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后高龄经产妇再次妊娠结局分析

傅璟;李雪姣;朱慧莉;宋永;杨诗源;谭婧;周国君;黄薇

关键词:高龄经产妇, 再次生育, 活产, 流产
摘要:目的 分析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地震重灾区高龄妇女再次妊娠结局,为高龄妇女的孕前保健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接受地震重灾区再生育全程服务的542例妊娠经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妊娠终止年龄分为高龄组(≥35岁)和非高龄组(<35岁),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包括基本情况、妊娠率、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妊娠结果及围产儿情况.结果 2008~2013年542例再生育妇女(高龄组366例,非高龄组176例)共妊娠622人次,生育(足月和早产)517人次,活产522人(双胎6例),有出生缺陷3例.高龄组的两年内累积妊娠率低于非高龄组,高龄组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多胎、胎儿宫内窘迫、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较高,非高龄组足月活产率较高、流产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接受地震灾区再生育全程服务的高龄经产妇再次妊娠结局与非高龄经产妇相当.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上尿路结石CT值预测结石成分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探讨上尿路结石平均CT值对结石成分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的冲击数和成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集146例采用ESW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患者资料.患者在ESWL前完成CT检查,结石大径线在2 cm以内,后采用红外光谱法对排出结石进行成分分析.ESWL治疗后随访1个月判断疗效.用相关性分析明确影响ESWL的冲击数和成功率的因素.结果 各种成分的结石CT均值各异,但相近值之间互有重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含钙结石与不含钙结石相比较,其CT值较高(P<0.001).不同年龄、性别和皮肤结石距离的患者间,结石的CT值、ESWL冲击数和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相关分析示结石CT值、结石长径均与ESWL冲击数呈中高度正相关(P<0.05),且其相关性按结石部位进行亚组分析(肾、输尿管)后仍存在;结石CT值、结石长径均与ESWL成功率呈低度负相关(P<0.05).但亚组分析发现输尿管结石的CT值与ESWL成功率不存在相关性.结论 结石CT值不能完全准确预测结石成分,较高的结石CT值提示患者行ESWL治疗时需要更高的冲击数,但其不适用于预测ESWL成功率.

    作者:范钰;刘振华;魏强;汤壮;柳良仁;任碧华;李响;鲍一歌;杨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儿童Bartter综合征26例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儿童Bartter综合征临床特征,探讨临床极易忽视的不典型表现,从而达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目的,改善其预后.方法 收集1999年1月至2016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收治的26例儿童Bartter综合征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本病主要儿童期起病,3岁前发病约61.5%,该病起病首发症状多样化,以呕吐、纳差起病约占53.8%,生长发育落后高达80.8%,伴有不同程度的低钾,低钠、低氯性碱中毒及脱水等水电解质紊乱,肾素及血管紧张素Ⅱ增高,生长发育及智力低下是儿童Bartter的特点.结论 当患儿出现呕吐、纳差,生长发育落后,同时伴有低钾血症性代谢性碱中毒者,应该警惕Bartter综合征,及早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检测,必要时行基因检测.

    作者:邓悟;董丽群;汤洁;孙小妹;马桂芬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与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Tile C1型骨折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应用骶髂关节前入路双钢板与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骨盆Tile C1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盆Tile C1型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组,B组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组,每组各25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总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恶心、呕吐、肺部感染、伤口感染等)、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患者满意度、术后骨折复位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MAJEED功能评分和SF-36评分等.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生存率均为100%.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总长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A组患者(P<0.01).B组患者术后满意度高于A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骨折复位MATTA分类、术后1年MAJEED功能评分和SF-36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与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微创经皮骶髂螺钉均是治疗Tile C1型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两者远期疗效相似,但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骨盆Tile C1型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谭振;方跃;张晖;刘雷;项舟;钟刚;黄富国;王光林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检测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y analysis,CMA)技术在诊断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CMA技术对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共431例自然流产胚胎绒毛组织染色体进行检测.结果 431例标本CMA检测全部成功,检出染色体异常标本283例,异常率为65.66%.异常标本中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13、16、18、21、22三体及性染色体数目异常)126例(44.52%),不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72例(25.44%),染色体复合三体10例(3.53%),染色体部分非整倍体9例(3.18%),多倍体29例(10.25%),嵌合体4例(1.41%),全染色体多处重复缺失31例(10.95%),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2例(0.71%).结论 CMA技术与传统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等技术相比,在针对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检测中的优势明显,对自然流产病因诊断、再次妊娠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婷;朱红梅;张竹;王嘉敏;张海霞;杜泽;李玲萍;王和;刘珊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孕妇的严重不良围产结局分析

