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人群体异丙酚药代动力学参数靶控输注系统的功能评价

林彦俊;李羽;刘斌

关键词:异丙酚, 靶控输注, 功能评价
摘要:目的 评价异丙酚国人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之靶控输注系统(TCI)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20例ASAⅠ~Ⅱ级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择期手术病人,行异丙酚TCI,待病人意识消失后,予芬太尼5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插管,TCI以设定靶血浆药物浓度(3 μg/kg)变速输注60 min,分时点间断采集动脉血90 min,应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结果 靶血浆药物浓度达稳态约30 min,异丙酚输注期间及停止输注后实测浓度均明显低于预测浓度(P<0.01),前者低32.7%~50.7%,后者低55.5%~59.5%,异丙酚输注期间及停止输注后系统偏离度、精确度分别>15%、>30%.结论 国产异丙酚靶控输注系统血药浓度实、预测值差异超出临床可接受范围,但二者间存在相当程度的平行关系,这种量化关系可用来指导临床工作.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乳酸脱氢酶遗传多态性研究

    目的 探讨变链菌临床株(血清型C)乳酸脱氢酶基因多态性与细菌致龋力及酶活性的关系.方法 高龋组变链菌34株,无龋组变链菌36株;其中24株乳酸脱氢酶高活性,21株低活性.以细菌组DNA为模板扩增结构基因ldh,对目的基因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并行测序分析.结果 MseⅠ酶切ldh-RFLP表现A、B两种基因型,而HphⅠ、MnlⅠ、DdeⅠ、NlaⅢ和AluⅠ消化扩增产物未发现多态.确切概率法单侧检验发现B基因型菌株在无龋组的检出高于高龋组(P<0.05),双侧检验两种基因型在不同酶活性组的分布不同(P<0.05),低活性组B基因型菌株的比例高于高活性组.测序证实特异碱基突变引起酶切位点改变而产生多基因型.结论 变链菌临床分离株乳酸脱氢酶基因较为保守,但仍存在碱基变异.研究提示乳酸脱氢酶基因多态性与酶活性差异相关,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龋的低敏感性相关.

    作者:杨德琴;刘天佳;李颂;亓庆国;庄姮;刘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川芎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室下区细胞增殖的作用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室下区(SVZ)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和川芎嗪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川芎嗪组术后2 h腹腔注射川芎嗪(80 mg/kg,1次/d),各组术后4 h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核苷(BrdU,50 mg/kg,1次/d).术后7、14、21 d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SVZ BrdU 阳性细胞数和Doublecortin(DCX)的表达.结果 缺血模型组术后7 d时SVZ BrdU 阳性细胞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并持续至14 d,21 d减少;川芎嗪组14 d SVZ BrdU 阳性细胞达峰值,21 d有所减少,与缺血模型组比较,7、14 d BrdU 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加(P<0.01).缺血模型组7 d时SVZ有 DCX阳性表达,14 d达多,21 d表达减少,与假手术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均明显增加(P<0.01);川芎嗪组随缺血时间延长SVZ DCX表达明显增强,21 d仍处于高水平,与缺血模型组比较,14、21 d DCX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 川芎嗪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诱导的SVZ神经干细胞/祖细胞增殖可能有促进作用.

    作者:邱芬;刘勇;钱亦华;赵建军;田英芳;祁存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缺氧对孕早期绒毛滋养细胞VCAM-1、E-selectin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缺氧对体外培养的滋养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E-selectin)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正常妊娠早期(10~12周)绒毛滋养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给予不同浓度的VEGF165(20 μg/mL、40 μg/mL、60 μg/mL)、VEGF165加肝素(1 μg/mL),分别培养6 h、14 h、24 h;或缺氧培养(2% O2) 14 h、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滋养细胞VCAM-1、E-selectin的表达.结果 不同剂量及不同培养时间的VEGF165对滋养细胞VCAM-1、E-selectin的表达无影响(P>0.05).预先与肝素中和的VEGF165对滋养细胞VCAM-1、E-selectin的表达也无影响(P>0.05).缺氧培养24 h后滋养细胞VCAM-1、E-selectin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5.02±1.93,4.21±1.36)显著低于对照组(8.85±3.11,9.58±3.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缺氧抑制了滋养细胞上血管内皮细胞特性的粘附分子VCAM-1、E-selectin的表达,可能参与调节了滋养细胞的浸润过程;而VEGF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尚需更多的研究.

