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骶髂关节脱位的分型方法及手术治疗方案

谭振;黄仲;李亮;孟维锟;刘雷;张晖;王光林;黄富国

关键词:骶髂关节脱位, 分型, 治疗
摘要:目的 根据已有病例资料,重新探讨骶髂关节脱位的分型方法及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根据患者骶髂关节脱位方向及是否合并髂骨、骶骨骨折及骨折形态等临床特征,分为4型.Ⅰ型(骶髂关节前脱位):髂后翼主要骨折块向骶髂关节前方脱位;Ⅱ型(骶髂关节后脱位):髂后翼主要骨折块向骶髂关节后方脱位;Ⅲ型(新月形骨折脱位):髂后翼向上脱位伴经髂翼后上斜行骨折,其中又分为3个亚型,ⅢA型:经髂骨不超过骶髂关节前三分之一关节面的骨折脱位,同时伴有上方大的新月型骨折块;ⅢB型:经髂骨骶髂关节中三分之一关节面的骨折脱位,同时伴有中等大小的新月型骨折块;ⅢC型:经髂骨骶髂关节后三分之一关节面的骨折脱位(通常只经过大部分骶髂关节),同时伴有较小的新月型骨折块.Ⅳ型(经骶骨骶髂关节脱位):经骶骨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针对不同类型骨折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Ⅰ型骶髂关节脱位:行前方髂窝入路撬剥复位、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Ⅱ型骶髂关节脱位:骶髂关节后方入路计算机导航下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术;ⅢA型、ⅢB型骶髂关节脱位:骶髂关节后方入路重建钢板固定术;ⅢC型骨折骶髂关节脱位:行闭合复位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术.Ⅳ型骶髂关节脱位:经后路脊柱骨盆固定(闭口万向螺钉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术.结果 Ⅰ型骶髂关节脱位2例,其中1例患者并存神经损伤,术后一年完全恢复;Ⅱ型骶髂关节脱位8例,术前无明显神经损伤;Ⅲ型骶髂关节脱位12例,其中1例术前并存神经损伤,术后一年完全恢复;Ⅳ型骶髂关节脱位3例,3例患者均并存神经损伤,2例于术后1年完全恢复,1例随访期间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本组25例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为100%,伤口一期愈合率100%,骨折愈合率100%,术后随访24~72月,平均34.5月.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分型方法及相应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该分型及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双歧杆菌对中老年人健康影响的菌种特异性初探

    目的 初探双歧杆菌对中老年人健康影响的菌种特异性.方法 纳入成都地区148例50~75岁健康中老年人,收集其血液和粪便标本,测定血液生化和免疫指标,使用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属及种的特异性引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受试中老年人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属及其人体常见的8个菌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受试中老年人粪便中均可检出双歧杆菌,菌量约为108个/g湿便,检出率为100%,且可检出通常被认为是婴幼儿肠道内的优势双歧杆菌菌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属与尿素氮呈正相关(r=0.214,P<0.05);青春双歧杆菌和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r=-0.311,P<0.05),链双歧杆菌与其呈正相关(r=0.167,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短双歧杆菌呈负相关(r=-0.247,P<0.05),与婴儿双歧杆菌呈正相关(r=0.350,P<0.05);两歧双歧杆菌与免疫球蛋白IgA呈正相关(r=0.365,P<0.05).结论 肠道双歧杆菌能菌种特异性地影响机体的生理代谢和免疫机能,保持肠道双歧杆菌菌种正常的组成可能是减缓高龄引起的免疫衰退、维持中老年人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王舒悦;于晓红;李鸣;李珊珊;苗俊杰;余倩;何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TWEAK/Fn14在预测克罗恩病肠壁纤维化中的作用

