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脏单个转移瘤大分割图像引导放疗中6MV-和15MV-X线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

宫友陵;蒋晓芹;李涛;李志平

关键词:肝转移,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6MV-X线, 15MV-X线
摘要:目的 比较6MV-和15MV-X线肝脏单个转移瘤大分割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应用非常规野公式计算出6MV-和15MV-X线计划的各项放射物理参数,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10例患者的6MV-和15MV-X线放疗计划中的放射物理参数. 结果两计划中放射靶区(PTV和GTV)的剂量指数(Dmean、Dmax、Dmin、D95、D5)以及剂量均匀性/非均匀性指数(HI/IHI)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正常肝脏所受照射剂量(V5、V10、V20、V30、V50)以及Dmean在二者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就肝脏转移瘤的大分割放射治疗而言,实际应用的6MV-和15MV-X线在靶区覆盖、剂量均匀性和正常肝脏所受剂量上没有明显差异,均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通脉注射液对抗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通脉注射液(简称通脉液)主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学基础.方法 建立麻醉犬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所致的心肌缺血模型、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豚鼠离体心脏灌流心肌缺血模型、心肌细胞体外培养的缺氧缺糖模型,了解通脉液抗心肌缺血的作用.结果 通脉液在麻醉犬结扎LAD所致的心肌缺血模型上能显著缩小心肌梗塞范围,缓解缺血心肌心外膜心电图ST段的抬高,对心肌的耗氧指数无明显影响;能显著拮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的减少;也能显著对抗由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电图ST段的改变,呈浓度效应关系;对体外心肌细胞培养在缺氧缺糖条件下所致的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结论 通脉液具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作者:朱玲;刘瑛;楚娅;熊文碧;杨云霞;张明智;缪世坤;詹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KAI1基因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对宫颈癌CaSki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脂质体转染技术,将真核表达质粒pCMV-KAI1导入低表达的宫颈癌CaSki细胞,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内KAI1蛋白和mRNA的表达,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及Transwell侵袭力小室测定KAI1基因对细胞增殖能力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转染目的基因的CaSki细胞中KAI1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弱于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体组(P<0.05),细胞穿膜数量明显少于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体组(P<0.05).结论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对宫颈癌细胞体外增殖及侵袭能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作者:欧阳运薇;潘小玲;屈艺;彭芝兰;魏大鹏;王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不同剂量琥珀胆碱对七氟醚诱导气管插管条件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七氟醚吸入诱导时给予不同剂量琥珀胆碱后的气管插管条件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试验.择期全麻手术患者90例,ASAⅠ~Ⅱ级,按琥珀胆碱剂量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七氟醚吸入诱导后静脉注射琥珀胆碱0.3、0.6、1.0 mg/kg插管,观察气管插管条件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结果 各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插管.静脉注射0.3、0.6和1.0 mg/kg琥珀胆碱后分别有16.7%、56.7%、60.0%患者插管条件达到优秀,0.6和1.0 mg/k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显著优于0.3 mg/kg组;3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128±44) s、(154±39) s、(235±60) s,1.0 mg/kg组显著高于另两组,0.3 mg/kg组和0.6 mg/k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七氟醚诱导时0.6 mg/kg琥珀胆碱可提供满意气管插管条件且自主呼吸恢复迅速.

    作者:黄伟;王健;罗林丽;周军;李晶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hnRNP B1 siRNA对肺癌组织hnRNP B1表达干扰效果的体内研究

    目的 在体内实验中观察所构建的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B1(hnRNP B1)特异性的siRNA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对肺癌组织hnRNP B1表达的干扰作用.方法 选取转染本课题组已构建并经体外实验证实有较好干扰效果的两对hnRNP B1特异性的siRNA真核细胞表达载体(重组质粒A和B)的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将其接种于BALB/C nu/nu裸鼠右前腋下,构建肺癌动物模型.分别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接种40、60 d时肿瘤组织中的hnRNP B1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 hnRNP B1特异性的siRNA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在体内表达40 d时均能较稳定而明显地抑制肿瘤组织中hnRNP B1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从蛋白表达方面也予以证实,而且重组质粒A和B两组间的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接种60 d时),siRNA的干扰效果会逐渐减弱,与未转染A549细胞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hnRNP B1特异性的siRNA在体内可以稳定的表达,并且能特异、高效地抑制肺腺癌细胞A549 hnRNP B1基因的表达,有望成为肺癌基因治疗的合理策略之一.

