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向阳;黄华兰;王伟青;朱帅;聂鑫;李贵星
目的 采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 3D-TEE)重建二尖瓣解剖结构,探讨二尖瓣环、瓣叶各参数随心动周期的变化规律.方法 1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RT 3D-TEE检查,于左室长轴观采集3个心动周期包含完整二尖瓣环及瓣叶的三维超声图像.运用eSie Valves分析软件获得二尖瓣环及瓣叶各参数的动态值.结果 二尖瓣环面积、周长、前后径、连合间径、非平面角度、主动脉瓣环与二尖瓣环间夹角测值收缩期<舒张期(P<0.05),而瓣环高度、瓣环高度/连合间径测值收缩期>舒张期(P<0.05);前瓣叶总面积及A1、A2、A3区面积和长度收缩期<舒张期(P<0.05),后瓣叶总面积及P1、P2、P3区面积和长度在收缩期和舒张期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各参数组内及组间测值的一致性分析显示一致性好.结论 RT 3D-TEE能快速定量分析二尖瓣环及瓣叶各参数随心动周期的变化规律,且一致性好,可为二尖瓣的修复、置换手术提供参考.
作者:刘古月;魏薪;李茜;梁玉佳;蔡宇燕;王芳;唐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细胞密度是否会对从人卵巢透明细胞癌系ES-2和卵巢腺癌细胞A2780中分离的癌干细胞产生影响.方法 将ES-2、A2780细胞置于含生长因子、牛血清白蛋白和人胰岛素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采用连续传代诱导培养癌干细胞.观察不同细胞密度下ES-2、A2780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含血清培养基(SSM)组、无血清培养基(SFM)组细胞诱导前后细胞表面标志CD133、CD44表达的改变.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不同诱导条件下ES-2癌干细胞球生长速度和成瘤能力.结果 2×104 mL-1密度下,ES-2细胞能在SFM中存活,但不能形成癌干细胞球;5×104、1×104 mL-1 ES-2细胞能在SFM中存活、增殖并形成癌干细胞球.与贴壁的细胞及诱导前相比,诱导后形成的癌干细胞球(1×1o5 mL-1组、5×105 mL-1组)高表达CD133+、CD44+ (P<0.05),传代后具有更高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且5×104 mL-1密度下,癌干细胞球成瘤能力更强.A2780细胞分别以1×104、3×104、5×104 mL-1的密度接种于SFM中,10 d后,1×104、3×104 mL-1组中形成细胞团,但3×104 mL-1组中形成的细胞团更大,透光性更强,细胞更致密,5×104 mL-1组未形成细胞悬浮球.流式细胞术发现A2780细胞3×104 mL-1组中细胞与1×104 mL-1组相比,CD133+细胞阳性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04 mL-1组的细胞生长速度快.结论 细胞密度5×104 mL-1和3×104 mL-1分别是诱导ES-2、A2780细胞株卵巢肿瘤干细胞球的合适条件.
作者:陈勉之;钟兰;魏冬梅;牛晓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分散液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水样中11种有机磷农药和阿特拉津的方法.方法 分别对气相色谱条件、气相质谱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萃取效率,优选条件建立方法后检测自来水和河水水样中有机磷农药.取10 mL水样,将200μL二甲苯和800 μL甲醇分别作为萃取剂和分散剂并混合后,注入水样中乳化分散,离心后取1 μL上层有机相进样分析.气相色谱采用HP-5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程序升温分离,质谱采用EI离子源,选择离子监测模式定量.结果 待测农药和阿特拉津在2.0~5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12~1.38 ng/mL,测定精密度为5.57%~9.85%.将该方法应用于自来水和河水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75.5%~107%.结论 方法简单快速,萃取和浓缩同时进行,轻质萃取剂在萃取后更易取出,适用于水样中有机磷农药的分析.
