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源性BDNF促进受损神经系统再生的实验研究

巴迎春;段艳萍;王金德;李云玫;李明;王廷华

关键词:坐骨神经, 脊髓损伤,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摘要:目的 研究内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受损神经系统再生的影响.方法 单侧坐骨神经切断实验:将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切断,并于术毕分为两组,每组8只,一组使用BDNF抗体,另一组则为使用正常羊血清(NSS)的对照组,第8 d时都行脊髓背柱横断术.将每只大鼠两侧L5的脊髓脊根节(DRG)作纵向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计数大鼠L5 DRG内的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阳性细胞.双侧坐骨神经切断实验:将大鼠双侧坐骨神经切断,然后在第8 d行脊髓全横断手术(tSCI),术后分作两组,使用NSS的对照组和使用BDNF抗体组,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追踪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来评价内源性BDNF对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作用.结果 单侧坐骨神经切断实验的BDNF抗体组左侧L5 DRG内的GAP-43阳性细胞数少于对照组左侧(P<0.01).双侧坐骨神经切断实验的BDNF抗体组在tSCI处的HRP阳性神经纤维数较对照组减少(P<0.01). 结论内源性BDNF对受损神经系统的再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18F-FDG PET双期扫描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双期扫描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注射18F-FDG后1 h及2 h行早期全身PET显像及局部感兴趣区延迟显像.测出每处淋巴结早期及延迟期大标准摄取值SUVearly及SUVdelayed,并计算出每个病灶的滞留指数(RI).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比较SUVearly、SUVdelayed及RI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良恶性淋巴结的SUVearly分别为3.26±1.62及8.04±5.56 (P=0.000),SUVdelayed分别为3.93±2.11及9.82±6.29 (P=0.000),RI分别为19.1±22.5及24.8±18.8 (P=0.191).SUVearly、SUVdelayed和RI的临界值分别为4.3、 4.8及18时,对浅表淋巴结良恶性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1%、78%、63%, 特异性分别为87%、85%、46%, 准确性分别为78%、80%、57%.ROC分析显示SUVearly和SUVdelayed的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P=0.409),但均高于RI的诊断效能(P<0.001).结论 本研究条件下,18F-FDG PET双期扫描不能提高浅表淋巴结良恶性诊断的价值.

    作者:苏鸣岗;范秋萍;田野;李芳兰;杨晓川;李林;范成中;田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髓核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受损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目的 探讨移植兔骨髓基质细胞(MSC)和髓核细胞(NPC)对受损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采用原代细胞培养法获取并扩增NPC及MSC.2岁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盐水注射组3只,MSC移植组6只,NPC移植组6只,L3/4、L4/5、L5/6椎间盘进行髓核穿刺抽吸后,分组注入盐水、MSC和NPC.未处理的L2/3、L6/7、 L7/S1椎间盘作为对照组采集数据. 术前及术后4、6、8周,相同条件下摄取腰椎侧位X光片,运用Image-pro plus6.0测量椎间盘高度指数(DHI)计算%DHI;Merge eFilm Workstation测量MRI T2像椎间盘信号强度并进行标准化(ST2WI),计算%ST2WI.结果 两细胞移植组较之盐水组均能够有效的抑制损伤椎间盘进行性的高度丢失、骨性终板破坏、骨赘形成、细胞外基质丧失等.NPC组第6周%DHI为(74.31±2.59)%,第8周为(79.29±2.5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8周时NPC组椎间盘高度恢复;且第8周时NPC组与MSC组的%DHI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2WI数据显示第8周时NPC组T2信号强度高于MSC组[(70.63±7.60)% vs (54.32±7.92)%,P<0.05],提示NPC组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可能超过MSC组.结论 NP及MSC两种细胞移植能够有效避免椎间盘损伤后发生的进行性的退变过程.8周后NPC组较MSC组显示出更强的基质合成能力,椎间盘高度及含水量出现恢复的迹象.提示外源性NPC能够良好的适应受体椎间盘环境,并发挥相应的细胞外基质分泌功能.