    作者:邢爱耘;林凡;刘淑芸;姚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大豆异黄酮对胰岛素抵抗大鼠抵抗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豆异黄酮(SIF)改善高脂高蔗糖膳食诱导大鼠胰岛素抵抗(IR)状态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用高脂高蔗糖饲料诱导的IR雄性SD大鼠,根据胰岛素抵抗指数(IRI)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3个SIF组(50 mg/kg·bw、150 mg/kg·bw及450 mg/kg·bw).各组给予相应受试物1月后,酶法检测各组动物空腹血糖、放免法检测空腹血胰岛素、酶免法检测血抵抗素含量,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肾周脂肪组织抵抗素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450 mg/kg·bw SIF组能明显降低大鼠肾周脂肪组织抵抗素基因mRNA的表达及血清抵抗素的含量.150 mg/kg·bw SIF和450 mg/kg·bw SIF组能显著降低空腹血胰岛素水平及IRI.3个SIF组的血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RI与血清抵抗素水平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r=0.355,P<0.05).结论 SIF可能具有通过下调抵抗素基因mRNA表达及降低血清含量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作者:陈世伟;张红敏;张立实;冯晓凡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用脂质体包裹重组survivin腺病毒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本实验拟用脂质体包裹重组survivin腺病毒治疗肿瘤,观察其抗肿瘤效应.方法 在BALB/c小鼠建立CT26结肠癌模型,将小鼠随机分成用脂质体包裹重组survivin腺病毒组、重组survivin腺病毒组、用脂质体包裹空病毒组、脂质体组、PBS对照组5组,观察肿瘤的生长以及小鼠的存活情况和不良反应,并做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分析.HE 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及肿大淋巴结的病理改变.结果 ①用脂质体包裹重组survivin腺病毒对小鼠有免疫保护和治疗作用,小鼠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肿瘤大小和存活率与其它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肿瘤病理切片显示用脂质体包裹重组survivin腺病毒组肿瘤组织内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有大量的坏死灶.③CTL分析显示用脂质体包裹重组survivin腺病毒组免疫小鼠的T细胞具有较高的CT26细胞杀伤活性,并具有特异性及不依赖NK细胞活性.结论 用脂质体包裹重组survivin腺病毒对CT26移植瘤有治疗作用.

    作者:杨亚利;丁振宇;李秋;周行;邓洪新;田聆;魏于全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低氧诱导因子-1α、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的表达

    目的 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大鼠血管性痴呆(VD)形成过程中的动态表达规律,探讨VD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阻断法(2-VO)建立VD动物模型,应用Y型水迷宫实验测定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HIF-1α和EPO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随缺血时间的延长,痴呆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性下降(P<0.05);②痴呆组大鼠海马CA1区HIF-1α、EPO的表达于缺血1周时明显,此后缓慢下降,但与假手术组比较仍处于较高水平(P<0.01);③痴呆组大鼠两蛋白表达与学习记忆能力呈高度正相关(P<0.01).结论 HIF-1α和EPO参与了VD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能在此过程中通过HIF-1/EPO缺氧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了保护作用.

    作者:张蓓;吴海琴;张海雄;张桂莲;展淑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人脂肪基质细胞成骨分化能力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体外转染人脂肪基质细胞的方法,并检测基因转染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化潜能.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基质细胞,用重组腺病毒载体Ad-GFP及脂质体介导质粒pEGFP-C1两种方法转染GFP基因,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比较GFP转染和表达的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将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细胞经成骨定向诱导后,检测碱性磷酸酶表达和钙结节形成情况. 结果 重组GFP基因的腺病毒Ad-GFP转染的脂肪基质细胞的感染率达(42.5±1.5)%,16 h即有GFP表达,7 d时表达趋于稳定,感染6周时仍可见有GFP表达,明显优于脂质体转染组(转染效率高为11.4%).感染Ad-GFP后的脂肪基质细胞与未感染的对照组脂肪基质细胞成骨诱导分化后碱性磷酸酶(ALP)表达均逐渐增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21 d后两组均见到茜素红钙盐染色阳性.结论 重组GFP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GFP可高效率感染脂肪基质细胞,基因转染后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未受到影响,可以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人脂肪基质细胞标记方法.