    目的 分析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孕妇的不良围产结局,并研究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再次剖宫分娩的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孕妇,分析严重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严重不良结局定义为(以下任何一项):输红细胞≥10单位,术后转入ICU,膀胱、肠管或输尿管损伤需要外科修补,二次手术,子宫切除,或孕产妇死亡.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严重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 近10+年共有478例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孕妇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行再次剖宫产终止妊娠.本组孕妇平均年龄(32.5±4.8)岁,多数孕妇年龄大于30岁;平均孕4次产1次;其中131例(27.4%)孕妇发生严重不良结局.输红细胞≥10单位者有75例(15.7%,75/478);术后转入ICU 44例(9.2%,44/478);发生膀胱损伤而需修补者共有11例,无输尿管或肠管损伤发生;有4例二次手术,其均是由于保守治疗后内出血而行急诊剖宫产子宫切除.子宫切除(107例,22.4%)是常见的严重不良结局;后经过剖宫产术和/或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311例胎盘异常附着者,只有172例(55.3%)术前超声或者磁共振检查怀疑有胎盘异常附着.多因素分析显示,凶险性前置胎盘(即胎盘附着于前次剖宫产切口瘢痕上)、产前怀疑胎盘异常附着(粘连、植入或穿透)和产前血红蛋白水平<100 g/L是严重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比值比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2.4(1.5~3.8)、3.6(2.3~5.6)和2.5(1.6~3.9).结论 在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的孕妇中,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前怀疑胎盘异常附着和产前血红蛋白水平<100 g/L会显著增加严重不良结局的风险.

    作者:周密;陈锰;张力;何国琳;何镭;卫蔷;李涛;刘兴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CRL4泛素化酶在卵巢癌中的功能和突变研究

    目的 研究泛素化酶CRL4蛋白复合体家族成员CRL4-WD40重复序列结构域蛋白70 (WDR70)在卵巢癌细胞中的DNA修复功能,以及卵巢癌组织中该泛素化酶基因的突变规律.方法 利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CRL4骨架蛋白DDB1及WDR 70基因特异性沉默的卵巢癌细胞与其对应的对照组细胞在化疗药物或放射线照射诱导产生DNA双链断裂后,组蛋白H2AX(γH2AX)及单链DNA结合蛋白32 (RPA32)磷酸化灶点显示的差异;BrdU标记和染色实验检测WDR 70基因对DNA复制是否存在影响,同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卵巢癌组织临床病理标本及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的WDR70和组蛋白H2B单泛素化(uH2B)染色差异,以阐明CRL4的DNA损伤应答特征,RT-PCR测定卵巢癌组织中WDR 70的基因表达水平,并采用DNA测序确定WDR70突变位点.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RL4-WDR70的不同蛋白亚基(DDB1、WDR70)在细胞周期检验点激活和uH2B介导的DNA末端回切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DDB1参与以上两个机制的调控,而WDR70只促进末端回切、RPA32在DNA断裂点的招募和同源重组修复.BrdU标记和染色结果显示WDR 70基因对DNA复制并不存在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卵巢癌组织临床病理标本及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的WDR70和uH2B表达存在差异.RT-PCR结果显示WDR70基因的全长、5'和3'转录本水平在50%的卵巢癌组织中水平减低,出现多处外显子突变位点.结论 CRL4在DNA修复过程中具有促进H2B单泛素化、促进DNA末端回切和激活细胞周期检验点等多种重要功能,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遏阻卵巢癌发生的重要抗癌机制.