    目的 测定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弱诱导因子(TWEAK)/成纤维细胞生长诱导因子14(Fn14)在克罗恩病(CD)患者血清及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TWEAK/Fn14是否可作为预测CD肠壁纤维化的指标之一.方法 收集67例CD患者和33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WEAK水平.同时收集2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CD患者结肠手术标本和1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手术标本中正常结肠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结肠组织中TWEAK、Fn14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计数结肠组织中Fn14、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双阳性细胞数.结果 CD患者血清TWEAK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1),其中合并肠狭窄或肠梗阻的患者升高尤为明显(P<0.05).血清TWEAK水平与结肠手术史(r=0.295,P=0.015)、肠狭窄(r=0.290,P=0.017)及肠梗阻(r=0.453,P=0.000 1)相关.ROC分析提示TWEAK用于预测CD并发肠壁狭窄的曲线下面积为0.67(95%CI:0.54~0.80,P=0.02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合并肠梗阻的CD患者结肠组织中TWEAK和Fn14的表达水平高于无肠梗阻的CD患者和对照组(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n14和α-SMA双阳性的细胞数量在伴有肠梗阻的CD患者结肠黏膜中明显增加(P<0.05).结论 TWEAK/Fn14通路可能在CD肠壁纤维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者:徐婷;杨雁;赵丽;周丹丹;张燕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后高龄经产妇再次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 分析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地震重灾区高龄妇女再次妊娠结局,为高龄妇女的孕前保健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接受地震重灾区再生育全程服务的542例妊娠经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妊娠终止年龄分为高龄组(≥35岁)和非高龄组(<35岁),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包括基本情况、妊娠率、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妊娠结果及围产儿情况.结果 2008~2013年542例再生育妇女(高龄组366例,非高龄组176例)共妊娠622人次,生育(足月和早产)517人次,活产522人(双胎6例),有出生缺陷3例.高龄组的两年内累积妊娠率低于非高龄组,高龄组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多胎、胎儿宫内窘迫、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较高,非高龄组足月活产率较高、流产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接受地震灾区再生育全程服务的高龄经产妇再次妊娠结局与非高龄经产妇相当.

    作者:傅璟;李雪姣;朱慧莉;宋永;杨诗源;谭婧;周国君;黄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孕妇的严重不良围产结局分析

    目的 分析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孕妇的不良围产结局,并研究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再次剖宫分娩的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孕妇,分析严重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严重不良结局定义为(以下任何一项):输红细胞≥10单位,术后转入ICU,膀胱、肠管或输尿管损伤需要外科修补,二次手术,子宫切除,或孕产妇死亡.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严重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 近10+年共有478例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孕妇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行再次剖宫产终止妊娠.本组孕妇平均年龄(32.5±4.8)岁,多数孕妇年龄大于30岁;平均孕4次产1次;其中131例(27.4%)孕妇发生严重不良结局.输红细胞≥10单位者有75例(15.7%,75/478);术后转入ICU 44例(9.2%,44/478);发生膀胱损伤而需修补者共有11例,无输尿管或肠管损伤发生;有4例二次手术,其均是由于保守治疗后内出血而行急诊剖宫产子宫切除.子宫切除(107例,22.4%)是常见的严重不良结局;后经过剖宫产术和/或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311例胎盘异常附着者,只有172例(55.3%)术前超声或者磁共振检查怀疑有胎盘异常附着.多因素分析显示,凶险性前置胎盘(即胎盘附着于前次剖宫产切口瘢痕上)、产前怀疑胎盘异常附着(粘连、植入或穿透)和产前血红蛋白水平<100 g/L是严重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比值比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2.4(1.5~3.8)、3.6(2.3~5.6)和2.5(1.6~3.9).结论 在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的孕妇中,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前怀疑胎盘异常附着和产前血红蛋白水平<100 g/L会显著增加严重不良结局的风险.

    作者:周密;陈锰;张力;何国琳;何镭;卫蔷;李涛;刘兴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黄金微针结合水光针联合外用rb-bFGF改善面部肤质老化的皮肤镜观察

    目的 利用皮肤镜观察黄金微针联合水光注射疗法并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在面部年轻化作用中的疗效.方法 纳入面部肌肤自然老化患者20例女性,年龄30~55岁,先给予多源射频治疗仪黄金微针注射注射至真皮层,能量范围13~16 W,水光注射仪注射用无交联透明质酸注射至真皮浅层,使用剂量2 mL,治疗后连续每天使用rb-bFGF,根据皮肤治疗后干燥情况1天3~5次,共7d.每次治疗后借助JEDA皮肤镜进行观察,临床医生根据色斑、皱纹、肌肤纹理、毛孔等综合评估治疗效果,同时患者行自我满意度量表评估.结果 患者经过两次相控微针结合水光注射治疗并使用rb-bFGF后,面部轮廓紧实,肤质改善明显,皮肤镜客观评价皮肤细腻程度、皮肤纹理,皮肤水分情况改善明显,主观满意程度较高.结论 黄金微针联合水光注射治疗并外用rb-bFGF,为面部年轻化提供了较好的联合治疗方案.