    作者:闻春生;李为民;蒲丹;陈文彬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高效阴离子色谱法分离测定蜂蜜和保健食品多糖水解产物中的单糖组成

    目的 建立分离测定8种单糖成分的高效阴离子色谱法. 方法在AminoTM PAC PA-10 (2×250 mm)离子色谱分离柱上,用10.0 mmol/L NaOH溶液作为流动相,在Au工作电极和pH参比电极的脉冲安培检测器上,分离测定八种单糖. 结果各种单糖在0.1~5.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2~26 μg/L,标准溶液测定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34%~7.42%和0.02%~2.16%.用本法测定了蜂蜜和保健食品多糖水解产物中的单糖组分,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1.4%~122.0%. 结论该方法无需衍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密度,适合于蜂蜜和保健食品多糖水解产物中单糖的测定.

    作者:邹晓莉;江水;郑波;曾红燕;严次玲;谢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基于多因子降维法模型的代谢酶易感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患病风险的交互作用研究

    目的 运用多因子降维法(MDR)分析代谢酶易感基因多态性对乳腺癌患病风险的交互作用,并评价MDR模型的具体应用.方法 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共收集按年龄和绝经状态匹配的病例对照对子78对.用PCR-RFLP和多重PCR法分别检测调查对象CYP1A1 MspⅠ、GSTM1以及GSTT1易感基因类型;运用MDR法分析基因-基因交互作用模型;并构建优的乳腺癌的环境及基因的logistic模型.结果 有统计学意义的佳交互作用模型是CYP1A1 MspⅠ突变基因型与GSTT1 null基因型的联合作用(sign检验,P=0.05), 该模型的检验样本平衡准确度为0.5920,交叉效度一致性的结果为10/10.根据MDR分析结果构建的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被动吸烟、未足月产数以及GSTT1 null基因型和CYP1A1 MspⅠ突变基因型的交互项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Ors分别为12.234(1.7459~85.7279)、 4.554(1.3250~15.6507)和9.597(1.5783~58.3599).结论 将MDR法与参数估计的分析方法相结合,是对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因-基因或基因-环境多重病因效应估计的有益尝试.CYP1A1 MSPⅠ突变基因型及GSTT1缺失基因型可能协同干扰雌激素代谢的过程,从而增加了乳腺癌的发生风险.

    作者:李佳圆;龙启明;陶萍;胡锐;李卉;雷放鸣;周卫东;李双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肝脏单个转移瘤大分割图像引导放疗中6MV-和15MV-X线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

    目的 比较6MV-和15MV-X线肝脏单个转移瘤大分割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应用非常规野公式计算出6MV-和15MV-X线计划的各项放射物理参数,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10例患者的6MV-和15MV-X线放疗计划中的放射物理参数. 结果两计划中放射靶区(PTV和GTV)的剂量指数(Dmean、Dmax、Dmin、D95、D5)以及剂量均匀性/非均匀性指数(HI/IHI)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正常肝脏所受照射剂量(V5、V10、V20、V30、V50)以及Dmean在二者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就肝脏转移瘤的大分割放射治疗而言,实际应用的6MV-和15MV-X线在靶区覆盖、剂量均匀性和正常肝脏所受剂量上没有明显差异,均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作者:宫友陵;蒋晓芹;李涛;李志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hnRNP B1对人肺癌A549细胞DNA-PK活性及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B1(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protein B1, hnRNP B1)对肺癌细胞抑癌基因DNA依赖蛋白激酶(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DNA-PK)的活性、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根据干扰hnRNP B1基因序列的两段不同靶序列构建2个hnRNP B1的siRNA 抑制表达质粒A、D,转染人肺癌A549细胞.实验分组为重组质粒A、D转染的A549细胞、空质粒转染的A549细胞、未转染的A549细胞、预先用DNA-PK抑制剂NU7026(10 μmol/L)作用1 h的重组质粒A、D转染的A549细胞.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hnRNP B1表达.采用DNA-PK检测试剂盒检测DNA-PKcs 激酶活性.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结果 hnRNP B1 siRNA抑制肺癌细胞hnRNP B1表达;转染hnRNP B1 siRNA细胞的DNA-PK活性、凋亡率较未转染组明显增高(P均<0.05);G1期细胞明显增多(P<0.05),S期细胞减少(P<0.05).预先用NU7026处理的转染hnRNP B1 siRNA细胞组与未处理的转染组比较,其G1期细胞明显降低(P<0.05), S期细胞明显增多(P<0.05),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 DNA-PK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率成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0.817,P<0.01). 结论 hnRNP B1可以使DNA-PK酶活性降低,从而影响细胞基因组的稳定及参与调控肺癌细胞周期与凋亡.