    作者:唐子执;王海斌;曾鸣;刘聪;李德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结石性脓肾术后发生SIRS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结石性脓肾患者感染特点和经皮肾镜碎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所有术前7d无发热的结石性脓肾患者PCNL手术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尿培养常见病原菌的种类特点、比例和耐药性.同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尿培养、术前抗生素使用≥3d、鹿角形结石、手术时间等14个因素对患者术后SIRS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69例结石性脓肾患者,术前尿培养共分离出47株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30例)、奇异变形杆菌(8例)等革兰阴性杆菌(G-杆菌)为主.多数G-杆菌主要对头霉素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碳青霉烯类等药物敏感.术后21例(30.4%)患者发生SIRS,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手术时间≥60 min[标准偏回归系数(Beta) =0.378,比值比(OR)=4.483,95%可信区间(CI)1.111~18.100,P=0.035]为结石性脓肾PCNL术后发生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使用抗生素≥3 d(Beta=-0.450,OR=0.194,95%CI 0.051~0.741,P=0.017)和术前使用敏感抗菌药物(Beta=-0.610,OR=0.102,95%CI 0.017~0.602,P=0.012)两个因素能降低SIRS的发生.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两组患者的清石率及术后发生SIRS、出血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期手术可降低术后住院时间(P=0.047),但总住院时间较一期组延长(P<0.001).结论 结石性脓肾患者术前尿培养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且耐药率高.一期PCNL治疗结石性脓肾安全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并术前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3d可有效降低SIRS发生风险.

    作者:杨枝云;徐鹏;沈朋飞;魏武然;王政昊;王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与发病时间的关系研究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与发病时间的关系.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胸痛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就诊的3 0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终确诊为AMI患者1 082例,男性861例,女性221例,以胸痛发生至急诊就诊采血为发病时间,按hs-cTnT水平变化趋势将发病时间分为<1h、1~<2 h、2~<3 h、3~<4 h、4~<5 h、5~<6 h、6~<7 h、7~<8 h、8~<12 h、12~<16 h、16~<24 h、24~<48 h、48~<72 h、72~<96 h、96~<144 h、≥144 h共16组,分析不同发病时间段患者人数及hs-cTnT水平,计算各发病时间段患者hs-cTnT水平低于传统hs-cTnT阈值(14 ng/L)的比例.通过研究各发病时间段胸痛患者hs-cTnT水平及ROC曲线,比较新确定的cut-off值(分段阈值)与传统阈值14 ng/L在AMI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AMI发生5h内,血清hs-cTnT水平缓慢升高,5h以后升幅较大,48 h左右到达峰值水平(2 000 ng/L左右),48~<96 h hs-cTnT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期,随后迅速降低.1 082例AMI患者中,胸痛发生1h内就诊的患者hs-cTnT水平小于14 ng/L的比例为53.3%,1~<2 h为19.1%,2~<3 h为9.4%,3~<4 h为6.1%,4~<5 h为2.8%.各时间段诊断AMI的cut-off值为:胸痛时间<3h,hs-cTnT cut-off值为13.5 ng/L时,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80.1%;胸痛时间为3~<6 h,cut-off值为17.8 ng/L时,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84.3%;胸痛时间6~<12 h,cut-off值为30.0 ng/L时,敏感性为95.9%,特异性为85.5%;胸痛时间≥12h,cut-off值为58 ng/L时,敏感性92.7%,特异性为93.3%.4条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均>0.5,均有诊断价值,且以≥12h组和6~<12 h组诊断价值高,3~<6 h组诊断价值居中,<3h组诊断价值低.6~<12 h组分段阈值的敏感性与传统阈值相当,但特异性更高(P<0.05);≥12h组的分段阈值牺牲了部分敏感性(P<0.05),换取特异性的大幅提高(P<0.05).结论 胸痛时间<3 h的hs-cTnT水平不足以诊断和排除AMI,应至少动态监测5h.胸痛时间≥6h者应使用较传统阈值更高的阈值以减少误诊.