    作者:苏戈;周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IGF-1R对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成纤维细胞合成HA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对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眼眶成纤维细胞合成透明质酸(HA)的影响及其作用的信号通路.方法 体外培养19例(23只眼)TAO患者(TAO组)及5例(5只眼)正常对照(对照组)眼眶成纤维细胞,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进行鉴定;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重组人IGF-1,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A质量浓度;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IGF-1受体阻断剂1H7、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阻断剂LY294002或蛋白激酶B(PKB)抑制剂(即Akt抑制剂)Ⅳ对细胞进行预处理,再加入重组人IGF-1,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HA质量浓度,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及p-Ak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TAO组HA质量浓度在重组人IGF-1 0~5 nmol/L处理时逐渐增加,在IGF-1 10 nmol/L时达到大值,随后在IGF-120~50 nmol/L时出现波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0~50 nmol/L重组人IGF-1处理的TAO组HA质量浓度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GF-1受体阻断剂1H7和Akt抑制剂Ⅳ对细胞预处理后,再加入重组人IGF-1,其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HA质量浓度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3K阻断剂LY294002预处理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A质量浓度约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0).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GF-1处理组细胞p-Akt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而对PI3K和总Akt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1H7和LY294002可降低PI3K及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对总Akt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不明显;Akt抑制剂Ⅳ处理组,PI3K、Akt及p-Akt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TAO患者眼眶成纤维细胞合成HA增加,IGF-1能促进HA合成,且这种促进作用部分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

    作者:陈小玲;何为民;李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染料木黄酮对体外培养乳鼠睾丸组织全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染料木黄酮(Genistein,Gen)对体外培养的小鼠睾丸组织全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从基因水平分析Gen影响睾丸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旋转通气法体外培养乳鼠睾丸组织,给予5 μmol/L Gen干预,同时设立DMSO溶剂对照组.培养72 h后提取组织总RNA,用单标Agilent小鼠全基因芯片检测两组睾丸组织基因表达,筛选差异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分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Gen组筛选出84个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P<0.05),其中47个基因表达上调,37个基因表达下调.按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O)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GO分类14个(P<0.05),主要涉及生殖发育、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等功能.结论 通过全基因芯片检测发现,Gen主要影响睾丸组织生殖发育、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等功能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影响精子发生和睾丸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影响睾丸的功能.

    作者:单靖焱;曾香;徐华;宁艳花;谢雪健;申雨燕;宋杰;李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骨盆骨折后环损伤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骨盆骨折是创伤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交通事故、高坠伤、挤压伤等事故的不断增加,骨盆骨折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由于骨盆的骨及韧带结构与盆腔、神经血管、空腔脏器及泌尿生殖结构紧密相邻,所以骨盆骨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预防骨盆骨折早期并发症及晚期后遗症的主要手段.骨盆后环损伤的治疗一直是骨盆骨折治疗的重点.骨盆后环损伤的治疗主要采用外固定和内固定治疗,其适应症仍是骨盆骨折治疗的争论焦点,但对于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急诊行外固定治疗在急诊抢救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骨盆后环损伤常伴有神经损伤(腰骶丛神经损伤),其常导致疼痛、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其难治性,学者们对其展开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期从基础研究获得临床创新的成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神经损伤,降低骨盆后环损伤引起的并发症.因此,在创伤骨科规范诊疗的基础上,关注和应用这些进展,适时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能提高骨盆骨折的诊治水平,达到更好为患者诊治、改善生存和预后的目的.