    作者:林云锋;敬伟;陈希哲;乔鞠;李志勇;严征斌;吴凌;田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宫颈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宫颈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探讨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诊断准确性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行子宫全切术的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患者共203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将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病理类型诊断准确率为97.7%,组织学分级诊断准确率为96.4%,临床分期准确率分别为:0期86.5%,ⅠA期78.8%.结论 活检取材不准确是导致该期诊断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术前行诊断性锥切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秦瑀;彭芝兰;杨开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干预协同刺激信号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Th1/Th2转换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 探讨干预协同刺激信号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Th1/Th2转换的影响.方法 用人绒毛膜癌细胞株JEG-3制备滋养细胞抗原;用该抗原刺激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分为两组:实验组加入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导4(CTLA4Ig,10 μg/mL组和1 μg/mL组),对照组加IgG(10 μg/mL组和1 μg/mL组),培养72 h,分别取24 h和72 h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上清液中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的水平.结果 与同质量浓度的对照组相比,CTLA4Ig组产生的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产生的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FN-γ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TLA4Ig 1 μg/mL组相比,CTLA4Ig 10 μg/mL组产生的IL-4水平明显升高(P<0.05),IL-2水平明显降低(P<0.05),IFN-γ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LA4Ig能通过阻断CD80/CD86共刺激信号,使反复自然流产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向Th2型细胞因子偏移.

    作者:樊伟;李尚为;刘西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TGF-β1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对免疫排斥反应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术前输注TGF-β1基因修饰的供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大鼠肝移植免疫排斥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TGF-β1重组腺病毒转染供者DC,静脉输注受体大鼠,1周后建立大鼠肝移植免疫排斥模型并鉴定表达,记录存活时间,凝胶电泳迁移率试验法检测脾T细胞、Kupffer 细胞NF-кB活性及相关细胞因子TNF的表达,观察移植肝排斥病理改变.结果 Ad-TGF-β1-DC输注组移植大鼠的T细胞、Kupffer细胞活性及TNF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排斥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存活时间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DC能有效降低T细胞和Kupffer细胞活性,提高移植肝免疫耐受,延长存活时间.

    作者:刘宁;段体德;郑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复合扩增mtDNA-HVⅠ、HVⅡ和cytb片段在法医学种属鉴定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复合扩增mtDNA D-环HVⅠ、HVⅡ和细胞色素b片段进行种属鉴定的方法,以及在法医学生物检材种属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包括人在内的17种动物的血痕或肌肉组织样本,提取DNA后定量,用三对引物复合扩增mtDNA D-环HVⅠ、HVⅡ片段和细胞色素b(cytb)片段,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色后分析结果.结果 人类DNA扩增产物为278 bp、358 bp、425 bp三条带,动物DNA扩增产物为一条带,在电泳谱中位置与人358 bp的条带存在差异.结论 复合扩增mtDNA D-环HVⅠ、HVⅡ和细胞色素b片段进行种属鉴定,方法简单,灵敏度较高,可应用于法医学实践.

    作者:王闯;杨志惠;梁伟波;周斌;张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大鼠肠肌间神经元胃动素受体的表达及胃动素引起神经元内钙信号的机制

    目的 观察大鼠肠肌间神经元胃动素受体(MTLR)的表达,并探讨胃动素引起神经元内钙信号的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察大鼠肠肌间神经元MTLR的表达;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不同药物处理组胃动素引起的单个神经元内Ca2+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 大鼠肠肌间神经元呈MTLR免疫反应阳性表达;在Hank's液中,10-6 mol/L胃动素可引起神经元内Ca2+浓度的显著升高,其峰高(峰值减去静息值) 为30.6±3.7,荧光强度相对变化百分比为(100.8±18.4)%.在D-Hank's液(去除细胞外Ca2+)中或用L型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维拉帕米预处理细胞后,胃动素可轻度升高胞内Ca2+浓度.与单独应用胃动素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分别用G蛋白拮抗剂NEM和PLC抑制剂Compound 48/80预处理细胞后再加入胃动素,胞内Ca2+浓度升高的程度明显降低,与单独应用胃动素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用PKC抑制剂D-鞘氨醇预处理细胞后,再加入胃动素,其峰高和荧光强度相对变化百分比同单独应用胃动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肠肌间神经元能自身表达MTLR.胃动素可明显升高神经元内Ca2+浓度,胞内Ca2+浓度的升高既源于外钙的内流又源于内钙的释放.外钙的内流主要通过L型Ca2+通道,G蛋白偶联型MTLR-PLC-IP3途径参与细胞内钙的释放.