    作者:都向阳;黄华兰;王伟青;朱帅;聂鑫;李贵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围手术期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及评价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探讨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围手术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2 696例)临床资料.所有危险因素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筛选,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终得到与终点事件明显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当终点事件为院内死亡时,与体外循环时间[标准偏回归系数(B,)=0.418)]、心功能分级(B,=0.344)和肺动脉高压(B'=0.285)有关.当终点事件为术后并发症(以呼吸机带机时间延长为表征)时,心功能分级(B'=0.520)、肺动脉高压(B'=0.365)、体外循环时间(B'=0.306)、糖尿病(B'=0.129)、左室内径(B'=0.118)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B'=0.071)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在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中,心功能分级(B'=0.578)、肺动脉高压(B'=0.401)、体外循环时间(B'=0.305)和糖尿病(B'=0.143)则是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术后并发症(以呼吸机带机时间延长为表征)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左室射血分数这一常见危险因素首次报阴.结论 高心功能分级和存在肺动脉高压是患者瓣膜置换手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因心脏瓣膜疾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共同的危险因素.

    作者:方智;张尔永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黄金微针结合水光针联合外用rb-bFGF改善面部肤质老化的皮肤镜观察

    目的 利用皮肤镜观察黄金微针联合水光注射疗法并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在面部年轻化作用中的疗效.方法 纳入面部肌肤自然老化患者20例女性,年龄30~55岁,先给予多源射频治疗仪黄金微针注射注射至真皮层,能量范围13~16 W,水光注射仪注射用无交联透明质酸注射至真皮浅层,使用剂量2 mL,治疗后连续每天使用rb-bFGF,根据皮肤治疗后干燥情况1天3~5次,共7d.每次治疗后借助JEDA皮肤镜进行观察,临床医生根据色斑、皱纹、肌肤纹理、毛孔等综合评估治疗效果,同时患者行自我满意度量表评估.结果 患者经过两次相控微针结合水光注射治疗并使用rb-bFGF后,面部轮廓紧实,肤质改善明显,皮肤镜客观评价皮肤细腻程度、皮肤纹理,皮肤水分情况改善明显,主观满意程度较高.结论 黄金微针联合水光注射治疗并外用rb-bFGF,为面部年轻化提供了较好的联合治疗方案.