作者:王春燕;袁悦;王倩;李明昕;龙品品;邹晓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上直肌、外直肌肌腹联合术治疗高度近视限制性内、下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27只高度近视限制性斜视眼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患眼采用上直肌、外直肌肌腹联合术.随访时间3~12月,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斜视度及眼球运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患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转和外转受限,术前平均内斜视度为(92.50±18.17)△,平均下斜视度为(21.88±5.74)△,眼球外转受限程度为-3.19±0.62,眼球上转受限程度为-2.85±0.82;术后患者眼球外转(外转受限程度为-1.15±0.52)、上转(上转受限程度为-0.78±0.51)均有明显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斜视度[平均为(9.19±4.39)△]及下斜视度[平均为(2.38±3.10)△]明显减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术前斜视度较大的个别患者外,总体效果较为满意(包括获得较为满意的外观).结论 上直肌、外直肌肌腹联合术能矫正高度近视引起的限制性内下斜视,获得较为满意的外观.
作者:杨国渊;刘陇黔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及评价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探讨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围手术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2 696例)临床资料.所有危险因素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筛选,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终得到与终点事件明显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当终点事件为院内死亡时,与体外循环时间[标准偏回归系数(B,)=0.418)]、心功能分级(B,=0.344)和肺动脉高压(B'=0.285)有关.当终点事件为术后并发症(以呼吸机带机时间延长为表征)时,心功能分级(B'=0.520)、肺动脉高压(B'=0.365)、体外循环时间(B'=0.306)、糖尿病(B'=0.129)、左室内径(B'=0.118)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B'=0.071)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在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中,心功能分级(B'=0.578)、肺动脉高压(B'=0.401)、体外循环时间(B'=0.305)和糖尿病(B'=0.143)则是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术后并发症(以呼吸机带机时间延长为表征)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左室射血分数这一常见危险因素首次报阴.结论 高心功能分级和存在肺动脉高压是患者瓣膜置换手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因心脏瓣膜疾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共同的危险因素.
作者:方智;张尔永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与发病时间的关系.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胸痛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就诊的3 0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终确诊为AMI患者1 082例,男性861例,女性221例,以胸痛发生至急诊就诊采血为发病时间,按hs-cTnT水平变化趋势将发病时间分为<1h、1~<2 h、2~<3 h、3~<4 h、4~<5 h、5~<6 h、6~<7 h、7~<8 h、8~<12 h、12~<16 h、16~<24 h、24~<48 h、48~<72 h、72~<96 h、96~<144 h、≥144 h共16组,分析不同发病时间段患者人数及hs-cTnT水平,计算各发病时间段患者hs-cTnT水平低于传统hs-cTnT阈值(14 ng/L)的比例.通过研究各发病时间段胸痛患者hs-cTnT水平及ROC曲线,比较新确定的cut-off值(分段阈值)与传统阈值14 ng/L在AMI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AMI发生5h内,血清hs-cTnT水平缓慢升高,5h以后升幅较大,48 h左右到达峰值水平(2 000 ng/L左右),48~<96 h hs-cTnT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期,随后迅速降低.1 082例AMI患者中,胸痛发生1h内就诊的患者hs-cTnT水平小于14 ng/L的比例为53.3%,1~<2 h为19.1%,2~<3 h为9.4%,3~<4 h为6.1%,4~<5 h为2.8%.各时间段诊断AMI的cut-off值为:胸痛时间<3h,hs-cTnT cut-off值为13.5 ng/L时,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80.1%;胸痛时间为3~<6 h,cut-off值为17.8 ng/L时,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84.3%;胸痛时间6~<12 h,cut-off值为30.0 ng/L时,敏感性为95.9%,特异性为85.5%;胸痛时间≥12h,cut-off值为58 ng/L时,敏感性92.7%,特异性为93.3%.4条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均>0.5,均有诊断价值,且以≥12h组和6~<12 h组诊断价值高,3~<6 h组诊断价值居中,<3h组诊断价值低.6~<12 h组分段阈值的敏感性与传统阈值相当,但特异性更高(P<0.05);≥12h组的分段阈值牺牲了部分敏感性(P<0.05),换取特异性的大幅提高(P<0.05).结论 胸痛时间<3 h的hs-cTnT水平不足以诊断和排除AMI,应至少动态监测5h.胸痛时间≥6h者应使用较传统阈值更高的阈值以减少误诊.
