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辨治蛋白尿重在实与虚

郭子光

关键词:肾脏疾病, 蛋白尿, 虚证, 实证, 虚实夹杂证
摘要:提出对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医辨证论治较西医治疗而言具有优势.认为这类疾病大都是多因素所致,多层次受累,多属性表现,有纯实证、纯虚证和虚实夹杂证的不同,要消除持续存在的蛋白尿,促进肾功能恢复,必须以辨证论治为指导,关键在于辨清实与虚,分别施治.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参附注射液为主抢救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1例

    1 病例报告白某某,男,64岁.1998-12-07 11:00入ICU.住院号106646.主诉:反复胸骨后疼痛19小时,加重伴昏迷、无尿3小时.

    作者:岳仁宋;赵文;王卫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川木通中齐墩果酸的含量测定

    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了川木通的4种植物茎水解液中齐墩果酸的含量,结果为:小木通为0.0649%,粗齿铁线莲为0.0389%,钝萼铁线莲0.1063%,绣球藤0.0682%.首次从粗齿铁线莲、钝萼铁线莲的水解液中检出了齐墩果酸.

    作者:唐声武;装瑾;郭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香桂植物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初步研究

    香桂是临床常用中药,而且其枝叶、树皮、根等部的提取物还具有重要的医药、工业等作用,因而推广种植该植物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现实意义.目前关于香桂栽种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为此,我们对香桂植物雄性生殖器官发育时间和特征进行了研究,以便为香桂的裁培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科学依据.

    作者:刘圆;白志川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固体药物制剂体外溶出过程数学模型在中药丸剂中的应用

    运用物质传递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固体制剂的体外溶出过程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宏观动力学数学模型.将其实际应用于中药香连丸释放度数据的考察,不仅确定了不同样品该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为药物制剂工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作者:韩永平;向永臣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改进肛瘘切缝内口(挂线)引流术治疗马蹄形肛瘘的临床观察

    采用改进的肛瘘切缝内口(挂线)引流术,治疗马蹄形肛瘘81例,结果一次手术治愈74例,二次手术治愈7例.疗程短19天,长90天,平均27.6天,提示该术式对马蹄形肛瘘有较好疗效.

    作者:陆一;安敏;赵自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经胶囊中芍药甙含量

    将清经胶囊用水超声处理,以C18为固定相,甲醇一水(34:66)为流动相,232nm为检测波长,用HPLC法测定其中芍药甙含量.在所拟条件下,芍药苷的线性范围为35.8~716ng,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82%.

    作者:张琦;陈登志;李亚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中药田三七对二甲基亚硝胺中毒性肝损伤大鼠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中药田三七对肝损伤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肝损伤大鼠的实验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病理对照组、秋水仙碱组(灌服秋水仙碱)及中药田三七组(灌服生田三七粉浸液)进行观察.结果:田三七有增加体重、肝脾重和改善蛋白代谢、抗氧化能力及肝脏病理等作用,其效果优于秋水仙碱.结论:与具有促进肝脏癌变作用的肝细胞微粒体扩增促进剂的降脂药物作用方向相反,田三七有促进肝内适量脂肪储存作用,这可能是田三七抗肿瘤作用的表现之一.

    作者:李兆健;金树根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海洛因依赖患者戒断期耳穴敏感点探测

    通过电子耳穴探测仪对26例海洛因戒断综合征患者的耳穴敏感点进行探测,初步得出此类患者出现频度高、反应强的耳穴敏感点,为临床耳穴戒毒提供了参考穴位.

    作者:罗永芬;吴俊梅;胡小琼;苍晓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针刺胃脘下俞和足三里穴对糖尿病家兔血糖及血浆胰高血糖素的影响

    为观察针刺胃脘下俞和足三里穴对糖尿病家兔血糖及血浆胰高血糖素的影响,通过对四氧嘧啶(Alloxan)致糖尿病家兔血糖(BG)及血浆胰高血糖素(IRG)的检测和针刺(电针)胃脘下俞穴/足三里穴对其影响的动态观察.结果发现,针刺胃脘下俞具有明显降低Alloxan糖尿病家兔BG浓度和抑制IRG的释放的作用.提示针刺胃脘下俞穴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在单独针刺足三里穴时未见BG和IRG出现任何有意义的变动,但若同时针刺胃脘下俞穴,则BG和IRG的下降程度较单独针刺胃脘下俞穴更为明显,且针刺效应出现更早,持续时间更长,提示足三里穴对胃脘下俞穴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作者:曾志勇;李永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范子计然》研究--西汉时以药材为主的商品学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数十次引用<范子计然>中的药物.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时也把<范子计然>作为引用书目之一.但是,<范子计然>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有何重要价值?至今尚未见研究报告.且著者和成书时代也无定论.今笔者根据清代人黄爽辑本<范子计然>[1],作初步研究如下.