    作者:赵献峰;刘浩;丰干均;梁涛;陈宪;黄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胎盘生长因子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 PlGF)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ibilical vein endotheial cells, HUVEC),并采用ELISA技术来观察0~50 ng/mL的重组人PlGF(rhPlGF)作用不同时间(4~48 h)对HUVEC分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 MCP-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cell adhesion molecule-1, sVCAM-1)及P-选择素(P-Selectin)功能的变化.结果 rhPlGF对HUVEC分泌MCP-1的刺激作用具有一定的时间及剂量依赖关系,以50 ng/mL的PlGF作用48 h的作用为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作用于HUVEC 4 h,5~50 ng/mL的PlGF均能明显增加P-Selectin的分泌.但是,不同浓度的rhPlGF处理不同时间,HUVEC分泌sVCAM-1的量与相应时间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lGF对HUVEC分泌MCP-1及P-Selectin等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示PlGF对内皮细胞分泌炎性因子功能的影响可能很复杂.

    作者:付华;吴文超;胡宏德;刘小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大鼠脊髓横断损伤后CNTF mRNA的表达变化

    目的 观察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mRNA在脊髓全横断大鼠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探讨CNTF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SCI组),后者根据取材时间又分为术后1 d、3 d、7 d和14 d组.SCI组动物选择在T10节段全横断脊髓,假手术组除不横断脊髓外其余步骤与SCI组相同.动物处死前进行BBB评分评估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取手术部位头端和尾端0.5 cm脊髓,采用RT-PCR技术检测CNTF mRNA在各组脊髓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行为学评分随着损伤时间的推移呈小幅度增加,但后肢无运动功能恢复;术后1 d组和3 d组横断点尾端脊髓中CNTF mRNA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上调(P<0.05).而7 d组和14 d组的表达量又逐渐恢复正常,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脊髓损伤早期CNTF的表达变化可能与脊髓损伤修复有关.

    作者:赵彩霞;刘佳;章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中国四川一个系统性红斑狼疮家系蛋白指纹图谱的表达研究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家系蛋白质指纹图谱的表达,寻找与SLE家族遗传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方法 采用弱阳离子纳米磁性微球捕获血清蛋白,ProteinChip PBSⅡ-C型蛋白质芯片阅读仪检测7例中国四川地区SLE家系成员(包括3例确诊SLE患者)、63例散发SLE及83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所有蛋白指纹图谱采用Biomarker Wizard 3.10软件分析.结果 在SLE家系筛选出4个与散发SLE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有明显差异的蛋白峰,其中质荷比(m/z)为9342.23的蛋白峰在SLE家系高于散发SLE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5),散发SLE患者又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m/z为4094.03、5905.35和 7973.53的3个蛋白峰在SLE家系低于散发SLE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5),散发SLE患者又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m/z为9342.23、4094.03、5905.35和7973.53的蛋白多肽在SLE家族成员致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m/z为9342.23的蛋白表达越高,4094.03、 5905.35和 7973.53蛋白质表达越低,患SLE的危险度越大.这些蛋白可能成为SLE特异标志物,从而预测SLE的患病危险度,同时为SLE的生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武永康;黄卓春;石运莹;蔡蓓;王兰兰;应斌武;胡朝军;李永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FK506和CSA对异体造血干细胞在粒单白血病小鼠存活及其血清IL-2和IL-4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环孢霉素A (CSA)和FK506对造血干细胞异体移植及其对IL-2和IL-4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WEHI23细胞从尾静脉注入建立小鼠粒单白血病模型.取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鼠的骨髓,体外扩增纯化培养造血干细胞 (HSC), 移植入粒单白血病小鼠,观察FK506和CSA对植入细胞的存活及其对IL-2和IL-4水平的影响.结果 植入的HSC在正常小鼠和粒单白血病模型小鼠仅存活1周,而在经CSA和FK506处理的粒单白血病鼠,HSC可存活至2周, 且后者的存活数较前者增多.此外,IL-2、IL-4水平在FK506和CSA处理组亦较正常和模型小鼠组下调(P<0.05).结论 FK506能有效抑制宿主对植入HSC的排斥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IL-2、IL-4水平有关.