    作者:苏戈;周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骶髂关节脱位的分型方法及手术治疗方案

    目的 根据已有病例资料,重新探讨骶髂关节脱位的分型方法及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根据患者骶髂关节脱位方向及是否合并髂骨、骶骨骨折及骨折形态等临床特征,分为4型.Ⅰ型(骶髂关节前脱位):髂后翼主要骨折块向骶髂关节前方脱位;Ⅱ型(骶髂关节后脱位):髂后翼主要骨折块向骶髂关节后方脱位;Ⅲ型(新月形骨折脱位):髂后翼向上脱位伴经髂翼后上斜行骨折,其中又分为3个亚型,ⅢA型:经髂骨不超过骶髂关节前三分之一关节面的骨折脱位,同时伴有上方大的新月型骨折块;ⅢB型:经髂骨骶髂关节中三分之一关节面的骨折脱位,同时伴有中等大小的新月型骨折块;ⅢC型:经髂骨骶髂关节后三分之一关节面的骨折脱位(通常只经过大部分骶髂关节),同时伴有较小的新月型骨折块.Ⅳ型(经骶骨骶髂关节脱位):经骶骨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针对不同类型骨折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Ⅰ型骶髂关节脱位:行前方髂窝入路撬剥复位、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Ⅱ型骶髂关节脱位:骶髂关节后方入路计算机导航下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术;ⅢA型、ⅢB型骶髂关节脱位:骶髂关节后方入路重建钢板固定术;ⅢC型骨折骶髂关节脱位:行闭合复位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术.Ⅳ型骶髂关节脱位:经后路脊柱骨盆固定(闭口万向螺钉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术.结果 Ⅰ型骶髂关节脱位2例,其中1例患者并存神经损伤,术后一年完全恢复;Ⅱ型骶髂关节脱位8例,术前无明显神经损伤;Ⅲ型骶髂关节脱位12例,其中1例术前并存神经损伤,术后一年完全恢复;Ⅳ型骶髂关节脱位3例,3例患者均并存神经损伤,2例于术后1年完全恢复,1例随访期间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本组25例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为100%,伤口一期愈合率100%,骨折愈合率100%,术后随访24~72月,平均34.5月.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分型方法及相应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该分型及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谭振;黄仲;李亮;孟维锟;刘雷;张晖;王光林;黄富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4在高糖环境下静脉桥增殖重构进程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自体静脉桥的形态学变化以及骨形态发生蛋白-4 (bone morphogenic protein-4,BMP4)和增殖细胞抗原Ki-67在其管壁中的表达与分布情况,初步探讨BMP4在高糖环境下静脉桥增殖重构进程中的潜在作用.方法 选用8周龄的4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配为非糖尿病组(即血糖正常组,n=24)及糖尿病组(n=24),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的诱导方法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两组大鼠均建立单侧颈外静脉-颈总动脉桥接模型,每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2周和4周获取大鼠静脉桥(n=6).应用HE染色切片测算大鼠静脉桥血管壁的形态学参数,免疫组化观察Ki-67及BMP4在管壁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MP4基因和蛋白在静脉桥中的表达量.结果 在大鼠静脉桥增殖重构进程中,管壁随时间进展不断增厚,而糖尿病大鼠术后内膜和中膜厚度均高于同期的正常大鼠(P<0.05).免疫组化提示Ki-67表达于大鼠静脉桥管壁平滑肌细胞的胞核,Ki-67的阳性表达随桥血管增殖重构进程逐渐增高,而术后糖尿病大鼠静脉桥内Ki-67的阳性细胞数高于同期的正常大鼠(P<0.05).免疫组化提示BMP4表达于大鼠静脉桥管壁平滑肌细胞的胞浆,结合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正常大鼠术后静脉桥中仅有少量BMP4的表达,而糖尿病大鼠静脉桥管壁内BMP4的阳性细胞数以及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随时间进展逐渐增高,并高于术后同期的正常大鼠(P<0.05).结论 糖尿病大鼠静脉移植术后桥血管增殖性重构改变与管壁内BMP4的高表达密切相关,而BMP4可能在高糖环境下静脉桥加速失效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方登峰;张洪伟;古君;范康钧;梁怀民;沈嘉渝;张尔永;胡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400例耳鸣患者听力减退情况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耳鸣与听力减退的相关性,为探索耳鸣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通过对门诊耳鸣为第一主诉的4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耳鸣与听力减退出现的部位、时间先后关系及听力减退情况,研究耳鸣与听力减退的相关性.结果 400例耳鸣患者中,61.00%与其听力不相关(其中52.05%听力正常,47.95%听力减退),39.00%与其听力相关(其中70.51%明确相关,29.49%可能相关).结论 耳鸣与听力减退之间没有绝对相关性,二者之间并非互为因果关系,在临床工作中,不宜将耳鸣与听力减退进行同等看待和治疗.

    作者:安俊南;郑芸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眼上直肌、外直肌肌腹联合术矫正16例高度近视限制性斜视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评估上直肌、外直肌肌腹联合术治疗高度近视限制性内、下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27只高度近视限制性斜视眼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患眼采用上直肌、外直肌肌腹联合术.随访时间3~12月,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斜视度及眼球运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患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转和外转受限,术前平均内斜视度为(92.50±18.17)△,平均下斜视度为(21.88±5.74)△,眼球外转受限程度为-3.19±0.62,眼球上转受限程度为-2.85±0.82;术后患者眼球外转(外转受限程度为-1.15±0.52)、上转(上转受限程度为-0.78±0.51)均有明显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斜视度[平均为(9.19±4.39)△]及下斜视度[平均为(2.38±3.10)△]明显减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术前斜视度较大的个别患者外,总体效果较为满意(包括获得较为满意的外观).结论 上直肌、外直肌肌腹联合术能矫正高度近视引起的限制性内下斜视,获得较为满意的外观.