作者:都向阳;黄华兰;王伟青;朱帅;聂鑫;李贵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皮肤镜观察黄金微针联合水光注射疗法并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在面部年轻化作用中的疗效.方法 纳入面部肌肤自然老化患者20例女性,年龄30~55岁,先给予多源射频治疗仪黄金微针注射注射至真皮层,能量范围13~16 W,水光注射仪注射用无交联透明质酸注射至真皮浅层,使用剂量2 mL,治疗后连续每天使用rb-bFGF,根据皮肤治疗后干燥情况1天3~5次,共7d.每次治疗后借助JEDA皮肤镜进行观察,临床医生根据色斑、皱纹、肌肤纹理、毛孔等综合评估治疗效果,同时患者行自我满意度量表评估.结果 患者经过两次相控微针结合水光注射治疗并使用rb-bFGF后,面部轮廓紧实,肤质改善明显,皮肤镜客观评价皮肤细腻程度、皮肤纹理,皮肤水分情况改善明显,主观满意程度较高.结论 黄金微针联合水光注射治疗并外用rb-bFGF,为面部年轻化提供了较好的联合治疗方案.
作者:苏戈;周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泛素化酶CRL4蛋白复合体家族成员CRL4-WD40重复序列结构域蛋白70 (WDR70)在卵巢癌细胞中的DNA修复功能,以及卵巢癌组织中该泛素化酶基因的突变规律.方法 利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CRL4骨架蛋白DDB1及WDR 70基因特异性沉默的卵巢癌细胞与其对应的对照组细胞在化疗药物或放射线照射诱导产生DNA双链断裂后,组蛋白H2AX(γH2AX)及单链DNA结合蛋白32 (RPA32)磷酸化灶点显示的差异;BrdU标记和染色实验检测WDR 70基因对DNA复制是否存在影响,同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卵巢癌组织临床病理标本及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的WDR70和组蛋白H2B单泛素化(uH2B)染色差异,以阐明CRL4的DNA损伤应答特征,RT-PCR测定卵巢癌组织中WDR 70的基因表达水平,并采用DNA测序确定WDR70突变位点.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RL4-WDR70的不同蛋白亚基(DDB1、WDR70)在细胞周期检验点激活和uH2B介导的DNA末端回切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DDB1参与以上两个机制的调控,而WDR70只促进末端回切、RPA32在DNA断裂点的招募和同源重组修复.BrdU标记和染色结果显示WDR 70基因对DNA复制并不存在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卵巢癌组织临床病理标本及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的WDR70和uH2B表达存在差异.RT-PCR结果显示WDR70基因的全长、5'和3'转录本水平在50%的卵巢癌组织中水平减低,出现多处外显子突变位点.结论 CRL4在DNA修复过程中具有促进H2B单泛素化、促进DNA末端回切和激活细胞周期检验点等多种重要功能,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遏阻卵巢癌发生的重要抗癌机制.
作者:唐子执;王海斌;曾鸣;刘聪;李德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测定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弱诱导因子(TWEAK)/成纤维细胞生长诱导因子14(Fn14)在克罗恩病(CD)患者血清及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TWEAK/Fn14是否可作为预测CD肠壁纤维化的指标之一.方法 收集67例CD患者和33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WEAK水平.同时收集2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CD患者结肠手术标本和1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手术标本中正常结肠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结肠组织中TWEAK、Fn14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计数结肠组织中Fn14、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双阳性细胞数.结果 CD患者血清TWEAK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1),其中合并肠狭窄或肠梗阻的患者升高尤为明显(P<0.05).血清TWEAK水平与结肠手术史(r=0.295,P=0.015)、肠狭窄(r=0.290,P=0.017)及肠梗阻(r=0.453,P=0.000 1)相关.ROC分析提示TWEAK用于预测CD并发肠壁狭窄的曲线下面积为0.67(95%CI:0.54~0.80,P=0.02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合并肠梗阻的CD患者结肠组织中TWEAK和Fn14的表达水平高于无肠梗阻的CD患者和对照组(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n14和α-SMA双阳性的细胞数量在伴有肠梗阻的CD患者结肠黏膜中明显增加(P<0.05).结论 TWEAK/Fn14通路可能在CD肠壁纤维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者:徐婷;杨雁;赵丽;周丹丹;张燕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USS)联合骶髂螺钉与闭口万向螺钉(closed multi-axial screws,CMAS)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的腰椎-骨盆内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47例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28侧)采用USS联合骶髂螺钉(A组),25例(39侧)采用CMAS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的复位MATTA评分、术后1年的MAJEED功能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合并有骶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前术后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情况.结果 A、B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1.4±5.1) min、(110.6±4.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618±45) mL、(570±4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分别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了伤口感染,通过清创术及抗生素治疗后治愈.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A组优良率92.9%,B组优良率为97.5%,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根据MAJJEED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A组优良率为86.4%,B组优良率为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术前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按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示A、B两组神经功能较术前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但A、B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AS骶髂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疗效优于USS联合骶髂螺钉.