    作者:杨侠;董蕾;杨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铜绿假单胞菌Quorum-Sensing系统中rhlR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rhlR表达产物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以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PAO1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方法 扩增rhlR基因.利用pGEX4T-1载体构建rhlR-pGEX4T-1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并用免疫印迹验证.同时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菌落计数法检测免疫组和对照组鼠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率.结果 rhlR的全基因序列为726 bp,经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与GenBank中的rhlR基因(登录号:AE004768)完全一致.大肠杆菌BL21(DE3)转化重组质粒rhlR-pGEX4T-1后,经IPTG诱导和SDS-PAGE分析,表达的融合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54×103,其中RhlR蛋白为27×103.体内实验中,免疫小鼠肺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率与未经免疫的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构建的rhlR-pGEX4T-1重组质粒能够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地表达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RhlR蛋白.重组蛋白对小鼠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杜宝中;谢轶;贾文祥;杨发龙;曾蔚;杨维青;程曦;陈恬;张再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穿琥宁的水解动力学研究

    目的 研究穿琥宁溶液的水解动力学特征.方法 使用HPLC法测定穿琥宁水溶液在不同药物浓度,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不同缓冲对溶液,不同离子强度,不同温度下的水解动力学参数.结果 穿琥宁水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随着pH值增加,穿琥宁降解速率明显增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随着缓冲溶液浓度的增加,穿琥宁降解速率显著增加;不同的缓冲溶液对穿琥宁降解的催化作用不同;离子强度对穿琥宁降解无显著影响.由阿仑尼乌斯曲线可以看到,温度对穿琥宁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穿琥宁在pH 8、磷酸缓冲溶液、温度60~90 ℃下的活化能为95.68 KJ/mol.结论 穿琥宁水解属于一级降解反应.降解速率与溶液pH值、缓冲液的浓度、缓冲液的种类及温度有关,溶液pH值对穿琥宁水解影响显著.

    作者:罗巍伟;贺英菊;王凌;莫毅;陈艳;林丽洋;闫根全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VEGFR-1)水平和胎盘组织中膜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膜型VEGFR-1)的蛋白表达与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用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轻度子痫前期,10例重度子痫前期和10例子痫患者以及10例正常对照血清中sVEGFR-1水平和胎盘组织中膜型VEGFR-1蛋白的表达.结果 子痫前期各组血清中sVEGFR-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随子痫前期的病情加重血清中sVEGFR-1水平有上升趋势,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子痫期.膜型VEGFR-1在胎盘的表达主要位于绒毛滋养细胞胞膜,绒毛血管内皮细胞胞膜,羊膜上皮细胞胞膜上,间质有少量表达.子痫前期各组胎盘组织中膜型VEGFR-1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随病情加重有下降趋势,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子痫期.子痫前期 sVEGFR-1/膜型VEGFR-1较对照组高,随病情加重有升高趋势,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子痫期.结论 子痫前期发病可能与血清中sVEGFR-1水平、胎盘组织中膜型VEGFR-1表达有关.膜型VEGFR-1在胎盘的表达可能与子痫前期有关.

    作者:邹翠兰;刘兴会;岳本明;付稼虹;何国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1996~2000年全国肢体短缩畸形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对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的肢体短缩畸形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了解我国肢体短缩畸形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方法 全国出生缺陷监测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案,1996~2000年全国31省、市、自治区的463~466所县级或以上的医院参加.监测对象为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的出生儿,日龄为生后7 d.监测资料逐级上报和审核,进行统计学统计.结果 1996~2000年全国肢体短缩畸形平均发生率为5.41/万,五年期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χ2=4.08,P>0.05);农村发生率高于城市发生率,但发生率没有性别差异.南方与北方省份间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间肢体短缩畸形发生率没有差异.单侧和双侧比例以及上肢和下肢比例没有差异.结论 我国肢体短缩发生率仍为高发国家,发生率有城乡差异.提高产前诊断比例有助于发生率的下降.