    作者:杨国渊;刘陇黔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血管支架支撑静脉神经导管修复兔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索血管支架支撑的自体静脉神经导管对新西兰大白兔周围神经缺损再生修复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自体神经组(A组)、自体静脉神经导管组(B组)、血管支架支撑后的自体静脉神经导管组(C组)3组.分离并切除大白兔左后肢腓总神经约10 mm,制备腓总神经缺损,A组将切除的腓总神经旋转180°后缝合于缺损处,B、C组:分离切取20 mm长的颈外静脉,静脉回缩修剪后,B组将取下的静脉桥接于神经缺损处,C组将血管支架置入获取的颈外静脉,再接于神经缺损处.术后观察兔足部溃疡情况,进行兔左足展趾反射评分,术后12周,进行神经缺损修复的大体观察及电生理检测,比较各组兔左、右侧后肢腓肠肌湿质量比,并对修复的神经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透射电镜检测,分析各组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各组均发现兔手术侧足跟部溃疡,以B组严重,A组好.术后12周A组展趾反射评分恢复快且好,C组次之,B组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生理检测A组神经传导速度快(64.01±5.61)m/s,C组次之(53.43±7.99) m/s,B组差(29.15±4.45) m/s,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腓肠肌湿重比A组>C组>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组再生神经形态正常,B组静脉导管坍陷,直径较小,C组自体血管支架支撑的静脉导管未塌陷,直径略大于A组.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再生神经束面积、纤维密集程度及髓鞘厚度均为A组和C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血管支架支撑自体静脉神经导管能够较好的促进新西兰大白兔周围神经缺损的再生.

    作者:孟维锟;黄仲;谭振;李亮;郭强;张震;毋城玺;刘雷;黄富国;王光林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骨盆后环微创螺钉的钉道设计及骨盆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 收集测量骨盆后环解剖数据,设计微创螺钉的钉道,并通过建立骨盆有限元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为后续骶骨骨折及微创螺钉的研究设计打下基础.方法 测量20例健康志愿者骨盆数据,初步筛选确定骨盆后环微创螺钉的设计数据,并建立骨盆有限元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分别进行静态和动态力学加载,进行骨盆有限元模型验证.结果 完成健康志愿者骨盆CT数据测量后,对骨盆进行三维重建,并选择A、B、C3条髂骨钉钉道,获取钉道A、B、C相关数据,测量结果显示:B、C钉道长度和宽度大于A钉道,钉道进钉点与软组织的距离较A钉道短.建立正常骨盆有限元模型后,静态力学加载结果显示,在施加500 N的外旋载荷下,骨盆受到的大Von Mises应力为582.05 Pa;骶髂复合体处的受力为107.38 Pa;应变分布显示,在500 N的外旋载荷下,应变分布大的部位在同侧骶髂关节软骨,对侧骶髂关节软骨和耻骨联合的应变次之.位移分布显示,在500 N的外旋载荷下,位移分布大的部位在同侧髂骨,沿着同侧-对侧方向,位移分布呈梯度降低.同侧髂前上棘处的位移大为0.35 cm.动态力学加载结果显示,髂前上棘在Z轴方向的位移是1.5 mm,在X轴方向的位移是1.8 mm,在Y轴方向的位移是-0.2 mm.耻骨联合在Z轴方向的位移是0.8 mm,在X轴方向的位移是1.0 mm,在Y轴方向的位移是0.03 mm.Y轴,即沿冲击方向的位移大.等效应力在耻骨支、坐骨、髂前上棘、骶骨、髋臼等骨折易发生处应力相对较大.随着冲击力的增加,骨盆受到的应力随着时间增大,冲击力下降,其应力也呈下降趋势.冲击力、应力、骨盆位移的大值在10 ms处,即达到峰值力时候的冲击时间.在4 000 N和5 000 N的冲击力作用下,骨组织的应力超过了200MPa,超过了其平均屈服强度,提示此时可能会出现骨盆骨折.结论 通过数据测量及分析,得出B/C钉道作为主钉道,A钉道作为辅钉道的设计合理;建立的骨盆有限元模型可作为后续骶骨骨折及内固定模型研究及对比研究的基础.

    作者:唐凡;闵理;王延岭;屈波;周勇;罗翼;张闻力;石锐;段宏;屠重棋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双歧杆菌对中老年人健康影响的菌种特异性初探

