位,性质待定.
作者:洪添吾;陈仰寿;王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系统在危重患者胸部床旁摄影中的价值.提高胸部床旁摄影的图像质量,为危重患者的抢救提供准确而丰富的第一手影像资料,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作者:李传彪;宁季军;郑曙光;贾雄;杨柄飞;印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目前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其预后与不同的治疗方法及骨坏死程度有关.笔者采用股骨头介入治疗后结合髓芯减压和植骨手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经检索国内文献,未见此治疗方法报道.
作者:孙树范;赵红星;钱宇峰;袁永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院对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采用Angiografin静脉注射.Angiografin为水溶性造影剂,作用与泛影葡胺相近,因其水溶性大,毒性低,过敏反应发生较少,但因个体差异,不可忽视个别过敏病例.本文总结了我院1例患者隐瞒过敏史而致重度碘过敏反应抢救成功的有关资料.
作者:蒋光宇;蒋新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36岁,因上腹部间断疼痛2年入院.体检:胸廓无畸形,右侧胸锁骨中线四、五肋间可见心尖博动,该处可叩出心界,并可闻及心音.左侧胸腔叩诊呈清音,叩不出心界,双肺呼吸音清.腹软,肝脾未触及,剑下轻度压痛.胸腹透视:右位心,腹部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张志峰;王振运;王磊;王伟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复发性喉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喉镜病理证实的22例喉癌术后复发的CT表现.结果:复发灶位于残留的喉结构内10例,已行全喉切除的喉床内11例,已清扫的淋巴结处1例,其中12例并淋巴结转移.22例复发灶密度均不均匀,且呈不均匀增强.复发灶累及胸廓入口1例、甲状腺10例、食管7例、颈总动脉13例和气管3例.结论:CT能够诊断喉癌术后有无复发,明确发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范围、累及器官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作者:李伟宁;郑石芳;欧阳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1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行EBT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血流扫描及曲线分析,其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所有53支桥血管均重建成功,其中乳内动脉桥12支,大隐静脉桥40支,桡动脉桥1支.通畅的桥血管38支(67.9%),不同程度狭窄6支(11.3%),完全闭塞9支(17.0%).12支乳内动脉桥支11支通畅(91.7%),40支大隐静脉桥支27支通畅(67.5%).1支桡动脉桥闭塞.EBT桥血管血流曲线及定量参数可辅助判断开通情况.结论:EBT三维血管重建成像及血流扫描是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通的极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作者:郑敏文;宦怡;葛雅丽;张卫达;左健;赵宏亮;白桂琴;李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超声组织定征(Ultrasonic tissue characterization,UTC)是采用超声视频法、射频法、声速与声衰减等技术检测组织微病理变化的方法.
作者:李华;万征;黄灿亮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