    作者:陈静;李春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人参皂甙Rg1对糖尿病肾病大鼠TNF-α、MCP-1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人参皂甙Rg1对糖尿病肾病大鼠尿蛋白以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人参皂甙Rg1治疗组、厄贝沙坦(ARB)治疗组.采用链脲佐菌素(65 mg/kg)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于动物处死前1 d测血糖,用代谢笼收集24 h尿液,记录尿量行24 h尿蛋白定量和肾功检查.光镜及电镜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MCP-1、血及肾TNF-α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脏组织MCP-1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检测肾脏组织中MCP-1、TNF-α基因水平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镜下见肾小球体积增大,基底膜增厚及系膜物质增多,足细胞较正常对照组减少(P<0.01).两治疗组与模型组分别比较,肾小球基底膜未见明显增宽,足细胞数增加(P<0.05).两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模型组大鼠血糖、24 h尿蛋白、血肌酐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24 h尿蛋白、血肌酐水平均有所改善(P<0.05).免疫组织化学、ELISA和real-time 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CP-1、TNF-α的表达增加(P<0.05),两治疗组MCP-1、TNF-α表达较模型组减少(P<0.05),但两治疗组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提示MCP-1、TNF-α水平与24 h尿蛋白水平(r=0.7802,0.6963)、肾小球硬化指数(r=0.8296,0.7413)、足细胞基底膜厚度(r=0.7678,0.6701)成正相关(P<0.05).结论 人参皂甙Rg1能降低TNF-α、MCP-1的水平,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及肾脏的病理损害,能显著减少糖尿病大鼠24 h尿蛋白,具有一定的肾保护作用.

    作者:张丽娜;谢席胜;左川;樊均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胆碱脂酶抑制剂治疗前后Alzheimer病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 探讨胆碱脂酶抑制剂(AChEI)治疗前后Alzheimer病(AD)患者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变化.方法 运用优化的VBM方法,在场强高的3.0T MRI扫描仪上采集数据,对11例AD患者应用AChEI治疗12周前后的大脑进行比较,对平均弥散系数(MD)和部分各向异性值(FA)进行基于体素的两样本t检验.结果 AD患者使用AChEI治疗12周后右侧顶叶白质区域FA值明显增加,而MD值无明显变化.结论 AChEI对AD患者DTI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右顶叶FA值增加.FA值较MD更敏感,DTI有可能成为监测AD药物治疗的手段之一.

    作者:袁强;罗祖明;陈芹;邹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BDNF在人脑胶质瘤的表达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在人脑胶质瘤内的分布与表达,并探讨它们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及其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方法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了5例正常人脑组织和20例胶质瘤样本中BDNF的分布及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人脑和胶质瘤组织内均有BDNF表达,阳性反应物主要位于胞浆.免疫印迹结果显示,BDNF在胶质瘤中的蛋白水平高于正常脑组织(P<0.05),且随肿瘤病理级别的增加BDNF水平逐渐增高 (P<0.05).结论 胶质瘤内的BDNF表达明显高于其在正常脑组织内的表达, 且随病理级别的增高而增加,提示BDNF在胶质瘤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严琪;余化霖;李劲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运用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建立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模式的研究

    目的 运用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筛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建立SLE疾病相关的蛋白质组学诊断模型.方法 联用弱阳离子磁珠与蛋白质芯片阅读仪绘制64例SLE患者组及168例对照组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用Biomarker Patterns Software 5.0(BPS)软件筛选特异性的血清蛋白标志物并建立SLE诊断模型.结果 在SLE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找到60个差异蛋白峰(P<0.05),其中28个蛋白峰在SLE患者表达增高,32个蛋白峰表达降低.由BPS软件筛选的4个蛋白标志物(质荷比为3376.02、4070.09、7770.45、28045.10)建立的诊断模型能很好的把SLE患者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健康对照者区分出来,经过盲法验证,其对SLE的诊断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96%.结论 采用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能筛查识别出与SLE疾病相关的特异性血清蛋白标志物,由4个质荷比分别为3376.02、4070.09、7770.45和28045.1的SLE特异性血清蛋白标志物建立的SLE疾病诊断模型具有高敏感性及特异性.