    目的 初探双歧杆菌对中老年人健康影响的菌种特异性.方法 纳入成都地区148例50~75岁健康中老年人,收集其血液和粪便标本,测定血液生化和免疫指标,使用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属及种的特异性引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受试中老年人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属及其人体常见的8个菌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受试中老年人粪便中均可检出双歧杆菌,菌量约为108个/g湿便,检出率为100%,且可检出通常被认为是婴幼儿肠道内的优势双歧杆菌菌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属与尿素氮呈正相关(r=0.214,P<0.05);青春双歧杆菌和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r=-0.311,P<0.05),链双歧杆菌与其呈正相关(r=0.167,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短双歧杆菌呈负相关(r=-0.247,P<0.05),与婴儿双歧杆菌呈正相关(r=0.350,P<0.05);两歧双歧杆菌与免疫球蛋白IgA呈正相关(r=0.365,P<0.05).结论 肠道双歧杆菌能菌种特异性地影响机体的生理代谢和免疫机能,保持肠道双歧杆菌菌种正常的组成可能是减缓高龄引起的免疫衰退、维持中老年人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王舒悦;于晓红;李鸣;李珊珊;苗俊杰;余倩;何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四川地区外阴营养不良的流行病学及电生理治疗的临床探索

    目的 了解四川地区外阴营养不良的基本流行病学数据,同时比较其两种亚型(单纯性苔藓型和硬化性苔藓型)电生理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对2010~2015年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门诊诊断为外阴营养不良的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同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纳入2015年1~12月在本院经病理活检证实为外阴营养不良的患者26例(单纯性苔藓型18例和硬化性苔藓型8例),采集临床数据,包括瘙痒量表评分和皮肤状态评估,由专人采用统一方法进行电生理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疾病状态的变化.结果 ①2010~2015年我院妇科门诊诊断为外阴营养不良的患者为33 859例,患病率为1.38%;②成都地区(13 870例,40.96%)及川南地区(6 333例,18.70%)患病人群明显多于其它地区;城镇患者(22 998例,67.92%)明显多于农村患者(10 861例,32.08%);③除了40~50岁年龄段,单纯性苔藓及硬化性苔癣患病率在其它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电生理治疗后随访6~12个月,外阴皮肤颜色改善18例(69.23%),瘙痒评分改善22例(84.62%);其中单纯性苔藓组治疗有效率为88.89%(16例),硬化性苔藓组治疗有效率为50.00%(4例),两组间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外阴营养不良在四川地区相对常见,且发病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单纯性苔藓型患者更为年轻,且电生理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魏冬梅;王平;牛晓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TWEAK/Fn14在预测克罗恩病肠壁纤维化中的作用

    目的 测定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弱诱导因子(TWEAK)/成纤维细胞生长诱导因子14(Fn14)在克罗恩病(CD)患者血清及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TWEAK/Fn14是否可作为预测CD肠壁纤维化的指标之一.方法 收集67例CD患者和33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WEAK水平.同时收集2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CD患者结肠手术标本和1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手术标本中正常结肠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结肠组织中TWEAK、Fn14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计数结肠组织中Fn14、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双阳性细胞数.结果 CD患者血清TWEAK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1),其中合并肠狭窄或肠梗阻的患者升高尤为明显(P<0.05).血清TWEAK水平与结肠手术史(r=0.295,P=0.015)、肠狭窄(r=0.290,P=0.017)及肠梗阻(r=0.453,P=0.000 1)相关.ROC分析提示TWEAK用于预测CD并发肠壁狭窄的曲线下面积为0.67(95%CI:0.54~0.80,P=0.02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合并肠梗阻的CD患者结肠组织中TWEAK和Fn14的表达水平高于无肠梗阻的CD患者和对照组(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n14和α-SMA双阳性的细胞数量在伴有肠梗阻的CD患者结肠黏膜中明显增加(P<0.05).结论 TWEAK/Fn14通路可能在CD肠壁纤维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者:徐婷;杨雁;赵丽;周丹丹;张燕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颅内动脉狭窄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在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并探讨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证实颅内动脉存在≥50%狭窄,并同时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并对患者临床、DS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在273例≥50%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中,有17例(6.23%)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45~78岁,其中8例女性,9例男性.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4.17%(9/216),女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14.4%(8/57),男、女性动脉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94.12%)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系统,仅1例(5.88%)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尖;11例(64.71%)动脉瘤位于狭窄血管的远端,2例(11.76%)位于狭窄血管的近端,另有4例(23.53%)动脉瘤与狭窄不在同一血管;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动脉瘤的可能性远高于普通人群,女性较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更易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作者:赵海燕;韩金涛;樊东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