    作者:谭振;王光林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骶髂关节脱位的分型方法及手术治疗方案

    目的 根据已有病例资料,重新探讨骶髂关节脱位的分型方法及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根据患者骶髂关节脱位方向及是否合并髂骨、骶骨骨折及骨折形态等临床特征,分为4型.Ⅰ型(骶髂关节前脱位):髂后翼主要骨折块向骶髂关节前方脱位;Ⅱ型(骶髂关节后脱位):髂后翼主要骨折块向骶髂关节后方脱位;Ⅲ型(新月形骨折脱位):髂后翼向上脱位伴经髂翼后上斜行骨折,其中又分为3个亚型,ⅢA型:经髂骨不超过骶髂关节前三分之一关节面的骨折脱位,同时伴有上方大的新月型骨折块;ⅢB型:经髂骨骶髂关节中三分之一关节面的骨折脱位,同时伴有中等大小的新月型骨折块;ⅢC型:经髂骨骶髂关节后三分之一关节面的骨折脱位(通常只经过大部分骶髂关节),同时伴有较小的新月型骨折块.Ⅳ型(经骶骨骶髂关节脱位):经骶骨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针对不同类型骨折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Ⅰ型骶髂关节脱位:行前方髂窝入路撬剥复位、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Ⅱ型骶髂关节脱位:骶髂关节后方入路计算机导航下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术;ⅢA型、ⅢB型骶髂关节脱位:骶髂关节后方入路重建钢板固定术;ⅢC型骨折骶髂关节脱位:行闭合复位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术.Ⅳ型骶髂关节脱位:经后路脊柱骨盆固定(闭口万向螺钉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术.结果 Ⅰ型骶髂关节脱位2例,其中1例患者并存神经损伤,术后一年完全恢复;Ⅱ型骶髂关节脱位8例,术前无明显神经损伤;Ⅲ型骶髂关节脱位12例,其中1例术前并存神经损伤,术后一年完全恢复;Ⅳ型骶髂关节脱位3例,3例患者均并存神经损伤,2例于术后1年完全恢复,1例随访期间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本组25例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为100%,伤口一期愈合率100%,骨折愈合率100%,术后随访24~72月,平均34.5月.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分型方法及相应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该分型及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谭振;黄仲;李亮;孟维锟;刘雷;张晖;王光林;黄富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4在高糖环境下静脉桥增殖重构进程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自体静脉桥的形态学变化以及骨形态发生蛋白-4 (bone morphogenic protein-4,BMP4)和增殖细胞抗原Ki-67在其管壁中的表达与分布情况,初步探讨BMP4在高糖环境下静脉桥增殖重构进程中的潜在作用.方法 选用8周龄的4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配为非糖尿病组(即血糖正常组,n=24)及糖尿病组(n=24),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的诱导方法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两组大鼠均建立单侧颈外静脉-颈总动脉桥接模型,每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2周和4周获取大鼠静脉桥(n=6).应用HE染色切片测算大鼠静脉桥血管壁的形态学参数,免疫组化观察Ki-67及BMP4在管壁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MP4基因和蛋白在静脉桥中的表达量.结果 在大鼠静脉桥增殖重构进程中,管壁随时间进展不断增厚,而糖尿病大鼠术后内膜和中膜厚度均高于同期的正常大鼠(P<0.05).免疫组化提示Ki-67表达于大鼠静脉桥管壁平滑肌细胞的胞核,Ki-67的阳性表达随桥血管增殖重构进程逐渐增高,而术后糖尿病大鼠静脉桥内Ki-67的阳性细胞数高于同期的正常大鼠(P<0.05).免疫组化提示BMP4表达于大鼠静脉桥管壁平滑肌细胞的胞浆,结合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正常大鼠术后静脉桥中仅有少量BMP4的表达,而糖尿病大鼠静脉桥管壁内BMP4的阳性细胞数以及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随时间进展逐渐增高,并高于术后同期的正常大鼠(P<0.05).结论 糖尿病大鼠静脉移植术后桥血管增殖性重构改变与管壁内BMP4的高表达密切相关,而BMP4可能在高糖环境下静脉桥加速失效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方登峰;张洪伟;古君;范康钧;梁怀民;沈嘉渝;张尔永;胡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检测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y analysis,CMA)技术在诊断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CMA技术对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共431例自然流产胚胎绒毛组织染色体进行检测.结果 431例标本CMA检测全部成功,检出染色体异常标本283例,异常率为65.66%.异常标本中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13、16、18、21、22三体及性染色体数目异常)126例(44.52%),不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72例(25.44%),染色体复合三体10例(3.53%),染色体部分非整倍体9例(3.18%),多倍体29例(10.25%),嵌合体4例(1.41%),全染色体多处重复缺失31例(10.95%),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2例(0.71%).结论 CMA技术与传统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等技术相比,在针对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检测中的优势明显,对自然流产病因诊断、再次妊娠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婷;朱红梅;张竹;王嘉敏;张海霞;杜泽;李玲萍;王和;刘珊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分散液相微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水中11种有机磷农药和阿特拉津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分散液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水样中11种有机磷农药和阿特拉津的方法.方法 分别对气相色谱条件、气相质谱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萃取效率,优选条件建立方法后检测自来水和河水水样中有机磷农药.取10 mL水样,将200μL二甲苯和800 μL甲醇分别作为萃取剂和分散剂并混合后,注入水样中乳化分散,离心后取1 μL上层有机相进样分析.气相色谱采用HP-5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程序升温分离,质谱采用EI离子源,选择离子监测模式定量.结果 待测农药和阿特拉津在2.0~5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12~1.38 ng/mL,测定精密度为5.57%~9.85%.将该方法应用于自来水和河水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75.5%~107%.结论 方法简单快速,萃取和浓缩同时进行,轻质萃取剂在萃取后更易取出,适用于水样中有机磷农药的分析.