    作者:唐廷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鼻塞对大鼠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鼻塞对大鼠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人工堵塞大鼠鼻腔方法,7天后检测RBC-C3b、RBC-Ic率.结果:鼻塞组RBC-C3b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RBC-Ic率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塞能导致大鼠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降低.

    作者:钟渠;彭顺林;熊大经;郑桃晓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鼻康口服液对慢性鼻炎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具补肺益气、散邪通窍、活血化瘀功效的鼻康口服液防治慢性鼻炎的机理.方法:24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肺气虚慢性鼻炎组、鼻康肺气虚慢性鼻炎防治组,比较了3组动物生态情况,鼻粘膜厚度,鼻粘膜上皮杯状细胞数目,粘膜下层腺体数目,固有层中淋巴小结数目,及血液流变学、红细胞免疫学等指标.结果:与肺气虚慢性鼻炎模型组比较,防治组肺气虚状态明显改善;鼻粘膜厚度、粘膜上皮杯状细胞数目、粘膜下腺管数、固有层中淋巴小结数目、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降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率)增高(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鼻康口服液对慢性鼻炎的防治作用与阻断并纠正慢性鼻炎鼻粘膜病理改变的发生,改善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及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等作用有关.

    作者:李平;熊大经;包碧惠;李延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治法药理学突破口:研究方剂体内成分谱、靶成分及其治疗药物监测

    提出治法药理学、中医药学的根本困境在于对方剂的药效物质认识不清楚并且还没有找到走出困境的途径.认为其突破口在于进行方剂体内成分谱、靶成分及其治疗药物监测(TDM)研究.这一研究可能引起中医治疗学的革命和生命科学领域中许多学说的更新和发展,以及中医药学科学地位的显著提高,并进而走向欧美医学界.

    作者:任平;黄熙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超高倍显微镜在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诊断中的应用

    为了解超高倍显微镜在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诊断中的价值,对照观察了应用ACT-2000型超高倍显微镜诊断系统与传统检测方法(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细胞培养法)对116例确诊为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进行了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的检查.结果显示:超高倍显微镜诊断系统对前列腺液中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的检出率与细胞培养法和免疫荧光法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该系统可能成为对慢性非细菌前列腺炎的一种简便的诊断方法.

    作者:廖峨山;邵继春;张蜀武;常德贵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运脾复方对幼龄厌食大鼠下丘脑外侧区和腹内侧区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目的:观察运脾复方对幼龄厌食大鼠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探讨运脾复方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在成功建立幼龄厌食大鼠模型的基础上,用细胞外记录方法,记录实验动物下丘脑外侧区和腹内侧区的神经元单位放电频率,在对照组、模型组和用药组之间进行对比.结果:模型动物下丘脑外侧区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运脾复方能刺激下丘脑外侧区神经元放电,同时抑制下丘脑腹内侧区放电.结论:运脾复方能调节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神经元的自发放电,促进动物摄食.

    作者:张月萍;杜永平;胡三觉;汪受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英语名词定语与中医术语英译

    从总体上看,现代英语是一种分析性语言,它的句法关系,即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由功能词以及词序来表示的.所以词序对于句子意义至关重要.

    作者:黄嘉陵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辨治蛋白尿重在实与虚

    提出对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医辨证论治较西医治疗而言具有优势.认为这类疾病大都是多因素所致,多层次受累,多属性表现,有纯实证、纯虚证和虚实夹杂证的不同,要消除持续存在的蛋白尿,促进肾功能恢复,必须以辨证论治为指导,关键在于辨清实与虚,分别施治.

    作者:郭子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论恶血的形成机理及其致病特点

    根据古代医家对恶血的论述以及现代医学的有关认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恶血的含义及其形成机理和致病特点.提出恶血应包括瘀血和血液质地腐败两层含义.其形成与正气虚损和邪毒内侵有关.其发病形式多为急性发作与慢性发作两种.常表现为发热、血虚状、出血、肿块、易感邪和变生它疾等病症特点.

    作者:王承平;徐中环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12例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辨证为痰瘀互结、闭阻肺络.药用黄芩、桑白皮、郁金、杏仁各15g,毛冬青、瓜蒌各30g,丹参20g,三七粉3g.西医采用抗感染、溶栓等治疗方法),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12例,结果治愈10例,好转1例,死亡1例.

    作者:黄晋红;王恩江;张仲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化湿泄浊祛瘀法治疗痛风肾20例临床疗效观察

    运用中医化湿泄浊祛瘀法治疗中医证属湿浊内蕴、瘀血阻络型的痛风肾20例,结果显示:显效11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提示化湿泄浊祛瘀法能够明显改善痛风肾的症状,降低血尿酸,保护肾功能.

    作者:伍新林;李俊彪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成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