    作者:韩娟;李为民;唐凤鸣;蒲丹;陈文彬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8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临床分析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是发生于胎盘的原发性良性肿瘤,对母亲尤其是胎儿可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对我院2004年10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8例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谭曦;卢游;游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西安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测

    目的 检测西安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中金属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分析产酶株的耐药特性.方法 收集西安地区6所三级甲等医院分离到的非重复性IRPA,采用IPM-EDTA纸片增敏法筛选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IRPA,PCR法检测产酶阳性株的基因型,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IPM-EDTA纸片增敏法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酶IRPA 21株,检出率18.58%,其中包括6株产VIM型金属酶菌株,6菌株对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耐药.结论 西安地区可能存在产VIM型金属酶的IRPA,但多数IRPA对亚胺培南耐药的机制可能为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产金属酶的IRPA为多重耐药菌,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作者:谢薇;刘原;张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419例肝组织活检的结果分析与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肝穿刺活检对肝脏疾病病因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我科419例肝炎、肝功异常及肝硬化的住院患者采用细针穿刺法进行肝活检,分析肝功损害的病因及其病理情况. 结果①419例中,穿刺成功418例,成功率为99.8%.术后并发症有穿刺部位疼痛23例(5.5%)及出血3例(0.72%).②经病理学确诊病因194例,其中病毒性肝炎175例(90.2%),以乙肝为主(87.1%),丙肝仅6例;非病毒性肝损害分别是脂肪肝14例、自身免疫性肝病4例及肝脓肿1例.③乙肝患者肝组织病原学与血清病原学的诊断符合率是63.1%,其炎症活动度以G1(43.2%)和G2(28.6%)为主,而纤维化分期则以S1 (48.4%)为主.丙肝患者肝组织病原学与血清病原学的符合率是33.3%(6/18),其病变程度以G1(57.9%)和S1(57.9%)为主.结论 本组肝穿病理活检以乙型肝炎占首位,且病理改变较轻.细针穿刺肝活检安全可行,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但临床与病理诊断仍存在差异,并且有部分肝功异常及肝硬化患者经肝穿病理检查后仍原因不明.

    作者:陈竹;刘聪;白浪;雷学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甲状腺单发良性肿瘤行患侧腺叶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对侧腺叶大小及血流量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因单发良性肿瘤行甲状腺患侧叶切除术患者112例,术后1月、6月、12月、18月及24月检测甲状腺功能、对侧腺叶体积与血流量,并分别与术前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对甲状腺良性肿瘤行患侧叶切除的安全性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甲状腺患侧叶切除术后,对侧叶无包块复发,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甲低发生率1.7%,均呈一过性,且无需替代治疗),对侧腺体体积较术前曾有轻度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上动脉血供明显增加(P<0.05).结论 甲状腺侧叶切除术后,对侧腺体可代偿甲状腺功能且体积无明显长大,其原因可能与腺体血供增加有关.

    作者:龚日祥;张敏;罗书画;周扬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皮损中Ⅰ、Ⅲ、Ⅴ型胶原的表达及其作用探讨

    目的 探讨Ⅰ、Ⅲ、Ⅴ型胶原(Col Ⅰ、Ⅲ、Ⅴ)在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分布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SSc患者(轻度纤维化9例,中度14例,重度13例)皮损中Ⅰ、Ⅲ、Ⅴ型胶原α1链[α1(Ⅰ)、α1(Ⅲ)、α1(Ⅴ)]的表达(以平均光密度值为半定量检测指标),并以6例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结果 3种胶原在SSc皮损真皮呈弥漫性分布,在网状层可见深染的α1(Ⅰ)和α1(Ⅲ)团块或条带,α1(Ⅴ)分布则较均匀,在小血管和皮肤附属器周围较多;从对照到SSc轻度、中度、重度纤维化组,α1(Ⅰ)、α1(Ⅲ)和α1(Ⅴ)含量在真皮、小血管和附属器及其周围组织均呈逐渐升高趋势(P均<0.05);在SSc皮损真皮、小血管和附属器及其周围组织中,α1(Ⅴ)在早期即明显升高(80.07±1.80 vs 73.56±2.48,94.23±1.53 vs 85.73±1.70,94.06±1.64 vs 84.65±1.65,P均<0.01),持续整个纤维化过程且增幅较大,α1(Ⅰ)和α1(Ⅲ)升高则较迟,在中、后期显著升高.结论 α1(Ⅴ)先于α1(Ⅰ)、α1(Ⅲ)在SSc早期即开始大量沉积,并持续整个纤维化过程;其含量改变始于真皮小血管和附属器及其周围组织,可能参与SSc血管炎的发生.