    作者:王春燕;袁悦;王倩;李明昕;龙品品;邹晓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上尿路结石CT值预测结石成分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探讨上尿路结石平均CT值对结石成分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的冲击数和成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集146例采用ESW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患者资料.患者在ESWL前完成CT检查,结石大径线在2 cm以内,后采用红外光谱法对排出结石进行成分分析.ESWL治疗后随访1个月判断疗效.用相关性分析明确影响ESWL的冲击数和成功率的因素.结果 各种成分的结石CT均值各异,但相近值之间互有重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含钙结石与不含钙结石相比较,其CT值较高(P<0.001).不同年龄、性别和皮肤结石距离的患者间,结石的CT值、ESWL冲击数和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相关分析示结石CT值、结石长径均与ESWL冲击数呈中高度正相关(P<0.05),且其相关性按结石部位进行亚组分析(肾、输尿管)后仍存在;结石CT值、结石长径均与ESWL成功率呈低度负相关(P<0.05).但亚组分析发现输尿管结石的CT值与ESWL成功率不存在相关性.结论 结石CT值不能完全准确预测结石成分,较高的结石CT值提示患者行ESWL治疗时需要更高的冲击数,但其不适用于预测ESWL成功率.

    作者:范钰;刘振华;魏强;汤壮;柳良仁;任碧华;李响;鲍一歌;杨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儿童Bartter综合征26例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儿童Bartter综合征临床特征,探讨临床极易忽视的不典型表现,从而达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目的,改善其预后.方法 收集1999年1月至2016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收治的26例儿童Bartter综合征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本病主要儿童期起病,3岁前发病约61.5%,该病起病首发症状多样化,以呕吐、纳差起病约占53.8%,生长发育落后高达80.8%,伴有不同程度的低钾,低钠、低氯性碱中毒及脱水等水电解质紊乱,肾素及血管紧张素Ⅱ增高,生长发育及智力低下是儿童Bartter的特点.结论 当患儿出现呕吐、纳差,生长发育落后,同时伴有低钾血症性代谢性碱中毒者,应该警惕Bartter综合征,及早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检测,必要时行基因检测.

    作者:邓悟;董丽群;汤洁;孙小妹;马桂芬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成都市区居民血脂水平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成都市区居民血脂水平及血脂紊乱患病率.方法 随机抽取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成都市区居民,收集每位体检者的职业、体质量、身高、血脂、血尿酸、空腹血糖检测结果,根据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工作性质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被调查人群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平均值分别为(1.60±1.30) mmol/L、(4.91±0.93) mmol/L、(2.70±0.75) mmol/L、(1.50±0.42) mmol/L.血脂紊乱的患病率为52.8%,男性血脂紊乱的患病率高于女性(61.75% vs40.7%,P<0.001).18~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和≥60岁年龄组血脂紊乱的患病率分别为27.7%、42.8%、55.5%、65.4%和61.1%.50岁以下年龄组男性血脂紊乱患病率高于女性(P<0.001),≥60岁年龄组女性血脂紊乱患病率高于男性(P<0.001).根据职业人群分析,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人和其他人员血脂紊乱率分别为53.72%、53.71%、44.29%和50.02%,工人和其他人员血脂紊乱率低于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P均<0.001).血脂紊乱组的空腹血糖、尿酸水平高于血脂正常组(P<0.001).结论 成都地区血脂紊乱发病率较高,3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女性、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工作者应作为血脂紊乱的重点筛查及防治对象.