作者:李亮;黄仲;谭振;孟维锟;郭强;张震;毋城玺;刘雷;黄富国;王光林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孕妇的不良围产结局,并研究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再次剖宫分娩的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孕妇,分析严重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严重不良结局定义为(以下任何一项):输红细胞≥10单位,术后转入ICU,膀胱、肠管或输尿管损伤需要外科修补,二次手术,子宫切除,或孕产妇死亡.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严重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 近10+年共有478例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孕妇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行再次剖宫产终止妊娠.本组孕妇平均年龄(32.5±4.8)岁,多数孕妇年龄大于30岁;平均孕4次产1次;其中131例(27.4%)孕妇发生严重不良结局.输红细胞≥10单位者有75例(15.7%,75/478);术后转入ICU 44例(9.2%,44/478);发生膀胱损伤而需修补者共有11例,无输尿管或肠管损伤发生;有4例二次手术,其均是由于保守治疗后内出血而行急诊剖宫产子宫切除.子宫切除(107例,22.4%)是常见的严重不良结局;后经过剖宫产术和/或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311例胎盘异常附着者,只有172例(55.3%)术前超声或者磁共振检查怀疑有胎盘异常附着.多因素分析显示,凶险性前置胎盘(即胎盘附着于前次剖宫产切口瘢痕上)、产前怀疑胎盘异常附着(粘连、植入或穿透)和产前血红蛋白水平<100 g/L是严重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比值比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2.4(1.5~3.8)、3.6(2.3~5.6)和2.5(1.6~3.9).结论 在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的孕妇中,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前怀疑胎盘异常附着和产前血红蛋白水平<100 g/L会显著增加严重不良结局的风险.
作者:周密;陈锰;张力;何国琳;何镭;卫蔷;李涛;刘兴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应用骶髂关节前入路双钢板与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骨盆Tile C1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盆Tile C1型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组,B组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组,每组各25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总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恶心、呕吐、肺部感染、伤口感染等)、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患者满意度、术后骨折复位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MAJEED功能评分和SF-36评分等.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生存率均为100%.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总长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A组患者(P<0.01).B组患者术后满意度高于A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骨折复位MATTA分类、术后1年MAJEED功能评分和SF-36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与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微创经皮骶髂螺钉均是治疗Tile C1型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两者远期疗效相似,但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骨盆Tile C1型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谭振;方跃;张晖;刘雷;项舟;钟刚;黄富国;王光林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染料木黄酮(Genistein,Gen)对体外培养的小鼠睾丸组织全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从基因水平分析Gen影响睾丸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旋转通气法体外培养乳鼠睾丸组织,给予5 μmol/L Gen干预,同时设立DMSO溶剂对照组.培养72 h后提取组织总RNA,用单标Agilent小鼠全基因芯片检测两组睾丸组织基因表达,筛选差异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分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Gen组筛选出84个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P<0.05),其中47个基因表达上调,37个基因表达下调.按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O)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GO分类14个(P<0.05),主要涉及生殖发育、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等功能.结论 通过全基因芯片检测发现,Gen主要影响睾丸组织生殖发育、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等功能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影响精子发生和睾丸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影响睾丸的功能.