    作者:黄卓春;石运莹;蔡蓓;王兰兰;武永康;应斌武;冯伟华;胡朝军;李永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依赖者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了解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海洛因依赖者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四川省自贡市社区药物维持治疗中心抽取216名海洛因依赖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WHOQOL-BREF及影响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的条目.结果 美沙酮门诊治疗者的得分为13.14±2.79(生理领域),12.17±3.38(心理领域),12.20±3.17(社会关系领域),11.94±3.31(环境领域),12.06±3.73(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吸毒年限越长,没有工作,与家人关系越差,过去3个月被抓,性生活越少,服用过安定,对治疗没有信心,各领域生命质量越差(P<0.05).治疗6~12个月的患者环境领域的生命质量高于治疗6个月以内者(P<0.01).注射与其他方式混用的患者生理领域的生命质量低于单纯口吸者(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美沙酮门诊治疗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吸毒年限、是否工作、与家人关系、性生活频率、过去3个月是否被抓、是否服用安定、治疗的信心. 结论应根据治疗者不同的个体和家庭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生命质量.

    作者:邓长飞;马骁;周欢;刘巧兰;杨洋;宋湛;吴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缺血预处理与氧化苦参碱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与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ung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LIR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24只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6);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schemic reperfusion,I/R,n=6); IPC组(n=6);IPC+OMT组(n=6).测定各组开胸后0 min,缺血后40 min,再灌注后80 min、120 min、160 min各时点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湿干重比(W/D)、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 90α, Hsp90α)表达及160 min时肺病理改变.结果 各组开胸后0 min 、缺血后40 min时 SOD、MD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 80 min后,I/R组W/D、AI值高于IPC、IPC+OMT组(P<0.05,P<0.01),SOD、Hsp90α表达低于IPC、IPC+OMT组(P<0.05,P<0.01).IPC+OMT组与IPC 组比较,MDA、W/D、AI低于IPC组(P<0.05);SOD、Hsp90α表达持续上调(P<0.05).IPC组和IPC+OMT组肺病理改变较I/R组明显减轻.结论 IPC与OMT诱导肺组织SOD和Hsp90α的高表达,减少MDA的生成,抗氧化损伤,抑制细胞凋亡,对减轻LIRI有协同作用.

    作者:陈诗奉;王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胎羊宫内心脏介入手术中孕羊雌孕激素变化研究

    目的 观察胎羊心脏介入治疗中孕羊妊娠激素的变化. 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对9只怀孕山羊进行研究.麻醉孕羊2 h(对照组),洗脱期后进行胎羊心脏介入治疗(治疗组).两组均监测孕羊心率、血气值、血压及胎羊心率、血气值(治疗组),运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操作前、后及操作后48 h孕羊血雌二醇(E2)、孕酮(P)水平. 结果两组操作中孕羊心率、血压及血气值稳定;治疗组穿刺心脏后胎羊心率均有一过性下降,pH值有降低.对照组各时点孕羊血E2、P基本保持稳定;治疗组各时点孕羊血E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水平无明显变化.胎羊心脏介入治疗结束后孕羊血E2含量较对照组增加(P< 0. 05 ),E2/P比值较术前明显增加;操作后48 h, 术后足月产者E2、 P基本恢复术前水平, 早产者较T3时点E2值略有下降, E2/P比值仍增加. 结论胎羊心脏介入治疗影响孕羊雌孕激素水平,可能影响到胎羊继续妊娠.