    作者:雷亚莉;蒋贤雯;蒋玉梅;唐怀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颅内动脉狭窄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在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并探讨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证实颅内动脉存在≥50%狭窄,并同时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并对患者临床、DS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在273例≥50%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中,有17例(6.23%)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45~78岁,其中8例女性,9例男性.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4.17%(9/216),女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14.4%(8/57),男、女性动脉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94.12%)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系统,仅1例(5.88%)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尖;11例(64.71%)动脉瘤位于狭窄血管的远端,2例(11.76%)位于狭窄血管的近端,另有4例(23.53%)动脉瘤与狭窄不在同一血管;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动脉瘤的可能性远高于普通人群,女性较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更易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作者:赵海燕;韩金涛;樊东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与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Tile C1型骨折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应用骶髂关节前入路双钢板与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骨盆Tile C1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盆Tile C1型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组,B组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组,每组各25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总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恶心、呕吐、肺部感染、伤口感染等)、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患者满意度、术后骨折复位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MAJEED功能评分和SF-36评分等.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生存率均为100%.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总长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A组患者(P<0.01).B组患者术后满意度高于A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骨折复位MATTA分类、术后1年MAJEED功能评分和SF-36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与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微创经皮骶髂螺钉均是治疗Tile C1型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两者远期疗效相似,但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骨盆Tile C1型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谭振;方跃;张晖;刘雷;项舟;钟刚;黄富国;王光林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临床特征及预后不良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 分析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的临床特征并探讨该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2011年8月至2016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36例AFLP患者纳入研究,依据临床结局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n=30)和预后不良组(n=6).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辅助检查、治疗措施等.结果 临床特征的指标中产前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比例,产后出现宫缩乏力的比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性脑病的比例,血浆置换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辅助检查的实验室指标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糖(Glu)、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LP是妊娠晚期的严重并发症,发病凶险,母婴死亡率高.AFLP患者预后不良多与起病后迅速出现凝血功能严重异常、血糖水平降低、TBIL水平增高和TP降低,且多并发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因素有关.

    作者:李慧;陈惠;李淑英;刘秀美;孟宜波;白鹏;肖雪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USS联合骶髂螺钉与CMAS骶髂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USS)联合骶髂螺钉与闭口万向螺钉(closed multi-axial screws,CMAS)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的腰椎-骨盆内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47例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28侧)采用USS联合骶髂螺钉(A组),25例(39侧)采用CMAS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的复位MATTA评分、术后1年的MAJEED功能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合并有骶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前术后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情况.结果 A、B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1.4±5.1) min、(110.6±4.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618±45) mL、(570±4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分别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了伤口感染,通过清创术及抗生素治疗后治愈.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A组优良率92.9%,B组优良率为97.5%,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根据MAJJEED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A组优良率为86.4%,B组优良率为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术前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按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示A、B两组神经功能较术前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但A、B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AS骶髂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疗效优于USS联合骶髂螺钉.

    作者:李亮;黄仲;谭振;孟维锟;郭强;张震;毋城玺;刘雷;黄富国;王光林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CRL4泛素化酶在卵巢癌中的功能和突变研究

    目的 研究泛素化酶CRL4蛋白复合体家族成员CRL4-WD40重复序列结构域蛋白70 (WDR70)在卵巢癌细胞中的DNA修复功能,以及卵巢癌组织中该泛素化酶基因的突变规律.方法 利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CRL4骨架蛋白DDB1及WDR 70基因特异性沉默的卵巢癌细胞与其对应的对照组细胞在化疗药物或放射线照射诱导产生DNA双链断裂后,组蛋白H2AX(γH2AX)及单链DNA结合蛋白32 (RPA32)磷酸化灶点显示的差异;BrdU标记和染色实验检测WDR 70基因对DNA复制是否存在影响,同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卵巢癌组织临床病理标本及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的WDR70和组蛋白H2B单泛素化(uH2B)染色差异,以阐明CRL4的DNA损伤应答特征,RT-PCR测定卵巢癌组织中WDR 70的基因表达水平,并采用DNA测序确定WDR70突变位点.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RL4-WDR70的不同蛋白亚基(DDB1、WDR70)在细胞周期检验点激活和uH2B介导的DNA末端回切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DDB1参与以上两个机制的调控,而WDR70只促进末端回切、RPA32在DNA断裂点的招募和同源重组修复.BrdU标记和染色结果显示WDR 70基因对DNA复制并不存在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卵巢癌组织临床病理标本及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的WDR70和uH2B表达存在差异.RT-PCR结果显示WDR70基因的全长、5'和3'转录本水平在50%的卵巢癌组织中水平减低,出现多处外显子突变位点.结论 CRL4在DNA修复过程中具有促进H2B单泛素化、促进DNA末端回切和激活细胞周期检验点等多种重要功能,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遏阻卵巢癌发生的重要抗癌机制.

    作者:唐子执;王海斌;曾鸣;刘聪;李德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