作者:单靖焱;曾香;徐华;宁艳花;谢雪健;申雨燕;宋杰;李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在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并探讨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证实颅内动脉存在≥50%狭窄,并同时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并对患者临床、DS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在273例≥50%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中,有17例(6.23%)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45~78岁,其中8例女性,9例男性.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4.17%(9/216),女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14.4%(8/57),男、女性动脉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94.12%)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系统,仅1例(5.88%)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尖;11例(64.71%)动脉瘤位于狭窄血管的远端,2例(11.76%)位于狭窄血管的近端,另有4例(23.53%)动脉瘤与狭窄不在同一血管;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动脉瘤的可能性远高于普通人群,女性较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更易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作者:赵海燕;韩金涛;樊东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GSTP1在不同阶段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查找可能对GSTP1表达产生调控作用的微小分子RNA(miR)及其对结肠肿瘤细胞的影响.方法 利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印迹分析检测GSTP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构建载体pcDNA3.1-GSTP1并转染到培养的人类结肠癌细胞系HCT116中,检测细胞的凋亡率与活性水平;利用TargetScan和MicroCosm Targets程序分析GSTP1的3'UTR序列并查找能够结合GSTP1的miR,构建载体pGL3-GSTP1-3'UTR,共转染该miR与pGL3-GSTP1-3' UTR到人类肾脏上皮细胞系HEK293中,荧光素酶报告分析验证该miR对GSTP1表达的靶向调控作用;转染该miR到HCT116中,检测GSTP1表达水平与细胞的活性氧(ROS)水平;共转染该miR与pcDNA3.1-GSTP1到HCT116中,检测细胞的ROS水平与活性水平.结果 GSTP1在不同阶段结肠癌样本中的表达水平均上升,在低营养环境下,高表达GSTP1的HCT116细胞凋亡率下降,细胞活性上升.而miR-133b在GSTP1的3'UTR序列区域有特异性结合位点,在转录后水平下调GSTP1的表达.在低营养环境下,过表达miR-133b的HCT 116细胞活性水平显著下降,ROS水平显著上升;在正常营养环境下,高表达miR-133b无显著影响.此外,在低营养环境下,过表达miR-133b的HCT116细胞同时过表达GSTP1,则细胞活性水平下降程度和ROS水平上升程度均减小.结论 低营养环境下miR-133b能够通过对GSTP1的抑制作用削弱结肠肿瘤细胞的生存能力.
作者:李昂;杨川;胡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初探双歧杆菌对中老年人健康影响的菌种特异性.方法 纳入成都地区148例50~75岁健康中老年人,收集其血液和粪便标本,测定血液生化和免疫指标,使用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属及种的特异性引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受试中老年人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属及其人体常见的8个菌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受试中老年人粪便中均可检出双歧杆菌,菌量约为108个/g湿便,检出率为100%,且可检出通常被认为是婴幼儿肠道内的优势双歧杆菌菌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属与尿素氮呈正相关(r=0.214,P<0.05);青春双歧杆菌和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r=-0.311,P<0.05),链双歧杆菌与其呈正相关(r=0.167,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短双歧杆菌呈负相关(r=-0.247,P<0.05),与婴儿双歧杆菌呈正相关(r=0.350,P<0.05);两歧双歧杆菌与免疫球蛋白IgA呈正相关(r=0.365,P<0.05).结论 肠道双歧杆菌能菌种特异性地影响机体的生理代谢和免疫机能,保持肠道双歧杆菌菌种正常的组成可能是减缓高龄引起的免疫衰退、维持中老年人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王舒悦;于晓红;李鸣;李珊珊;苗俊杰;余倩;何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根据已有病例资料,重新探讨骶髂关节脱位的分型方法及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根据患者骶髂关节脱位方向及是否合并髂骨、骶骨骨折及骨折形态等临床特征,分为4型.Ⅰ型(骶髂关节前脱位):髂后翼主要骨折块向骶髂关节前方脱位;Ⅱ型(骶髂关节后脱位):髂后翼主要骨折块向骶髂关节后方脱位;Ⅲ型(新月形骨折脱位):髂后翼向上脱位伴经髂翼后上斜行骨折,其中又分为3个亚型,ⅢA型:经髂骨不超过骶髂关节前三分之一关节面的骨折脱位,同时伴有上方大的新月型骨折块;ⅢB型:经髂骨骶髂关节中三分之一关节面的骨折脱位,同时伴有中等大小的新月型骨折块;ⅢC型:经髂骨骶髂关节后三分之一关节面的骨折脱位(通常只经过大部分骶髂关节),同时伴有较小的新月型骨折块.Ⅳ型(经骶骨骶髂关节脱位):经骶骨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针对不同类型骨折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Ⅰ型骶髂关节脱位:行前方髂窝入路撬剥复位、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Ⅱ型骶髂关节脱位:骶髂关节后方入路计算机导航下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术;ⅢA型、ⅢB型骶髂关节脱位:骶髂关节后方入路重建钢板固定术;ⅢC型骨折骶髂关节脱位:行闭合复位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术.