    作者:刘彤;张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肺癌幼稚细胞免疫表型CD133、CD34、CD44的表达

    目的 研究CD133、CD34、CD44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不同表达组合所构成的细胞亚群.方法 收集术前病理确诊的肺癌新鲜组织40例,外周正常肺组织10例,制备成单细胞悬液,选用CD133、CD34、CD44、CD117、CD43、CD45、LIN(CD2,CD3,CD31,CD64)单克隆抗体荧光染色,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上述表面抗原在肺癌组织及正常肺组织细胞中的分布,通过流式双参数图分析CD133、CD34、CD44双抗原组合表达形成的细胞亚群.结果 肺癌实质细胞中(LIN系列及CD45阴性),CD133、CD34、CD44表达弱阳性,CD117、CD43阴性;非参数秩和检验示,CD133、CD34、CD44在肺癌及正常肺组织幼稚细胞中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肺鳞癌与肺腺癌细胞中,CD44+、CD133-CD34-、CD133+CD44+、CD133+CD44-、CD133+CD34+、CD133-CD34+及CD133-CD44+的表达量不同(P<0.05),其余表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聚类分析显示,肺癌幼稚细胞可主要归类为4种亚型.结论 CD133、CD34、CD44可能是肺癌幼稚细胞标记,有利于更好研究肺癌细胞发育和演变的过程.

    作者:刘丹;李为民;莫显明;刘伦旭;王允;车国卫;伍伫;苟继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阳离子脂质体包裹bFGF作为免疫佐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目的 考察阳离子脂质体包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制备工艺以及在小鼠体内的免疫效应.方法 通过优化如脂质配方、药脂比、挤压次数、冻融次数以及孵化温度等各个工艺参数在保持bFGF高活性的前提下来提高bFGF的包封率.分别用bFGF阳离子脂质体、bFGF弗氏佐剂以及PBS分3组免疫4周龄Balb/c小鼠,连续免疫4次,ELISA测定各组小鼠血清的抗体滴度.结果 优化得到脂质体配方为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DOPE)∶1,2-二油酰-3-三甲铵基丙烷(DOTAP)=2∶1;药脂比为7.5%;液氮速冻,4 ℃孵化60 min,反复冻融6次;过膜挤压10次.通过工艺的改进,bFGF在脂质体中的包封率得到显著提高,达到50%.免疫实验中通过与弗氏佐剂免疫效果比较,阳离子脂质体作为佐剂产生的bFGF的抗体滴度为1∶3200,免疫效果比较令人满意.结论 免疫实验中发现阳离子脂质体作为免疫佐剂,具有很好的佐剂效应.

    作者:钟振华;毛双林;杨莉;杨光丽;侯文礼;陈翔;陈俐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肺腺癌细胞A549 hnRNP B1基因RNA干扰的体外研究

    目的 体外研究特异的小干扰RNA(siRNA)对肺腺癌细胞A549 hnRNP B1 基因表达及生长的抑制作用. 方法设计和构建由H1启动子驱动产生的特异的hnRNP B1 siRNA 表达质粒,转染至A549细胞,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检测hnRNP B1基因的表达,MTT法检测该表达质粒转染后对A549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针对hnRNP B1 基因构建的重组质粒具有明显的干扰效果,受特异hnRNP B1 siRNA 干扰的A549细胞hnRNP B1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结论 应用RNA干扰技术可阻止hnRNP B1基因的表达,有望成为肿瘤基因治疗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蒲丹;周陶友;李为民;吴迪;陈小兵;陈敏;唐凤鸣;韩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重组高效复合干扰素增强宫颈癌CaSki细胞对CTL杀伤作用敏感性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重组高效复合干扰素与同类型复合干扰素、普通重组Ⅰ型干扰素、化疗药物诱导CaSki细胞对CTL杀伤作用敏感性的差异及机制.方法 应用重组高效复合干扰素、干复津、干扰素α-2b和顺铂以0.156 μg/mL、0.625 μg/mL、2.500 μg/mL浓度诱导CaSki细胞72 h后,用细胞毒性T细胞(CTL)作用于诱导后的CaSki细胞24 h,MTT法检测并计算细胞杀伤率;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aSki细胞表面CD54、CD40分子表达强度.结果 经重组高效复合干扰素诱导后的CaSki细胞对CTL杀伤作用的敏感性高于经另两种干扰素及顺铂诱导的CaSki细胞,这种效应与CaSki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54及CD40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重组高效复合干扰素能增加CaSki细胞CD54分子及CD40分子表达强度,从而增加CaSki细胞对特异性效应细胞杀伤作用的敏感性,该作用强于同类型干扰素、普通重组Ⅰ型干扰素及化疗药物.