    作者:朱军;代礼;周光萱;王艳萍;梁娟;缪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CCL20重组慢病毒对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目的 通过CCL20重组慢病毒整合的间充质干细胞,观察肿瘤原位高表达CCL20能否激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方法 构建小鼠CCL20重组慢病毒lenti-mCCL20,体外转导 BALB/c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MSCs),杀稻瘟素(blasticidin)筛选出稳定表达mCCL20的混合克隆,命名为lenti-mCCL20-mMSCs,与CT26混合后皮下接种至同系BALB/c小鼠,设lenti-null-mMSCs与CT26混合接种、mMSCs与CT26混合接种、CT26单独接种为对照,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构建了重组慢病毒lenti-mCCL20,体外转导 BALB/c小鼠MSCs,获得lenti-mCCL20-mMSCs,动物实验发现CCL20瘤内表达增加肿瘤内淋巴细胞的浸润,但促进肿瘤生长.结论 CCL20瘤内表达增加肿瘤内淋巴细胞的浸润,促进肿瘤生长,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红霞;陈平;王炼;徐健蓉;王国庆;贾永前;杨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有序多分类重复测量资料的广义估计方程分析

    目的 探讨广义估计方程在有序多分类重复测量资料中的应用,为临床试验中的重复测量资料的正确分析提供方法 学上的参考.方法 采用SAS软件包的GENMOD语句拟合广义估计方程,进行实例分析,并和独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获得了各参数及其标准误的估计值,可以对各因素进行直观的参数估计.广义估计方程各参数估计值标准误普遍大于独立logistic回归估计值的标准误,从而使得检验结果发生了变化.结论 广义估计方程引入工作相关矩阵以处理非独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可以有效地控制层次相关性、重复测量因素及其它混杂因素,为有序多分类重复测量资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作者:刘祥;张菊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非甾体类抗炎药Celecoxib对人卵巢癌细胞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Celecoxib对人卵巢癌环氧合酶2(COX-2)表达的影响,以及其抗卵巢癌作用与COX-2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Celecoxib(COX-2特异性抑制剂)加入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中共同培养24 h后,SKOV3细胞COX-2的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变化,同时与非选择性COX-2抑制剂Aspirin相比较.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elecoxib对人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组织中COX-2表达的影响.结果 RT-PCR显示,随药物浓度增加,COX-2 mRNA表达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CM显示,Celecoxib(5×10-5 mol/L)和Aspirin(7×10-3 mol/L)组COX-2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尤以Celecoxib(5×10-5 mol/L)组更显著;Western blot检查结果相同;免疫组化发现,Celecoxib不同剂量(10、25、50 mg/kg·d)用于人卵巢癌裸鼠移植瘤后,其COX-2的IOD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药物剂量的增大,其IOD减小.结论 Celecoxib对人卵巢癌的抗肿瘤效应与COX-2表达下降有关,可能存在COX-2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红静;刘小菁;杨开选;罗凤鸣;楼江燕;彭芝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脱氧核酶对Period1基因表达及其对小鼠吗啡精神依赖的影响

    目的 研究脱氧核酶在细胞水平调节Period1基因表达的作用及注射脱氧核酶对小鼠吗啡精神依赖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Period1 mRNA的10-23型脱氧核酶(DRz164),将pcDNA3-Per1和DRz164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NIH3T3细胞,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转染细胞内Period1基因表达水平.脑室注射DRz164,建立小鼠条件位置偏爱模型,观察对吗啡精神依赖的影响.结果 转染DRz164后,RT-PCR半定量检测Period1 mRNA与对照组相比减少42.4%.细胞内PER1蛋白表达减少57.2%.给予DRz164后小鼠未能形成对吗啡的位置偏爱.结论 脱氧核酶DRz164在胞内能够切割Period1 mRNA,抑制Period1基因表达,小鼠脑室注射DRz164可拮抗吗啡所引起的奖赏效应,缓解其对吗啡的精神依赖.

    作者:周薇;刘延友;王跃;汪宇辉;肖静;朱彬;彭文珍;王正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