Ⅳ型骶髂关节脱位:经后路脊柱骨盆固定(闭口万向螺钉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术.结果 Ⅰ型骶髂关节脱位2例,其中1例患者并存神经损伤,术后一年完全恢复;Ⅱ型骶髂关节脱位8例,术前无明显神经损伤;Ⅲ型骶髂关节脱位12例,其中1例术前并存神经损伤,术后一年完全恢复;Ⅳ型骶髂关节脱位3例,3例患者均并存神经损伤,2例于术后1年完全恢复,1例随访期间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本组25例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为100%,伤口一期愈合率100%,骨折愈合率100%,术后随访24~72月,平均34.5月.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分型方法及相应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该分型及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谭振;黄仲;李亮;孟维锟;刘雷;张晖;王光林;黄富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的临床特征并探讨该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2011年8月至2016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36例AFLP患者纳入研究,依据临床结局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n=30)和预后不良组(n=6).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辅助检查、治疗措施等.结果 临床特征的指标中产前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比例,产后出现宫缩乏力的比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性脑病的比例,血浆置换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辅助检查的实验室指标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糖(Glu)、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LP是妊娠晚期的严重并发症,发病凶险,母婴死亡率高.AFLP患者预后不良多与起病后迅速出现凝血功能严重异常、血糖水平降低、TBIL水平增高和TP降低,且多并发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因素有关.
作者:李慧;陈惠;李淑英;刘秀美;孟宜波;白鹏;肖雪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辣椒素(CAP)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n=6):①对照组,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③CAP干预缺血再灌注组(CAP+ IR组),④辣椒素受体拮抗剂辣椒平(CAPZ)预处理后加CAP干预缺血再灌注组(CAPZ+ CAP+IR组).采用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方法,再灌注30 min末以左室发展压(LVDP)和左室舒张末压(LVEDP)评价心脏功能.测定再灌注开始后前5 min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再灌注120 min后取心脏,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评价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HE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形态学变化;线粒体氧化应激检测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再灌注10 min取心脏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色素c和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R组LVEDP升高、LVDP降低(P<0.01),心肌梗死面积增大(P<0.01),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线粒体SOD活性降低、MDA质量摩尔浓度增加(P<0.01),冠脉流出液中LDH含量增多(P<0.01),caspase-3、细胞色素c蛋白的表达量增加(P<0.01);与IR组比较,CAP+ IR组LVEDP降低、LVDP部分恢复(P<0.01),心肌梗死面积减小(P<0.01),心肌纤维断裂减少,线粒体SOD活性增加,MDA质量摩尔浓度减少(P<0.01),冠脉流出液中LDH含量减少(P<0.01),easpase-3和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但CAPZ可阻断CAP的上述保护作用.结论 CAP可通过降低线粒体氧化应激减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细胞坏死和凋亡,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朱娟霞;孔令恒;张超锋;孙娜;常晋瑞;徐燕 刊期: 2017年第05期
骨盆骨折是创伤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交通事故、高坠伤、挤压伤等事故的不断增加,骨盆骨折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由于骨盆的骨及韧带结构与盆腔、神经血管、空腔脏器及泌尿生殖结构紧密相邻,所以骨盆骨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预防骨盆骨折早期并发症及晚期后遗症的主要手段.骨盆后环损伤的治疗一直是骨盆骨折治疗的重点.骨盆后环损伤的治疗主要采用外固定和内固定治疗,其适应症仍是骨盆骨折治疗的争论焦点,但对于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急诊行外固定治疗在急诊抢救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骨盆后环损伤常伴有神经损伤(腰骶丛神经损伤),其常导致疼痛、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其难治性,学者们对其展开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期从基础研究获得临床创新的成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神经损伤,降低骨盆后环损伤引起的并发症.因此,在创伤骨科规范诊疗的基础上,关注和应用这些进展,适时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能提高骨盆骨折的诊治水平,达到更好为患者诊治、改善生存和预后的目的.
作者:谭振;王光林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