    作者:周开宇;华益民;郑植;石晓青;王一斌;张兴;汪周平;朱琦;杨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鞘内预注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患足局部肿胀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预先鞘内注射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患肢肿胀是否有抑制作用.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体质量250 g左右,随机分为鞘内溶剂组(S组,溶剂20 μL)、肌注氯诺昔康组(IM组,氯诺昔康300 μg/20 μL)、鞘内氯诺昔康组(IT组,氯诺昔康300 μg/20 μL),测定大鼠左后爪体积基础值后,行清醒鞘内穿刺注射或肌注相应溶液.10 min后在其左后足底注入5%福尔马林100 μL致痛.选取致痛后10 min、30 min、1 h、2 h、3 h、4 h、24 h 7个时点测量左后足体积(mL)并行比较.实验动物分组、穿刺注射、体积测量分别由专人完成.结果 各组大鼠体质量、左后爪体积基础值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致痛后10 min,IT组左后爪体积(1.53±0.06) mL小于S组(1.67±0.09) mL(P=0.039);IT组也较IM组(1.65±0.06) mL小,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87).致痛后30 min,S组的左后爪(1.88±0.88) mL肿胀明显,较IM组(1.77±0.05) mL组和IT组(1.61±0.06) mL严重(P值分别小于0.05和0.01);IT组与IM组相比,肿胀较轻(P<0.05).致痛后1 h、2 h、3 h,S组和IM组相比体积无明显差异;而IT组的肿胀明显较S组和IM组轻.致痛后4 h和24 h,3组左后爪均肿胀明显,但体积无明显差异.结论 预先单次鞘内注射氯诺昔康可以减轻福尔马林致痛大鼠患足早期水肿程度.

    作者:杨邦祥;陈旭;宋莉;刘慧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中国成都汉族与泰国人群NFKB1基因遗传多态性研究

    目的 研究NFKB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3774963 C>G和rs11722146 A>G)在中国成都汉族与泰国曼谷地区正常人群中的分布, 同时比较不同种族间NFKB1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18名中国成都汉族人和101名泰国人NFKB1基因多态性, 比较两组人群2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 并与国际人类基因组单倍型图计划中的不同种族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中国成都汉族与泰国人群中,NFKB1基因 rs3774963 C>G位点CC、C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5.3%、43.2%、41.5%和25.7%、47.5%、26.7%,C、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6.9%、63.1%和49.5%、50.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rs11722146 A>G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2.9%、50.0%、27.1%和18.8%、53.5%、27.7%;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7.9%、52.1%和54.5%、45.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个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国际人类基因组单倍型图计划中的不同种族相比,rs11722146 A>G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中国成都汉族与欧洲和非洲人群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rs3774963 C>G位点在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FKB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3774963 C>G和rs11722146 A>G)在不同种族间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高林波;薛晖;潘新民;梁伟波;周斌;吕梅励;房文亮;白鹏;张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负面心境状态与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及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抑郁或焦虑症状与哮喘控制及哮喘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使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哮喘控制量表(ACQ)、哮喘相关生活质量评定表(AQL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156例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哮喘控制水平、生活质量及抑郁和焦虑症状进行评定,并测定其肺功能值(FEV1、FVC、PEF).根据抑郁和焦虑评分将哮喘患者分为无抑郁和/或焦虑组(NADG)、抑郁组(DG)、焦虑组(AG)、抑郁合并焦虑组(ADG),比较各组间哮喘控制水平、生活质量及肺功能值的差异,并建立哮喘控制水平和哮喘相关生活质量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 研究对象中有65%存在抑郁或焦虑中的至少一种症状,其中抑郁占18%,焦虑占5%,抑郁合并焦虑占42%.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抑郁在关于ACQ的模型中有独立的相关性(P=0.029, R2=0.02),在关于AQLQ的模型中亦有独立的相关作用(P<0.001, R2=0.06),而焦虑及抑郁合并焦虑在两模型中均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效应.结论 抑郁影响哮喘控制和生活质量水平,焦虑及抑郁合并焦虑均与两者无明显相关性.该研究提示评估哮喘控制水平需考虑抑郁性负面心境状态.

    作者:王岚;莫祖聪;姬郁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三种自身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关节侵蚀预测中的价值

    目的 比较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及关节侵蚀预测中的价值,筛选RA关节侵蚀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间接免疫荧光法、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抗CCP抗体、AKA、RF,比较三者单独或联合诊断RA的价值.用Larsen关节评分法将RA患者分为无(轻微)关节侵蚀组和严重关节侵蚀组,分析3种抗体在两组中的分布及与RA关节侵蚀相关的因素.结果 3种抗体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抗CCP抗体(49%,94%)、AKA(50%,93%)、RF(79%,67%);3种抗体两两组合后诊断RA的特异性增高;3种抗体在严重关节侵蚀组的检测值或阳性率高于轻微关节侵蚀组(P<0.05);抗CCP抗体阳性患者更易出现关节侵蚀(OR=6.7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CCP抗体、AKA、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结节与RA的关节侵蚀有关,其中类风湿结节权重大(OR=12.07).结论 抗CCP抗体在诊断RA中的价值优于AKA和RF;抗CCP抗体与AKA、RF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抗CCP抗体、AKA与RA关节侵蚀密切相关;综合评价RA关节侵蚀的多种危险因素有助于判断RA的预后.