    作者:陈妍;何跃东;潘小玲;刘霞;赖曾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期间七氟醚静态膨肺对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通过给予心脏瓣膜置换术成人患者体外循环(CPB)期间使用含1.0高容许浓度(MAC)七氟醚的空/氧混合气静态膨肺,观察CPB术后肺损伤情况并评价七氟醚是否具有肺功能保护作用.方法 心脏瓣膜置换术成人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CPB期间5 cmH2O气道压静态膨肺,无七氟醚吸入)和七氟醚组(CPB期间相同气道压静态膨肺并吸入1.0 MAC七氟醚).分别于手术切皮(T0)、CPB后1 h、3 h和6 h(T1-3)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D(A-a)O2]、呼吸指数(RI)和氧合指数(OI).结果 两组患者几个时间点间的D(A-a)O2、RI和O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T0相比,两组患者T1、T2和T3点的D(A-a)O2、RI均明显升高,OI降低,峰值均出现于T3点(P<0.05或0.01).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CPB后均发生肺功能损害,在CPB后6 h内肺功能损害的高峰期出现于CPB后3 h.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CPB期间吸入1.0 MAC七氟醚静态膨肺对CPB心脏手术后诱发的肺损伤并没有临床上的保护作用.

    作者:上官王宁;向勇;刘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以假性性早熟、溢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原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综合征

    报告1例以假性性早熟、溢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原发性糖皮质激素抵抗综合征(PGRS)患者.患儿,男,7岁,因发现乳房长大、身高增长快13+月,体毛增多7+月,声音变粗3+月入院.查体:身高135 cm,体质量31 kg,语音低沉,全身皮肤色素沉着,发际低,体毛增多,双侧乳房发育,乳晕色深,溢乳,阴茎色素沉着,成人型,长约6 cm,阴毛Tanner 3级,睾丸约1 cm×2 cm,质软.无阳性家族史.否认外源性激素服用史.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清转氨酶升高但肝炎标志物均为阴性;多次血清皮质醇升高但生理波动存在,血浆ACTH正常或轻度升高,血清E2、P、T、LH、FSH、脱氢表雄酮水平正常,硫酸脱氢表雄酮及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尿游离皮质醇正常,尿双氢睾酮水平升高.GnRH兴奋试验示无反应;胰岛素低血糖刺激试验反应正常,地塞米松(DEX)抑制试验示血清皮质醇及血浆ACTH均能被0.5 mg DEX抑制.骨龄13岁,肾上腺及垂体MRI未见异常,乳腺B超示双侧乳腺增生.因此PGRS临床诊断明确.给予DEX 0.75~1.0 mg/d口服,2月后溢乳症状未缓解,故加用溴隐亭1.25~3.75 mg/d治疗.随访24月,皮肤色素沉着明显减轻,外生殖器及乳房无进一步发育,溢乳症状消失,声音低沉有所缓解,骨龄增长速度减慢,但多毛症状无明显缓解,未发现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作者:向淑麟;何利平;冉兴无;田浩明;李秀钧;梁荩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正常心脏二尖瓣64层螺旋CT表现特征与心动周期时相变化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下正常二尖瓣在心动周期中形态和功能的动态变化特点. 方法对40名心脏正常的成人行64层螺旋CT扫描,重建心动周期10个时相,观察和分析各时相容积再现技术(VRT)二尖瓣的形态,在各时相心脏平行长轴和短轴位上测量二尖瓣环直径和面积、二尖瓣开口直径和面积、以及二尖瓣前、后瓣的开放角度. 结果二尖瓣环大直径和面积、二尖瓣口大直径和面积及大前、后瓣开放角度分别为(29.3±3.5) mm和(962.8±149.3) mm2、(36.5±7.3) mm和(647.0±162.3) mm2、(68.3±5.6)°和(55.9±5.4)°,均见于舒张晚期.二尖瓣环小直径和面积及前、后瓣开放角度见于收缩中期,分别为(9.8±1.7) mm和(76.2±27.3) mm2、(11.5±2.8)°和(9.6±2.8)°.结论 64层螺旋CT可动态显示心动周期不同时相二尖瓣的形态特征及定量测量二尖瓣的功能.

    作者:张笑春;杨志刚;李媛;郭应坤;董志辉;李真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