    作者:谢其冰;尹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醋柳黄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内MCP-1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醋柳黄酮(TFH)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主动脉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主动脉内MCP-1表达水平与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将12只12周龄雄性SHR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醋柳黄酮[30 mg/(kg·d),n=4]、依那普利[10 mg/(kg·d),n=4]、氢氯噻嗪[25 mg/(kg·d),n=4]灌胃12周;另4只同周龄SHR和4只WKY大鼠予生理盐水灌胃12周,作为阳性对照和健康对照组.测量血压,检测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管腔内径,ELISA检测血浆MCP-1浓度,real-time PCR检测主动脉MCP-1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MCP-1水平.结果 12周后,醋柳黄酮组血压明显降低(P<0.05),其疗效与依那普利组和氢氯噻嗪组没有差异;在降压疗效没有差异下,醋柳黄酮对主动脉内中膜增厚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其作用与依那普利没有差别,强于氢氯噻嗪(P<0.01),且醋柳黄酮亦同时抑制主动脉内MCP-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其作用与依那普利没有差异,强于氢氯噻嗪(P<0.01).结论 醋柳黄酮可明显降低SHR大鼠血压,其疗效与依那普利和氢氯噻嗪没有差异.醋柳黄酮可独立于降压作用外抑制主动脉内MCP-1表达和抑制主动脉内中膜增厚,其效果与依那普利没有差别.醋柳黄酮可能通过抑制MCP-1达到抑制主动脉内中膜增厚、保护靶器官效果.

    作者:何军;陈仪;肖恒怡;常彬滨;丁群芳;章茂顺;曾智;张新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孕激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人早孕蜕膜基质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孕激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Ⅱ)对体外培养的人早孕蜕膜基质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孕激素及IGF-Ⅰ、IGF-Ⅱ对体外培养的人早孕5~7周蜕膜基质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 孕激素、IGF-Ⅰ、IGF-Ⅱ对人早孕5~7周蜕膜基质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可增加细胞增殖1.6~3.4倍(P均<0.01),且具有时间依赖性(P均<0.01).结论 孕激素及IGF-Ⅰ、IGF-Ⅱ可能通过调节人早孕蜕膜基质细胞的增殖和蜕膜化,对胚胎着床及早期妊娠的维持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尚为;李蕾;马谊;曹泽毅;彭芝兰;韩字研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体内靶向树突状细胞的腺病毒通用肿瘤疫苗的构建

    目的 采用细胞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RT)重组腺病毒,并将其以甘露聚糖进行表面修饰,以探索构建一种新型的体内靶向树突状细胞(DC)的通用型肿瘤抗原. 方法将编码hTRT的cDNA序列自pBABE-PURO-hTERT质粒亚克隆至腺病毒质粒pAdTrack-CMV中,将后者与骨架质粒pAdEasy-1经电冲击共转化宿主菌BJ5183进行同源重组.经过克隆筛选获得正确的重组腺病毒质粒后,将其线性化转染293细胞包装获得重组腺病毒.将重组腺病毒扩增纯化,以甘露聚糖进行表面修饰.后将甘露聚糖修饰后的腺病毒免疫小鼠. 结果重组腺病毒能在293细胞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PE),腺病毒转染后的细胞通过PCR及免疫印迹能测到hTRT的表达.重组腺病毒经过甘露聚糖修饰后,经高碘酸席碱染色呈阳性.重组腺病毒能在小鼠体内靶向脾脏DC细胞. 结论成功构建能体内靶向DC细胞的hTRT重组腺病毒,为通用型肿瘤疫苗的研发作出了新的探索.

    作者:丁振宇;王椿;宿静梅;魏于全;王春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